
在往庞贝的一路上,我都无法平复我雀跃的细胞,毕竟这个挂念了许久的古城与我的距离终于正在无限接近中了。世间美景无数,有些地方是可用图片表达出来的,这样很方便就能恍若身临其境;而有些地方则是需要亲眼目睹方能有所感悟的,而庞贝正属于后者。 尽管之前通过网络与书籍对庞贝的前世今生有了个大致的了解,但当我远远地看到荒凉的古城在土堆上顽固地留存的样子时,除了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庞贝”的名称外,一切资料都与眼前的庞贝无半点相关,一切都从陌生开始了。其实,这是最好的。很多事物最怕提前就被世间已有的观点给框死了,那真不如直接翻书看图片算了。 庞贝在两千年前被突然爆发的维苏威火山完整又彻底地埋在了五六米的地下,之后它就这样一直睡着,时间让进入睡眠的它淡出了历史的记忆。直到有一天,它与众多消失的文明一样偶然又必然地被发现、被挖掘、被修复、被陈列,如兵马俑,如吴哥窟,由此开始了重见天日后供世人瞻仰膜拜的生活。这归根结底,就是庞贝从一种自然状态的生活直接进入了另一种受保护状态的生活,虽然仍然有许多人的气息,但人对于它来说,早已从当初的居民过渡到了游客。 参观从庞贝最大的城门——海门入城,海门为古庞贝的大门,因临海滨,故得名。门有两洞,一高一矮,原先高的走马与车,矮的走行人,似乎这古老的道路交通法规早已在古罗马的这座小城里实施了。古城是建在高台之上,沿着斜斜的大马路一直上坡前行,便可直达古城的中心广场。广场四周聚集了庞贝最宏伟也最重要的建筑,如神庙、大会堂、讲演台等,虽然眼前的这些零碎石头已是经过细致修复与归位的,但若要一个如我这般的普通游人想象当年的盛世的模样,还是不太客观的。我沿着一个个只剩下碎片和残柱的建筑走了一圈,在任何角度都很容易就眺望到那座1.6公里外的维苏威火山,其上面大朵大朵的密云正在翻涌,仿佛定格着公元79年那夜如梦魇般的悲剧。 从古城广场旁边的半露天博物馆里匆匆扫过,发现那些被今人罗列整齐的瓶瓶罐罐与残缺的精华雕刻。那些发了黑的面包与鸡蛋还奇迹般地存在着,似乎它们的主人还没来得及将它们烤熟吞下。最令人不忍再睹的便是那些石化人体,虽然早已看不清面目,但痛苦的倦缩与挣扎还是轻易就将悲剧的瞬间庞贝人对死的恐惧与对生的渴求传达给每一位到访者。 其实,大悲即大喜。纵观历史的大意义来说,庞贝古城那场瞬间消失的悲剧,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成就了一个古罗马时期最完整的小城在今天为我们所见。当两千年的光阴已经将地面上所有的物件打磨得消失殆尽之时,这座出土而出的小城便成了时间停止的产物。它没有经历岁月与人文的变迁,没有过多不同时期历史的遗留,所以对于研究古罗马文化、艺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是一个活标本的典范。 我只说说我看到的文明吧。马路笔直,在小城里呈井字交错,两边的人行道略高于中间的马路,这样令飞速的马车不易伤到路人;在接近十字路口的位置,会在马路中立起几十公分高的石块,目的便是令疾驰的车马提前减速,并从石块两边与马路压子的狭窄间隙当中过去;而大马路每隔一段便会有一个石块砌起的大石槽——饮水机,上面雕刻有或神或兽的画案,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负责方圆居民与商铺的用水问题;公共浴场已颇具规模,并为冷暖水分设管道;文娱设施完善,有大小型剧院,也有公共演讲台,还有斗兽场、餐饮店,甚至连风月场所也出现了;达官贵人与劳苦百姓的宅子是有区别,不仅仅在规模上,还体现在门口的标识上;另外那些精美的马赛克、壁画、金属装饰、玻璃镶嵌、青铜塑像、罗马柱体艺术都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庞贝的各个角落,当我在每一个不经意间与它们碰撞时,都会为之一震,久而久之,便已乘坐时光机回到了当初庞贝在地上辉煌的年代。 庞贝古城经过两百多年的挖掘,现已有1/3供游人自由参观,余下的2/3仍在封闭考古当中。所以时常会经过一个被围起的区域,里面有一些考古工作者正在现场作业,他们看到游人拍他们时,也会拿起手机拍游人。在未来的岁月当中,他们将会为庞贝挖掘出怎样未知的惊喜? 走出古城时,浓云仍在翻滚,有一根华丽的罗马柱正立在城头,孤独地望守着不远处的新城。我无法分辨它是在守卫着历史遗孑,还是在眷恋着世间风情。可它脚下的庞贝就一直就这么沉默着,并在沉默里得到永恒。 图68张 从海门入城  
大马路  
维苏威火山 
公共广场四周  大剧场 
阿波罗神庙  
圆形歌剧院   
斗兽场 
通往风月场所的标志及里面的春宫画 
华美的公共浴室   
快餐面包店 
古罗马时期的雕塑 城内的小狗 
精美的马赛克地面与墙面装饰 
富人家门口与院子 
家庭残留的器具 
正在考古挖掘的人们 
古城的各种标识  
仍然鲜艳的壁画 
古城里的中国QI 
 
减速石与饮水机 
留下的华美与残酷   
路一边通向城门,另一边通向未开发的地方 
庞贝就是在这样的土台上向下挖掘的 
华美的罗马柱屹立着 
当地最有名的是血橙和柠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