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龛学校往事

 谦谦书生 2014-11-20
◆谭周易
  
  晚清时期,随着太平天国的平定,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形成“督抚半天下,提督遍全国”的局面,可谓盛极一时。而众多湘军将领在功成名就、衣锦归乡之后,传承耕读遗风,捐资助学,大兴教育。
  
  在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白鹭村(原娄底西阳乡),有一座久负盛名的陶龛学校,系湘军将领罗信南和其子孙三代毁家创办。
  
  学校地处白鹭湾,门前涟水河似一位多情的少女环绕而过,屋后的梅子山如一位威武汉子岿然而立。校门上书“血性”两个红色大字,这是校训,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陶龛学校的前世今生,罗信南、罗长裿、罗辀重三代呕心沥血创办陶龛学校的往事……
  
  1852年,罗信南随清代重臣曾国藩、罗泽南等带领湘军,转战江西。1853年,告归奉母,因甚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人,钟爱陶渊明的诗集,读后常将书搁于神龛之上,自号陶龛居士,居于白鹭湾草堂,以赋诗讲学为业。
  
  对罗信南的求学精神和治学方法,晚清直隶总督谭锺麟在文章中记载,罗信南曾卖掉田地去买书苦读,并常与朋友互相切磋学问。满腹才华的罗信南一直想办一座学堂授徒养亲,但因家里清贫而无力达成心愿,遂把其志向交付儿孙,赍志而终。
  
  1901年,罗信南之子罗长裿官至西藏左参赞,为继父志,以历年游宦薪奉创办“陶龛义学”,校址设自家的画竹园。1906年,废科举,办新学,“陶龛义学”改称“陶龛两等小学堂”。当代学者赵庆云撰《书生谬许习戎韬,万里筹边敢惮劳——罗长裿其人其事》中评价道:“罗长裿是清末中层官吏中不多见的干练之材,他以传统士子而投笔从戎,体现了时局对传统读书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他不图安逸,勇于任事,坚持安民和众的治边方略,在当时无疑具有高出同侪的眼光。”只可惜,在1912年,时任西藏督练公署兵备处总办的罗长裿被叛将钟颖谋杀,让人扼腕叹息!
  
  1914年, 罗长裿次子罗辀重为报父仇并惩国贼,咬指血书赴京告状,终于为父昭雪。翌年,袁世凯政府处死钟颖,将罗长裿生平事迹宣付史馆立传。此后不久,罗辀重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1920年学成回国后,他毅然放弃了政府对归国留学生诸多的优厚待遇,又一口回绝了湖南省意欲委任他为教育厅长和国会议员的安排,只身回到了故乡主持其父留下来的陶龛学校。
  
  鉴于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罗辀重主张“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在学校缺乏经费的情况下,倾家兴学,向学校加捐田租百石,并将“血性”二字定为校训。罗辀重认为,“血性”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信义”。所谓“信”就是要“诚而愚”,“有血性的人,非常本色,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绝不虚伪,绝不扯谎,绝不欺诈,绝不取巧,绝不搞阴谋;做错了事,能自己承认,绝不嫁祸于人;答应人家的事,绝不失信,绝不失约”。所谓“义”,就是要“为他而不为己”,“血性的人,富于牺牲精神,见义恐后,见利恐先,能刻苦,肯负责;对公家的事,能尽心竭力去做,他人有危难时,能尽力去救助;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无前,赴汤蹈火,百折不挠,绝不畏难,绝不退缩,也绝不怕失败”。在“血性”教育理念指导下,陶龛学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血性”学子,正如著名教育家周邦道所言:“学风蔚变,影响所及,乡邑风俗,为之转移。”当时的陶龛学校成为一所独树特色、誉满海内外的乡村小学,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之盛誉。
  
  1961年,因修溪口水库,陶龛学校被拆除,与犁头学校合并,称“白鹭完小”。1986年,娄底市政府恢复陶龛学校(小学部),并建“罗辀重纪念馆”,后出版《罗辀重遗著选编》。湘乡市亦在白鹭湾毗邻的毛田乡竹园村建陶龛学校中学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