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观测和强震观测尽管都是使用仪器来测量地震运动
的,但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目的和特点。前者是服务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为此提供各种地震参数;后者是为工程抗震
研究和抗震设计提供资料,旨在测定地面和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过程。更具体的区别详见下表。
在强调强震观测与通常地震观测之间的差别时,也不要忽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交叉。例如,地震观测提供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是强震台选址的重要
依据,地震动位移量也可用于高层、大型桥梁以及大体积地下结构物的抗震分析;强震观测记录也可用于地震三要素的确定,为震源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近场记录。
强震观测与地震观测的区别
内 容 |
地 震 观 测 |
强 震 观 测 |
观测目的 |
为地震学服务,旨在提供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震参数。以记录弱震和远震为主。 |
为地震工程学服务,记录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和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以记录强震和近震为主。 |
观测参数 |
位移或速度;
要求记录准确的地震波到时与初动方向 |
多为加速度,极少数为速度;
要求记录地面地震运动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 |
仪器设计 |
频带窄(0—20Hz),量程小,采样率低(通常每秒50样),放大倍数大(上万)、灵敏度高, |
频带宽(0—80Hz),量程大(±2000cm/s2),采样率高(通常每秒200样),放大倍数小(最大为10)、灵敏度很低,功耗低;
传感器必须固定在仪器墩上。 |
台址选择 |
基岩、深井;
背景噪声水平低(地动速度小于1×10-5cm/s) |
不同地质条件(如基岩场地、土层场地、断层附近、地形、盆地等)与结构物上(多个部位);
背景噪声通常要求小于1cm/s2,城区、乡村均可。 |
观测对象 |
震源、地震波传播、地球结构 |
地震动,不同类别场地、典型工程结构 |
数据应用 |
地震定位、地震活动性、地震波传播、地震趋势;
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地震活动参数确定;
破裂模式、矩张量计算、大尺度的地质结构特征、地球构造、地震面波;
地下核爆炸与水库诱发地震监测。 |
场地地震动频谱特征、地震动衰减规律、永久位移,近场地震动模拟、非点源震源破裂模型、小尺度地质构造;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检验、结构健康诊断,土层力学特性与地震反应方法研究;
地震定位,烈度速报、震害评估、大震预警。 |
维护管理 |
有人值守
连续不停地观测、实时数据传输。 |
无人值守(巡回检查);
自动触发式记录、人工回收或近实时数据传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