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老北京古都的城门

 千秋志 2014-11-21
盘点老北京古都的城门
来源:来源网络   时间:2011-6-6 14:03:33

自公元1153年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以来,先后有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在这里正式建都,(此前辽代所建之南京城仅为陪都),而每一个朝代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规制严整、规模宏大的城墙及城门。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巍峨的城墙和高耸的城门,因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已大部分不复存在,而历经沧桑幸存下来的城墙、城门或其遗迹,则正在加以保护和修复,供广大中外游客参观游览,同时,也默默地见证着北京建都850多年的历史。现在,让我们按照朝代顺序盘点一下北京旧城还有多少城墙和城门或其遗迹可寻。
  金代——珍贵的凤凰嘴金中都城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因为年代久远,其城墙风吹雨淋、人为破坏,早已面目全非,如今在丰台区玉林小区留有其南墙水关遗迹,1995年在此建辽金城垣博物馆。在丰台区卢沟桥乡的高楼村、万泉寺村和凤凰嘴村分别留有其西南墙断断续续的遗迹。2002年市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保护性的维修,清除残墙杂草、砌虎皮石护坡、安装保护栅栏,还在墙体上种植爬山虎等保护性植物,其中高楼村的遗迹仅存10余米,据说是当年在此沿墙建有一猪圈而得以保留,万泉寺村的遗迹保存在万泉寺水产冷冻厂院内,亦只一小段。保存遗迹最多的为凤凰嘴村遗址,当年为金中都城的西南角,近年在此建立了金中都城垣遗址公园。
  除此之外,还留有若干与金中都城墙、城门有关的地名,如南三环路与丽泽路、丰北路的交会处丽泽桥,因位于其东侧的金中都城西墙的丽泽门而得名,如今,这里修建了大型的立交桥,再如中都城北墙的会城门附近,有会城门东路、会城门公园、会城门邮局等。经过保护的遗迹和与金中都城墙、城门相关的桥梁、道路、部门名称,提醒着过往行人,这里曾是雕梁画栋、箫鼓喧空的金中都城的城墙。
  元代——大都土城添新景元大都城因当年没有砌砖而被称之为“土城”。当年明军攻陷大都城后,距其北城墙一线后退五里建新城,其东西城墙大部分被压在新建的明城墙之下,而其北墙和西北、东北墙则逐渐荒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从邮电大学小西门附近即元大都肃清门旧址向北沿学院路至黄亭子向东过德外小关再至祁家豁子一线看到的那低矮起伏的土坡,便是元大都城垣遗迹。其中城门遗迹仅有肃清门(今明光村附近)瓮城的夯土。1988年3月,市政府在此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同时复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景观,近年又对遗址公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2004年7月起免费对市民开放。如今,绵延9公里的遗址公园满目青翠,清澈的小月河横穿而过,元城新象、大都鼎盛、城垣怀古、蓟门烟树、鞍缰盛世等景区错落于带状的公园之中,现已被定为北京市第一个人文奥运景观。
  此外,也还有若干与元大都城墙、城门有关的地名正在使用,如三环路上的安贞桥及附近的安贞里小区、三环路上的健德桥及附近的健德医院和位于西坝河附近的光熙门北里小区、地铁光熙门站等则分别因当年元大都北城墙的安贞门、健德门和东城墙的光熙门而得名。明清时期——恢宏气势天地间明清城墙的规制在明代就已形成,清承明制,没有对城墙城门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明清北京城分为内城、外城、皇城三重,计有内九、外七、皇城四共20座城门,其中内、外城门还均配套修有箭楼和瓮城(连接箭楼与城墙的半圆形建筑),内外城城墙四角均修有角楼,内外城结合部修有铺楼,这些城墙和城门大部分于民国年间和解放后五六十年代被拆除,保留下来的仅有以下几处,让我们按照内城、外城、皇城的顺序分别加以叙述。
  内城一为正阳门城城楼与箭楼,正阳门乃明清时期内城九门之首,其名取“圣主当阳,日主中天”之意,在建筑规制上高于其它城门。正阳门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三重檐歇山顶三滴水的木质建筑,连同城台通高43米,箭楼则是砖石结构三面开箭窗的歇山顶建筑,与瓮城、跨越护城河的正阳桥和桥南的五牌楼共同组成一组布局合理、气势凝重的建筑群。门楼和箭楼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侵略军焚毁,1906年重修,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则分别于民国初年和解放初期被拆除。城楼和箭楼曾历经多次维修,近年,又配合附近道路扩建对周围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铺设绿地。其二,为内城东南角楼。当年除了修建城门楼外,还在城墙四角修建角楼,内城东南角楼便是其中之一,为一面向东南的曲尺形重檐歇山顶砖石结构建筑,两条主脊呈十字形交叉,其东、西、南三面共开149个箭窗,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楼,近年来亦进行了多次修复。如今,当您乘火车进入北京站时,便可看到这座巍峨厚重、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古建筑,让人们意识到已来到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其三,为明城墙遗址公园。沿内城东南角楼向西至崇文门三角地约,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断断续续的留有一段约1.5公里的内城南墙墙体。如今,在园内散步,参天古树、青青碧草与古朴沧桑的城墙交相辉映,组成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等一处处景观,成为广大市民又一休闲、怀古之去处。
  其四,为内城东墙遗迹。此段城墙位于内城东南角楼之北,与角楼隔铁道相望,虽然只有不到二百米长,但位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建国门地区,经过修复,与周围环境形成风格迥异的对照,该段城墙及内城东南角楼均属于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范畴,计划以后用钢结构的过街廊将该段城墙与内城东南角楼相连,使内城东墙、角楼与南墙连为一体。
  其五,为北京城西城墙南端遗迹,其址位于北京内城西南墙与外城之结合部。1988年用新烧制的城砖13万块予以修整,并重建了内外城结合部的铺楼,总长195米,同时,留有七处原有残墙的断面,其保存程度和修复效果远不如明城墙遗址公园,但因其位于西二环路转弯处,亦成为交通要道上的一处人文景观。
  其六为德胜门箭楼。1980年和2001年两次进行维修,并在此建北京市古代钱币博物馆。在扩建德外大街的过程中,为保护古建及其周围环境,市政设计研究院曾设计了10个方案,最后选中了保护效果最好的“人”字形立交道路建设方案。同时,在箭楼以北的护城河两岸修建汉白玉石栏等,形成横跨于护城河上,与古楼风韵相配的景观广场。如今,沿着现代化的八达岭高速公路进京,很远就能看见矗立于高楼大厦之中的雄浑古朴的箭楼,象征着历史悠久的古城正向现代化高速迈进。
  外城外城遗迹已基本无存,因原永定门城楼为北京旧城中轴线南端起点,在北京城建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经专家反复论证,2005年在其原址根据1937年北平市文物整理委员会对其绘制的实测图,照原规制、使用原材料、依原工艺复建了三重檐歇山顶的永定门城楼(其箭楼因原址位于南二环路而未能复建),建筑过程中曾从南非进口十二根铁梨木作为城楼的支柱,同时,对永定门大街及道路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的坛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如今,登楼北眺,是亘延7.8公里的老北京城中轴线,从城台下经先农坛东门至天桥商场是一个街心花园和一条花岗岩步行道,是当年皇家去南苑狩猎的御道;向南远望,则是新扩建的中轴线南延长线,其西南方则有在此次道路扩建中得以露出真面目的始建于元代、清乾隆皇帝亲题碑记的著名古迹燕墩。
  皇城皇城是明清时期拱卫紫禁城的最后屏障,红墙黄瓦,与内外城墙风格迥异。皇城城墙及四门如今只留下其一段南墙及天安门(关于皇城正门到底是天安门还是位于今天安门广场南端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的中华门,史学界一直有争论)。天安门城楼重檐歇山,雄伟壮丽,天安门及广场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壮丽的街景闻名于世,是中外游客来京必游之处。沿天安门广场两侧,保留下来的皇城南墙向东经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南池子、南河沿至北京饭店,向西经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南长街、新华门至府右街南口。其中新华门为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时期改建墙内西苑的宝月楼(传为乾隆皇帝为香妃所建)而成。修建过程中,拆除宝月楼前的一段城墙,同时巧妙的用两段短墙形成的“八”字墙将皇城墙与宝月楼连接起来,门内的影壁亦为民国年间所建。
  其余,南长街、南池子、南河沿等门洞皆为民国年间为方便交通拆除小段城墙所建。皇城北门即地安门,又称后门,如今早已无存,但值得一提的是,原地安门之北中轴线上留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名为后门桥(原名万宁桥),桥跨什刹海入玉河处,元代即为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2000年加以整治修缮,疏通桥下水道,修补汉白玉桥栏,在施工过程中,还挖出了6组当年镇水石兽并保留于原地。如今,漫步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与碧波荡漾的什刹海,映衬着古桥沧桑的历史变迁;新旧桥栏两相对照,引发人们悠悠怀旧之情。
  此外,近年还曾在地安门和景山后街吉安巷附近分别发现两小段被民房包围的皇城城墙,现亦加以保护。
  以上北京城门城墙遗迹(包括已复建的)共计十余处,为北京旧城硕果仅存的遗迹。其余如金中都的丽泽门、丰宜门、会城门、元大都城的安贞门、健德门,明清北京内城的宣武门、崇文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及民国年间开挖的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外城的广安门、广渠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的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及其城墙均已无存,代之以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街道,仅留下这些地名供人们凭吊那逝去的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