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交通心肾诸方简析三(赵岩) (二)间接交通心肾法 此法之交通心肾是从它脏入手。可分为三类:从肝入手,从胃入手,从肺入手。 1、肝与心肾不交 1)肝病导致心肾不交 此类病证为肝之病理变化所导致的心肾不交,故其治疗以肝为主,兼顾于心肾。 ⑴润燥交心汤 ①出处:《辨证录·不寐门》 ②主治:不寐。 ③组成:白芍、当归、柴胡、熟地、玄参、菖蒲。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为肝燥失润导致心肾不交。即原书所谓:“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而下必取汲于肾。” B、治疗方面:原书认为“此方用芍药、当归以滋其肝,则肝气自平;得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以济肝,而肝之血益旺;又得玄参以解其心中之炎,而又是补水之剂;投之柴胡、菖蒲解肝中之郁,引诸药而直入于心宫,则肾肝之气自然不交而交也。” ⑵润木安魂汤 ①出处:《辨证录·梦遗门》 ②主治:梦遗。 ③组成:白芍、当归、栀子、菊花、金樱子、五味子、白术、茯苓、甘草。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为肝火导致心肾不交。其肝火乃肝血不足所致。原书谓“盖肝中之火,木中之火也,木缺水则木干,肝少血则肝燥,肝燥之极,肝中之火不能自养,乃越出于外,往来心肾之间,游魂无定而作梦。” B、治疗方面:原书为此证确定的治疗原则为“补肝血而少泻其火”。故方用白芍、当归补肝血;栀子、菊花泻肝火;金樱子、五味子收敛。至于白术、茯苓于此方中何用?《石室秘录·偏治法》“此方虽白术、茯苓乃脾胃之品,然其性亦能入肝”,可资参考。 ⑶通郁汤 ①出处:《辨证录·健忘门》 ②主治:健忘。 ③组成:熟地、玄参、茯神、白术、麦冬、人参、石菖蒲、白芥子、白芍、当归、柴胡。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乃肝气郁滞导致心肾不交。原书谓“夫肝气最急,郁则不能急矣,于是肾气来滋,至肝则止;心气来降,至肝则回,以致心肾两相间隔,致有遗忘也。” B、治疗方面:原书谓“欲通肝气,必须仍补心肾,要在于补心、补肾之中,而解其肝气之郁。”方用白芍、当归、柴胡开肝之郁;熟地、玄参补肾;茯神、白术、麦冬、人参、菖蒲补心;白芥子方中何义未明。 ⑷肝胆两益汤 ①出处:《辨证录·不寐门》 ②主治:不寐。 ③组成:白芍、炒枣仁、远志。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为胆气虚导致心肾不交。原书将其病机解释为“夫胆属少阳,其经在半表半里之间,心肾交接之会也。心之气由少阳以交于肾,肾之气亦由少阳以交于心。胆气既虚,至不敢相延心肾二气而为之介绍,心肾乃怒其闭门不纳,两相攻击。” B、治疗方面:此即所谓胆虚不眠,原书之方解为:“白芍入肝入胆,佐以远志、枣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胆。不知远志、枣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胆,况同白芍用之,则共走胆经。” ⑸袪风益胆汤 ①出处:《辨证录·不寐门》 ②主治:不寐。 ③组成:川芎、当归、沙参、乌梅、柴胡、郁李仁、竹茹、白芥子、陈皮。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为胆虚风袭致心肾不交。原书谓“夫担心则怯,怯则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胆气之虚,既入于胆之中,则气无生,一听邪之所为。胆欲通于心,而邪不许;胆欲交于肾,而邪又不许……心肾因胆气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宫,而不敢交接。” B、治疗方面:原书提出的治则为“补助其胆气,佐以袪风荡邪之品”。具体用药方面,所用川芎、当归、乌梅、柴胡等俱为入肝胆经之品。沙参,《本草新编》谓其能“入肺、肝二经”。郁李仁,《本草新编》谓其“入肝胆二经”。此皆陈氏独到之用药经验。至于方中用竹茹、白芥子、陈皮,其义不明。 ⑹润肝汤 ①出处:《辨证录·恼怒门》 ②主治:恼怒。 ③组成:熟地、山萸、玄参、五味子、白芍、当归、丹皮、栀子。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为肾水不足导致肝血亏少而致心肾不交。所谓“乙癸同源”,原书谓“夫肝为肾子,肝子不足,由于肾母之不足也。”,“肝益加燥,无津液以养心。” B、治疗方面:肾肝并治。熟地、山萸、玄参、五味子治肾;白芍、当归、丹皮、栀子治肝。 2)心肾不交致肝病 ⑴摄魂汤 ①出处:《辨证录·离魂门》 ②主治:离魂。 ③组成:熟地、山萸肉、巴戟天、酸枣仁、远志、柏子仁、茯神、人参、麦冬、白芍、当归、白芥子。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为心肾不交导致肝不藏魂。原书谓“惟心肾之两亏,则肾之精不能交于心,而心之液不能交于肾……肝居于心肾之间,肾亏则无水以生肝,而肝伤矣。心亏则无液以耗肝,而肝又伤矣。肝伤则血燥,血燥则魂不能藏。”实即肝血不足而心神失养。 B、治疗方面:当心肝肾并治。故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补肾水;酸枣仁、远志、柏子仁、茯神、人参、麦冬补心;白芍、当归补肝。方中白芥子,其义未明。 3)心肾不交致胞胎为病 ⑴归经两安汤 ①出处:《辨证录·调经门》 ②主治:经前便血。 ③组成:荆芥、升麻、白术、人参、麦冬、当归、白芍、熟地、山萸、巴戟天。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乃心肾不交致胞胎为病。原书谓“盖胞胎之系,上通心而下通肾,心肾不交,则胞胎之血无可归,心肾二经之气不来照摄,听其自便,血乃不走小便而走大便矣。” B、治疗方面:大补心肝肾。心肾不交,为何要补肝呢?原书谓“肝乃肾之子,心之母也。补其肝血,则肝气往来于心肾之间,自然上引心而入于肾,下引肾而入于心。”故方中用白术、人参、麦冬补心;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补肾;当归、白芍补肝。荆芥炒黑引血以归经,升麻升提阳气。 4)从肝论治心肾不交 ⑴引交汤 ①出处:《辨证录·火热证门》 ②主治:热极不能睡熟,日夜两眼不闭。 ③组成:酸枣仁、茯神、麦冬、栀子、玄参、熟地、山萸肉、沙参、白芍、石菖蒲、破故纸。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仍属心肾不交。而此种心肾不交,是由水火两衰所致,原书谓:“夫心火最畏肾水之克,而又最爱肾水之生,盖火非水不养也;肾水又最爱心火之生,而又最恶心火之烧,盖水非火不干也。” B、治疗方面:须心肾双补外,兼而治肝。原书谓“盖肝火泻则心火自平,肾水亦旺,势必心气通于肝,而肾气亦通于肝也”。方用酸枣仁、茯神、麦冬补心;玄参、熟地、山萸肉补肾;沙参、白芍补肝;栀子清肝火;石菖蒲宁心定志;破故纸补肾。 ⒉胃与心肾不交 1) 胃病导致心肾不交 ⑴清胃生髓丹 ①出处:《辨证录·痿证门》 ②主治:痿证而见心中烦闷,怔忡惊悸者。 ③组成:玄参、菊花、熟地、沙参、麦冬、五味子。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乃心肾不交。此心肾不交由胃火盛所致。原文谓“胃火熏心,则心火大燥……而肾因胃火之盛,熬干肾水”。 B、治疗方面:当清胃火,胃火得清,则不熏心。然此时肾水已亏,故又当补肾水。故原书谓其治则“大益其肾中之水,少清其胃中之火”。方用玄参、菊花清胃火。此二味药清胃火,均为陈氏独到之经验。此点,在《本草新编》中有详尽论述。麦冬、五味子益心;熟地、沙参滋肾;沙参、麦冬补肺以生水。 2)心肾不交从胃论治 ⑴生气汤 ①出处:《辨证录·健忘门》 ②主治:健忘。 ③组成:熟地、山萸、芡实、肉桂、枣仁、远志、麦冬、石菖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神曲、木香。 ④简析:A、此证病机为心肾不交。此等心肾不交,除心肾二脏外,其它诸脏亦不足。原书谓“此种健忘,乃五脏俱伤之病,不止心肾二经之伤也。” B、治疗方面:除俱补心肾外,尚须加强补胃。方用熟地、山萸、芡实、肉桂补肾;枣仁、远志、麦冬、石菖蒲补心;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神曲、木香补胃。对此方,原书这样评价“扶助胃气而仍加意于补心肾二经,则五脏未尝不同补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