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离不开的爱 逃不掉的害

 wwm5837 2014-11-21

互联网:离不开的爱 逃不掉的害?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互联网的未来引人遐想,互联网的安全更为人关注——关系到每个网民。如果网民上网没有基本的安全感,互联网的繁荣将不可想象。
本策划摘自《网民安全手册——维护上网安全,远离网络欺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01

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不法分子设下的欺诈陷阱,他们盗取我们的账号和密码,偷取我们的网上信息,引诱我们上当受骗……这样的不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广大网民的正常上网和切身利益,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和财产损失。

网络安全并不乐观 近200亿损失于盗号诈骗

随着网民信息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维护安全的工具性能不断提升,网民遭遇信息安全事件的概率有所降低。不过各种恶意程序的变种产生速度也很快,每天都有大量的恶意程序生并且威胁着网民的上网设备(包括电脑、智能手机等),因此网民面临的信息安全环境仍然很复杂。

在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中,有一半左右的网民都遇到过短信骚扰、电话骚扰等;而网上欺诈和诱骗行为也使得很多人在不经意间上当受骗;钓鱼网站依旧泛滥,并且还有愈发严重的趋势。

不仅如此,网络上的不法分子也会对个人的身份信息、账号密码感兴趣,他们会偷取网民的个人信息,然后在盗来的账号中进行诈骗活动。虽然这类安全事件看似发生的比例较小,但是一旦发生,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损失。据CNNIC统计,在全国范围内,遭受这样的经济损失总额达到了196.3亿元,这样算下来,在遭受经济损失的人群中平均每人损失509.2元,这也直接说明了目前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当前主要的信息安全事件类型如下。

*恶意程序或病毒:这一类型的恶意程序通常利用人们访问网页、下载文件或网络聊天等活动,潜伏到人们的电脑或者手机中,通过删除文件、破坏用户设备系统、盗取网民资料、窃取账号密码、恶意刷网页或广告流量等行为,损害用户的利益为自己谋利。

* 假冒网站或诈骗网站:假冒网站或诈骗网站也被称为钓鱼网站,通过模仿银行网站、购物网站,以及其他权威网站的网页设计,骗取用户的钱财。有的是通过设立虚假网站骗取用户登录,进而获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还有的是通过虚假抽奖页面,造成用户中奖的假象,骗取用户钱财;其他方式还有通过虚假购物网站、虚假医药销售网站等方式来非法牟利。钓鱼网站往往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发送网址,或者通过木马强制弹出或转移用户访问其页面,以达到其诈骗的目的。

* 其他形式的网络诈骗:还有一些诈骗信息通过在论坛、通信工具或者正常网页上发布招聘、购物等信息,一步一步引导网民陷入其编制的诈骗圈套中,让用户受害。当前,针对上述安全问题而开发的安全软件也越来越多。安装安全软件可以使用户的电脑或手机减少一定的安全问题。虽然这些安全软件的功能已经相当完备,但是由于针对信息安全的诈骗和攻击手段复杂多变,因此仅仅安装这些安全软件还不能完全使用户避免信息安全问题。

02

社会学视角审视网络欺诈:男性受害者两倍于女性

从网络欺诈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上看:网络兼职、虚假购物、网络游戏、账号被盗、虚假团购、话费充值、消保欺诈、网上博彩、虚假票务、网购木马、投资理财、视频交友、批发欺诈和虚假中奖最为常见。

报案数量排名第二的虚假购物欺诈包括多种形式,如:在虚假的购物网站上进行交易;在合法购物网站上购物却遭遇人工欺诈;通过QQ聊天等方式进行二手货交易时被骗等。统计数据显示,在受害者举报的网购被骗商品中,手机类商品以42%的占比成为网购交易中风险系数最高的对象。而虚拟商品、鞋帽服饰则分别以18%和8%的占比,成为继手机后,骗子最爱使用的两类欺诈“诱饵”。

性别差异分析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视角,而男女两性在网购行为上的明显差异,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网购欺诈现象提供了新的视野。

从网络欺诈受害者的数量上看,男性占比高达64%,接近女性受害者人数的两倍。

 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是网上购物的主力人群,但为什么在网络欺诈案件中,女性受害者反而大大少于男性呢?男性为何会比女性更容易上当受骗呢?

通过与众多受害者的沟通交流后发现,虽然女性网购更频繁,但女性更倾向于有安全感的购物环境,多数女性消费者不会轻易尝试在陌生的网站上购物,或与陌生人QQ聊天。而男性在网购过程中则表现得更加激进,往往为了追求更加便宜的价格而甘于冒险。此外,男性在网购过程中较女性缺乏耐心,而很多犯罪分子正是利用受害者的急躁心理实施诈骗,甚至是设置连环陷阱。

再者,受某些性别天性因素的影响,男性在网络游戏、博彩和视频交友骗局中受骗的人数为女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统计,在报案数量最多的10类网络欺诈中,只有在淘宝消费者保障金欺诈(简称消保欺诈)的受害者中,女性数量(55%)明显多于男性(45%),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居家开店的比例高于男性所致;另外,在网络兼职诈骗的受害者中,女性数量(51%)也略多于男性(49%);而在其他类网络欺诈的受害者中,男性受害者数量都明显多于女性。

03

恶意软件跟随手机智能化步伐“与时俱进”

随着手机用户量的逐年增长,手机安全事件发生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垃圾短信、骚扰电话这两类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手机用户最大的噩梦。

在智能手机用户群中,接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的用户比例分别达到了68.6%和57.2%。虽然近年来随着手机安全软件屏蔽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功能升级,使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有所下降,但相对比例仍然比较高。垃圾短信多以广告为主,同时包含部分诈骗信息。而骚扰电话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响一声即挂断,让用户回拨收取高昂的话费或者播放中奖等诈骗信息,不明真相的人则可能陷入其编制的骗局之中;另一种方式是拨打接通后直接告诉用户中奖信息或以熟人名义骗取钱财等。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机上网用户遇到恶意软件的比例达到了33.2%,比例较高。很多软件以某种功能为载体供用户下载安装,之后就频繁发送广告或暗地刷流量、乱扣费,让用户遭受损失。

此外,手机上网也会遇到诈骗网站、手机中病毒或木马、手机联系方式泄露、账号密码被盗等问题。这些安全事件虽然发生的比例较小,但危害极大,应引起广大手机用户的重视。

面对众多的安全事件,在手机上安装安全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网民的手机免受安全威胁。总体上来说,当前手机安全软件对智能机上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手机安全软件有手机管理和安全防范两大功能:其中手机管理包括清理手机内存、延长待机时间、管理开机启动项、管理短信,以及管理电话号码等功能,其目的是让手机使用更流畅,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手机安全防范通常包括流量监控、屏蔽骚扰电话、定期扫描、定期杀毒等功能,目的是让手机远离安全威胁。

2012年,第三方应用市场及论坛在恶意程序的传播途径中占比尚不足50%。而在2013年这一比例则超过了60%。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第三方应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应用市场开始盲目地追求软件和游戏的收录数量,甚至将此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优势,因而忽视了对应用程序安全性的审核,使得恶意程序在应用市场中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某些应用市场的开发商,包括收录量过百万的大型应用市场的开发商,实际上并不具备专业的软件安全检测能力,这也使得第三方应用市场的管理越来越混乱。

手机预装仍然是仅次于第三方应用市场的恶意程序第二大传播途径。预装恶意程序的情况在山寨手机和水货手机中尤其常见。不过相比于2012年超过30%的比例,2013年,手机预装在恶意程序传播途径中的占比大幅下降到20%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专业的安全厂商开始参与到手机ROOT、刷机和预装软件卸载工具的开发之中,使得通过预装软件将恶意程序直接植入手机ROM内核的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需要指出的是,手机上预装的恶意程序要比通过其他形式感染手机的恶意程序更难清除,甚至有些预装恶意程序会屏蔽或卸载手机安全软件。

04

二维码成虚假信息新平台 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是信息数据的一把钥匙。

随着二维码的流行,它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信息获取,包括名片、地图、Wi-Fi密码、资料等;网站跳转,包括跳转到微博、手机网页等;广告推送,包括用户扫码,直接浏览商家推送的视频、音频广告等;手机电商,包括用户扫码,手机直接购物下单;防伪溯源,包括用户扫码,即可查看生产地,同时后台可以获取最终消 费地;优惠促销,包括用户扫码,下载电子优惠券,抽奖;会员管理,包括用户在手机上获取电子会员信息、VIP服务;手机支付,包括扫描商品二维码,通过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手机端 通道完成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二维码在上述的这些用途中并不全是安全的。正所谓“人无完人”,二维码不仅仅只有优点,它也有缺点。

*二维码的制作非常简单,很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来传播木马、病毒。

*二维码本身可以包含大量信息,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通过二维码获 得更多信息的同时,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比如以前的火车票上有可以储存个人信息的二维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别人丢弃的火车票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从而利用他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

*识别二维码的设备还不够丰富。二维码内存储了大量信息,想要获取这些内容,我们必须使用相关的解码设备。目前的解码设备仅包括手持式和固定式的扫码器,以及我们手中带有摄像头的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二维码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人也逐渐变成了“扫码控”,看见二维码就想去扫描一下。殊不知这样的扫描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陌生的二维码中可能包含着木马、病毒等,如果轻易扫描了这样的二维码,很有可能会对网民的手机造成危害。

此外,二维码安全问题还存在于二维码扫描软件中,有些山寨二维码扫描软件内置了病毒或恶意代码,一旦安装就会遭遇恶意广告和扣费等问题。

其实绝大部分的恶意二维码都很难直接扣除手机费,很多情况下,当网民扫描了恶意二维码之后,手机将自动安装程序,以此来引诱网民上当。因此建议网民不要轻易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应该在手机中安装杀毒软件以保护手机的安全。 [>>点击返回读书频道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