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500年前,汤显祖写徽州的诗句,自此,后两句一直作为徽派文化的名片。而诗中的“黄白”指的是黄山与白岳。白岳则是距黄山30公里、休宁县境内的齐云山。 休宁是古徽州府所辖六县之一,曾先后走出19位文武状元,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虽科举制度不再,但“书生心中有天下”的文脉至今仍在休宁延续。 齐云山则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合称四大道教名山。据说,明嘉靖年间,道教龙虎山正一派第48代天师张彦赴齐云山,为皇帝求嗣,结果皇后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嘉靖皇帝龙心大悦,亲题“齐云山”匾额,并赐建“玄天太素宫”。从此齐云山的道观香火更加兴旺。数百年后,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齐云山,称赞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金口玉言让各地名山大吃干醋。“天上人间,修福问道齐云山”自此广泛流传。 步入齐云山,顿觉仙气缭绕,古木参天。道观建筑颇有独特之处,门前桃花涧清流潺潺,祠背倚丹崖环绕,山涧碧溪中黄叶四散,道观的红墙掩隐在千年古树的浓荫之中。 每棵树都是一本故事书。枝桠横生的古榔梅虽有550年树龄,但年年仍会结出榔梅果,相传徐霞客为了孝顺母亲,曾不惜千金购得此地10棵榔梅以恭贺母亲寿辰。 峰回路转到“一天门”处,两侧丹崖岩体高爽飞突,形似门缝,缝中可窥赤色丹霞,洞洞相连,岩石上古人诗碑林立,引人遐想。岩上巨大“寿”字为南宋朱熹题字,字体浑厚圆润,与周易卦数相合,阐述着阴阳和合之道理,传说“摸一摸能活到一百多”,表达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健康与长生的渴求。 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休宁,便是黄山脚下一片净土。据说,从道教神仙真武大帝开始就有“日值武当、夜宿齐云”的说法,齐云山就是张三丰羽化成仙之地。 脚下踩着明清时期修建的板砖路,闻着香火升起的袅袅青烟散发出的奇香,不知不觉便到了山顶。只见,月华街旧时宫观院房鳞次栉比,宛如一弯新月横卧在齐云山中的丹崖峭壁之间,南倚齐云诸岩,北临楠木深谷,香炉峰和涌泉阴阳相对,月华台巧设中间,便是天造地设的天然太极。 齐云山不高,但神奇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气候环境,令人觉得“往下看,明明是人间,往上看,却又在天上。”山下横江是新安江、钱塘江及富春江的源头,至齐云山下山水回环,与两岸的冲积平原一起构成了一幅天然太极图,四周依山傍水,一袭蜿蜒溪流穿梭其间,蔚然成画。山下7个自然村落联在一起恰是北斗七星,地上北斗与天街月华遥相呼应,又形成七星拱月之绝佳风水格局。 难怪人生失意的唐伯虎于500年前的深秋初登齐云山时,就看到“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的场景,不觉心生“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的感悟。 李白、朱熹、海瑞、唐寅、戚继光、徐霞客、袁枚等都在齐云山留下传世诗文。“直上云岩绝顶峰,始知尘世有仙踪”。古时文人骚客贪恋齐云山仙境般的景致,激发出太多的浪漫、壮美而又奇妙的想象。千百年来,安详而又神秘的休宁,虽吸引着无数儒道大师、名人高士游齐云山登黄山,但只留下“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的感叹,让后人品味、感悟。 到休宁,寻访被浸泡在诗句里的齐云山,能品读出这里的恬淡、宁静和亲切的妙味,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