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厚音 无标准的多闻,无有相的应物

 ywm77 2014-11-21
无标准的多闻,无有相的应物-----------论为而不恃
 
不要把它这个标准定在前面。
  我们在讲《道德经》的时候曾经讲到过玄德的观念问题,玄德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呢,那就是很难做到的一个观念,那就叫“为而不恃”,说“为”,什么叫“为”呢?就是“无为之治”的那个“为”,老子讲的肯定是“无为之治”了,然后呢,“为而不恃”,就是你有不要任何的依赖、依靠和依据,总的说来,只要有依的地方你就不要去依靠它,你不要依赖这个标准去指导你自己的行为,这个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到玄德的范畴里面去。
  这个“攀缘”呢,实际上也是一个依的意思,就是你有所依靠、有所依据的话,你依据的标准,你自心依据的标准就是善恶的话,那么你这个自心不一定是真善的,为什么不一定真善呢?那就是因为你已经着了善恶之相,有善恶之相,那么你就很难以达到法性本空的那个角度里面去。就很难以达到长生久视之道的那个境界里面去,这就是“心无所攀缘善恶”,就是不要有什么标准,“为而不恃”,不着心相,不着形相,不着文字语言相,就是这几个方面都没有必要太过于依赖,你觉得看了一本书,里面讲了很多道理,然后你欣喜若狂,你以为你就好像得道了,那是不是得道了呢?那实际上就叫着于文字相,那肯定是不能算得道的,就是你攀援善恶,你认为那个文字相里面的说话很好,那么什么叫好呢?内心世界里面的喜悦是最好的,但是喜悦是不是很好呢?喜悦也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是没有喜没有悲的,它为什么要有喜悲的这种区别呢?就是不可攀缘善恶,就是不可以有标准,但是又不可“沉空守寂”,意思就是你不能落于空茫,就是说真正的像“佛理四谛”里面所说的“究竟涅盘”,一进涅盘好像就觉得到了最后人要死了,那是死了以后的事嘛,死了以后你再去守那个寂都可以,是不是?但实际上那个时候需不需要守寂呢?肯定是不需要守寂的,特别在现在,就是当下的这个状态中间,就是我们现在有肉体,同时有我们的思想,然后呢,你沉空守寂,那你就落入空茫,你以为那是修炼,那是落入邪见,同时呢,他从另外一个角度还鼓励了一下,即须广学多闻,为什么要广学多闻呢?他自己都是个文盲,他学了没有呢?他没有学,你念给我听,我就不学了,文字我也不用去考究它了,你念给我听我就懂了。那么他为什么鼓励人家多学多闻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他本来没有文化他就没有必要去有意的去学文化了,他觉悟了,觉悟了还要什么文化呢?就不需要文化,但是有文化的人继续去研究文化、研究文字、研究影像、研究声音,那实际上也是所得其彰,能够让自己自得其乐,陶冶自己的性情,也是值得伸张的一种方法吧。
  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例证,这个例证就是庄子所说的,“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折,是知之甚也”,意思就是说你学,“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是知之甚也,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折,就是说你不要因为学习、研究,把自己的身体弄垮了,然后你还要说,我研究的东西很有价值的,我这个东西是对社会是有好处、有贡献的,那么有没有好处有没有贡献呢?这个就称为庄子所说的知之甚也,就是你不会中道夭折,中道夭折是因为你的学习、你的研究、你的创造与这个社会它会融为一体的,这个融为一体就是说你自己的精神去化为百姓的一种行为,这种状态才称为“知之甚也”,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德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那么同样,庄子也说了,“止于不知”,这是最高的境界了,就是你不知了,也未尝不可。为什么不知也能够进行下去呢?就像六祖这个状态一样,他不知,但是他是不是不知呢?他不是不知,不知中间有知,为什么呢?你只要一说他就知了,你不说他就不知,你一说他就知,这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他真正是得道的高人,他是成佛的高人,但是我最近听到有的人居然传出这样的传言来了,居然说六祖那个人好像没有成道,没有成佛。哎呀!我怎么想不通,我想不通的道理就是说这个人为什么这样随便的去评论古人?这个古人你评论不得的,你说错了话他的信息岂不是你非要跟他去对着干吗?你这不是跟天下要来一个争先后吗?这样是要不得的行为。就是我借此呢,如果有这样一种思想,或者是接受了这种思想熏染的这样一些朋友的话,一定要引起警惕。
  从我们现在分析的结果来看,如果能够真正守住“无”的人,就是他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呢,他也乐得其所,乐得自在,他也不去说学什么新的东西了,但是呢,他也不会理解不了新的东西。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推荐的尼古拉特斯拉那个科学怪人一样,提议大家去看那个电视片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理解,就是说这个宇宙的智慧是没有穷尽的,当我们修炼到一定境界以后呢,我们跟宇宙的这个信息它就能够沟通起来,跟根本的智慧真正的沟通起来,那么我们就无所不知啦,就是物质世界的这个发展是不是我们自身没有认识到然后这个存在中间它就不存在了?原来我就曾经讲过这个例子,我就说人类以为自己发明了原子弹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创造,但实际上人的这个原子弹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算是过年小孩子们放的一个大炮而已,小火炮而已,放天上“怦”响了一下,就以为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创造发明,可以炸死很多人。但是呢,我们看看天地间的创造,创造了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燃烧了几十亿年还在熊熊的燃烧着,但是它提供的只是死亡吗?我想不仅仅是死亡,它还不断的新生,提供给万事万物一种新生的契机,那么它燃烧这么长时间,不自生了这么长时间,然后给予这个存在这么大的贡献,仅仅是为了考虑毁灭吗?仅仅是为了考虑打击吗?这就是我们人的创造里面和客观的创造里面的境界不同了。然后从另外的,从科学角度上来说,原子弹的核裂变与太阳的核聚变它性质上完全是不同的,为什么完全不同呢?因为这个原子弹的核裂变它是突发型的,一炸它就完了,但是作为太阳来说它是有序的、缓慢的在释放。我曾经也讲过这个道理嘛,一个氢原子,当它在热核反应中、在太阳的燃烧中然后再转变成为一个氦原子,这需要花将近一年的时间,那你想想看,这个核聚变它为什么能够维持这么长时间,这么有序化的变化和进展呢?说明我们人类的科学和智慧,以及文明,远远没有达到掌握这个技术的目的了,所以说不要沾沾自喜于我们现在的科技成果,当然我们的科技也不可能说现在就止步了,止步不前了。
“广学多闻”,刚才我们讲到“广学多闻”的问题,与六祖他自身不学而知这个比较的问题,就是他自身来说是“识自本心”,他不是说与外界,好像觉得什么东西都要从外界去学一样,没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他达到佛理的妙要之处的时候,从自性中它就能够生出很多的智慧的知见来,智慧的知见它也是随缘的,随缘就是说它的方法是随缘的释放和表达的,不一定用一种方式,这就称为“达诸佛理”,佛理在什么方面呢?不在于言语的辩解,而在于真实的那一面,就是说对一个人的存在他要真实的去促进他。
  “和光同尘”,“和光同尘”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这个地方用了“和光接物”,就是说与万事万物相衔接,如果要是把这句话翻译得通俗易懂一些,那就是用实践去检验真理,你不能说用真理去检验实践,只能说实践去检验真理,这个实践它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的变化,一个自然的存在和客观的进步,所以说整个社会、整个自然它都在变化中,那么与这个物体、与这个物质世界的变化,或者是这个造物的本质的内在状态要结合起来去考虑我们所说的多闻的那一面,佛理的那一面,我们要多闻,“广学多闻”,多闻什么呢?多闻佛理,多闻自然知识,这两者之间要把它结合起来就考虑,这才是真实不虚的,如果只是把多闻的这一面放在空里的那一面去理解的话,而在实践上你不与存在结合起来,心里面自然会装进很多的分别、分别意识,那就会攀缘善恶,产生分别心,这样呢,自身就矛盾重重,就不谈觉悟了。无我无人,就是这个时候要继续下去的话,就是既不要有我的这个观念,也不要有人相的这个观念,要知道人我本来一体,本原一体,这种境界应该先树立。
---------------------摘自2010年11月27日语聊录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