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春季栽培管理 一、春季菌袋补水四法 春季气温上升到10℃,尽管气温适宜出菇,但由于出过1―2潮菇后,菌袋失水严重,往往因水分短缺不能出菇。据笔者生产经验,总结了补水四法,今介绍给广大菇友。 1、水池浸泡 将水池内灌满水投入菌袋,上压竹排、石块等,使菌袋侵入水中,这是最原始的菌袋补水方式,操作方便,投资较小。但由于失水菌袋浮力很大,上压石块等重物难以稳定,因此,此法不适应大量商品生产。 2、层叠浸泡 建一大型水池,下铺宽幅塑料膜至池沿,其上排3层菌袋,再铺1层塑料膜,直到菌袋将水池基本添满,然后开始注水。这样靠上层的重量,使下层菌袋不至于漂浮,补水效果不错。此法缺点是需时较长,一般约3天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水管补水 将喷雾器金属管去掉喷头,尖端制成斜尖口型,前20厘米打上直径0.3厘米左右的小孔约20个,另一端接软水管套于自来水龙头上即为一个补水器。将金属管尖端插入菌袋,打开水龙头,可在10秒钟左右完成补水。不足之处是水分只是填充至基料的空隙之中,补水后仍需较长时间的吸水过程。 4、机械注水 到目前为止这是菌袋补水速度快、效果好的最佳方式。通过高压水泵将水压入基质,一般2―3分钟即可完成对一批菌袋的补水。 在给平菇等菌袋机械注水时,可在水源中加入尿素或磷酸二氢钾适量,可起到增产效果。补水后将菌袋置于闭光、适温、通风处休养10天左右,待见有现蕾征兆时,及时转入集中催蕾和出菇管理,一般补水后首次出菇的产量可与其第二潮菇相仿。因此实施正确有效的补水方法,是提高产量的较好措施和途径,可使生产效益大幅增长。 二、春种食用菌如何应对不利的自然气侯 从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今春反常的气候还是少见的,除了对农作物带来损失以外,给食用菌生产中的春栽袋料香菇、段木黑木耳及段木香菇等菌类也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因素。长期低温阴雨会造成点种菌丝难以萌发、成活率低的现象。现提出几项加强管理的保护措施,供广大菇农参考。 1、提高养菌环境温度 食用菌的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一般是在24-28℃,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菌丝萌发定植快,可有效地提高栽培的成活率及成品率。春栽袋料香菇接种后必须提高室内温度,采取加温措施,保持10天左右的正常菌丝生长温度;段木香菇和黑木耳点种后要上堆覆盖薄膜保温保潮在10天以上,待平均温度达15℃时黑木耳排场养菌,段木香菇通风避光养菌;其他菌类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加强温度管理,使其过渡到正常的气候环境,再进入正常的季节生产管理。 2、加大接种量 食用菌菌丝体是多个管状细胞的菌丝组成,当菌种培养基营养丰富和温度适宜时,它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生命力。加大接种量是保证菌种快速继代繁殖的有效方法。春栽食用菌如遇反常低温的天气,接种量要比正常时加大1/3。特别是袋料栽培的食用菌,加大接种量,增强菌种活力和萌发速度是提高制袋成品率的最佳措施。 3、适时增加翻堆次数 当食用菌接种完毕就进入了养菌期管理时,应增加翻堆的次数,通过震动刺激增加氧气,增强菌丝的活力,加快菌丝中的细胞繁殖,提高菌丝吃料的速度。段木香菇和木耳应在15-20天翻堆一次;袋料栽培的食用菌在7-10天翻堆一次。袋料栽培的食用菌,装袋过松的菌袋要轻拿轻放。待温度正常时就进入正常的时节管理。 4、科学补种 接种一星期后就要进行第一次翻堆,如果发现死穴的现象,要及时清出,袋料栽培的食用菌要按严格的无菌操作进行补种,补种时要加大菌种的点种量,接种后最好是在恒温的条件中培养,切不可温度过高,以致产生杂菌,降低成品率。 三、二月份食用菌主要农事活动 1、菇房保温出菇 2月份正在出菇的菇房,要采取保温或增温措施,使菇房温度维持在8℃以上。可采取保温的主要措施是加厚房顶覆盖物,门上挂棉门帘,早、晚关严门窗来保温,晴天中牛前后开门窗通气。雨雪天气仅开背风通气孔进行短时间通气,有寒流或大风天气,将门窗及通气孔关闭,以防冷空气侵袭。有加温设施的,可加热提高菇房温度。 2、增温和保温发菌 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接种的杏鲍菇、香菇、银耳、阿魏菇等,正处在发菌阶段,而发菌较适宜的温度为20℃~27℃,菇房内要达到这个温度范围仅靠保温是不行的,必须加温和保温相结合,即用火道、蒸汽或煤炉等提高菇房温度,同时辅以保温措施,以维持菌丝生长要求的适温条件。 3、早春栽培菇类 栽培量大的黄背木耳、猴头、滑菇、姬菇等,为早出菇或延长其在春季出菇,可在2月接种,尤其是黄背木耳,菌丝生长较慢,生理成熟时间长,要赶在5月中旬吊袋出耳,可在2~3月接种。袋栽黄背木耳,一般采用两端接种,在20℃~27℃条件下培养发菌,菌丝45~50天可长满袋。 4、椴木栽培香菇点菌 l月已架晒好的锻木,2月便可点菌。先在椴木上打4排接种穴,行距6~8厘米,穴距10~12厘米,深度2~3厘米,直径2厘米。将两排接种穴错开呈梅花状排列。将挑选好的香菇菌种掰成块状,填在接种穴内不要将菌种弄碎,用树皮盖或用蜡封口。接上菌的椴木就叫菇木。将菇木顺码式或直立式堆叠成堆,上盖树叶及草席,最外面用薄膜覆盖,进行堆积保温发菌。堆积发菌30~45天。发菌期间,每7~10天翻堆1次,翻堆的同时检查菇木干湿度及杂菌浸染情况。当菇木偏干时,及时喷水润湿菇木,若菇木偏湿,应掀去周围薄膜通风散湿。 四、巧催春菇技术 立春后,气温逐渐回升,如能对上年秋季已连续出菇的菇床进行简单而巧妙的管理,就能轻轻松松地催生一季春蘑菇。具体方法如下。 五、春季菇事新排 食用菌的产销旺季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9~12月份的产量约占全年生产总量的一半。此期势必造成供给方面的过剩,减少菇农的收益。应打破常规,进行菇事的重新安排。 1、平菇 打破以往春季不投料的传统种植习惯,1月份着手采用谷粒基质制种,至2月份即可进行栽培播种,3月上中旬开始出菇管理,恰好赶上鲜菇市场的供应淡季,整个生产于5月底结束。菌种可选择“黑霸王、PL16"以及浅色菌株“佛罗里达、PL21"等,但应注意,尽量选用脱毒菌种,以最大程度保证生产的成功。 2、双孢菇 传统的栽培习惯是9月份播种,至翌年5月份结束。研究发现,春季播种的双孢菇,其“收成”不亚干秋季,并且因为秋季的播种,年前收获两茬菇后,由于基料营养和管理投工量的不足,春季出菇量便很小了,如在春季大批量生产与采收,根据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形势来看,当有很不错的生产效益。如能即时着手制种,采用谷粒基质、小容量菌种瓶进行生产,可望于3月上中旬用原种直接播种,此时气温适宜,菌丝长速较快,在较严格的管理条件下,至少可有2个月的出菇期,如果菇棚条件较好,出菇可延续至6月中下旬,生产效益将会大幅提高。目前仍以“2796"等菌株为当家品种。 3、白灵菇 该品种的生产周期较长,是一种低温品种,而且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后熟期,要经过两个多月才能达到生理成熟。一般春季播种栽培的,夏季温度高严重影响出菇。但如有栽培种,可1月份进行播种,该阶段仍处于低温季节,则可采用高温——低温的变温处理,尽量缩短其后熟期,使其尽快转入生殖生长,至3月份可望出菇。生产中应以“PB-1、天山2号”两菌株为主。 4、杏鲍菇 该品种后熟期较短,发满菌后15天左右即可出菇,现在着手生产栽培种,时间上完全来得及,也可采取“隔级生产”的办法,即现在大量制作谷粒原种,将原种作为栽培种使用,中间省却了30多天的菌种生产时间,至3月份即可进入出菇管理。品种选择:柱状菇以“XZ-21"、保龄球菇以“XB09"等菌株为好。 5、鸡腿菇 鸡腿菇生产周期较短,如果措施得当,播种后40天即可出菇,现在开始制作栽培种或大量制原种均可,可参考上述杏鲍菇等内容。品种选择以“Cc833、2000、2003"等菌株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