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虹关樟徽饶道

 闻诗人 2014-11-21
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
时间:07-03-26
地点:浙源乡虹关村
 
从理坑开车去浙源的路,因为有了一场绵绵细雨的助阵,而变得异常糟糕。好在今天是周一,这条路上没见到一个游人。所以我开着小车不时地磕碰着底盘,心里的汗不停地涌上额头。看看旁边的舅妈已进入梦境,所以应该不会太过于心疼她的宝贝车子了。
 
而车后有了婺源金山旅行社的两位美女导游的指挥,我才有勇气,在倒吸一口凉气的情况下,还敢于在越来越差的泥泞而颠覆的山路上继续前行。雨越来越大,雨刷器更是几秒不动前挡风玻璃就模糊不堪了。没想到,在我家乡还有这样的差的路,还能怎么办,连个调头的地方都找不到,只好硬着头皮向目地的行去吧。
 
印象里就这样开了一个又一个山口,底盘与石头的撞击也从没停止过,伴着我一路到达浙源乡。无奈雨太大,在接近这座30米高的明代砖石塔时,我没有任何想要爬上去的想法。此龙天塔与该村“凤山村”名字遥相呼应,原为镇火神而建,六面七层。其实与一般古塔也没什么区别,但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则显得风韵十足,优美异常。看来,背景与主体的浑然天成最为重要。
 
再往前行,路况比原先还要坏,我早已是一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在雨里前行。虹关古樟比起婺源另一处延田古樟来说,要更为值得一去。我很小时,就曾在一本《婺源古树》里一睹其貌,所以,在这两者选择之中,我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虹关。
 
一进虹关村,就被这里的宁静所打动。春雨还在下,泪到旁边的小溪里,无声无息就被湍急地卷走。河对岸有在雨里种地的村民,他身后还背着不大的婴儿。我并不觉得婴儿很可怜,他在襁褓中便能体会父母汗水的味道,难说这不是一种幸福。我们几个沿着青石板路进村,这条雨天的青石板亮得能照出我的样子,令我想起了我童年时爷爷家门口的那块青石板。一切都如昨,只是石板再亮也印不出爷爷的身影,而我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穿着妈妈织的毛衣,肉乎乎的小大人了。
 
虹关村建于南宋,史上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明清时期便是徽墨的主要产地,詹氏墨铺超级有名,这里离詹天佑的故乡庐坑村不远,我在开车途中曾一度开进那条通往庐坑村的路,那条路可比到虹关村的路好上百倍。可惜虹关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过比这棵千年的古樟更有名的人和物。
 
虹关古樟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人称“江南第一樟”。其实名号对眼前的古樟真的没啥重要,而它旁的古驿亭里有一帧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能屹立千年,对于一般的快乐悲伤早就容易抛开了,如果让他们来写历史,则应当是最客观的。只是上帝并没有赋予它话语权,所以静静地,就这样好了。
 
古词典里说,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也就是旧时的“国道”。古道在雨的映衬下,有些冷清。而当年,这里轧满了徽州人的梦想与汗水,也满载回徽州人的财富与荣耀。
 
在那个被大山遮挡住的年代,从这里走出去了无数的人,他们走回来重建着自己的家园,才有了今天眼前的虹关古村。而与婺源其他大多数村庄一样,在现在这个大山挡不住的年代里,村里的留守老人也在等待着衣锦还乡的子女。
 
PS:村子因为未被开放,勿需门票,所以里面也缺乏规划,略显杂乱与脏旧。
 
 
 

 
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遗失的婺源(十二)浙源三古:龙天塔 <wbr>虹关樟 <wbr>徽饶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