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暴者和被虐者相互呼应

 tuzididie 2014-11-21
                                                                                                家庭暴力是家庭关系中极具重创性的负面杀手,它对每个家庭成员造成的创伤很难平复,并且会极大地影响家庭成员的工作与人际交往。

  家庭暴力中施暴方的心理成因有两大类:一、施暴者的价值基础在于要时刻感受到自己是对的,只有证明自己是对的,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是存在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如果我不是白色,那我就是黑色,而我是不能变成黑色的,所以我必须是白色”,这是施暴者的逻辑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是否伤害到了别人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不择手段地变成白色是他们的终极诉求。二、施暴者需要时刻体会到控制感,他(她)必须让整个局面以他(她)的意愿来呈现,当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她)预设的那样,施暴者就会用暴力来确保事态在其所期望的轨道上发展。别人是哭是笑不是由别人来决定,而是由他(她)来决定。这样的施暴者是无法忍受失控所带来的极度焦虑的,为了降低焦虑,他(她)选择了暴力掌控。

  在家暴的模式中,被虐者的心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绝大部分人的心理会产生退却,退却的结果是“他之所以对我那样,是因为我做得还不够好,只要我够好,他(她)就不会再这样对我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如果发现自己无法离开这个恶魔般的人,可是他(她)确实是个恶魔,我们对恶魔又毫无办法,完全处于失控状态。由于不得不每天面对恶魔所带来的极度恐惧会让人迅速陷入崩溃。相反,如果认为自己之所以会陷入目前的困境是由于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而自己是可控的、是可调整的,也就是说假设我做得足够好,会从困境中走出来。当被虐者这样思考时,焦虑感会降低,掌控感会上升。

  这就是为什么在家暴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暴力的恶性模式会在一个家庭中存在很长时间,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施暴者和被虐者之间相互呼应的心理机制让这个循环很难被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