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独生子女》上集

 pengxq书斋 2014-11-22

《家有独生子女》上集

本期内容

《家有独生子女》(上 集)
【内容简介】
从1979年起,包括上海在内,中国开始出现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他们没有亲兄弟亲姐妹,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们一个人,甚至曾经一度,他们被人们称为“小皇帝”,他们就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独生子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住房条件的改善;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产业调整导致工人下岗,大学扩招等等,使得中国父母在传统家庭教育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是唯一,所以不管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下乡插队的知青,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总是竭尽所能。十万琴童、小留学生,寄托着父母无限的希望。而全面得到培养的女孩们开始在各个方面崭露头角。在父母特殊的教育下,特殊的一代在成长。

【导 视】
他们是特殊的一代,被称为“小公主”“小皇帝”。
【同期声】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这个兄弟姐妹的这个滋味到底是什么的。
【同期声】好吃的没有人跟你抢。但是好心情,也没有人跟你一起分享。
前所未有地担惊受怕,前所未有地充满期待。他们让父母爱恨交加。
【同期声】帮我里面浇一点热水,让我的手不要那么地冷。
【同期声】脱得溜光,拿柳条抽得满身都是(血)粒子。
【同期声】我妈就给了我一句,你该。
【同期声】打一次打疼他,记一辈子。
今生今世,只因为.他们是父母生命中的唯一。

【字 幕】2013年6月18日 上海市一师附小

【实 况】
 五(一)班,直接往外走。
  
【解 说】
   这样拥挤的人群,这样焦灼的眼神,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城市的各个学校的大门口。他们在等着接自己家的孩子放学回家。
   
【实 况】
你热吧?
我有两个九十多分。
有两个九十分啊,蛮好蛮好。

【解 说】
   这样的情形,如今的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而在三十多年前,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聚集在学校门口的时候,中国开始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而那些被父母如此呵护的孩子,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们就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解 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校门里走出的依然是独生子女,不同的只是越来越重的书包,校门口等待的依然是寻找的眼睛,不同的是父母换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同期声】新生儿的哭声。

【解 说】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没有亲兄弟和亲姐妹,在他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社会就已经开始为他们代言了:“妈妈生我一个好。”他们带着标签呱呱坠地,还在襁褓里的时候,除了户口本,还多了一本红红的证明他们身份的特殊身份证——独生子女证。

【同期声】曹锦清 社会学专家
  你只能生一个,你生男的也是一个,生女的也是一个。所以,作为父母来讲,他必须把这个孩子无论男女都一样这个观念,就必须被建立起来。
【同期声】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独生子女他没有(亲)姐妹,没有(亲)兄弟,所以有人说独生子女社会,它的称谓都得发生变化。
  
【解 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如今都已经长大,有很多人已经成家立业,而当年走在全国计划生育最前面的上海,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已年近不惑。

【实 况】
张咏晴:那么刘老师的位子呢?
同 事:他说他有可能不需要坐了。
张咏晴:我觉得在后面加一排也是个好办法。
同 事:对。
张咏晴:你这里加一点,在那边加一点。

【解 说】
   今年38岁的张咏晴如今是一家全球性医药健康公司的中国传播部副总监。她出生在1975年,当时还没有大规模地实行“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而是延续了1963年开始的“晚、稀、少”的政策,就是要把孩子的生育数控制在2到3个以内。然而当张咏晴长到四岁,她的母亲想要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1979年8月,上海市政府发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张咏晴的母亲就成了这个倡议书的第一批积极响应者。

【实 况】小姑娘在唱歌
歌词:妈妈只生我一个,不要弟弟和妹妹,幸福美满催我长,我们全家乐呵呵。
【同期声】张咏晴 1975年生独生子女
我自己不是很喜欢独生子女这个状态,从小还是觉得比较孤独。

【解 说】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催生了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的变化。在过去的多子女家庭里,父亲常常是家庭的核心人物。而到了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的核心人物就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孩子了,而这全家的唯一,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同期声】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他们的父母会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全部堆放在这一个only one(唯一)身上,所以他们从小得到的教养,无论从物资、精神都是最好的。

【解 说】(字幕:纪录片《独生子女》 1997年拍摄)
  这个上海小男孩叫徐平,生于1980年代末,父母之所以为他取名徐平,就是对这个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寄予了平安健康的期望。

【同期声】徐平的妈妈
  儿子取名字的时候,是我要求取“徐平”的,要叫他平平安安,一生平安,是吧?
【同期声】徐平的爸爸
  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只有时时刻刻多提醒他,他才会对自己的安全多留心一些,我跟他说,安全最最要紧。

【解 说】
因为是父母的唯一,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成了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平时,只要小徐平出门玩耍,父母亲就总是不离左右,这和早年他们自己挂钥匙的童年时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个时候摔个跟斗,蹭破点皮,在他们父母的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如今他们自己做父母了,就恨不得把家中这唯一的宝贝系在自己的腰带上。
   
【同期声】徐平
问:你觉得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徐平:踢足球。
 问:你觉得你什么时候最不开心啊?
平:我爸爸妈妈不让我踢足球的时候。
【同期声】徐平和爸爸
徐平:再踢一会会。
徐平的爸爸:踢球工作量太大了。
徐平:不要紧的呀。
徐平的妈妈:饭还没吃呢。
徐平:再踢一会嘛。

【解 说】
光踢足球会让小徐平父母的心提到嗓子眼,就连上海弄堂里小孩子经常玩的刮刮片,也会让他们如临大敌。

【同期声】徐平的妈妈
  因为小孩自己没有什么控制力,他不懂他就会拼命地刮,一定要把纸片翻过来才罢休,万一一个不小心手脱臼了,那怎么办?

【解 说】
   这段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那时的小徐平还只是个小学生,如果说父母担心他的安全问题不让他踢足球玩刮刮片,或许还情有可原,但是对于当时已经是大姑娘的王国婷来说,任何家务事,无论大小,只要有一丝伤害到她的可能,父亲就断然不会让她去做。

【同期声】王国婷 上海大学学生 (1997年)
  水开了,那妈妈就叫我了,婷婷,下来冲开水,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我爸爸就说来了来了来了,他就很起劲地跑下去冲水了,几次以后,我妈妈就习惯了,她要叫爸爸下去冲水,她叫不动他,就叫婷婷。他是个很有原则的人,他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有伤害,他就绝对不同意。
   
【解 说】
  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出生到成长,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好起来了,很多年轻的父母亲由于自己的孩提时代生活清贫,物资短缺,所以他们要把自己童年的缺憾在儿女的身上给予加倍的补偿。于是到了周末,很多父母就会带上孩子去吃洋快餐。而且常常是孩子们在前面尽情地吃,他们在后面尽情地看。对自己他们能省就省,但只要对孩子好,他们出手上千都不会心疼。

【同期声】家长
买皮鞋,买玩具,买球拍,今天用了大概一千块左右。
【同期声】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小时候,一个梨,哥哥让给弟弟,弟弟让给妹妹,叫“孔融让梨”,实际上是社会化的教养过程。现在他家里的孩子,他的梨是他的,妈妈的梨是他的,爸爸的梨是他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一堆梨都是他的。物质极大地丰富,但是他学会了自私。

【解 说】
  家长们这种不由分说式的疼爱,使得很多的孩子体重超标,有的甚至还患上了肥胖症。父母们的心开始矛盾起来。他们既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能够生活幸福,但又怕娇生惯养的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抗不住压力,经不起磨难。于是那个年代,父母亲们又开始花大钱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各种吃苦夏令营。

【同期声】学生家长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我们觉得好像(他们)在家里都是很娇气的,叫他们看看我们以前插队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到山区、老区吃些苦,对他个人来说是有很多好处的。

【实 况】
 二二三四。

【解 说】
  由于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上海的家庭开始趋于小型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工进城,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很多家庭都请了保姆和钟点工,父母的家务劳动越来越少,就更不用说孩子了。

【同期声】老师
  我们的小朋友并不是自己想做“小太阳”、“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自己也有很多的内心的苦处,有一次我们检查小朋友会不会叠被子,他们都举手告诉我,说老师我们不用叠被子,我们家里面只要把那个床罩往床上一铺,爸爸妈妈都是这样做的。

【解 说】
  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后,上海的很多中小学校就开起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课。一些叠衣服、钉纽扣、削苹果这些本来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的基本技能,竟然成了学校里的竞赛项目。

【实 况】学生
  因为刀不灵,并且削的皮太厚了。
  削的皮太厚了。

【解 说】
  这些本来应该在家里接受的能力培养,被越来越多地放到了学校的课堂上,包馄饨、踩缝纫机、甚至刮鱼鳞,调动孩子们做家务的积极性,老师们也是动足了脑筋。

【同期声】学生
  以后我还是想做的,因为我妈妈一直说我动手能力很差的。

【解 说】
   同样身为老师的张咏晴的父亲,当时也意识到了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尽管心有不忍,但还是坚持让独生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同期声】张咏晴 1975年生独生子女
就让我洗碗。那个时候条件还不是特别好,因为也没有热水器,其实洗碗,如果冬天的话,手很冷,然后又觉得那个很油,那么多人的碗都要我洗,真的是很抗拒。那我爸就一直很坚持,每次旁边可以陪着我。然后帮我里面浇一点热水,让我可以不要手那么地冷,但他每次都是让我洗掉。

【解 说】
   父亲的坚持,让张咏晴产生了逃避心理,有一次她甚至逃到了外婆家,但这并没有让张咏晴的父亲就此放手。

【同期声】张咏晴 1975年生独生子女
然后我爸还把我抓回来了。而且那个时候我记得他第一次是使用工具来揍了我。他以前是用手来揍我的。那一次他使用工具来揍我。

【解 说】
   张咏晴后来考上了上海市的重点中学上海中学,当她在学校住读的时候,这才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同期声】张咏晴 1975年生独生子女
  我因为自己记得以前在上海中学初一的时候,那个时候一些男孩子真的也蛮辛苦也蛮幼稚,然后父母来看的时候,男孩子那块毛巾都是干的,就是他们从来不(用毛巾)洗脸不(用毛巾)洗脚的,这是他们初一的状态。

【解 说】
   高中毕业后,张咏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大学毕业时又被文汇报社录用。经过几番执业定位,她现在在一家大公司负责相关的传播工作。她说如今在大场面上工作的那种从容和自信,是和儿时父母亲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的。

【同期声】张咏晴 1975年生独生子女
  我们家那时候住在宝钢,每次去奶奶家,在当中路上要大概花一个半小时,在这个一个半小时里,他经常希望我在公共汽车上能够表演朗诵,表演唱歌。然后我也觉得很抗拒,但是我爸就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一个素质。

【实 况】
望到北京天安门,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解 说】
因为“妈妈只生我一个”,所以“生男生女都一样”。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中国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彻底的颠覆。1984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大典上,宣传计划生育彩车上的那个又像男孩又像女孩的胖娃娃,给中国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然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那么无论生男生女,都是父母的宝贝,家庭的核心。
【同期声】陈丹燕 作家
  因为只有一个女孩,你怎么能让她卑呢,你肯定是要让她尊嘛,所以就平等地对待男孩子和女孩子。
【同期声】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过去多子女家庭背景下,那么男孩子可能是优先排序的。那么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嘛,女生也当男孩养,所以它是处在一种更有利于女生发展的这样一个起始点。

【解 说】
   独生子女政策让女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1997年,华师大二附中的高三学生秦冠敏面临高考,为了节约她回家路上的两个小时时间,秦冠敏的父亲狠狠心,硬是好几个月没让她回家。

【同期声】秦冠敏 华师大二附中(1997年)
   我希望我能多回家。
【同期声】秦冠敏父亲
时间太长了,浪费在路上没什么意思。
【同期声】秦冠敏 华师大二附中(1997年)
我希望他更加和蔼一些。                   
【解 说】
由于父亲不近情理的严厉,加上自己的努力刻苦,秦冠敏考取了复旦大学,后来又去了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读了欧洲经济系的研究生,之后考上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MBA继续深造,现在在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财务部工作,有了幸福的家庭和一个两岁多的可爱女儿。

【实 况】
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解 说】
  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中国的独生子女背负着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期望和梦想。尽管每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对自己唯一的孩子的教育都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孩子为大,孩子是天,他们要为孩子擎起这片希望的天空。既要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又要孩子能够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只要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他们什么都愿意尝试,什么都愿意去做。

【同期声】老师
老师:两个重点写,很可惜,为什么?最后一段应该还要略写其它一些画面。

【解 说】
  这是一所中学举办课后复习班的情形,前来听课的不光有学生,还有学生的家长。他们工作了一天还陪着孩子来上课,只是为了回家以后可以帮助儿女复习迎考。

【实 况】小琴童弹钢琴。

【解 说】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起,为了培养教育自己的独生子女,上海还出现了号称“十万琴童”学钢琴的热潮,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们能在乐器之王上弹奏出自己人生的华美乐章。然而许多年过去了,能在钢琴演奏上有所建树的,除了大家熟知的郎朗,李云迪等少数明星外,更多的是,那架承载父母美好梦想的钢琴早已积起了薄薄的灰尘。

【同期声】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我个人觉得,孩子的才艺的开发,可能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比如说,孩子不想练钢琴,你硬逼着他练,那么这个就会,孩子就会失去他的幸福的童年。

【解 说】
一边摸索一边前行的独生子女父母们,有的还把自己上中学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唯一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留学热”,而留学生的年龄也变得越来越小。

【实 况】
338次航班,从上海。
再见,再见。
  
【解 说】
作家陈丹燕的女儿陈太阳也是一名独生子女,2000年,11岁的陈太阳被陈丹燕夫妇送出了国。

【同期声】陈丹燕 作家
  她初二的时候走了一年,然后她回来时读初三。

【解 说】
   由于国外的教育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刚回国的陈太阳完全不能适应中国的课程。

【同期声】陈丹燕 作家
  回来就考《核舟记》,一个字都背不出。那我说,如果你愿意跟着,你就会跟得非常辛苦,你也可以选择不试,没有关系的,那她就选择她要试。

【解 说】
   陈丹燕尊重女儿的选择,在她的陪伴下,女儿顺利地通过了中考。这段经历让如今在美国硅谷“苹果”公司担任设计师的陈太阳受益终生。

【同期声】陈丹燕 作家
那个中考给了她很好的正面的反应,就是你拼命努力你会成功。
【同期声】陈太阳 1988年生独生子女
很感谢我妈在我很小的年龄的时候,就开始带我去看这个世界,并教会我去如何接受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都是美好的。

【解 说】
   在考察了包括她自己女儿在内的上千个独生子女之后,陈丹燕出版了表明自己鲜明观点的《独生子女宣言》一书,表达了她对这一代人的特殊看法。

【同期声】陈丹燕 作家
  独生子女这一代人,虽然有很多人为(因素)造成,他们这一代人普遍比我这一代人自私,而且容易惆怅和失望,然后不那么坚强,但是并没有伤害到他们的人性,他人性还是存在,这是人性当中非常美好的地方。但是我们不知道,这要等到那个社会发展,给他们一个事件,让我们知道他们有多好。

【解 说】
   1980年,在东北插队的叶国治和当地的女青年李桂英结婚,三年后,他们的儿子诞生了,叶国治给他们唯一的儿子起名叫叶胜一。

【同期声】叶国治 上海知青
  叶国治:“胜一”,啥意思,胜过你爸爸一个人就可以了。
  李桂英:广义地理解呢,就是胜过我们这一辈。

【解 说】
   1997年,叶国治在黑龙江逊克县担任了工业局局长,然而,他还是希望儿子将来能考取上海的大学,并且在上海成家立业。或许这是叶国治另一种方式的衣锦还乡。

【同期声】叶胜一
  他平常不跟我说,但我能猜出来。在我学习松劲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你这样的松劲,将来怎么能考到上海去呢? 靠自己吧。到时候考上去呗。
【同期声】叶国治
  我现在是要他先掌握本领,假如他真有这个本事考回去,那多光彩啊!

【解 说】
   成绩一向很好的叶胜一经常包揽班级里的第一名,为了让儿子早点体会人生的坎坷,叶胜一的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

【同期声】李桂英 叶胜一的妈妈
  我就让老师,扣两分,扣两分。其实老师也不愿意,不愿意也不行,这就是我的教育方法。
【同期声】叶胜一 1983年生独生子女
没有得班级第一名,那个时候是哭着回家的。
【同期声】李桂英 叶胜一的妈妈
我就问他,你是不是因为没有得一百分啊?你妈从来没有要求你考一百分,你干嘛要这样呢?你以后要是把把都考第一,都考一百分,哪能呢?不可能的,我说你努力了就可以了,将来以后我说你有大的挫折你怎么办?你还死去啊?
【同期声】叶胜一 1983年生独生子女
然后你就不哭了吧,你自己再去好好学习,下次再考回来不就完了。

【解 说】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散养”惯了的孩子,最容易没有自控力。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叶胜一的父母都不会责骂孩子,但是如果牵涉品格的养成,严厉的妈妈一定毫不手软。

【同期声】李桂英 叶胜一的妈妈
这是他舅舅跟他玩儿,稀罕他,急眼了。他骂人,后来我就问他,我说你错在哪儿了?我没有错。我说你为什么不认错。我没错我认什么错?那时候才几岁。四岁。我一看这孩子要不好好教育还了得了?我说我不跟你罗嗦,你不是不服吗?脱衣服,脱得溜光,拿柳条抽得满身都是(血)粒子。我也心疼。
【同期声】叶胜一 1983年生独生子女
我妈就给我一句:“你该”。
【同期声】李桂英 叶胜一的妈妈
打一次打疼他,记一辈子。

【解 说】
  1997年,上初二的叶胜一来到上海读书,他的父母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2002年7月,像叶胜一当年说的那样,靠着自己的努力,他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如今,只要儿子一回到家中,家里就一片笑声。

【实 况】
  李桂英:一个人如果要是单纯一点很幸福,他不会有那么多的烦事儿。
  叶国治:烦恼是自己找的,快乐也是自己找的。说起来很容易,你每天要去做,确实不容易。
  李桂英:他管我叫“傻妈”。
  叶胜一:傻子他妈嘛。
  李桂英:他们有不同意的嘛,你怎么叫“傻妈”呢?我说,本来就不奸,本来就是傻嘛,傻儿子妈妈不是“傻妈”吗?

【解 说】
  2006年,叶胜一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几家公司担任产品、市场、营销等核心职位。不久前他辞去工作,与两个伙伴一起开始了自主创业,开发手机软件,涉足电子商务。

【实 况】
摊 主:等会再摆一下。
  叶胜一:我们是做一个软件,可以让你……
【实 况】
  叶胜一:黑暗料理魔都版,就是要解决半夜九点到凌晨三点之间消费者要找夜宵吃的这个问题。

【解 说】
  1983年出生的叶胜一,今年刚好到了“而立”之年,虽然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前途或许还会有很多的坎坷,但是对于生活,对于幸福,他有着自己的理解。
  
【同期声】叶胜一 1983年生独生子女
  我现在无房无车无工作无老婆,但是我的日常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每天锻炼,每天有固定的读书的时间,工作的时间,有这样一群好朋友。有我们自己的创业团队,有爱着你的父母,人生如此,就是能够保持一些快乐的心态,不就蛮好嘛。如果说,有一个你爱的另一半,当然最好,但是没有其实也挺好。

【解 说】
   从1979年9月1日,中国正式实行计划生育到今天,35个年头过去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怀揣着梦想,憧憬着爱情,期待着幸福。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诞生,他们又将如何去培养去教育自己的儿女呢?

友情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