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年 我们结婚了》 上集

 pengxq书斋 2014-11-22

《那一年 我们结婚了》 上集

本期内容

《那一年 我们结婚了》(上 集)
【节目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婚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区女干部徐桂珍接到青梅竹马的恋人写来的信后,就跟随自己恋人来到荒凉的苏北农场。曾近大家公子的朱永定与平民女子何素芬在闸北公园认识并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当年,18岁的美丽女工黄宝妹奉母命与邻家小伙相亲,并按传统习俗办了婚宴,后来黄宝妹当上了全国劳模,丈夫全力支持她的工作,主动承担了繁重的家务活。

【导 语】
【同期声】黄宝妹 全国劳动模范 82岁
没什么好了不好了这个印象,那个时候完全是听妈妈的,妈妈说结婚就结婚。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那时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也没办法。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你愿意吗?我说愿意。
【解 说】
从鱼龙混杂的旧上海到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变幻的时代风云,平等的爱情大潮,走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走进上海爱情往事。

【解 说】
1958年,谢晋导演拍摄了纪录电影《黄宝妹》,展示纺织女工黄宝妹勤学苦练、大胆创新的劳动业绩,影片主人公由黄宝妹本人扮演,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创举。电影上映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求爱信像雪花一样飘来,不少深受尊敬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也给这位美丽劳模写来了求爱信,黄宝妹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同期声】黄宝妹 全国劳动模范 82岁
一心一意都是工作,工作上面 生产上面,其它方面都没什么想。

【解 说】
其实,那时黄宝妹已结婚近十年,儿子也已经上小学。她的早婚源于旧社会残酷的环境。浦东姑娘黄宝妹13岁就进入日资裕丰纱厂,每天工作12个小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了纱厂,仍然延续了过去残酷的拿摩温工头做法和屈辱的抄身制度。更令年轻女工胆战心惊的,是恶劣的治安,纱厂对霸占良家女子的流氓放任不管。

【同期声】黄宝妹 全国劳动模范 82岁
那个时候流氓很多,我们厂里有好几个浦东人,苏北流氓在门口等她们,抄身抄了出去等她们,不嫁给他要打,叫了一帮子人,这个我们都看在眼里,那时候吓死了。我那时候上班,他们也有人盯着我,跟着我一起走,下班(也)跟着我一起走,到车间里人家还来看。

【解 说】
解放前,美貌女工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解 说】
1951年4月29日,上海公审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其中,宝丰绒线厂的陈小毛利用工头势力,在厂里强奸100多个女工

【同期声】老新闻
当场控诉了封企曾,陈小毛等九个罪大恶极的匪特的罪行,这些双手涂满了血腥的刽子手们,一个一个被押到广大的群众面前受审了。

【同期声】黄宝妹 全国劳动模范 82岁
我回去跟妈妈说,妈妈说这样很危险的,这样也害怕的,万一这个流氓要看中你,你没办法的。我们那时候很苦的,没什么背景的,穷人嘛,她说假如他开口说要你了,就没办法了,这个时候快点还是结婚吧。

【解 说】
黄宝妹是长女,为了避难也为了养家,母亲决定招个上门女婿。母亲定下的相亲对象住在同一个弄堂,也在同一个厂里工作,对方是苏北人,和哥哥一大家子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第一次见面,两人想法全然不同。
87岁的吴华芳老人听力不佳,和外界沟通要靠妻子做翻译。这几天得了气管炎,声音也有些沙哑。但提起六十多年前的往事,却仍然十分甜蜜。

【字 幕】黄宝妹 82岁 吴华芳 87岁 1949年结婚 至今63年

【同期声】黄宝妹 全国劳动模范 82岁
第一趟看到我什么印象。
【同期声】吴华芳 黄宝妹的丈夫 87岁
漂亮的,开心啊。

【同期声】黄宝妹 全国劳动模范 82岁
第一次看见他,他也不大响的,他不大讲话什么的,就到我家里,站在那里,跟我妈妈跟我家人谈心。没什么好不好这个印象,那个时候完全是听妈妈的。妈妈说结婚就结婚。

【字 幕】何素芬 82岁 朱永定 87岁 1952年结婚 至今60年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1949年到这里来,那时候她只有18岁,我是23岁。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在里面一个亭子 亭子里面,现在又来了,很激动的,今天是故地重游。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人生的转折点就从这里开始。

【解 说】
1950年,因为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5岁的朱永定与20岁的何素芬在襄阳公园第一次见面。
何素芬的父亲是靠手艺吃饭的金银匠人,朱永定却是徽商大家族的子弟。何素芬是初中文化程度,而朱永定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两人门第差别很大。解放前,这样的相亲是不可能的。不过,此时朱家很多成员已迁往香港,而大家公子朱永定也接受了与平民女子何素芬的见面。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去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是给我找对象。我妈妈、爸爸,还有我的堂哥,都去了,去了以后,一看,一个戴眼镜的男的,这个男的我也不知道是谁,他朝我看看,我也朝他看看。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有这种少女的青春、美丽。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回来以后 我妈妈就对我说了,你刚刚一个男的看见吗,问我,我说刚刚一个男的看见,做啥啦?她说这是给你找对象,你和他谈朋友,她说,我一下傻了,怎么戴眼镜的,在我审美当中,我不大喜欢戴眼镜的。

【解 说】
初次见面后,何素芬的美貌打动了朱永定,可何素芬并不喜欢朱永定。新时代里,朱永定这样的大家公子、高级知识分子不像过去那样受异性青睐,上海女性择偶更加理想的选择是工人、解放军战士,理想男性的素质是“思想党团员,业务技术员,身体运动员”。不过,解放初,上海的包办婚姻仍然占了很大成分,父母意见往往十分重要。何素芬的父母喜爱朱永定,他每逢周末就来何家,一呆就是一整天。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她爸爸很喜欢京剧,我也是京剧迷,我从小就喜欢哼京剧,就到家里去,他有时候拉琴,我唱唱。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那时候我喜欢看越剧、看越剧,他票子买好,让我去看,我不去看,我和他赌气不去看,他的票子情愿丢在家里。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她母亲待我的确是不错的。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那时候是父母之名,媒妁之言,我也没办法,我对妈妈说,我不喜欢,但我爸爸妈妈很喜欢他。

【解 说】
不久,朱永定买了一块昂贵的金表送给何素芬,这番好意却导致了两人的分手危机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他就买只手表给我,我说,做什么,他说,这只表做纪念品,我说你这个算什么,因为我们刚刚交朋友,我说你这个手表给我,变成我好像贪图你这点东西,我说我不要,但是他也不响。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那时候就是你收了我的表,就定下来了,但是她的想法不同,因为我和你没有正式敲定之后(前)不收任何东西。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等到他临走时,把手表塞到我被子里,塞进去了。后来到夜里我睡觉,一看被子,怎么会有块手表来了,后来我就对妈妈说,我说,妈妈,这个人我实在不好交朋友,这个人不老实,为什么?我刚刚和他交朋友,他送只手表给我,我说我又不是贪小,贪虚荣的人,后来我妈妈说,他喜欢你,我说喜欢我不是这样的,拿只手表来引诱我,所以这样以后,我就对妈妈说,回掉他。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那我当然很伤心,一个人就跑到公园里去坐着,写了一封信给她,好像是绝命书一样的。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他写的信就是自杀,就是你不和我一起,我就不过日子了。(他)跑掉以后,他祖母寻到我这里来了,因为祖母年龄很大了,妈妈说,电话打来,寻到我们这里来了,我去招呼,她跑来说,毛毛没了,毛毛没了?他叫大毛,他兄弟叫小毛 ,毛毛没了,我说怎么会毛毛没了?她说毛毛跑掉了,我说不要急 ,我和你一起去寻,结果我和她一起去寻,寻到在表姐家里,表姐家里,大家玩玩扑克,我心里对他又有一种看法,我说你用死来威胁我,和祖母说去寻死去。

【解 说】
朱永定按旧时代的方式追求何素芬,这让两人愈行愈远。何素芬想摆脱这段一直抗拒的姻缘,朱永定却认定此生非她莫属。几乎与此同时,23岁的山东莱阳姑娘徐桂珍刚成为那个时代的“新上海人”。她随大军从解放区来到上海后,被分配到江湾五角场的华东空军部队。有天,徐桂珍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这封信改变了她的一生。

徐桂珍同志:
您好。
还记得我吗?我们在6年前的8月份分别。前几天,意外地听说你随空军部队进驻了上海。真巧,我也在上海。能抽个时间来见见面吗?
于洸
【解 说】
徐桂珍认识的人中没有叫“于洸”的。可是,信上那句“我们在6年前的8月份分别”,却让她想起了一个人。小时候,村里二十几个孩子们每天都结伴去邻村上学,队伍里有个沉默寡言的男孩于电喜。同行几年,他几乎没和徐桂珍说过一句话。毕业后,村里妇济会会长要给他俩做媒。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我喜欢他老实,因为什么?有些男的不三不四,喜欢和些女的开开玩笑,他老老实实,走路都是老老实实。

【解 说】
于电喜的忠厚老实打动了徐桂珍,村大队部里,他俩有生以来第一次单独相处。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你愿意吗?我说愿意,愿意,他说,我要南下了,我们两个要忠诚老实,你南下也好,北上也好,我说,你是党员,我也是党员,按照党的要求老老实实,你安心南下吧。后来他就讲了,我要南下,要六年不通信,意思就是各走各的,还不知道你牺牲我牺牲,那时候在打仗,后来我讲,是的,六年合同。

【字 幕】徐桂珍 86岁 1952年结婚 至今60年

【解 说】
和黄宝妹、何素芬的长辈包办婚姻不同,徐桂珍是自由恋爱的,寥寥数语就定下了终生大事,定情后两人随即天各一方

【电 影】《柳堡的故事》 歌曲 九九艳阳天
九九那个艳阳天,18岁的哥哥告诉小英莲。

【解 说】
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讲述新四军战士李进与村民二妹子的爱情,副班长和二妹子还没来得及表达爱意,部队就在上级的指示下转移了。五年后,战功卓著的副班长当了连长,行军再次路过柳堡,二妹子也成长为村里的支书,两人重逢后终成眷属。

【歌 曲】
哪怕你一去千万里,哪怕你十年八载不回还。

【解 说】
《柳堡的故事》讲述了革命爱情,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其实,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死亡远比重逢更为可能。故事原型是18岁的新四军副班长徐金成,他在南下的战斗中胸口中弹,牺牲时只有20岁。
徐桂珍和于电喜一别之后,枪林弹雨中杳无音讯,生死未卜。于电喜随大军南下,加入刘伯承第二野战军先遣队,徐桂珍在皖北军区机关工作,1949年来到上海。六年之约未满,徐桂珍收到这封署名“于洸”的来信,发自“通州路收容总站”。在戒备森严的“通州路收容总站”,徐桂珍看到了阔别已久的熟悉身影。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我就叫,我说,同志,他掉过来了,我一看,就是他,这个阶段他就马上来,把门开开,你来啦。

【解 说】
原来,“于洸”正是于电喜参加革命后为自己改的名字,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经过战火的洗礼后重逢了。1950年3月,上海市政府动员游民开赴苏北垦荒

【纪录片】《新人村》
离开上海,抛掉旧习惯旧生活,到苏北去,建设光明灿烂的未来吧。

【解 说】
于洸任收容游民第二大队大队长,不久,他告别徐桂珍,带领几千人,抵达海岸边的芦苇荡里垦荒建场。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我说你去好了,将来我也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跟着你去。他到苏北去了,他一些同事就和他讲了,叫他不要大意,她在部队里面享受,她会到你这里来,跟你来艰苦啊,他说,我相信她不会变的,她要变老早变了。

【解 说】
华东空军部队创建伊始,生活朴素工作繁忙,绝对谈不上“享受”,不过,这也比苏北农场的拓荒生活要好很多。

【同期声】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芦席三角棚,这个我们住,底下铺的草,潮湿,那时候盐碱地生活,艰苦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同期声】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我们都是两个人一条被子,下面是草,一个草棚就一百多个人好住。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我就从部队要求到他那里去,到他那里去。当时我们空军缺乏人员,领导不同意,我说早早晚晚我要去的,你今年不要我去,我明年还要去,你们还不如早点达到我要求,我安心,在这儿我也不安心,我说我也不是去享受,我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开荒,还有什么好的地方,领导讲,现在人不够。

【解 说】
徐桂珍再三要求,都没有得到组织批准,无法和心上人团聚。而黄宝妹和吴华芳举行了热热闹闹的婚礼。《婚姻法》此时尚未颁布,黄宝妹和吴华芳没有领结婚证,他们按照千年传统,三叩九拜、凤冠霞帔地完婚了。

【同期声】黄宝妹 全国劳动模范 82岁
我们是老式的婚姻,不是像现在,那个时候也没什么登记,没有的。我们就拜拜堂就可以了,乡下,请客,请人家吃饭,吃三天。

【资 料】沪剧罗汉钱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政府已经公布了《婚姻法》,《婚姻法》明文规定,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双方自愿都可以自由结婚。

【解 说】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它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新婚姻法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彻底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婚姻制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风行上海的沪剧《罗汉钱》就讲述了年轻人艾艾和小晚在新婚姻法保护下,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结婚的故事。社会婚恋观的巨变的的确确开始了。在长辈的劝说下,何素芬勉强和朱永定合好了,却很不满意这桩包办姻缘。朱永定开始不停地给何素芬写信,每周一封,用心和心爱的女孩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起初,何素芬仍很抗拒。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讲家里的琐碎事,第二个就讲,所谓中国一句古话,碰到你之后是三生有幸,我也写两句英文在里面,比如说,你太美丽了。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他是大学生,我初中生,英文问我,我是知道的,但是,你要考我,好像考考我,英文看你懂不懂,我就说,你不要写英文,中国人写什么英文,你考我干什么呢?后来他就没写。

【解 说】
一封封信,累积出日积月累的思念。朱永定的真诚慢慢让何素芬放下内心防线。一天,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终打动了何素芬。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交朋友的时候,因为我是对他,随便怎样都不满意,有趟我牙齿痛,这个人牙一痛以后,他就陪我到梅陇镇,南京西路梅陇镇有个牙科医生,陪我去看牙科。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她觉得我这桩事情做得,比较好一些,能够体贴她。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一点点,一点点产生感情了。

【解 说】
何素芬答应了朱永定的求婚,收下金表作为订婚礼物。两人响应《新婚姻法》领取了正式的结婚证。不过,和现在不同的是,在领结婚证前,他们还领取了一张《订婚证》。

【实 况】 朱永定介绍保存完好的订婚证、结婚证。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这个在北京东路,订婚时候的证书,1952年5月12号,到闸北区人民法院去, 公证的证书,这一天就是我合法的婚姻,开始的第一天。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结婚也很简单,请了一堆自己的亲眷,单位里的同事,办了几桌,康乐酒家。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上海美术馆的前身,这个酒家(康乐酒家)里面,一桌酒十块钱,吃饭的人都反映,没办法吃得下,丰富得不得了,现在不可想象,八个冷盆、八只热炒,四道菜,哪四道菜,一个蹄髈、一条鱼、一只鸡,还有一只鸭子,不知道(确定)什么东西。

【同期声】何素芬 市民 82岁
我妈妈绒线之类做得很好,就拿他祖母的衣服,给我改了一件旗袍,我就穿了去,穿到照相馆里,就拍了结婚照。

【同期声】朱永定 市民 87岁
拍张照倒要一 、二十元钱。

【解 说】
在坚持不懈一再申请后,组织上终于批准徐桂珍调动到苏北农场。1952年12月,徐桂珍和于洸向组织提出了结婚申请,他们是农场中第一批结婚的情侣。他们的婚礼也肩负起向农场里的人们宣传《新婚姻法》的责任。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十几桌 大家等于会餐,买些花生、买些糖,后来收容的难民,有积极分子当小队长,叫他们也参加我这个婚礼,宣传新社会的婚姻法。

【解 说】
婚礼热闹而简朴,拓荒者们的新婚家具都是自己动手打造的。

【同期声】徐桂珍 市民 85岁
芦柴打的梆当床铺,小碗橱是什么,就是他们用芦柴,拓荒者用芦柴绑的小碗橱,部队当兵的衣服,床铺是什么?两个人的被子,他一条,我一条,部队里发的黄的被子,他发的蓝的被子,合起来的。

【解 说】
对于相爱的人们来说,走进婚姻的殿堂并非爱情的结束,而是新阶段的开始。可是,新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化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始料未及的。
吴华芳没有想到,穷人家出生的妻子,很快将走进无比辉煌的人生阶段,朱永定原以为会养妻子和岳父母一辈子,可很快,何素芬就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家门,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徐桂珍克服万难才来到丈夫身边,可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他们仍然聚少离多。
这一切,又会让他们面临怎样的情感变化呢?

友情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