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johnney908 2014-11-22

       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

       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二·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

 

(一)治疗范围: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13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34症。此外,以每穴所治的病症来看,至少涉及八条正经之主病,多达十一经。从现代的临床实践,八穴的应用亦非常广泛。以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一书为例:在该书记载的临床各科100种疾病的治疗中,用八穴的达 76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而实际在临床治疗中用该八穴的还远远不只这些病种,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概乎十二经,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颇为精当。

 

(二)理论基础

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机理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著特殊的交会关系。奇经八脉在脏腑经络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难经》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把十二经脉比作江河沟渠,把奇经八脉比作湖泊。从生理上看,奇经八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十二正经和五脏六腑存在著直接、间接的联系。以督脉为例,《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後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与多个脏腑、经络发生了联系。另外,奇经八脉又与十二正经通过穴位而相交。如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于大椎,与足阳明经交于神庭、水沟、大椎,与手阳明经交于水沟等。总之,奇经八脉在生理上对十二经脉起著分类、组合、溢蓄和调节的作用。在病理上,也多与十二经脉有著密切的关系。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交通关系如下:公孙与冲脉,于大趾内侧,关元,胸中三处交通;

内关与阴维脉,于胸腹部交通;

足临泣与带脉,于季肋部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交通;

外关与阳维脉,于缪会,天嚅穴处交通;

後溪与督脉,于大椎处交通;

申脉是阳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

列缺与任脉,于中焦胃脘,咽喉处交通;

照海是阴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

 

正因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交通,所以才能治疗奇经八脉乃至十二经的病症,故成为“十二经之大会”。

 

三·八脉交会穴的配穴特点及方法

 

(一)配穴特点及机理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公孙二穴……合内关穴。”“临泣二穴……亦合于外关。”“後溪二穴,合申脉。”“照海二穴,合列缺。”这说明八穴之中存在著两两相合的关系。根据《内经》、《十四经发挥》及《奇经八脉考》等书的记载,八脉交会穴的相合关系如下:

 

公孙与内关:通过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冲脉和阴维脉合于胃、心、胸;

 

足临泣与外关:通过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合于目外□,耳後,颊,颈,肩;

 

後溪与申脉:通过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阳跷,督脉合于肩胛,目内□,耳,项;

 

列缺与照海:通过足少阴肾,手太阴肺,任脉,阴跷脉合于肺、胸、膈、喉咙。

 

正因为八穴存在著上述的交合关系,所以在应用方面,有上下相配的方法。将八穴分为四组上下配合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综合之功,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正如窦汉卿所说:“上下合而攻之,如会王师,擒微奸,捕细盗,虽有不获者,寡矢。”曾治一女性精神病患者,证属癫症。先取後溪,合谷,太冲等穴,治疗若干次效不明显。乃进一步辨证以後,认为病与阳跷有关,遂加取申脉与後溪相配,仅针治二次症即明显好转。随後将所服西药减量至完全停药,按上法共治40余次,病情控制,精神转为正常。

 

(二)配穴方法及举隅:

 

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八脉交会穴的配穴,在上下相配的原则下,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临床情况灵活变通,不拘一种。以下介绍三种配穴方法:

 

1·单侧上下取:

适应范围:腰背,四肢疾患,偏于一侧者,如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各种扭伤,中风後遗症之偏瘫及小儿麻痹後遗症等。

特点:针对病邪,作用专一;取穴简捷,不伤健侧。

 

2·左右交叉取:

适应范围:头面部各种疾患,内脏疾患,患者怕针或小儿,年老,体弱,精神紧张而不宜多针者,或一侧肢体不能行针者(瘢痕,破溃等)。

特点:取穴简捷,进针少,同时兼顾双侧;便于上下同时运用手法。

 

3·双侧上下取:

此种取法应用最广,各种情况均可用之,且效果较好,正如吴昆所说:“每下次以四为主,皆……四面攻讨之兵也。”

 

下面以左右交叉取为例举病案说明。

 

XXX,男,58岁。主诉:右侧耳聋一周。患者一周前晨起後突觉右侧耳鸣颇甚,音调高尖如哨,听力减退。翌日去医务室就诊,予服中、西药无效。第三天去医院查,右耳听力下降80分贝。予服多种西药及注射当归液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