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书籍中漫游是最美妙的冒险

 真友书屋 2014-11-22

摘自珍妮·苏克《我想看到的世界》

“书籍,必须是凿开我们心中那冰封的海洋的斧头。”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

当我开始能够阅读故事和诗歌的时候,我的人生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记忆中第一个深深打动我的故事,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新年前夜,一个饥寒交迫的可怜小女孩,赤着脚走在铺满冰雪的城市街道上卖火柴,然而周围路过的人却完全忽略了她的存在。小女孩冻僵了,她一根根划着火柴,想要借着火柴的微光取暖,却在火光中看到了温暖和爱的幻影——圣诞树、家庭盛宴、温馨的节日气氛。她瞥见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星,想起已逝的奶奶曾告诉过她,死去的人会上天堂的。她就这样,沐浴在火柴光映衬的幻影中,牵着挚爱的奶奶的手,一起朝着天空飞去了。到了早晨,人们发现小女孩冻死在了街上,手里还攥着火柴。

我后来仔细想,为什么这个故事会特别打动我呢?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小女孩以及她思念奶奶的故事吧!我还想到了战争时期,那个冻死在奶奶背上的小女孩。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唯一拥有的东西就是火柴,那火柴对我来说似乎就像是这些小书,一点点微光投射出自己渴望的幻影,而飞驰的想象力是我们在这孤独、冷酷世界里的避难之所。

书籍成了给予我温暖的避难所。在书中,别人的思想和感受会让你觉得好像你们早已相识,或者好像他们是你的一部分似的。我喜欢这种感觉,我知道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真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相信,即使和我处在不同时空的别的孩子,也会在书籍中拥有和我一样隐秘的旅行,在书籍中漫游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妈妈很快就发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悄悄为我创造了很多与书相处的时机。每天她从学校接我放学,先带我去比萨店里吃点小点心,然后就会带我去街对面的公共图书馆,在那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回家吃晚饭。她会坐在那里读自己喜欢的书,我则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找书读。

图书馆中无拘无束的自由,简直是最美妙的冒险。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本一本地打开图书馆里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贪婪地要把那些内容都占为己有。我简直不敢相信,如此令人享受、带着点罪恶感般的冒险活动,竟然能够得到父母的完全允许。

阅读是会让人上瘾的。我可以如痴如狂地在阅读中度过整个夏天,几天就能读完一堆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每天,我都匆忙地刷牙、穿衣服、吃饭,然后迫不及待地和前一天被自己依依不舍放下的小说重逢。我在床底下藏了一个小灯,当大家都入睡后,我则继续阅读。有一次滑旱冰时,我不小心摔坏了胳膊,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我就要求母亲帮我托着书本,放在我面前,并不时地替我翻书,这样我就能不间断地读书了。我最喜欢生病感冒的日子,这样我就有借口躺在床上读一整天的书也不用担心,母亲还会为我送来热乎乎的粥。直到今天,每当天气预报说周末会下雨的时候,我就会偷偷地计划着,要在卧室里点上壁炉,蜷缩在那里,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读书。

我最喜欢的诗是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写的,他是个美国诗人,但也是个专业的律师,一辈子都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工作。这首诗里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很多让我无法言表的东西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共鸣:

居室寂静而世事安宁,

读书的人变成了书本。

夏日的夜晚就像书本的灵性,

居室寂静而世事安宁。

词句脱口而出,仿佛根本没有书,

只有读书人的目光依附于书页之上。

他有所仰慕,渴望成为渊博的学者,

对他而言,书是真切的存在。

对他而言,夏夜宛如完美的思想,

居室寂静,因其本该如此。

寂静是书中含义的一部分,是思想的一部分,

正是通往书页的完美路径。

世事安宁,真理存于宁世,

除此而外,并无其他意义。

安宁本身即夏夜本身,

这正是读者深夜阅读的依附。

每当读完一本书之后,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但很快又会想起,我还有另一本书可以去阅读,一本接着一本,有无穷尽的书可以让我看个够。如果手边的书快要读完了,我就会感到焦虑。图书馆有规定,每个人每次只能借走规定数量的图书。所以,有时候我会偷偷地将书藏在T恤里带出去,这样我就能看更多的书。

我有写读书日记的习惯,会随时记录下书的简介以及对内容的一些感想,比如我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感受等。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还会在读书日志里写下关于自己生活的一些感受。但有一天,父母在未经我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读了我的读书日志,并对其中我对他们的抱怨和指责大为光火,从此之后我就不再写读书日志了,只是一味地沉浸在阅读中。

书本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可以拥有的东西,它们只能被借阅,然后归还。后来我才知道,我有些朋友,从小家里就有占据了整面墙壁,从屋顶一直到地板那么高的书架,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像汇聚了全世界的稀奇珍宝一样。这让我惊呆了。只要看看那些被反复翻阅而导致封面皱皱巴巴的书,还有另一些封面一点儿破损都没有的书,你就可以揣测住在那房子里的,拥有那些书的主人们,他们的内心生活和渴望是怎样的。

想到家里可以拥有那么多书,那些书籍又可以滋养居住者的灵魂和思想,我就会感到不知所措。“那么多书啊!”我喃喃道,又惊颤又如此渴望体验住在那样的家里的感受。我朋友偶尔看到我对他们家里有那么多书的惊叹反应时,说我的反应令他想起了《伟大的盖茨比》里,黛西越过海湾,第一次来到盖茨比的家里,看到他收藏的英国衬衫,轻声惊叫了起来,她还从未见过那么美丽的衬衫。我此时的表情和黛西当时一模一样。

因为我每天只想穿着睡衣在家阅读,不愿意起床,不愿意和父母打招呼,甚至不愿意吃饭。妈妈经常为此和我争吵,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多才多艺,全面发展,而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虫。

我是简·奥斯汀的忠实书迷,尤其是她的《傲慢与偏见》,我反反复复读过不知道多少遍。在那个小说的世界里,一位被认为“有修养”的年轻女人,根据书中的定义,“必须对音乐、歌唱、绘画、舞蹈和现代语言都有颇为透彻的了解,才能配得上‘有修养’这个词”。而达西先生,所有浪漫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典范,则说:“除此之外,她还必须要加上一些更为实质性的东西,通过不断阅读来提高她的精神内涵。”

摘自珍妮·苏克《我想看到的世界:哈佛教授送给年轻人的礼物》

【内容】

亚洲首位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称号的女性——珍妮·苏克娓娓道来,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法律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本书是一本满载珍妮·苏克教授的人生历程、思绪与热情的随笔集。

苏克征服了耶鲁、牛津、哈佛三大名校,这个原本沉默的女孩,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塑造了自己的人生,成为哈佛法学院优秀的教授,她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作者】

珍妮·苏克(Jeannie Suk),韩裔美国人,1973年生于首尔,6岁全家移民美国。她曾在美国芭蕾舞学校学芭蕾,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芭蕾舞者,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被迫放弃,转而在朱利亚德音乐学院专攻钢琴。1991年,苏克凭借自身的艺术天赋和努力,成功考入耶鲁大学。她在毕业当年获得马歇尔奖学金,转战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