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浅谈榜书艺术

 聽雨軒sjh 2014-11-22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有文字始,就孕育着书法艺术的萌芽。甲骨文中那具象的描摩和抽象的曲线构成了中国文字特殊的美。作为中国书法的一个品类——榜书,古曰署书,是秦书八体之一。“秦书八体,六日署书”,这是有关榜书的最早文字记载。它是古代匾额等使用的书体。“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古之榜犹后世之匾额,曰署。有关匾额的最早记载是汉高帝六年,萧何所定,“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南北朝羊欣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可见最早是用来榜题宫阙门额的,后来把较大型的字称为榜书,也叫擘窠大字。擘,姆指;窠,穴也;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大笔大字用“擘窠”,区别于小笔小字用“拨镫”,以执大笔之法称谓榜书,足见其鲜明的特色。榜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它还具有历史的、学术的、实用的价值,它向人们显示了不同的时代文风、时政、地理、历史、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变迁,成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的实物例证。秦汉以降,文人墨客、学者名流对于榜书多有涉猎,在皇室宫阙、风景胜地、名山摩崖、亭台楼阁、古刹梵寺和市廛店铺题写标名,留下大量的榜书珍品,而这些文物古迹因此而相得益彰、驰名天下。同时榜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行字号、店铺招牌、家庭宗祠、书斋堂号都离不开榜书,许多匾额虽名不见经传,却也是难得的艺术精晶。正是由于书法名家的关注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使榜书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臻成熟。     

    镌刻在山石上的榜书,虽年代久远,风雨削蚀,有的基本上还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有的残损难辩或已佚失,但有拓片传世。康有为说:“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经石峪》,其书体雄浑古穆,书法纵逸、遒劲,兼有篆隶笔意,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1961年夏,郭沫若《访经石峪》中“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的诗句,点出了曝经石和经字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年代,显示出郭老考证之学的深厚功底;接着他感慨中国书法“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的坎坷和磨难,然而中国书法能绵延数千年不衰,而今老枝绽新花,是基于它的博大精深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诗的最后一句做出了“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的祝愿。的确,时代的变迁给榜书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陈毅元帅说过:“国运昌,棋运昌”。书法亦然。欣逢盛世,榜书艺术以其前所未有的声势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更给榜书注入了新的活力。匾额招牌抬头可见,擘窠大字比比皆是,真正达到了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的:“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的境地。    

    从榜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一书法品类的成长轨迹:署书——扁——匾——膀——榜书——擘窠大字一一泛指大字。随着时间推移,榜书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扩展,说明榜书在书法中的分支地位的形成。榜书与其他书法形式的相通之处是很多的,但又“别有门户”,“自古为难”,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榜书“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日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同,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五日笔毫难精。有此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精熟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

    怎样才能写好榜书呢?关键是多实践,多读、多临碑帖,在临碑、帖方面有几点要注意。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作。”虽然是写大字但仍要具备写小字的功底,只有练好小字才能做到点画精到,锋势备全。陈槱在《负暄野录》中也这样说:“作大字要如小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字之详细曲折。”当然,临大字帖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不临大字难臻佳境。    

    临草书、行书诸体要与临隶书、篆书相结合,以求方圆兼备。在榜书中参人篆隶笔意,章草点画,更显榜书凝重自然、雄浑古穆。

    写榜书以临碑为主,碑可以强字之筋骨;临帖可以养气韵,二者并重,写出来就会气韵生动。    

    在具体操作上还要注意,欲善其功,必先利其器。掌握笔大、墨浓、纸厚、砚深等要求,力求挥洒自如。再加上自己的不断实践和揣摩,自古为难的榜书便可成为不难之事,进而渐人佳境,创作出神完气足的榜书精晶。    

    对于榜书如何能顺其自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做一些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有人以为没有必要提倡榜书创作,因为有了现代的科学技术,一个宇可以任意放大和缩小若干倍而不变形。诚然,作为电脑字库的一种书法技术是可行的,

    字库早已做到了这一点,但作为书法艺术绝不可以。正像大型雕塑和微雕,大型壁画和内画壶不能互相替代一样。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不只是曲线和点阵的衰减,而是失去了书法家的个性与气质,失去了他们不可替代的精神风貌。擘窠执笔和拨镫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在移动步伐时腰身产生的律动和以指腕力为主的韵味也是截然不同的。当纸与笔、墨与纸摩擦那一瞬间生产的强烈感染力,恰是书法家灵感之所在,是技术和艺术不可同日而语的根本分野。面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绝不妄自菲薄,对祖先的优秀传统一定要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继承前人的书法艺术并有所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各种艺术门类的渗透、融合和重组,现实主义和浪温主义、抽象和具象等不同风格流派的共存,历史与现代的相互观照是当今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这一趋势在书法艺术中亦有体现。艺术是需要宽容的,对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首先要承认它的存在,让它们在公平的竞争中决定自身的命运。1997年10月,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政府和中国书画家作品展组委会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榜书大展,目的是要身体力行推动榜书艺术的发展。向广大群众介绍和宣传榜书艺术,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对榜书艺术进行总结、整理和挖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筹备首届中国榜书大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骨干力量,这是组建榜书协会或其他组织形式的基础,通过书法家的实践、研讨、切磋、交流,使榜书艺术日臻完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终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一书法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得到长足的发展。(来源: 中国硬笔书法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