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也纳——间谍之都

 汉斯理论馆 2014-11-22

维也纳——间谍之都

 

1960年,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驾驶U—2侦察机在前苏联上空飞行时,被击落。1962年,美国用前苏联间谍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换回鲍尔斯。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分别组织北约、华约两大对抗阵营,这个时期也是双方间谍事件爆发最频繁的时期,互逐间谍成了家常便饭。而维也纳当时就因其地理位置吸引双方大量间谍而被称为“间谍之都”。

冷战期间,西方情报人员通常在维也纳聚集。奥地利因其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毗邻而对情报机构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1986年,前苏联用不同政见者夏兰斯基和另外3人从美国换回5人,包括苏联间谍卡尔·克歇尔和哈娜·克歇尔。作为交换协议的一部分,西德也释放了3名间谍。

这种交换间谍的政治生意的前提是:对手很重要,对手的牌和筹码也才会变得重要。所以冷战结束20多年之后,美俄第一次交换间谍,从一定程度上看,也体现了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提升。

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维也纳就被称为间谍之都,但从90年代起尤其是前苏联解体以后,奥地利不再是西方国家的情报瞭望台。间谍们开始转移至东欧地区。

2010年07月09日中午美俄交换间谍的城市选择在了维也纳,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双方情报人员时有“失手”,这时交换间谍就成为一种政治选择。

2014年7月31日,埃米尔·博比在其新书《虚空》中披露,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最大间谍中心。据间谍活动专家调查显示,目前这里至少有7000所间谍机构。[2] 

博比称,各国政府资助在维也纳从事间谍活动可追溯至奥匈帝国,后来尽管历经奥匈帝国瓦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东西方冷战,该国法律从未进行更新,因此,在奥地利范围内唯一非法的是针对该国政府所进行的间谍活动。“身处维也纳的外交官随时能够与本国情报机构取得联系,每所大使馆中都充满情报人员。[2] 

目前在维也纳从事间谍活动的机构远不止7000所。维也纳是世界情报界的证券交易所,有最自由的法律管理间谍活动。同时,良好的教育与健康服务使该地十分适宜间谍及其家人居住。[2]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074/5455100.htm?fr=aladd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