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面塑

 侗乡人1961 2014-11-23
上海面塑




  
上海面塑--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开创者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萃”。面塑体积小,携带方便,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褪色,因而成为旅游者赠送亲友,留作纪念之佳品。
  我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制面塑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富盛名的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赵阔明(1901-1980),生在北京。他出身贫苦,从小卖苦力,做过堂馆、小贩、轿夫、车夫等。平时爱好打拳、唱戏。19岁起捏面人,25岁就与北京东城“面人汤”(汤子博)齐名,32岁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本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结识上海民间面塑艺人潘树华,并吸收潘的艺术之长,使技艺进一步提高,终成为全国著名的面塑艺术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划细致,衣纹简练概括,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并且,他通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长期保存的办法,因此,他制作的面 人,不霉、不烂、不裂、不变形,也不易褪色,有利于长期收藏。他的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林冲”、“捉迷藏”,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萃”。
  今年是赵阔明先生诞生100周年,其女儿——著名面塑家赵艳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动情地谈起一些往事:1981年赵艳林赴美作短期访问、表演。就在最后一站旧金山,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美国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堆小纸包,一层、两层……直到把最后一层棉花打开,原是中国面人,有笑眯眯的老寿星、有黛玉葬花,也有江边垂钓的老渔翁,还有些许戏曲人物,虽然色泽有些暗淡了,但保存得完好无损。赵艳林仔细地辨认出,这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技法。老人自豪地说,这是30年代在上海“面人赵”那里得来的,一直收藏至今。果然是父亲的作品!原来中国面人50年前就远涉重洋到美国来了。当翻译告诉老人,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面人赵”的女儿时,老人惊喜交集,随后又收藏了赵艳林好几件作品。
  1958年前苏联著名画家茹柯夫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参观,看到赵老在捏面塑人像, 兴趣大起,拿出纸笔来速写。赵老见了,从工具盒中取出面团,三搓两揉然后双手伸到桌下,眼观茹柯夫,凭手感塑像。
  几分钟后,两人将作品亮相一看,都很像!立时引出一阵叫好声。他们兴趣未减,寻找不同角度表演。仅半个多时辰他俩的作品放了一台子,临行时将作品互赠对方。不久,“赵阔明人像速写”就发表在《茹柯夫画集》中。
  赵阔明先生是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师,他的精华作品,将属于市井文化的艺术趣味上升到艺术美的典型,创造了东方型的面塑艺术的典范,代表着当代中国面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