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埭中学

 苏迷 2014-11-23
黄埭中学
  黄埭中学1958年定名,为吴县5所规模较大的完中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从村里升学到黄埭中学读初三。南北各一排两间教室相对,中间是庭院花圃;白墙黑瓦的老平房,这样的校舍,仿佛在电影里看到过。南两间教室是高三,我在北靠西一间。教室东边,一南北长东西窄的方形池塘,寂静无声,泛着天光云影,人道是“金钩河”。我们教室的北边是一大片青青草地,点缀着扶疏花木;其后,便是一排教室,橘黄的砖、黛色的瓦,似乎告诉我们,校史在这里曾经有过断层?
  金钩河畔最美的风景是在放学后。放学后,夜自习前,三三两两,手执书本,或斜靠于河畔的走廊里,或安坐在河畔的草地上,或木然站着,也许思考着课堂上的问题;或绕着金钩河漫步,一边背诵着什么。也常见操场上,活跃着男生踢足球的身影;女生沿着跑道,说笑着什么。热闹处在篮球场,时不时有教师甲队和乙队的争锋,偶尔,也有教师队和学生队的切磋。
  我们初三和对门的高三,基本没有交集。只记得有一回夜自习忽然停电,我们几个住校男生心中窃喜,走出教室笑谈着看月亮。但见对面,亮起一片烛光,继续着他们的自习。我们忽然被什么感动了。庭院里,草虫鸣秋;很远处,随风飘来露天电影的声响。金钩河畔,老师的办公室也亮起了烛光,水面是一片光明,静谧的夜里,我分明感到的是无言的崇高和庄严。
  师长说,我们教室那里曾是“吴县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旧址。创办八年的“县师”,其中七年在黄埭,即1930年到1937年,俗称“黄埭乡师”。乡师八年,人才辈出。1943年暑假,在被日寇侵华时焚毁的“乡师”废墟上,盖起草房,围上篱笆,办起了一所“晓庄师范”式的初级中学,命名为启新中学。启新中学办学的目的是对当地的青少年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团结周围的教师,启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为地方培养人才。教师们自编教材,语文大多是鲁迅、巴金、冰心的作品;音乐大多是聂耳、冼星海的作品。每周六唱着“学校是国家的生命,我们是民族的主人,肩负着被辱土地的血痕,向着新中国前进”的启新校歌步行去农场开荒种地。抗战胜利后,“黄埭乡师”复学,命名为“吴县简易师范学校”。1950年秋,学校与私立闻天中学合并,改名为“吴县初级师范学校”,直至1954年夏,师范班并入常熟师范学校,学校改名为“吴县黄埭初级中学”。黄埭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杨建国、陈小双、陈伯金等烈士。我的同事中,有多名“乡师”“简师”“初师”毕业生,对这段变迁一定如数家珍,耳边或许会响起《吴县县立黄埭简易师范校歌》:
  黄歇埭,范蠡河,碧波荡漾万丈光芒。古刹丛林,田园纵横,绿染长堤,我校巍然屹立气象辉煌。山川美秀,文化乡庄,切磋琢磨,我齐欢,我聚一堂。我有坚贞意志,我有勇敢精神,以审美观念,作科学系统,创造世界。同学们!同学们!至大至刚,复兴民族我担当。
  如今,我也做了老师,读到这段歌词,依然荡气回肠,感觉很远,也很近。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确乎感觉到黄埭中学也有“文化乡庄”的纯朴韵味,生生之间如切如磋,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虽淡却情深意长。我的班级墙上挂着一本“周记”,班上的同学轮流在上面写些什么,没有规定。记得轮到我记载时,吐露苦闷,大意是不适应语文老师的教学。据同学说,语文老师看后不悦。后来,语文老师要我去她办公室。只见语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递给语文组的其他老师看,兴奋地说:“是我班上的学生的,写得好的。”那次的周记“事件”仿佛从来没有发生。
  1998年,黄埭中学被江苏省教委确认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3年9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黄埭中学;2004年3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学校。学校不忘历史和传统,创建其间,在金钩河畔,建了“乡师园”“重教园”“名人字词碑廊”,以及以校友书画家沈民义先生命名的“沈民义陈列室”等。如今中学内的“乡师园”一角曲径通幽,庭院深深。那条幽静的小河从来没有停止过流淌,述说着学校的前世今生。整饬的瓦檐下“明德”的字眼依然明亮,仿佛一双眼睛,盯着师生们进进出出,与文明对话,向希望出发。

  □薛元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