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谈|古稀年余讲台宽,生而不息学不止——访《亚太概论》陈峰君老师

 乱云飞舞 2014-11-23

未名博雅 日月盈昃 我们不曾离开


笔者谈

陈老师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先生——说“可爱”,是因为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课堂都非常有趣,他对学生常以“小朋友们”称呼。虽然陈老师已经年近八十,但他交流时二十岁左右的“小朋友们”不会觉得有任何代沟,反而能像和同辈的朋友聊天一样侃侃而谈。


谈·语录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停地学习新东西、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而不已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人物简介

陈峰君,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亚问题专家。1956年至196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读本科与研究生,此后一直在北大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是北大目前尚在授课的最年长的教授。其开设的通选课《亚太概论》广受学生喜爱,被评为“北京大学精品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政治与经济、亚太国际关系、韩半岛统一与东北亚安全、印度社会与文化、南亚政治与外交等。

问:陈老师,您在北大工作多年,如今已78岁高龄,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是什么支撑您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呢?

答:北大的教授一般是63岁就退休了,我是个例外,目前是还在上课的年纪最大的教授了。《亚太概论》和《印度社会文化》这两门通选课是我退休之前就有的课程。到了退休年纪后,因为这两门课很受同学欢迎,学校不希望撤销,我自己身体和精力那时候也还很不错,也就一直还在上。一直上到70出头的时候,那时候就很多人跟我说,陈老师,您怎么还在上课啊,多累啊,您这么大年纪应该休息了。慢慢这种话听得多了我也就动了真正退休的念头,后来这个课就停了两年。可是那两年我自己感觉很不好,因为没法和学生那么亲近的接触了,而我又是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的人。你说“天伦之乐”,其实对我来说,能和同学们多接触多交流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所在,一到课堂上我觉得整个人很有激情,这是一种传授知识的乐趣。相比于和家人在一起,我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甚至能让我更快乐。因为学生们那么年轻、聪明、有活力,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我整个人也年轻起来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是比较愿意去学习的人,我对我自己研究的这个领域很感兴趣,而回到学校去上课,备课、更新教科书的过程其实是最能督促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也愿意回到学校工作。


现在我78岁,也还在犹豫要不要退,但就我自己的意愿来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想要给同学们上课一直到80岁。

问:国际形势时刻处在不断的变动中,而您的课程却能一直与时俱进,深受同学们喜爱。想必您平时是时刻关注国际时势的,能跟我们分享下您现在的工作状态么?

答:对,这个是必须的。我的工作和生活是相互融合的。因为到我这个年纪,家庭方面已经没有什么负担。我可以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国际关系这门学科和现实联系的这么紧密,这就要求我必须时时跟进。所以平时我看电视、上网、都是在关注相关的动态,其实时时刻刻都在搜集素材,课件也时时更新。


上课和做学问其实是两码事。做学问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而上通选课你又不能给学生讲太高深的东西,必须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们了解这门学科的知识,这是需要花心思的。


我很喜欢旅游,但我旅游时也会带上电脑工作。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样太辛苦,但我的兴趣就在这里,这么多年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就这种不会觉得辛苦。

问:陈老师,在跟您沟通的过程中,我觉得您给人一种心态特别年轻、身体也非常健康的感觉。您是怎样保持现在的好身体,好心态的呢?

答: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方式,如果一定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就是多运动,多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我现在78岁,不管工作再忙,每周都要去游泳三四次。暑假就去北戴河游一个暑假,寒假去海南继续游。


我三四十岁的时候因为生活条件不太好,压力大,身体不好。但后来开始锻炼身体之后,明显觉得身体越发健康了,直到现在我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身体状态,可以连续上四节课。所以希望同学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都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身体好才能以后有更美好的生活。


我本身性格就比较乐观积极,和年轻人接触的多,他们也让我的心态更加年轻,我觉得这对身体健康也是有帮助的。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很保守,也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气都相当保守。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你会觉得如果你不去学习不去跟上时代你就会被时代抛弃。我现在对各种新思想新技术都是持很开放的心态。微信、微博我都用,电脑办公也早就成为常态。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学习新东西、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问:陈老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管做学问、还是在生活方面,都存在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能会比较敏感焦躁。您对青年人调整好心态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答:对,这是现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在是学术界。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现在这种社会环境就是比较容易让人急功近利,它客观上给你提供了急功近利的条件。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想研究一个问题,就必须到图书馆去翻书籍、查资料、手抄资料,那时候复印都是很奢侈的。我们把抄写资料的过程叫“扒格”,因为抄写资料用的是格子纸。跟现在去网上复制粘贴相比辛苦太多。所以那时候你想要急功近利都不可能,必须老老实实的做学问。那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性格中也多了很多踏实认真,不像现在有的人几天都能出一本书。


我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变、技术怎么进步,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没有严谨踏实的态度,你做出来的东西必定水分很大,不可能是有价值的学问,只是学术垃圾而已。


我到北大不久后,被分在亚太研究中心和季羡林先生共事。季先生一辈子不会用电脑,一直是笔耕不缀,每天手写一千字的文章。他主要是在文学领域工作,写的东西字字珠玑。我们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即使不能全部手写文章,但是这种求真求实的心态是一定要有的。


到了我这个年纪,对生活中的很多事都看的很开了。人与人交往中的小摩擦或者你们觉得不顺心的事情在我们眼里都不是事。所以年轻人其实没必要那么敏感,你现在觉得特别不得了的事情很多年后回头看都是我现在这样的心态。与其纠结于不顺心的小事,不如看开点,活的开心、健康、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结 语

相信每一个接触过陈老师的人,都会被他的积极、认真、年轻的状态深深感染。陈老师的生活状态使我们不由地自省:年近八十的老者尚如此积极乐观、学而不已,我们又何尝不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每一天呢?



非常感谢陈峰君老师接受北大微信平台的采访!


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北大的老师或者同学,欢迎您告知我们(回复微信平台或邮件beidaweixin@163.com

我们会选取适当的人物进行访谈,用他们的言谈经历,带给我们思索,带给我们帮助


北京大学

文字 采访 / 汪帆

排版 / 涂鹏程


感谢您对北京大学微信平台的关注!每周我们的推送内容如下:

周一:【讲座动态】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周二:【未名撷趣】你的生活,我的校园;

周三:【文苑菁华】以文为鉴,览见天下;

周四:【定格】镜采燕园,定格美好;

周五:【燕园达人】不一样的身边人;

周六:【燕园风物】砖瓦故事,草木精神;

周日:【人物·谈】以子之言,明事见理。

另有新鲜内容不定期推送,感谢您的关注!

同时,关于北大微信平台的建设,也欢迎您的投稿和建议。

投稿邮箱:beidaweixin@163.com,我们将择优发布。

您的问题和建议可直接回复微信,小编们将及时处理。

北京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pku.edu.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