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第二章阳明病纲领

 johnney908 2014-11-24

 第二章 阳明病纲领

本章收入二十七条,为阳明病辩证与治疗的理论部分。不过亦有古代别派医家的言论,尽管与伤寒论理法不合,也一并归于本章加以讨论。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此条是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病的病理界说。它赅括着阳明病理阶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病位和病性的特征。

阳明二字是阳性病理的指示,凡说阳病即赅发热,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所以仲景言阳病即示发热,胃家为病位,赅括肠胃组织。是指明为实邪,也就是亢盛的邪气,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病理过程中,实邪一般是阳性的病理状况,表现着正邪的激烈对抗。胃家的实邪当然表现为发热恶热汗出口渴、烦躁、狂乱、腹满、便闭、尿赤、脉象滑数洪大等。本条虽仅九个字,而阳明病理阶段病位病性已尽括其中了。所以它是阳明病理阶段的定义。在阳明病理阶段发展过程中,凡是有这一病理特征的证候便是阳明病,凡不具这一病理特征的证候便不是阳明病。

阳性病的病性特征固然是发热,但发热毕竟是外在的一般表现。然而阳性病的本质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所以仲景又指示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说明发热只是作为一般性病性指标,并非绝对的指标。如如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一条,以及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一条,就是透过身寒的假象而看到里热的阳性本质的。当然一切的证状都不是孤立的,一切的外在表现都是与内在的东西相联系着的。临床辩证也必须要看到证候的全面,不仅要看外在的表现,也必须研究认识内在的病理。在阳明病的认识中是如此,在其他任何病理过程中无不如此。

由于胃肠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所以自古就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称为胃气。因胃为水谷之海,消化系以胃为首。仲景用胃家概言胃肠不仅是容易理解的和有根据的,而且更有着整体性的意义。

昔日的伤寒学家对胃家实有不同的解释。如方有执说:实者,大便结为硬屎而不得出也,这是对实邪的一种片面的解释。胃家实固然赅括阳明燥屎,但硬屎不得出则不能尽胃家实的含义。如瓜蒂散三证,白虎汤六证,承气汤二十五证,无一不是胃家实,但燥屎不得出不过三五证而已。方氏以硬屎不得出释胃家实,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仲景文字言简意赅,从无烦冗字句。此条设问答,不类仲景文法。故山田、刘栋等人以为是后人所记,但此条却有可取理法。三阳病本各有特殊的热型,如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少阳病为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恶热。这里特出一条阳明外证,于辩证不无益处。

阳明病发热恶热汗自出是其病理所决定的。阳明病乃伤寒在胃肠的阳性抗御过程,胃肠居胸腹腔中,在抗御过程里由于胃肠功能异常亢进和代谢增高所产生高热,经由循环传导给体表组织来进行调节。机能健全的表组织一是以温差散热,一是以排汗来放散体温。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排汗以散体表高热,所以身热汗自出。在温差散热的意义上说,若室温与体温差数很小,温差散热不可能或成为困难,则反射性的会引起意识中枢的反应:欲去衣被而喜凉。这是阳明病发热恶热的粗浅的病理机制。

发热恶热与发热恶寒虽然都是阳性病理过程。但发热恶寒是表病位的抗御反应,发热恶热是里病位抗御反应。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所以表现的发热形式也不同。

关于阳明的身热,前人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如日人浅田宗伯解释阳明身热为大热。汪琥释身热为肌热,异于太阳的翕翕发热。金鉴释阳明之身热发于肌肉,必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这些解释虽俱有个人的一得之见,但肌热、肤热殊难区分,而以热之高低,汗出多少亦无定量之标准。这种说法虽言之成理,究竟不足以资应用。莫如以发热恶热为阳明热型,以发热恶寒为太阳热型,以寒热往来为少阳热型,于辩证上较易掌握。

3.“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陆渊雷先生说:此条非仲景文字,乃热病论家言。三日为二日之误。少阳篇有:伤寒三日少阳脉小,可以互证。阳明大多由太阳传变而来,并无一定的日数规律,同时阳明的脉象为浮大洪滑弦皆有,并不似太阳脉必浮,少阳必弦细之有定型。由此亦知此条非仲景文字。

4.“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烦躁实,大便难是也。

本条不是仲景文字。一是设为问答,文字烦冗;二是已在提纲中申里阳明病为胃家实,仲景不会立即又定出许多名义,何况此条辞旨浅陋,于辩证治疗毫无裨益。同时胃家实之定义在阳明病理阶段各具体证候中于病理一致符合,而此条之说多有矛盾之处。脾约一词首出于此,意义不明,后世医家多望文生义强作解释。如成无己释为脾约为: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也。成氏之说亦不可解,胃强脾弱是何等病理?是怎样约束津液?成氏似乎是在用想象推理的方法说脾约。从阳明病篇的内容看,阳明病由太阳传变而来的最多。太阳初传阳明身热恶热汗出而渴,成里热之势;不愈,则发潮热谵语腹满大便硬而成下夺之势。这与临床中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同于成氏所说的脾约。阳明病篇有脾约一条,凭脉断证,文理不明,证状不是伤寒过程,文字亦非仲景手笔。本条所说少阳阳明为胃中烦躁实大便难,试问这与胃家实有什么不同?此条无可可取之处。

5.“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大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此条亦非仲景文字,词义浅薄。太阳病失治,误治俱可传变阳明。而内实大便难不能作阳明病。如果内实大便难之外别无他证,应为太阳病差后之便秘。若加之发热喊出心烦等证方为阳明。

6.“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

7.“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地,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以上两条俱不是仲景文字,乃热病论家的言论。热病论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所以一日恶寒为太阳,二日恶寒自罢而恶热为阳明病。热论六经传变为一日一经,循一定之次序,伤寒并不如此。此条论恶寒何故自罢的理由乃是居中主土,等等。这如何引申出恶寒自罢的病理呢?有些注家惑于此言,认为病至阳明即不再传变,但伤寒并不如此。阳明病如伤害胃肠功能则转化太阴;阳明病亡津涸血则向厥阴发展。阳明与太阴是同病位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它们依据器官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据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如何说无所复传呢?显然,这两条文字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与仲景的理法不符合。

8.“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也。

本条为太阳病转化阳明的形式。太阳病初病时发其汗并不是误治,属于正确的方法,但发汗而汗出热不退汗亦不撤,也就是发热汗自出,不恶寒而恶热之证,已是转属阳明了。从本条可知,太阳邪气重则不为汗解而由表入里转化阳明。

9.“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按李善注引埤苍濈,水行出也。以濈濈形容汗出状貌。

本条发热无汗呕不能食是少阳病理过程。少阳发热无汗,反而濈濈然汗出是转属阳明阶段。其身热恶热自不必说,如呕不除的,是少阳阳明病。此条示少阳转化阳明。

10.“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本条言伤寒无论太阳、少阳,凡转系阳明过程,必有濈濈然微汗出之证。因抗御反应转入里病位,所以有此热型。

11.“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本条不是仲景文字,以能食与否为阳明立中风、中寒之名目。从形式上看,与太阳的中风、伤寒相类,但从病理关系上看,太阳中风与伤寒有不同的病理和不同的治疗文法,是不可混淆的两种病势。而本条的中风与中寒,似乎在正阳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外又有中风中寒之分别。在阳明篇中凡是论阳明中风中寒的文字皆不可理解,同时对辩证与治疗也无意义。这些文字,或为后人所记,或为篡改亦难考证。前人多牵强为之注解,亦无裨于临床。在阳明病中,能食屎未硬,不能食屎定硬,这是辩硬屎的法则,且有病理依据。同时,阳明病能食的可发展到不能食,是屎已硬结的证候。这与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又如何解释呢?

1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此条承上条而说,乃热病论家的文字。按伤寒六经证候特征,口苦咽干为少阳证,发热恶寒为太阳证。但本条却与内经热病论之阳明经病相符。本条不可作为伤寒的理法,亦不可用伤寒理法来解释。前代注家以三阳合病为解,亦甚为牵强。

13.“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也。

此条亦是承11条而言,不可以伤寒理法为解。如按伤寒法:手足濈然汗出而不能食,必有燥屎,而此条则欲作固瘕。瘕泄即肠澼、痢疾之类。以胃中冷,水谷不别何以为伤寒阳明胃家实的病理呢?此别派医家之言。

14.“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忽发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汗,脉紧则愈。

此条亦是承11条而言,不是仲景文字不是伤寒理法。条文中所列证状皆非阳明证。水不胜谷气以下文字不可理解。

15.“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此条解释见太阳病纲领第一章第9条。

16.“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胃气素虚之人,当阳明病中,不能食的不可攻其热,若过用苦寒药物则伤害胃肠功能,必致哕。但阳明病不大便,腹满潮热,不能食乃有燥屎,当以大承气汤攻下。不能食一证,不可独立看待,当消息于胃气虚衰与热邪闭结之间,再议可攻不可攻。

17.“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此条是阳明病过程中继发黄疸的证候。

阳明病应汗出濈濈然,今日阳明无汗乃阳明过程已经结束,而继发黄疸性肝炎。由于在胃肠的抗御过程中,十二指肠的炎证可导致胆汁的代谢障碍,进入循环的胆素因小便不利而不能从小便排除,又因无汗而不能从汗液排除,所以身必黄。心中懊憹为十二指肠的炎证表现。十二指肠的炎证并不是发黄的必然原因,十二指肠的炎证可导致但汁代谢障碍,在无汗与小便不利的情况下,尿胆素无代谢出路则沉积于皮下组织而为黄疸,身黄不是阳明证,乃阳明的继发性杂病。

18.“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此条是阳明病被火而继发黄疸。病当阳明阶段,邪热炽于胃肠,如更以火法劫其津液,热越盛而津液愈伤。额上微汗出即身无汗,加之小便不利,发黄的病理同上条。

19.“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盗汗为睡中汗出,觉后即止,乃阴虚或虚劳之证,亦有阴虚内热发盗汗的。潮热指发热潮汐来有定时,约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潮热有实证潮热与虚证潮热。潮热如腹满燥屎;虚证潮热以阴虚者为多,常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并伴汗出乏力等证。本条只提出脉浮而紧,不知如何为必发潮热的根据,脉但浮亦难作盗汗的根据。按伤寒理法,浮紧为太阳脉征。恐非仲景的文字。

20.“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热盛于里,若多汗伤津则渴欲饮水。口中燥是口腔黏膜干燥则欲得水,不渴则不欲咽。口鼻黏膜干燥因里热而致。欲得水润其干燥。不渴是因上部充血,上部充血口腔不产生因组织缺水的神经末梢刺激,因而不渴。本条里热而血气蒸腾上充,口鼻黏膜干燥自是衄血的机栝。此证,周杨俊拟葛根汤发汗,柯琴主以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陆渊雷先生说:当视证之缓急,未衄而太阳证急者,葛根汤;若已衄而血证急者,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择用。又血证多唇口干燥,临证者宜知之。

21.“伤寒呕多,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在伤寒过程中,呕是少阳证,少阳禁汗、禁吐、禁下。若发热而呕有阳明证是少阳阳明并病,可与小柴胡汤,或小心择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硝汤,以解少阳兼和胃气。如遽用大承气汤峻攻,必伤少阳气机而造成坏病。

22.“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伤寒之硬满,有胃肠实热之硬满,有胃气虚弱之硬满,有气机失调之硬满,各有特殊的病理和不同的表现。阳明实热之硬满在结肠部分,为燥屎内结而成,证状为潮热腹满不大便;胃气虚弱之硬满在心下部位,为胃肠功能衰弱而成,证状为食不下,甚者下利腹痛;气机失调之硬满在心下及胸胁部位,证状为胸胁及心下苦满,喜呕不欲饮食。此条阳明病心下硬满为气机失调之硬满,若误以为可下证而用承气汤攻其热结,必因伤害胃肠气机而造成下利不止。如以法治疗而利止的愈,如治而利仍不止,必亡阴而死。

23.“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即颜面通红色。面色通赤乃因头面血管偏多,里热不得通过排汗而调节,血流上充于头面,此非可下之证。若误认为可下而以大承气汤攻之亦会造成下利腹疼,因里未结实,所以不可攻,其理可知。若攻之而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之理难晓,不敢强解。陆渊雷先生认为攻之必然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一句是后人所加。

24.“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郑声的病人语言断续重复,语音微低,神志不清,乃正气虚损精神散乱的表现。谵语为神志昏蒙似睡非睡的胡言乱语。谵语与郑声是脑神经证状,都是在病情重笃时的表现。此条是呼吸短促,为循环趋于衰竭的表现。若直视谵语下利与郑声下利俱是危证,多不可救药。内经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如直视喘满已见中枢障碍,循环衰竭,加以下利,复夺其精气,所以亦为死证。

25.“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短脉主气虚,实验证明,短脉为心脏排血量不足。伤寒在太阳过程中发汗已多,转属阳明后若重发汗,汗多亡阳,亦伤津液,胃肠燥结而谵语。汗多伤阴,血不足则脉短,正气虚而邪气实。燥屎谵语因脉短而不可攻下,为难治之证。若谵语而见实、滑、弦、迟之脉,为脉证相应,是脉自和者,表现邪气盛而正气实,可攻其热而愈。

26.“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不恶寒而恶热为阳明病。因脉浮知体表血流充盈,口鼻黏膜干燥则易破裂,能食者表明胃气强盛,是构成衄血的条件。

27.“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此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还入胃,故不久必大便也。

本条指出阳明病,病已差尚身有微热心烦而不去,是因在病理过程中出汗过多而结肠有硬屎之缘故。自此亡津液以下六十字是后人注语,文中反复以小便之多少揣测大便的情况,辞义浅陋。特别是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还入胃一语最为无理。

在阳明病理过程中,发热汗出则消耗大量水分,同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增强,由此使大便燥结则小便短赤。当阳明病解,热退身和,汗撤渴止则二便通调,这是一般的临床辩证常识。若以小便的多少来断定大便的通否,难以准确。若阳明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知有硬屎,少与调胃承气汤则胃气和而大便通,何必斤斤计较小便日几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