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鸟殷勤为探看】古人递情书的几种方法

 抹云阁 2014-11-24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看不懂的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区别于李白、杜甫的大“李杜”。既然敢与李白相提并论,自然是了不得的诗人。确实,他的诗歌真了不得。李白的诗歌大气磅礴,酣畅淋漓,但意思明白如话,不用猜这猜那。李商隐不一样,他的诗歌婉约、委曲,甚至还十分的小清新,大家读了,都说好啊,好啊。叫好之后,互相看一眼,他说什么啦?不知道。自古以来,李商隐的诗歌就公认是朦胧诗,谁也解释不清楚。

比如这首诗,偏偏又叫《无题》,不告诉你中心思想。每一个句子都精彩。连认不了几个字的还珠格格都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写作文时把老师比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说说,老师这个行业怎么那么可怜呢?

每一句都懂,可是这首诗讲什么呢?不知道。如果你硬要问,看看上面那个动漫视频,其实那个解释也只能仅供参考。咱们接着换一个话题。

(二)没有快递有古诗

我上小学时,受课文《鸡毛信》的启发,从邻居家的母鸡身上,拔了3根鸡毛,言简意赅地给同学写了一封信,并把鸡毛粘在了信封上。但半路即遭到班主任拦截,延误了“军情”不说,还受到老师的批评,因为邻居竟然为了这几根破鸡毛,把我告到了学校。当然,主要是我还拿了几颗鸡蛋。

但我后来想,信件上插上鸡毛,或者古诗中的“青鸟”、“鸿雁”等书信代称,表达的无非都是古人对信件传递速度的渴望,期盼早点与离人互通音信、交流情感。毕竟在万恶的旧社会,朝廷采用的各种通讯方法,比如烽火报警、檄牌通信、虎符调兵或者驿站传书,都是由官家主办,用于军事或政治目的,也用于“烽火戏诸侯”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博取美人一乐的皇家娱乐项目,而为普通老百姓传递家书,虽说是蓝海市场,却最终没有出现“XX快递”。

惟其艰难,才更显价值。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快递的渴望,与物流与信息流的严重滞后产生了尖锐矛盾,最终成为古诗中的一大题材,而传说与古诗中的各种书信美称与信使,也一定会让今天的快递小哥们叹为观止。

=======古代送信、递情书的几种方法=======

1、青鸟

传说西王母养了三只青鸟,其中一只承担着报信的任务。因此,李商隐《无题》中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青鸟都成了传递信息的使者。现在人据此炮制了“北大青鸟”。

2、鲤鱼、尺素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相思成灾,最终收到离人家书的故事。“鲤鱼”是刻有鲤鱼图案的匣子(也有说法是用尺素结成鲤鱼图案),相当于信封,里面放着“尺素书”,就是家信。家信上说:“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要多吃点,吃好点,别吃地沟油,后面就是亲爱的,想你想得我睡不着……

3、鸿雁

“鸿雁传书”太有名了。苏武当年出任驻匈奴大使时,被无端扣留,就是因为编了个“鸿雁传书”的借口,匈奴的同志们才惊觉:OMG,老天在帮他。然后才放了他。后来人们常把“鲤鱼”与“鸿雁”合称“鱼雁”,或者干脆叫“鱼书”。唐代韦皋《忆玉箫》中说“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鸿雁这东西不太靠谱,季节性太强,后来人们都改用飞鸽传书了。

4、笺/缄

总是用白绢做的“尺素”当信纸,成本太高,后来人们制作了专门用来写信的纸张“笺”。晏殊有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而“缄”是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需要密封,因此古诗中也有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武关西畔路巉岩,两月劳君寄两缄。”

5、书筒

古人写好书信后,要找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称为“书筒”。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良工巧妙称绝群”之句,宋赵蕃诗《呈季承》中有:“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6、狗

晋朝陆机有一条狗,名叫“黄耳”。陆机在洛阳住得时间长了,想念家乡上海松江府,于是试探着问黄耳:Excuse me,我好久没跟家里联系了,能不能帮我送个信?没想到狗狗竟然答应了,20天之内送了信,还捎来了回信。一只狗,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他主人的事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事着实不可思议。

但史书上就这么写的,后来者们也就开始在诗句中把狗作为信使了。李贺有“犬书曾去洛,鹤病悔逊秦”、黄庭坚有“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马致远有“天涯自他为去客,黄犬信音乖”等诗句,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狗竟然由治安员跃升为邮递员,足见在人们看来,忠犬与家书一样,都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好意象。

7、漂流瓶

唐代知识分子于佑在御沟中捡到片红叶,上面有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是他又找一片叶子,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然后把叶子放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后来于佑为一土豪朋友工作,土豪待他不错,还把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嫁给了他。婚后两人才发现,原来分别在红叶上题诗的,就是他们自己。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后人几乎无法复制,不过也算是漂流瓶的一种形式吧。现在的QQ和微信中的漂流瓶,不知道成全过什么姻缘没有,但拆散过姻缘的事,八成是有的。

8、口信

书信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人际传播,让人捎话。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最为著名,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算是一种口信吧。

9、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旦提起“家书”,杜甫的《春望》立刻就会被人想起,因为“抵万金”,这封家书也被称为“史上最贵的书信”。

张籍的《秋思》也很有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完家信,感觉还有话说不完、道不尽,捎信人要出发了,依然担心漏掉什么,又开了封准备再添两笔。张籍是否有强迫症不得而知,但这首诗写得确实非常细腻,把乡思之情写得百转千绕,情浓意深。

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有句:“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写的依然是乡愁。陆游词《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收到回信,都已经是来年了,这是什么速度?淘宝店铺如果是这样的发货速度,叫多少个“亲”也无济于事。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还在写家书了。除了快递,我们还有Email和微信帮助我们传情示意,即便远隔千里,都能看到对方的笑貌。也许有一天,家书真的稀缺到要拍卖才能得到,真正是“数行家信抵千金”(唐李绅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