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病情失控12个信号+《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柴胡调枢汤(开阖枢论治糖尿病)》+调理血糖..............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4-11-25
糖尿病病情失控12个信号
血糖失控在全身都有信号,神经、血管及气管都会损伤,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美国“MSN健康生活网”最新载文,刊出美国疾控中心糖尿病专家蒂娜·圣约翰教授总结的“糖尿病失控12个信号”。
1.视力变化
糖友有时可能会发生视力模糊,阅读困难,晚上看灯出现光环等现象。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视力模糊,看东西出现黑点或者闪光等问题。另外,从黑暗处到较亮处时,糖友眼睛需要更长时间加以调节。
2.听力丧失
耳朵中很多细小血管及神经对听力过程起到关键作用。高血糖会损伤这些血管和神经,使糖尿病患者听力丧失危险比普通人群高两倍。
3.牙龈出血
除了出血之外,高血糖还会导致牙龈萎缩及出现严重牙周病的症状。久拖不治,则容易导致牙齿脱落。牙龈炎会导致血糖更难控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口腔干燥或溃疡
高血糖会导致口干舌燥,更容易发生口腔疼痛、溃疡、炎症和龋齿。勤刷牙和每半年看一次牙医,有助于防止与糖尿病有关的口腔疾病。另外,戒烟和定期清洁假牙也非常重要。
5.头晕或头昏眼花
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起身站立速度太快时感到有昏晕感,心跳过快。这些情况可能会突然发生,或者同时伴有呼吸急促、胸闷、说话不清或视力丧失。这时心脏或大脑供血可能减少或受阻。应立即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6.四肢刺痛或麻木
神经损伤会扰乱四肢与大脑之间的神经传递信号。血糖过高容易造成手脚针刺感或麻木,走路时感到脚痛。腿部和脚部肌肉力量减弱,站立不稳。
7.手脚经常疼痛
受损神经会传递混乱的信号,造成身体反应与外界刺激难以同步。很轻柔的毛毯碰到脚都可能会产生疼痛感,夜间疼痛更明显。另外,糖友会感觉手脚极热或极冷,或者感觉像戴了手套和穿了袜子。
8.腿部痉挛或疼痛
血液循环不良会导致糖友走路或者进行其他身体活动时发生小腿、大腿或臀部疼痛。休息后,疼痛感减轻。建议将此症状告诉医生,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保护血管。
9.肠道及膀胱功能紊乱
高血糖损伤膀胱神经后,患者难以识别何时该小便,导致憋尿,从而让膀胱炎频发。如果肠道神经持续受损则容易导致便秘和腹泻。胃部消化食物能力也会大大削弱,导致呕吐和腹胀。
10.出汗异常
血糖过高容易导致一些患者出汗更频繁,夜间或吃饭时尤其严重。但是,有些患者则完全不出汗,即使在大热天也很少出汗。另外,检查一下脚底,如果皮肤很干燥,说明汗腺功能出现异常。
11.皮肤干燥或瘙痒
血糖过高时,体液相对较少,更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皮肤裂口容易造成细菌侵入皮肤,导致感染愈合缓慢。其他症状包括:皮肤出现黑色斑点、水疱、皮疹、鳞状脱屑或豌豆大小的硬块。皮肤局部还会出现僵硬、蜡状、发凉或无毛等现象。
12.性生活困难
性器官也会受到神经损伤的负面影响。血糖过高容易导致男性勃起困难或勃起时间过短,容易导致女性阴道干涩、性唤起困难、难以达到性高潮。因此,出现性问题,也要查查血糖。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专家:王凤岐 付国兵 刘燕萍


专家介绍,部分患者按揉地机穴,可以在早期就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随着病程的进展,从条索的手感,到微微疼痛,甚至摸出大包,都会在地机穴的位置有所体现。尤其针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专家推荐更要经常按揉一下地机穴,早期发现疾病的信号。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专家推荐的降糖茶包括玉竹、地骨皮、葛花,有养阴祛湿的功效。各取一小捏用开水冲泡,15分钟后,待茶水呈淡黄色即可饮用。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海带、魔芋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能有效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并持续供能,减少患者的饥饿感,尤其推荐糖友们食用。而怎么吃才能使血糖更平稳?如何分餐才能既美味又健康?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养生堂》周末版三位专家带来的《多管齐下降血糖》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糖尿病保健操一招三式包括:搓揉脚底涌泉穴和胰腺区,左右各一百下。顺着地机穴推揉胫骨的内侧,左右各一百下。左右手推揉胰区,来回三十下。更具体内容敬请关注《养生堂》周末版三位专家带来的《多管齐下降血糖》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养生堂》 多管齐下降血糖 - 养生堂 - 养生堂
 调理血糖..............

《柴胡调枢汤(开阖枢论治糖尿病)》
开阖枢理论概述
1.开阖枢理论溯源
开阖枢理论始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离合篇第六》云:“ 三
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
命日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日一阴。"《黄帝内经-灵枢· 根结第五》云:“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概,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瞧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耿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太阴根于隐自,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 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阴阳离合》与《根结》论述三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相同,但是三阴之开阖枢却不同,《阴阳离合》谓“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而《根结》谓“ 太阴为合,少阳为枢。"即仔细分析,《根结》“ 太阴为合,少阳为枢。"部分恐为错简。理由如下,“ 太阴为合,少阳为枢"该句之前已经分别言及三阴经脉太阴、少阴、厥阴三者的根与结,该句之后又论述了开折、合折、枢折的三种不同后果,则证明该句肯定存在遗漏部分。若与《阴阳离合》两相参照、印证,这两篇关于三阳三阴的开阖枢应当相同,即“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2.开阖枢的原始意义——门户理论
开阖枢是以门户为背景的三个相关概念,是对门户结构及其功能的完整描
述。开者,阴也,开之则门户张。《说文解字》:“ 张也"钉"。《韵会》:“ 启也"钉"。《五音集韵》:“ 通也"。指门闩和顶门闩的木头。阖者,从朗从盍;阴者,户在左右也:盍者从皿,意覆盖,故圈意在覆盖阴藏。《说文解字》:“ 门扇也,一日闭也"们"。指门扇( 今称门板) 和放门闩的部位。枢者,枢也,从木,从匾;木者冒也,其上如中,中音彻,意为卿( 草) 木初生,木之下,不离其本,为土
为水;匾从品,从匚,品者众也,(匚音房),受物之器,故匾为藏匿。枢字左为升、为出,右为降、为入,可知枢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说文解字》:“ 枢,户枢也。户所以转动开闭之枢机也。《尔雅》云:“ 制动之主,日枢机。” 指门轴。门户的正常开闭有赖于其各个部分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协调。
3.开阖枢在中医理论中的延伸扩展——阳气升降出入理论
①阳气升降出入的工作机制——开阖枢
门户理论引入中医学始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门户的概念就这样在《黄帝内经》系统晕构建出来。
朱济公对此释云:“ 阴阳出入,故谓之门” 。《周易· 系辞》日:“ 是故阖户谓之
坤,朗户谓之乾,一阖一嗣谓之变。’’《黄帝内经· 素问· 六微旨大论》日:“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由于在人体 内以及人体与天地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出入变化,因此,它们之间都会有门户状态存在。
《黄帝内经》中为什么要讲“ 与万物沉浮” 呢?实际上,万物的沉浮是表象,而它的实质是阴阳在起变化。再进一步说,是阳气的升降沉浮在起决定作用。因为阴阳之间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即阳的变化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阴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沉者入也,浮者出也。一方面是阳气浮于生长之门,这个过程是讲阳气的出,阳气的升,实际上就是阳的释放;另一方面是阳气沉于生长之门,这个过程是讲阳气的入,阳气的降,实际上就是阳的收藏蓄积。这样,原始的门户理论被发展为阳气升降出入理论。
阳气升降出入理论建立了,就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应的工作机制,这就是开阖枢机制。从阴阳上来说,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有一个在表的开阖枢,太阴、
少阴、厥阴等三阴有一个在里的开阖枢。这就意味着人身应该有两扇门,一扇是三阳主宰的在表的阳门,一扇是三阴主宰的在里的阴门。《黄帝内经》中讲到的

只是生长之门,其实这是一个省略,应该还有一个收藏之门。三阳主宰的在表的阳门可以称之为生长之门,三阴主宰的在里的阴门可以称之为收藏之门,这是从阴阳角度来讲。如果从五行角度来说,五脏当中,肝为“ 生门",心为“ 长门,肺为“ 收门",肾为“ 藏门” ,而人体阳气的生、长、收、藏的四种气机运动之间的转化,则由脾负责,脾为“ 化门” 。《黄帝内经· 素问· 刺禁论》曰:“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即肝气行于左,肺气行于右,心气行于表,肾气行于里,脾胃居中调节。无论从阴阳角度还是从五行角度,生长之门与收藏之门都要协调地工作。一年当中的春夏季节以及一天当中的白昼,生长之门与收藏之门逐渐打开,从而实现了阳气的释放;一年当中的秋冬季节以及一天当中的黑夜,生长之门与收藏之门逐渐关闭,从而实现了阳气的收藏。生长之门与收藏之门的协调统一,使得阳气的升降出入顺利进行;如果二者不能协调统一,就会导致阳气的升降出入紊乱,出现《黄帝内经· 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②阳主阴从——阳为主导,阴为随从
《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日:“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自然界万物和人体都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变化,而决定这一节 律变化的就是阳的变化,也就是阳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导致了万物和人
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关于这一点,董仲舒《春秋繁露》里说得很清
楚:“ 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上文所述生、长、化、收、藏各门的开、阖、枢都决定于阳的升降出入。阳就好比能量、热能,春夏的天气之所以温热,是阳的释放造成的;秋冬的天气之所以凉寒,是阳的收藏造成的。也就是说,寒热是伴随阳的生长收藏的一个表象,阳气释放了,天气就变热,阳气收藏了,天气就变冷,并不是在热之外又有一个独立的属寒的东西。
为什么阳的作用如此重要呢?国家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始终强调阴阳的动态平衡,认为阴阳二者同等重要。但实际上,阴阳之间是阳主阴从的关系,即阳为主导,阴为随从,二者间是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关系。证之以事理,不论是在古代被尊为“ 群经之首” 的《易经》,乃至百家争鸣之后统归于儒释道三家,还是中医文化的根源《黄帝内经》,以及后来的医圣张仲景,都把阳放在首位。《庄子· 天下篇》“ 易以道阴阳” ,庄子说《易经》主要是讲阴阳之道的,那么有“ 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之称的《易经》是怎样讲阴阳二者的关系昵?《周易· 系辞》“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以。’’天为阳,用乾卦表示;地为阴,用坤卦表示,《周易》就是用尊卑、贵贱来
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主从关系。《周易· 彖辞》又日“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相传彖辞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予所作,彖辞就是断语的意思,孔子很肯定的说。乾为天,为同;坤为地,为月。乾统领天与同,实际上乾就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点元阳,而作为坤的地和月都是顺从于乾的。佛陀释迦牟尼曾被弟子问到:“ 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长?” 佛陀答日:“ 只在呼吸之间。” 一口气上不来人就一命呜呼了。那么什么是呼吸昵?不就是一口阳气
嘛! 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则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多处阐述,如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宇宙形成之前,谓之无极,无极生太极而化生宇宙万物,而化生的原动力就是乾,就是那一点元阳,因为乾之道即其特性就是不断地运动变化, 如同《易经》所谓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日“ 阳化气,阴成形” ,通过阴阳二气的冲和,化生了天地间的万物,而天地万物的继续运行和变化依然是以阳气主导。《黄帝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
“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
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气对于人
体就如同天空、太阳之于大地( 若天与日) ;阳气要有一个居所,就是阴,就是
人的肉身( 器,所) ;阳气如果不安其所就会受损( 失其所) ,就会导致人体生病
( 不彰) ,严重时会损伤人的阳寿、寿命( 折寿) ;阴阳二者相处的关键就是阳气
要密闭、收藏(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只要平衡、顺从于阳,人体就会健康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若阳气离开人体肉身这个阴的处所,人就会死亡( 阴
阳离决,精气乃绝) ,常识告诉我们,人死并不是人的形体没有了,而是阳气离
开了形体。《中藏经》说得明白“ 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
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李中梓《内经知要》将阳对于天地万物乃至人
体的重要性就谈得更加清楚,“ 天之运行惟阳为本,天无此同则昼夜不分,四时
失序,晦明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办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
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同等矣,预保天年,岂可得乎?’’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张景岳在《大宝论》中总结到:“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同;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至清代扶阳学派的创始人、有“ 火神’’之称的郑钦安"” 提出“ 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 ,“ 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的思想。而郑氏的传人卢铸之、卢永定等进一步提出“ 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的学术思想。
详而论之,人身以阳为本,五脏六腑均以阳为本,心无阳则无以主神明而为君主之官,肺无阳则无以主气、治节而为相傅之官,肝无阳则无以藏血、主疏泄、出谋略而为将军之官,脾无阳则无以主运化、出知周而为谏议之官,肾无阳则无以主藏精、出伎巧而为作强之官,胆无阳则无以藏胆汁、启阳气、出决断而为中正之官,胃无阳则无以主受纳腐熟水谷、出五味而为仓廪之官,大肠无阳则无以排糟粕、出变化而为传道之官,小肠无阳则无以受化物、别清浊而为受盛之官, 膀胱无阳则无以藏津液、排浊水而为州都之官,三焦无阳则无以行元气、通水道
而为决渎之官。
开、阖、枢的功能特点
“ 开’’,是指阳气之门打开,逐渐释放,对应到自然界就是万物生长发育,欣欣向荣,对应到人体则是阳气的各种功用发挥作用。但是阳气的释放不能是无限制的,到达一定程度就要开始减慢、停止下来,为了下一次的“ 开"积蓄力量,这就依赖于“ 阖” 的功能。“ 阖” ,是指阳气之门闭合,逐渐收藏。而这一开一合之间的调节,则有赖于“ 枢"的功能。
开、阖、枢是说明由阳到阴,再由阴到阳;由释放到收藏,再由收藏到释放;
由初到盛,由盛到衰,由衰到转的阴阳运转递变过程。三阳为腑,三阴为脏,三
阳三阴各有开、阖、枢,各司其职,但总体来说,开以升发外散为主,阖以沉降
内入为主,枢以协调开阖为主。正如王冰:“ 开者,所以司动静之机;阖者,
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此三变之也” 。
开、阖、枢三者间的关系
首先,开、阖、枢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相互为用。有开则有阖,有阖则有开,开阖之间又离不开枢机的调节。所以开、阖、枢乃是说明同
一事物的三个方面,彼此各有所主而又不可分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故张
志聪概括曰:“ 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开阖枢理论是用来阐释三阴三阳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就是说,
开阖枢功能正常,则人体健康无病;若开阖枢功能失调,则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次,太阳、阳明、少阳这三阳为腑,其“ 开阖枢"主要负责阳气的升和出,
但是这种升和出不能太过,此《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离合篇第六》所谓“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日一阳。” 太阴、少阴、厥阴这三阴为脏,其“ 开阖枢” 主要负责阳气的降和入,但是这种降和入也不能太过,此所谓“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日一阴。"当然,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阳气的升降出入同样不能不及。阳气的升降出入太过或不及均会导致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开阖枢理论实质内涵
开阖枢理论就是以门的形态结构、功能来形象地描述三阳三阴经脉、脏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汪讱庵注:“ 太阳巨阳也,其行在表,敷布阳气,故为
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其行在表之里,收纳阳气,故为阖;少阳乃初生之阳,转输阳气,故为枢。张景岳云:“ 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
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
可入,如枢机也。"
1.太阳为开,太阴为开
太阳为表中之表,太阴为里中之表,俱属于开。所不同者,太阳在腑,太阴
在脏。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太阳为巨阳、大阳,王冰曰:“ 阳气
盛大,故日太阳。’’手足太阳经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经脉。《黄帝内经· 素闯· 灵
兰秘典论》日“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小肠为什么被称为“ 受盛之官"呢?受即承纳、接受之义,盛
呢?《说文解字》云:“ 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打故盛的本义是置于器中以备祭祀用的谷物,既然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细选的上好佳品。因此“ 受盛之官"的功能是指小肠接受了从胃而来的腐熟的食糜,在脾的运化作用下,将水谷精微化为的营气结合津液形成血,注之于脉以营养全身,如同《黄帝内经· 灵枢· 邪客》所言“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如果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司,就会导致人体津液代谢失常,因此《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谓小肠“ 是主液所生病者。"而膀胱经作为人体循行最长、分布最广的经脉,分布在三阳三阴中最外层,为“ 六经之藩篱” ,主要功能是布散阳气于表,发挥卫气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和司汗孔开合、调汗液排泄的功能,就如同《黄帝内经· 灵根· 本藏》所言“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膀胱腑是人体最大的储藏津液的器官,在肾阳的气化蒸腾之下,其内的津液一部分随卫气流走全身,一部分则化为尿液将人体大部分毒素排出体外。综合手足太阳经、腑的功能,可知“ 太阳为开",实际上是指小肠和膀胱的经脉、腑器具有将阳气( 主要是卫气)和津液上行外达于皮毛汗孔,下行直通于膀胱的功能。若太阳开折,开机不利, 即手足太阳经腑宣发阳气、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阳气不能正常上行外达,卫气不得正常“ 熏肤、充身、泽毛” ,致皮毛失濡、腠理开阖失司,从而出现恶风寒、
发热、无汗( 开不及) 或自汗( 开太过) 、鼻塞、流涕、咳嗽、喘息、头项强痛、
肌肉关节疼痛等表现,《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所谓“ 皮肉宛腺而弱也。” 津液代
谢失常,则会出现小便癃闭( 开不及) 或尿频失禁( 开太过) 等表现。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日“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 素问· 六节藏象论》日“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肺作为辅佐君主心的宰相,为“ 气之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一方面将胸中的宗气宣布于肌表,开汗孔,润皮毛,将浊气从鼻呼出体外,一方面将自然界清气吸入体内化合成宗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升清,脾阳可将胃受纳腐熟的食糜中的精微物质化为营气,并通过经脉运行全身。综合手足太阴经、脏的功能,可知“ 太阴为开” ,实际上是指肺和脾的经脉、脏器具有生成、输布宗气和营气的功能。若太阴开折,开机不利,一方面脾失运化,营气无所生,中气不足甚至下陷,《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所谓“ 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指膈气痞塞,洞泄无度),出现短气、乏力、眩晕、神疲,甚至久泻久痢,肛门下坠,脏器下垂;另一方面,肺宣发布散宗气和一身之气的功能受损,则气化失司,卫外无力,《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所谓“ 气不足而生病也",出现自汗、恶风、易于感冒、鼻塞、流涕、咳嗽、喘息等。

2.阳明为阖,厥阴为阖
两阳合明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俱属于阖。所不同者,阳明在表,厥阴在里。阳气升降出入失常时常常郁而化热,阳明的邪热是阳气在外,当降不降产
生热,是气分热;厥阴的邪热是阳气在旱,当出不出而热,是血分热。
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日“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阳明在张仲景《伤
寒论》中属于所谓“ 胃家” ,在《黄帝内经》中更是早将大肠归属于胃主管,如
《黄帝内经· 灵枢· 本输》所谓“ 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那么什么是“ 两阳合明” 呢?《黄帝内经· 素问· 至真 要大论》日:“ 阳明何谓也?岐伯日:两阳合明也。” ‘‘合"不是叠加的意思,也
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意思,“ 合"是聚合、合拢的意思,正好与“ 开’’相对应。
是把阳气从一种生发、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将
太阳、少阳的阳气聚合在一起,这才叫“ 两阳合明""引。阳气被聚合到阳明胃
肠中,才能腐熟水谷,蒸化水津,传导化物,化生精气,把水谷之气转化合成为
人体的阳气与津液。综合手足太阳经、腑的功能,可知“ 阳明为合一,实际上是
指大肠和胃的经脉、腑器具有的聚合阳气于胃肠,腐熟水谷,化合精微的功能。
若阳明阖折,阖机不利,合之不及,不能腐熟水谷,清气下陷,则出现便溏、泄
泻,严重时则下利清谷。《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若合之太过,阳郁化热,津液被灼,谷食干结,大肠传导失司则“ 胃家实",出现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者小便频数、热结旁流。同时,胃和大肠都属于六腑,六腑之气以“ 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胃和大肠之气本应内行下达,若大便不通,腑气上逆,则出现呃逆、反胃等表现,正如《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另外,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黄帝内经· 素问· 痿论》日:“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若阳明气血生化无源,则出现乏力,甚至肌肉萎缩、消瘦,《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所谓:“ 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黄帝内经· 素闯· 灵兰秘典论》日“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黄帝内经· 素问· 六节
藏象论》日“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
昧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膻中为“ 气会” ,为心包之窍,而
心包作为君主心的使节,可将“ 心主血脉” 的功能状态反映出来,如果这一功能
正常,自然是喜笑颜开,即“ 喜乐出焉” 。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主疏泄,
如同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军,为君主心出谋划策,斩关夺隘。为何又称其“ 罢极
之本” 呢?罢者,《玉篇》“ 休也,已也’ ’ 。《论语· 子罕》日:“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极者,极致也,极端者。人得病如同乱起于身,如同《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言“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
则治,逆之则乱。” 《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谓“ 亢则害,承乃制。制
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而乱到极点必然引发战争,因为人 体正气必然会奋起抗争,以战争结束战争。由此可知,“ 罢极之本” 就是说肝是
结束战乱的根本,和“ 将军之官"名虽异,实质同。那么厥阴“ 两阴交尽’’
又是什么意思呢?《黄帝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 帝日:厥阴何也?岐伯日:
两阴交尽也。"两阴指的是太阴和少阴。同时,《至真要大论》又云:“ 两阴交尽故日幽。"前云两阴交尽为厥阴,此云两阴交尽故为幽,可知厥阴之为义者幽也。幽为何意?《正韵》日:“ 幽,囚也。’’囚就是囚禁"¨ 。囚禁什么呢?实为囚禁阴阳二气之意。而“ 厥阴为合",合什么呢?就是闭合阳气和阴血。综合手足厥
阴经、脏的功能,可知“ 厥阴为合一实际上是指心包和肝的经脉、脏器闭合太
阴、少阴阳气和阴血的功能。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谈到此处说是“ 合阴气",
笔者觉得不够全面。心包内藏心血,肝主藏血,闭合阴血当然不会存在争论,但
是闭合阳气怎样理解呢?前已论述,阴阳之间是阳主阴从的关系,阴一直在随着
阳而运动变化;从根本上看,是阳的生长收藏决定了阴的相应变化。阳气只有很
好地收藏、闭合起来,才能在以后更好地生长。具体到心包和肝,先从二者的功
能上来看,心包是心的包膜,是一组强有力的肌肉,中医所谓的“ 心主血脉” 的
功能是主管神志的心与心包共同完成的,因此《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才会说心包“ 是主脉所生病者";同时心包为心之外护,代心受邪,保护心内所藏的神不
受外邪的扰动;肝主藏血,主疏泄,内藏魂,其气通心。若厥阴合折,阖机不利,
心包为外邪侵犯,致心内藏的神受扰,或者肝失疏泄,郁而化热扰心,都会导致
心神不安,轻则心烦易怒,重则神昏谵语,《黄帝内经· 灵枢· 本神》谓之“ 肝藏
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若厥阴受损,心包和肝阴血不足,不足以
养心,则郁郁寡欢,喜悲伤欲哭,此《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所谓“ 气绝而喜
悲” 。再从时间上看,手厥阴心包经夜晚戌时( 19.21点) 当令,这时人应该随同
落而休息;足厥阴肝经凌晨丑时( 1-3点) 当令,此时人应该进入深度睡眠,这
样才能发挥心包和肝闭合阳气、阴血的功能;如果由于运动、工作、熬夜、情志
不畅等原因,心包和肝不能闭合阳气、阴血,阳气、阴血得不到很好的收藏蓄积,
则阴阳两虚而不利于白昼时的再次释放。这时最容易出现手足厥冷的表现,仲景所谓“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手足厥冷是厥阴病最多见也是最典型的症状,
《伤寒论》原文337条里说得很清楚“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另外根据刘力红先生考证,《伤寒论》厥阴病篇一共有56条原 文,论及“ 厥"的地方多达52处。厥阴为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
合不及则女子阴冷宫寒、少腹冷痛,男子阴囊缩、囊下湿,男女手足厥冷色青。

3.少阳为枢,少阴为枢
开阖关键在于枢,枢又有阳枢、阴枢之分。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为阳
中之半表半里,转太阳则开,转阳明则阖,故为阳中之枢;少阴位于太阴、厥阴
之间,为阴中之半表半里,转太阴则开,转厥阴则阖,故为阴中之枢。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日“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胆既具有五脏“ 藏而
不泄"的特性,又具有六腑“ 泻而不藏"的特性,不偏不倚,故为“ 中正之官’’。同时,胆附于肝,排泄胆汁,协助肝行疏泄之功,促进脾胃的运化。《内经》称
三焦为“ 决渎之官’’,可以疏通水道,而实际上三焦还是元气的通道,《难经· 三
十八难》日:“ 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剐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
形,其(经)属手少阳。刀《难经· 六十六难》日:“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
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手足少阳经脉相连,均行于人体外侧,可以调节太
阳、阳明经气。三焦和胆又均内寄相火,寓生发、调节之功。三焦经亥时( 21~23点) 当令,胆经子时( 23~ 1点)当令,“ 子时一阳生",人体阳气的启动始于子时当令的胆经( 实际为三焦经和胆经交会之时) ,故《黄帝内经· 素问· 六节藏象论》日“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如此,三焦和胆内的阳气( 主要是相火)宣达内外,游行上下,从而成为人体阳气布散转输之枢纽。综合手足少阳经、腑的功能,可知少阳为枢一实际上是指三焦和胆的经脉、腑器启动和输布阳气
( 主要是相火) 以及调节太阳、阳明经腑阳气开阖的功能,少阳相火为枢。若少阳枢折,枢机不利,正邪交争,则寒热往来;疏泄不利,影响脾胃消化,出现胸
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致肝气上逆犯胃,则出现恶心、呕吐;肝气上逆
动膈则出现反酸、嗳气、呃逆、太息等表现;胆汁随火上蒸则口干( 或咽干) 、口苦;相火扰心,则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相火上扰清空,则头痛、眩晕;上
扰耳窍则耳鸣、耳聋;上扰目窍,则出现目睛胀痛、视物模糊、羞明畏光、流泪
等表现;若影响关节运动,则出现关节活动受限,《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所谓
“ 骨繇而不安于地。‘’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日“ 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黄帝内经· 素问· 六节
藏象论》日“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作为人生命根本的“ 君主"心,内寄君火,主管人体的神,只有君火旺于本位时人的神的功能才能正常。而心中的君火,实际也是一团阳气,需要肾中元阳的不断补充才能持续地旺于本位,这就需要心和肾的水火既济关系正常。肾主蛰,蛰就是闭藏,闭藏精的,而精实际上就是阳气的闭藏状态。阳气闭藏好了,才能持续地上济心之君火,心所主的神才能明。关于心和肾的这种水火既济关系,下文将做详细论述。那么为什么称肾为“ 作强之官"呢?强的本义
是米中的蠹虫,《尔雅· 释虫》云:“ 强,虫名也。’ ’ 《玉篇》云:“ 米中蠹。"蠹虫从外形上和特点上都类似于男性的生殖器,生殖器为肾所主。强的引申义是强硬、刚强,人身中最强的莫过于骨了,骨也为肾所主。同时,作为至柔的水亦为肾所主,因此人体至柔的水和至刚的骨均为肾所主,作为肾的外候的男性外生殖器也体现了融至柔和至刚为一身的特点,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自然可以“ 伎巧出焉”了。综合手足少阴经、脏的功能,可知“ 少阴为枢"实际上是指心和肾的经脉、脏器输布阳气( 主要是君火、元阳) 以及调节太阴、厥阴经脏阳气开阖的
功能,少阴君火、元阳为枢。若少阴枢折,枢机不利,肾之元阳虚而失布,心之
君火暗而不明,则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出现寒化或者热化。寒化证脉微细、嗜睡
健忘、畏寒身倦、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多尿、夜尿频多、遗尿、尿后余沥等;热化证见心烦、失眠、惊悸、遗精、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还可出现出于水火失济,气机不利,阳气被郁而不能由阴出阳,不能由内向外宣发,疏达于四术而形成的四肢厥冷证,以上种种即《黄帝内经· 灵枢· 根结》所谓“ 脉有所结而不通” 。
因为心主血脉,血脉的畅通有赖于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而肾阳为元阳,是全
身阳气的根本,心阳亦以肾阳为根,因此当心肾阳气不足时,不能温通血脉,血
脉出现“ 结” ,即瘀阻不通之处,导致阳气不能从阴出阳,直达四术,从而出现
各种种种临床表现,最典型的就是“ 四肢厥冷” 。《伤寒论》第337条“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仲景前一句说的是厥证发病的
病机关键,后_句说的是厥证的临床表现。关于厥证出现手足厥冷的表现,其实
有轻有重,并不是只会出现在危重症之中。 仲景说厥证发病关键在于“ 阴阳气不相顺接",那其实质是什么呢?《黄帝
内经· 灵枢· 逆顺肥瘦》日:“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人体十二正经,手三阴与手三阳交会于手指,足三阴与足三阳交会于足趾。因此,四末厥冷的发病关键就是十二正经的阴阳二气不能在手足四末顺利交接,再进一步说,就是十二正经的阳气不能通达于四肢末端。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气虚损则无余以达,一种是阳气
被阻则不能通达。人体阳气以肾为本,因此肾阳不能通达四末是厥证发生的关
键。有的医生认为四肢禀气于胃,脾主肌肉四肢,因此四肢厥冷的关键是脾胃阳
虚。殊不知脾胃阳气也是来源于肾阳。《黄帝内经· 灵枢· 营卫生会》日:“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中焦脾胃就如同人体的一口大锅,腐熟水谷,而烧这口大锅的火就是下面的肾阳。如果“ 釜底无薪” ,脾胃这口大锅的阳气也就不能蒸腾而达于四末。少阴病的手足厥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心肾阳虚导致的,这种手足厥冷的程度较重,治疗时当温阳除逆,例如305条的附子汤证、309条的吴茱萸汤证、315条的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17条的通脉四逆汤证、324条的四逆汤证。另一种是少阴调节太阴、厥阴阳气开阖的功能失司,导致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末所导致的,其手足厥冷的程度并不严重,治疗上用四逆散调阴枢,解阳郁即可。《医宗金鉴· 订诈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卷7李中梓明确指出:“ 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此惟气不宣通,乃为逆冷’’。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亦指出:“ 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敖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达阳气于外行,阳气通而四肢温矣。”举个生活中的例予来说明的话,冬天我们烧暖气来取暖,如果暖气管道中有气存在,热水就不能达到暖气片末端;这时只需将暖气片上的排气阀门打开,将堵在暖气管道中的气排出,热流就立刻滚滚而至,屋内就能温暖如春。彼物之理与人身之理相同,四逆散就如同人体的出气阀,可以理气解郁而除四末不温。
两大枢机与调枢方药
“ 枢机"作为名词提出约在明代,张景岳在注解“ 少阳为枢’’时提出:“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说文解字》日:“ 枢,户枢也,户所以转动开闭之枢机也。’’机,主发之谓机。” 《辞海》将“ 枢机” 解释为“ 事物运动的关键”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事物的关键"。
中医学中的“ 气机"指的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经络的主要运动形式,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正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所云:“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
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无论是升降还是出入,都需要一个通路,形象地比
喻就是一扇门。常言道“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门的开启闭合离不开枢,开合
不利多与枢相关。人体之门也是如此,气机升降出入都要依靠门,门开启就是阳
气的升和出,门关闭就是阳气的降和入,而开阖依靠的是枢来调节。马翎曰:“ 枢为门户阖辟所系。"如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痞塞不通。
因此,“ 枢一实际上就是气机交接转输之地,升降出入的关键点,其功能为枢转气机,使气机出入正常,升降自如,开阖有度。也正因为此,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与“ 枢"的运转状况密切相关。若人体的枢机运转正常,则生机盎然,虽病亦轻;反之则病重,甚至于危。而调枢就能调开合,调开合就能调阳气的升降出入,枢机可谓牵二发而动全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体当中存在着阳枢、阴枢这两大枢机,现分述于下。
1.少阳为阳枢,主司调节阳气在表之升降出入太阳位居三阳之最外层,阳气旺盛,称为巨阳;两阳合而盛大为阳明;而少阳之阳不亢不烈,犹如日之初升,对人体起着温煦的作用,称为少火、一阳、嫩
阳。少阳为人体阳气在表之枢,控制着阳气在表的升降出入。“ 少阳为枢一就是
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说明少阳的功能特点犹如枢机主运转,实际上是以少阳相火为枢,通过三焦和胆的经脉、腑器启动和输布阳气以及调节太阳、阳明经腑阳气升降出入的功能。因此吴副云:“ 少阳在于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谓之枢。” 张介宾:“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 ’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脉、腑器和足少阳胆经脉、腑器。从经络角度看,少阳经脉介乎表里之间,连接表里经气。伤寒大家刘渡舟明确地指出:“ 少阳经脉行于身侧,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外则从太阳之开,内则从阳明之合,从而起到枢机的作用"。刘力红先生更加具体地指出:“ 少阳在两侧,正应门枢亦在两侧;门枢主门之开合,少阳主太阳阳明之开合;人体左为阳,右为阴,《内经》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主开,阴主合,故左少阳主要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少阳主要负责枢转阳明之合。因此,左少阳发生病变它主要影响太阳,应合太阳而治之,《伤寒论》中的柴胡桂枝汤即为此而设;右少阳发生病变则主要影响阳明,应合阳明而治之,《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小柴胡加芒硝汤即为此而备” 。
手、足少阳经脉相连,《黄帝内经· 经脉第十》:“ 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毓……;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笳……其支者,别锐眦,下
大迎,合于手少阳。” 少阳枢机,“ 启枢在胆” ,“ 输布在三焦” ,形成枢路一体,
枢运机转。“ 启枢在胆"意即胆主阳气的生发,一阳初生,启运枢机,布施相火,
激发和推动三焦气化;“ 输布在三焦"意即三焦主阳气之气化,主持诸气,为气、
水、火之通路,相火熏蒸,水火交融,气布水行。胆主枢之启动,三焦主气、水、
火运行之通道畅达,形成枢路一体,枢运机转,共为少阳枢机。故二者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相济,阳气出入自如,才能宣达内外,游
行上下,发挥温煦长养之功,成为人体阳气布散转输之枢纽。人体阳气在表 升降出入的关键也就在于少阳主枢,在于胆气的生发和三焦通道的通畅。
从脏腑角度看,手少阳三焦是气道,可主持诸气。《难经· 六十六难》日:“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所谓“ 原气"者,即“ 肾间动气” ,命门真阳之气,为人身之根本;“ 三气"者,“ 在下焦为元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上焦为大气",“ 膈上有大气,司呼吸者也;膈下有中气,保合脾胃者也;脐下有元气,固性命之根蒂者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三焦也是水道,可决渎水液。三焦下合肾与膀胱,上连于肺,中聚于脾胃,将肺、脾、肾、膀胱各自孤立的水液代谢的最重要的脏腑连成了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形成上下通达的水道,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过程。三焦还是相火道,可流行相火,足少阳胆中的相火正是以三焦为通道,流行周身。可见,三焦是人体最重要的通道,“ 三焦者,虽非正府,然诸府非借其气,则不能以为出纳运化之用焉。’’三焦的重要性在《中藏经》中阐述的最为清楚:“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日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三焦统领脏腑经络,贯布周身,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将全身内外、上下、左右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个联系比任何孤立的脏腑都重要。
足少阳胆为六腑之一,“ 传化物而不减” ;又“ 藏精气而不泻” ,为奇恒之腑,
如《类经》日:“ 唯胆以中虚,故属于腑,然藏而不泻,又类于脏。” 故胆一物而具备脏和腑之功;胆附于肝,内藏精汁,“ 胆者,中精之府",寄藏相火,游行上下,宣布三焦,充斥表晕,温煦周身;蒲辅周日:“ 相火,乃肾中真阳,’寄藏于肝胆之中,前人用春天温暖之气加以比喻,实谓其为人体生发之气。"朱丹溪《相火论》:“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无此火不能有生。为什么胆内寄相火昵?
因为少阳兼具木火两性,这个两重性实际上也是少阳的体用性。《易经》以先天
为体,以后天为用。离卦属火,在先天八卦中,离火位于东方,这是体;在后天
八卦中,离火则处于南方,这是用。后天的用来源于先天的体,也就是说火从木
中来。远古人靠钻木取火,而在人类掌握钻木取火这一技术之前,火从雷电中来。
惊蛰节后,春雷响动,将干草枯木击燃,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种。胆
内寄一团相火,从而主阳气之生发。《内经》:“ 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日: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 以取决于胆也。所谓求其至也,皆归始终” 。李东垣"引注日:“ 胆者,少阳春升
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馀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十一脏的功能活动,清升浊降,表里出入,必基于胆气生发,枢机转运。“ 凡脏
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吴鞠通《医医病书》也指出:“ 盖胆为少阳,主升阳气之先,输转一身之阳气,体本阳也” 。
2.少阴为阴枢,主司调节阳气在里之升降出入
太阴位居三阴之最外层,阴气旺盛,称为太阴;两阴交尽,阴尽阳生为厥阴;少阴内藏精、蕴元阳,为一身元气之根本,主导阳气在里之升降出入,故为三阴之枢。吴崑所谓:“ 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绝
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歼,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少阴为枢一也是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说明少阴的功能特点犹如枢机主运转,实际上是以少阴君火、元阳为枢,通过心和肾的
经脉、脏器生成和输布阳气以及调节太阴、厥阴经脏阳气升降出入的功能。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脉、脏器和足少阴肾经脉、脏器。从经络角度看,手足少阴经脉行于人体之深层,而且两经通过分支相连接,《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日:“ 心手少阴之脉,起子心中……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肾二脏通过经脉而连通,形成“肾——心” 通路,而肾中的元阳正是通过这条通路通达于心。从脏腑角度看,肾中藏的“ 精‘’所化生的“ 元阳‘’持续不断地滋养心阳,再通过“ 心主血脉一的功能将阳气布散于全身。另外,《黄帝内经· 灵枢· 本输》日:“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阴肾经通过经络相连,这一点可以在《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证实,“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落心包。” 三焦经与肾经相交于胸中(膻中)。如此,又形成了“ 肾——三焦"这条通道,如《黄帝内经· 灵枢· 本藏》所谓:“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样,通过经脉络属,形成了“肾——心"和“ 肾——三焦一两条通路,将肾中的元阳通达于心,通达于周身,从而完成了阳气在里的升降出入。人体阳气在里升降出入的关键也就在于少阴主枢,取决于心的君火和肾的元阳的正
常生成和输布。
3.少阳阳枢与少阴阴枢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和区别
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在脏为“ 体‘’,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在腑为“ 用” ,
体阴而用阳。三阳的病变主要是“ 阳用"发生障碍,用现代西医学的术语解释就是还处于功能性病变的阶段。所以,三阳的病较轻,很少危及生命。三阴的病变主要是“ 阴体” 发生病变,用现代西医学的术语解释就是处于器质性病变的阶段。
少阳阳枢是对“ 用"的枢转,而少阴阴枢则是对“ 体"的枢转。少阳阳枢主司阳气( 主要是相火) 在表之升降出入,少阴阴枢主司阳气( 主要是元阳、君火) 在里之升降出入。升降中蕴含了出入,出入中蕴含了升降,二者相辅相成。升降通利,则出入畅达;出入畅达,则升降通利。一通俱通,一滞俱滞。少阳阳枢与少阴阴枢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为用。盖人之生命,以阳气( 火) 为本;各项生理功能的完成,以阳气( 火) 为动力。若无阳气( 火) 推动,万物即成静止,无限生机不显,生克制化全息矣。足少阳胆启动相火于下,并以手少阳三焦为通道,将胆中的相火和肾中的元阳通达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尽得温煦而成盎然生机。足少阴肾中的元阳上济于心,使手少阴心之君火
明于上,彰明万物,神明出焉,则十二官“ 主明则下安。少阳阳枢与少阴阴枢
在病理时则相互影响,枢机不转,则开阖不利,升降不调,痞塞不通。
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 少阳为枢” 虽出自《内经》,但是少阳枢机不利出现
何种临床表现却是在《伤寒论》少阳病中提出的。《伤寒论》以“ 口苦,咽干,
目眩"作为少阳病的提纲证候,就是对少阳枢机失调症状的高度慨括。而在小柴
胡汤证中,少阳枢机不利还会出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等症状。首先,手足少阳经脉、腑器的阳气升降出
入失司,开阖失常,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故见寒热往来;枢机失调,阳明之气
机受阻,六腑通降失宜,故见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次,少阳枢机不利影响到太阳、阳明的阳气升降出入,从而导致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甚至是三阳合病,因此临床表现复杂。究其本,在于少阳相火失和,三焦不
通,阳气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邪气留存,.正气不能祛邪外出,形成气滞水结火郁,寒热虚实相兼的复杂病证。
少阴枢机不利的表现。《伤寒论》以“ 脉微细,但欲寐” 为少阴病提纲证候,
也是对少阴枢机不利症状的高度概括。少阴枢机不利,一方面依据少阴水火两虚
的偏重不同,病势向寒热两极从化。即少阴素禀阳虚,则病势从寒化,形成少阴
病的阳虚阴盛证,如附子汤证、真武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等;若少阴素禀阴虚,
则病势从热化,形成少阴病的君火妄动证,如黄连阿胶汤证;若寒化、热化并不
明显,只是阳气被遏,则形成阴遏阳郁证,出现四肢厥冷,如四逆散证拍",正
如柯琴阳引所云“ 少阴为水火同处之脏,水火不和,则阴阳不相顺接。"同时,少阴枢机不利,阳气内郁,导致肺寒气逆则“ 或咳” ,心阳不振则“ 或悸",膀胱气化失司则“ 或小便不利"。另一方面,少阴枢机不利将导致太阴、厥阴开阖失司。影响到太阴,阳虚脾寒则见“ 或腹中痛” ;阳气内郁,影响到厥阴,肝郁气滞则见“ 或泄利下重"。因为阴都是随着阳的运动而随之运动,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少阴枢机不利最关键的病机在于阳气在里的升降出入失常,从而心肾不交,
水火失济,影响到整个三阴的开阖。
总之,少阳阳枢与少阴阴枢,作用各有侧重,为病时机理有所不同,症状同中有异。少阳为阳枢,侧重于表,少阴为阴枢,侧重于晕;少阳病的阳微结,与
少阴病的纯阴结有疑似之处;少阳病的小柴胡证与少阴病的四逆散证,病机又多
类同。少阳为病,多寒热往来,少阴为病,多寒化热化;少阳心烦喜呕,少阴心
烦欲寐,呕主出为阳主于外,寐主入为阴主于内,俱为枢机不利之象。因此,阴
阳二枢,为病时症状、病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调节阴阳两大枢机的方药
调阳枢方:小柴胡汤
1.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
自仲景成方创和法以来,小柴胡汤即成为和法代表方剂,经过漫漫的时光长
河,早已成为各代医家所推崇的和解名方。历代有许多医家善用柴胡剂,利用小
柴胡汤加减化裁广治临床各科的疾病,如北京名医陈慎吾,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 江西名医陈瑞春等等,中医界常常将这些善用柴胡剂的医家称为柴胡派。
小柴胡汤原为少阳病之主方,但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实际上已大大突破了原方
应用范围,不仅少阳病可用,太阳病、阳明病也可用;伤寒病可用,温热病也可
用;外感病可用,内伤杂病也可用。因此,小柴胡汤的适应症非常的广泛。现代
临床资料表明,小柴胡汤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肿瘤科等都有优良疗效。
吴氏通过对《中华医典》76部古代文献中涉及有关小柴胡汤七百余条信息进行整理发现,古代小柴胡汤运用所涉的病证名达120多种,新扩病证名在宋之后明显增多,其中以明代最多;宋以前有关小柴胡汤所涉病证基本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内容接近。晋较早提出本方用于温病和痛证;宋代本方运用涉及瘟疫、痘疹及丹毒;元代本方多用于暑病、痢疾及眼疾;明代最突出的是用于外科、疮疡及妇科多种疾患;清代用于耳疾、癫狂、乳岩、脚气、阳脱等。
所主病证病机,即少阳经脉受邪或经气不利或胆火内郁。在小柴胡汤治证所涉病
机的128条文献中,以邪在少阳和肝胆郁火的病机出现率最高,但阴血亏虚,阳
气偏盛的病机也占总病的21.32%。在小柴胡汤运用所涉及到的病侯的1344条
文献中,归并后的症状数达135个,出现率最高的前l O 个症状是寒热往来、口
渴、咳嗽、小便不利、大便硬、潮热、胸胁苦满、身热、口苦,其中以寒热往来
出现率最高。
2.小柴胡汤的应用原则
张仲景在《伤寒论》101条提出:“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可见,小柴胡汤在张仲景眼里可以灵活应用,关键是要明白什么是“ 柴胡证"。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小柴胡汤证的条文共有19条,其中太阳篇12条,阳明篇3条,少阳篇2条,厥阴篇l 条,阴阳易
差后劳复篇l 条。小柴胡汤被张仲景灵活地运用于十大病证,并且有七个加
减法,五首类方。
仲景之后的很多医家将小柴胡汤视为“ 和法” 代表方剂,这本没有问题,但是关键是怎样认识“ 和法” ,如果无限制地扩大“ 和法"的范围,必将导致小柴胡汤的滥用和误用。考宋及宋以前没有小柴胡汤主和解之说,至金· 成无已作《伤寒明理论》云“ 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之剂",清代程钟龄又将中医治法归纳为“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 和’’法自此确定下来。戴天章《广瘟疫论》中进一步将“ 和法"解释为“ 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施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这样就无限制地扩大了“ 和法"的内涵。导致很多医家受其影响, 将表里双解、寒热并施、虚实相兼、升降同行、阴阳互调的治法都归于“ 和"法;更有甚者,把中医学的种种治法均统一于“ 和法’’的麾下,是中医学治法的总纲。
实际上,“ 和法"既是八法之一,它应当与八法是并列的,而不应该包括八法或包括其中的两法、三法。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治法的实质就是汗法与下法并用、清法与温法并用、扶正法与驱邪法并用。再具体到柴胡汤,其应用关键不在于某个特定的症状或舌脉,而必须抓主症,抓特征,抓本质,执简驭繁,否则临床就无所适从细引。这一病机关键实际上就是“ 少阳枢机不利,阳气在表升降出入失常"。
3.小柴胡汤的方解
如上所述,少阳枢机不利的关键是阳气升降出入失常,而阳气当出不出,当入不入的后果必然是郁而化热,邪热内存。柯琴称小柴胡汤为“ 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就是因为本方为调节少阳枢机不利,恢复阳气升降出入正常之主方。
柴胡,《神农本草经》谓“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
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神农本革经》全书具有“ 推
陈致新"功效的药仅有三味,即柴胡、大黄、消石,而柴胡“ 推陈致新"作用的最好体现就在于解决阳气升散、外达的障碍上。柴胡其气轻清上升,入少阳,主升发,善解郁,既可疏邪解郁,又可透达内外。其可将少阳郁结之阳气升扬外达,使阳气升降出入失常得解,枢机自然得利。
黄芩,《神农本革经》谓“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癖,泄利,逐水,
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柴胡性平,不利于清郁结之热,故配伍黄芩。如《本经疏证》所言:“ 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黄芩禀天地清寒之气,味苦性寒,善清少阳相火,降少阳逆气。《本草纲目》谓“ 盖黄芩气寒味苦……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进一步指出,黄芩“ 兼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如此,柴胡得黄芩之助,郁热得清,阳气内外得以宣达。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后世本草则多谓半夏性温,味辛而苦,辛则能开能散,苦具沉降之性,一药而成辛开苦降之功,其妙在不用理气药而气滞 得除,升降自复。《本草乘雅》称其“ 主阴阳开阖之半,关键之枢"。半夏辛能助柴胡升发,苦能协黄芩肃降,且有交通阴阳之功。半夏合生姜又能降逆止呕。
王孟英进一步示日:“ 如小柴胡汤,以柴胡升于左,黄芩降于右,半夏助升降
阴阳之力” 。生姜,性温,味辛,《本草求真》谓其“ 气味辛窜,走而不守” 。具有辛散开结、通畅气机之功,和柴胡助其宣散外达阳气,和半夏助其降逆止呕,和大枣又可调和营卫。
人参,《神农本草经》谓“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甘草,《神农本草经》谓“ 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尴,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大枣,《神农本草经》谓“ 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
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心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久服轻身延年。人参、大枣、甘草三药甘平扶正,使正气足而邪气自退。三药
之用法一如《本草求真》所言“ 体虚之人,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
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为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 。
另外,甘草“ 国老"之性,调和诸药,正合少阳枢机的特点。《本草经疏》谓其“ 味甘,气平,正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本经疏证》谓其“ 春苗夏叶,
秋花冬实,得四气之全,其色之黄,味之甘,迥出地黄与甘之上,以是协土德,
和众气,能无处不到,无邪不祛” ;《本革蒙筝》谓其“ 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
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具尽故尔"。甘草这种居中而调节上
下内外、甘和而通贯阴阳两面的药性,与少阳处枢机之位,灵动多变之特点也是
极为相符的。因此,在《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中,只有君药柴胡和最适
合枢机之性的使药甘草不能减去。
小柴胡汤通过上述七药的配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作用于少阳胆腑、三
焦,使阳气升降出入恢复正常,枢机运转,则病症自除。刘渡舟教授论日:“ 小
柴胡汤擅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
调谐,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故无麻桂而能发汗,无硝黄而能通便,无芩
术而能利水,无常山、草果而能治疟。所谓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
其病可愈。
调阴枢方:四逆散
四逆散始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318条日:“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本方为调节阴枢不利之主方。尤在泾日:“ 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
之枢也。"四逆散“ 日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与
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实,犹小柴胡之柴胡、黄芩也;四逆之芍药、甘草,
犹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也。且枳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
以为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
一方也。二者皆为运转枢机之剂,盖阴阳两枢的病变机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故两方用药、配伍不一。小柴胡汤证,病在三阳,而少阳为枢,重在相
火,故小柴胡汤以治疗少阳相火内郁为主。四逆散证,病在三阴,而少阴为枢,
重在元阳,故四逆散以治疗少阴元阳内郁为主。如上所述,少阴枢机不利最关键的病机在于阳气在里升降出入失常,从而心
肾不交,水火失济,影响到整个三阴的开阖。四逆散以其主治四逆而得名,实为
运转少阴枢机之剂,方中柴胡味苦性平,其气主升,调畅气机,推陈致新,使少阴内郁之元阳得解,布达周身,四逆自除。枳实,《神农本草经》谓“ 枳实,
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突出其降泄之性。其气主降,合柴胡则一升一降,使水火得以交通,共奏气机枢转之能。又枳实与芍药同用,是仲景“ 枳实芍药散” 配伍之意,善治气血郁滞之腹痛。芍药,《神农本草经》云:“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自南北朝上溯晋魏至仲景延
及秦汉,先贤最看重芍药的开破之性,邹澍疏谓其“ 破阴凝,布阳气",实为至理。芍药可活血化瘀,与柴胡同用,一气一血,共调气血郁滞。又芍药甘草同
用,是仲景“ 芍药甘草汤” 配伍之意,功能缓急止痛。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指出:“ 由于柴胡与枳实同用,能升清降浊;白芍与枳实同用,能流畅气滞;白
芍与甘草同用,又能缓急止痛。” 甘草,味甘性平,益太阴之气,坐镇中州,斡旋四方。四药相合,运转少阴枢机,使开阖升降自如,水火调和,郁阳得伸,气机得畅,阴阳之气得以顺接,而四逆自止。诚如《医宗金鉴》阳"所言:“ 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 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 。
调枢圣药一柴胡
性味:张元素《医学启源· 用药备旨》中载:“ 柴胡,气味平,微苦。’’并引用了《主治秘要》的内容:“ 味微苦,性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阳
经分药,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张元素创立的药物升降浮沉理论,补充了
药性理论之未备,第一次明确肯定了柴胡升举阳气的功效。李东垣谓柴胡“ 能引
清气而行阳道,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者。” 以《脾胃论》为例,全书
63首方中,升举阳气的方药达一半左右,其中用柴胡的方剂19首,仅次于升麻
的23首。
归经: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了药物归经学说及引经报使说,他在《珍珠囊》
中首载柴胡的归经:“ 柴胡,少阳厥阴经药也。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少阳
三焦,手厥阴心包络。"李东垣继承了张氏理论,其《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二
载:“ 柴胡,手足少阳表晕四经之药也。"《本草纲目》、《本草择要纲目》:“ 柴胡,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以黄连为佐。’’张锡纯则兼顾前人的观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 柴胡,味微苦,性平。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疏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柴胡不但升足少阳,实兼能升手少阳也‘’ 。
功效:《神农本草经》印引称柴胡“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
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清代叶天士的《本草经解》解释为:“ 柴胡,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凡十二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敞,又籍少阳胆为生发之
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晕,少
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久服清气上行,则阳气同强,所以轻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奉,所以明目。清气上行,则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英华也”。
柴胡因其独特的推陈致新、调节枢机作用,而成为小柴胡汤、四逆散的君药,可谓调枢圣药。

柴胡调枢汤:柴胡10g,葛根30g,黄芩10g,炒枳实10g,赤芍15g,苍术10g,甘草10g 。
随症加药:乏力明显者加生黄芪;夜尿频多者加炒芡实,金樱子;夜寐不安
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头痛眩晕者加川芎,夏枯草;心悸胸闷者加薤白,丹参。

“ 开阖枢"理论是传统中医解读生命、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
从本质上来说,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是由阳气的升降出入完成的。如果阳
气的升降出入出现障碍,人就会得病;如果阳气的升降出入出现停止,人就会死
亡。因此,《黄帝内经· 素问· 六微旨大论》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 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阳气升降出入的处所就如同门户,门户的状态只有两种,开放或者闭合。阳气的升,阳气的出,实际上就是阳的释放,这时阳气的升降出入口处于开
放的状态,“ 开",是指阳气之门打开,阳气得以升发外散,反映在外就是生命的
生长和生理机能的活跃。但是阳气的释放不能是无限制的,到达一定程度就要开
始减慢、停止下来,为下一次的释放积蓄力量。阳气的降,阳气的入,实际上就
是阳的蓄积,这时阳气的升降出入口处于闭合的状态,“ 阖",是指阳气之门闭合,
阳气得以沉降内敛,反映在外就是生命的收藏和生理机能的抑制,并为下次的释
放做好了准备。对于阳气的出入口开放或者闭合的调节,则有赖于“ 枢"的功能,
“ 枢” 以协调开阖为主。由于人体的组织结构有表里内外之分,因此阳气升降出入的门户就有两扇,一扇是位置偏于浅表的由太阳、阳明、少阳组成的“ 三阳门",人体阳气在表的升降出入在此进行;一扇是位置偏于深部的由太阴、少阴、厥阴组成的“ 三阴门” ,人体阳气在里的升降出入在此进行。因此,就有了《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离合》所说的:“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阳门"和“ 三阴门’ ’ 分别有了各自的“ 开’ ’ 、“ 阖"状态以及调节开阖的“ 枢” 。
具体而言,“ 太阳为开” ,实际上是指小肠和膀胱的经脉、腑器具有将阳气(主
要是卫气) 和津液上行外达于皮毛汗孔,下行直通于膀胱的功能。
“ 阳明为合” ,实际上是指大肠和胃的经脉、腑器具有的聚合阳气于胃肠,
腐熟水谷,化合精微的功能。
“ 少阳为枢"实际上是指三焦和胆的经脉、腑器启动和输布阳气( 主要是相
火) 以及调节太阳、阳明经腑阳气开阖的功能,少阳相火为枢。
“ 太阴为开” ,实际上是指肺和脾的经脉、脏器具有生成、输布宗气和营气
的功能。
“ 厥阴为合” 实际上是指心包和肝的经脉、脏器闭合太阴、少阴阳气和阴血
的功能。
“ 少阴为枢” 实际上是指心和肾的经脉、脏器输布阳气( 主要是君火、元阳)
以及调节太阴、厥阴经脏阳气开阖的功能,少阴君火、元阳为枢。
由于“ 三阳门"和“ 三阴门” 只有“ 开"、“ 阖” 两种状态,因此对“ 开"、“ 阖"进行调节的“ 枢’’就成为关键,马翊日:“ 枢为门户阖辟所系。"“ 枢"实际上就是调节阳气升降出入的关键要素,人体也相应地有了“ 阳枢"和“ 阴枢"这两大枢机。
少阳阳枢主司调节阳气( 主要是相火) 在表之升降出入。足少阳胆启动相火于下,并以手少阳三焦为通道,将元气、水液、相火通达全身,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尽得温煦而成盎然生机。人体阳气在表升降出入的关键也就在于少阳枢,在于胆气的生发和三焦通道的通畅。
少阴阴枢主司调节阳气( 主要是元阳、君火) 在里之升降出入。通过经脉络属,形成了“ 肾一心"和“ 肾—三焦” 两条通路,一方面将足少阴肾中的元阳上济于心,使手少阴心之君火明于上,彰明万物,神明出焉,则十二官“ 主明则下安";一方面将足少阴肾中的元阳通过三焦由里达表,贯通内外。人体阳气
在晕升降出入的关键也就在于少阴枢,在于心的君火和肾的元阳的生成输布。
如果少阳阳枢功能失司,则阳气在表的升降出入出现障碍,会影响到太阳、阳明、少阳经脉和腑器的正常功能;如果少阴阴枢功能失司,则阳气在里的升降
出入出现障碍,会影响到太阴、厥阴、少阴经脉和脏器的正常功能。

糖尿病( 消渴病) 核心病机是枢机不利
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机在于枢机不利,疾病早、中期以少阳枢机不利
为主,晚期以少阴枢机不利为主。
根据上述临床研究结果,在列入观察的49个糖尿病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l O 大症状分别是乏力、失眠、口渴、情志抑郁、恶风寒、脘腹胀满、便秘、口苦、自汗、太息。其中,乏力与少阳、少阴两大枢机不利均关系密切,口渴、口苦、情志抑郁、太息、脘腹胀满、便秘等6大症状均与少阳枢机不利关系密切,失眠、恶风寒、自汗等3大症状与少阴枢机不利密切相关。
首先看乏力这一症状,乏力这一症状不但是糖尿病“ 三多一少” 的表现之一,
也是在临床研究中统计的糖尿病常见症状之首,从中医诊断学上看属于最典型的气虚证。在糖尿病早、中期,处于功能失调阶段,没有产生明显器质性损害,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个时期出现这一表现属于少阳枢机不利。因为少阳主阳气在表、在腑的升降出入,如果少阳枢机不利,会造成木郁克土,使土失健运,而脾 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脏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输布,不能发挥濡润营养之功,“ 肌失养故乏力。在糖尿病晚期,处于器质性损害阶段,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个时期出现这一表现属于少阴枢机不利。因为少阴主阳气在里、在脏的升降出入,如果少阴枢机不利,会导致三阴“ 开阖枢"失司,最重要的是足少阴肾的阳气会受损。《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少阴病提纲症的“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患者出现神疲嗜睡的表现,乏力实际上已经隐含其中。究其根本,这个阶段不但有气虚,而且存在明显的阳虚。《黄帝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精"是阳气处在闭藏的状态,这
样就养神;“ 柔"是阳气处在释放的状态,《说文解字》:“ 木曲直为柔。"
曲直就是屈伸,就是柔的状态,这样就养筋。足少阴肾中的阳气是元阳,是人身
的根本,如果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足,自然不能养筋,筋失养则乏力。另外,肾主骨,肾阳不足还会造成骨失养而乏力;手少阴心中的君火不足,则不足以养脉,脉失养而乏力。这个时期的乏力是五体中的“ 筋、脉、肌、骨失养一,相比
于糖尿病早、中期的“ 肌失养出现的乏力更加严重。
其次分析与少阳枢机不利关系密切的6大症状。《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
治》中的少阳提纲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以及第96条的小
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同,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 口苦、咽干、目眩” 这三个症状之所以被列为少阳病提纲证,是因为这三个症状分别体现了这人体三窍的开合失司,而口、咽、目等作为人体的窍,其最大特征就是最能体现枢机特点的开合性。这3个症状加上小柴胡汤证的“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4个症状,一共是7个症状,是少阳病最为典型的表现,被伤寒家称之为“ 少阳七症’’。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 口渴"与“ 少阳七症’’中的“ 咽干"基本相同,“ 情志抑郁"与“ 少阳七症"中的“ 嘿嘿"、“ 心烦’’类似,“ 脘腹胀满” 与“ 少阳七症’’中的“ 胸胁苦满” 类似,“ 口苦’’更是直接列于“ 少阳七症"中。不论是“ 少阳七症” ,还是观察到的6大症状,实际上都是少阳枢机不利的典型表现。
少阳为阳枢,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脉、腑器和足少阳胆经脉、腑器,为主司阳气在表升降出入之枢。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胆之相火宣畅,阳气升降出入自如,宣达内外,游行上下,而发挥温煦长养之功。若功能失常,枢机 不利,则阳气在表的升降出入失常,遂生各种病症。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更是如
此。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木郁化火,上则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肃,肺脏功
能失司则不能布散水津以润脏腑而口渴引饮;胆火内炽,胆汁循经脉上溢,故口
苦;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相互表里,有协助“ 肝主疏泄"的功能,若胆气不利,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情志抑郁、太息;少阳阳枢
功能失司,还会影晌到太阳、阳明经脉和腑器的正常功能,若阳明通降不利,或
者相为表里的肝主疏泄、助脾胃运化的功能受影响,则会出现脘腹胀满、便秘。
最后看与少阴枢机不利关系密切的3大症状,失眠、恶风寒、自汗。失眠是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典型表现,体现了少阴枢机失司的特性。前已论述,心肾相交的实质是以肾交心,以肾中藏的“ 精” 所化生的“ 元阳” 持续不断地滋养心之“ 君火” ,从而使君火明而“ 神"自旺。如果肾中的元阳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君火不安本位而上越,故失眠。恶风寒、自汗这两个表现是《中医诊断学》中卫阳不足的典型表现,《黄帝内经· 灵枢· 本藏》日:“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温煦肌表,人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不感到恶风寒。卫气在肌表司汗孔之开阖,人才能正常地排汗,因为《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日:“ 阳加于阴谓之汗";如果卫气不足,失于固摄,则自汗。可见,恶风寒、自汗都是由于卫气不足。那么卫气又来源于哪?《黄帝内经· 灵枢·营卫生会》日:“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 ’ 《黄帝内经· 灵枢· 本藏》日:“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可见,卫气实际上根源于肾,肾中的阳气通过三焦和膀胱经行于体表,化为卫气,起到了温煦和固摄作用。少阴枢机不利,肾中的阳气开阖失司,则肌表卫气不足,失于温煦故恶风寒,失于固摄故自汗。
传统理论中消渴病的典型表现是“ 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乏力。
其中乏力已经论述证明其与少阳、少阴这两大枢机不利有关,而多饮( 口渴) 、多食也已经在前文中论述与少阳枢机不利,导致阳明“ 阖” 太过有关。只剩下多
尿这一表现。《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日:“ 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
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日:“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可见仲景早有定见于先,,消渴病出现多尿,在于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失司,本质上还是属于少阴枢机不利;对“ 三多一少” 与少阳、少阴两大枢机不利的关系做一总结,少阳枢机不利, 阳气在表、在腑的升降出入受到影响。气机郁滞,木郁化火,上则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肃,肺脏功能失司则不能布散水津以润脏腑而口渴引饮。中则木郁克土,使土失健运,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脏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输布于四肢肌肉,故乏力消瘦:同时胆火内炽,使阳明“ 阖"太过,胃腐熟水谷的功能过于亢进,故消谷善饥。下则妄动相火扰及于肾,致少阴枢机不利,肾失闭藏,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增多。
综上所述,不论是本临床研究中总结的糖尿病患者l O 大临床症状,还是传统中医消渴病的“ 三多一少表现,究其根本,都是少阳、少阴这两大枢机不利,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机在于枢机不利。糖尿病早期、中期多属少阳枢机不利,阳气在表的升降出入受到影响。气机郁滞,木郁化火,上则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肃,肺脏功能失司则不能布散水津以润脏腑而口渴引饮。中则木郁克土,使土失健运,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脏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输布于四肢肌肉,故乏力消瘦;同时胆火内炽,使胃腐熟水谷的功能过于亢进,故消谷善饥。下则妄动相火扰及于肾,使肾失闭藏,故精不内守而外溢,故小便增多,甚至小便发甜,开久精微更损,则消渴之病更甚。
少阳、少阴两大枢机在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时则相互影响。少阳枢机不利
同久必然导致少阴枢机不利,糖尿病晚期多属少阴枢机不利,阳气在里的升降出
入受到影响,则水火失和,阳气被郁。正如柯琴所云。少阴为水火同处之脏,水
火不和,则阴阳不相顺接。’’人身之重要者,莫如气血,然阴血系于心,阳气根
于肾,故气血之虚实,全依心肾相交。若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则阳气在里的升
降出入受到影响。肾中的元阳不能上济于心,心之君火不明,神失所养,则神疲
嗜睡;若君火虚而不安本位妄动,则烦躁失眠;在下之元阳失于温煦,则出现四
肢厥冷,恶寒蜷卧,肢体浮肿,小便不利,下利清谷等症。同时,少阴兼水火两
气,人之体质亦有寒热之别,故为病有从阴化寒和从阳化热两种转归。临床上消
渴病晚期多见上热下寒证,从阳化热和心火上焚均可致口渴引饮,而从阴化寒和
肾水下寒则见四肢厥冷,小便清长频数,尤其是夜尿频多,腹冷便溏,五更泄泻,严重时甚至二便失禁。
少阳、少阴枢机不利证的临床表现存在复杂性和双重性
从整部《伤寒论》看,证最复杂多变的要数枢机病。何以看出这复杂性呢?
就要从或然症去看。《伤寒论》的397条,112方中,或然症最多的就要数96条的小柴胡汤证和318条的四逆散证。小柴胡所治为少阳枢机不利,或然
证最多,达7个,“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四逆散所治为少阴枢机不利,或然证
有5个“ 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糖尿病( 消渴病) 的临床表现真的是多种多样,尤其是在
出现并发症之后,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机在于少阳、
少阴枢机不利,而枢机不利证的临床表现存在复杂性。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少阳、少阴枢机不利证的临床表现还存在双重性。有些患者烦躁失眠,而有些患者却神疲嗜睡;有些患者手足厥冷,而有些患者却五心烦热;有些患者消谷善饥,而有些患者却不思饮食;有些患者便秘,而有些患者却便溏等等。
前已论述,病在少阴,会出现两个临床表象相反但内在病机紧密联系的症状,
一个是“ 但欲寐’’,即神疲嗜睡;一个是“ 心中烦不得卧",即烦躁失眠。《黄帝
内经· 灵枢· 大惑论》“ 黄帝日: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
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踽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
目不瞑矣……黄帝日: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夫卫气者,昼同常
行予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可见,人的觉醒和睡眠的关
键都在于卫气即阳气的出入,阳气入内则眠,阳气出外则醒。失眠是阳气当入而
不入,神疲嗜睡是阳气虚不能达外以养神。这两个不同表现在本质上部属于“ 心
肾不交",是“ 心肾不交” 这同一个证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上相反的症
状,都属于“ 少阴主枢” 的功能失司范畴。肾阳不足,不能上济予心,若君火不
安本位而上越,则烦躁失眠;若君火不明,神失所养,则神疲嗜睡。
另外,这两个症状不但可以在不同的糖尿病人身上出现,还可以在阳气大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同时表现。《黄帝内经· 灵枢· 营卫生会》日:“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老年人肾阳不足,不能上济心阳致君火不旺,白天神不足则神疲嗜睡, 夜晚君火不安其位外越则烦躁失眠。
再看第二对呈现双重性的表现手足厥冷与五心烦热。《伤寒论》原文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前已论述,手足厥冷的发病关键就是十二正经的阴阳二气不能在手足四末顺利交接,再进一步说,就是十二正经的阳气不能通达于四肢末端。病在少阴、厥阴都可出现这一表现,一种是少阴、厥阴的阳气虚则无余以达;一种是少阴主枢、厥阴主阖的功能失司,导致阳气被阻则不能通达。五心烦热从国家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上来看,是典型的阴虚内热表现。但是如果用阳主阴从的思想究其根本,五心烦热实际上是阳气运行出了问题,也是少阴主枢、厥阴主阖的功能失司,导致阳气不安本位而外越。这提示我们,不要见到手脚凉就一定是阳虚,进而温阳,不要忘了还有热厥证;也不要见到五心烦热就一定考虑是阴虚,阳气虚而外越也会有同样的表现。一定要仔细辩证,同时要抓住阴阳的关键,清末名医郑钦安云:“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诚非虚语。
第三对呈现双重性的表现消谷善饥与不思饮食,第四对呈现双重性的表现便秘与便溏,究其根本,“ 阳明主阖"太过就会出现消谷善饥、便秘,“ 太阴主开”不及就会出现不思饮食、便溏。“ 阳明为阖",实际上是指大肠和胃的经脉、腑器具有的聚合阳气于胃肠,腐熟水谷,化合精微的功能。若这一功能过亢,壮火食气,就会化火伤阴而消谷善饥、便秘。而导致“ 阳明主阖” 功能失司很大程度上是“ 少阳主枢"功能失司。“ 太阴为开’’,实际上是指肺和脾的经脉、脏器具有生成、输布宗气和营气的功能。若这一功能不及,脾失运化则不思饮食,清气下陷则便溏,《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谓:“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而导致“ 太阴主开"功能失司很大程度上是“ 少阴主枢” 功能失司。其实在临床中还有很多这种表面看来呈现矛盾性、双重性的表现,在此就不
一一列举和说明。若究其根本,实际上都是阳气“ 开阂枢"失司。
少阳、少阴枢机不利证的临床表现存在复杂性和双重性,外在的表现是标,内在的证候是本。《黄帝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 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
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面对着错
综复杂的外在表现,不要被其迷惑,抓住其病机关键是枢机不利、阳气“ 丌阖枢”
失司,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调阳理枢,就可以化繁为简,执简驭繁。

调阳理枢_柴胡调枢汤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的关键
柴胡调枢汤为王永炎院士以调阳枢主方小柴胡汤和调阴枢主方四逆散为基础,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立。其药物组成包括柴胡10g,葛根30g,黄芩10g,炒枳实l O g,赤芍15g,苍术10g,甘草10g。在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下面就本方的组成、功效、方解做如下分析。
君药:柴胡,葛根。
柴胡味苦性平,入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柴胡不但可以启动足少阳胆之阳气,又可引手少阳三焦相火通行全身,更可藉三焦这条元气、水液、相火的共同通道,将足少阴肾中的元阳通达全身。《黄帝内经·灵枢· 本输》:“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日:“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落心包。"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交于胸中( 膻中) 。《黄帝内经·灵枢· 本藏》:“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作为调枢圣药,以其独特的推陈致新、升清引阳、调节枢机作用,调节少阳阳枢和少阴阴枢这两大枢机,使得人体阳气在表、里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则消渴自除,故为君药。从西医的角度看,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柴胡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实验性升高,作用程度优于已知的降脂药物,能抑制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形成,其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d( SSd) 。而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紊乱,因此柴胡的降脂功能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葛根: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载葛根“ 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本草纲目》日:“ 葛,性甘、辛、平、无毒,主
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毒” 。张元素《珍珠囊》又明确指出葛根“ 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本草求真》谓“ 葛根,能入足
阳明胃经鼓其胃气上行,生津止渴。” 故华佗《中藏经》之白龙散、孙思邈《备
急千金要方》之葛根丸和消渴方、张锐《鸡峰普济方》之葛根引子、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之玉泉散、刘河间《三消沦》之葛根丸、朱丹溪之葛粉丸、何梦瑶《医碥》之干葛饮、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玉液汤、祝谌予之降糖方等众多名方均使用葛根治疗消渴。本方中葛根既可以升阳气以上行外达,又可以起阴 气以生津止渴,从而一举两得,故与柴胡共为君药。《本经疏证》对本药阴阳并举的妙用讲得最为透彻:“ 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浥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 葛根汤证) ,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 葛根芩连汤证) 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泱,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面散矣。’’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从野葛干燥根中提取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可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山梨醇,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并可以通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活性,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减轻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发
挥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作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
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均有
改善作用。
臣药:黄芩、枳实、赤芍共为臣药。
黄芩:禀天地清寒之气,味苦性寒,善清少阳相火,降少阳逆气。故《本草纲目》谓:“ 盖黄芩气寒味苦……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消渴
病早、中期少阳枢机不利时,多导致少阳气郁化火,或者影响到阳明,导致阳明
“ 阖"太过而化热。而柴胡性平,不利于清少阳、阳明之火,故臣以黄芩,如.
《本经逢原》日:“ 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
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
著。” 《本经疏证》亦亩:“ 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偶( 小
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偶
( 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奔豚
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 ;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偶(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
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以柴胡能开气分之
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主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如此,柴胡得黄芩之助,气分郁热得清;黄芩合赤芍,血分瘀热得清,则表里阳气得以宣达。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茎叶总黄酮不仅对糖尿病小鼠具有 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黄芩甙具
有明显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作用,并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少尿蛋白,对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具有改善和延缓作用。
枳实:《神农本草经》谓“ 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本草衍义补遗》日:“ 枳实泻
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 《药品化义》日:“ 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其气主降,可以清除消渴病阳明“ 阖‘’太过产生的胃肠饮食积滞。另外,枳实合柴胡则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使在表之阳气运行畅通,以成气机枢转之能;合赤芍则一气一血,阴阳并行,是仲景“ 枳实芍药散刀之
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枳实能显著增强RBC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从而促进胃运动功能,促进胃排空,提高胃排空率。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医认为枳实能使气机向下通降的作用,正好配合柴胡使气机向上升提的作用,一升一降,完成了人体枢机的整体功能协调。
赤芍:芍药分赤芍与白芍,始于南北朝时期。宋代以根的颜色划分赤芍与白
芍,元朝至清代以花的颜色为划分依据。《神农本草经》:“ 芍药,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求真》日:“ 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儿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自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 自南北朝上搠晋魏秦汉,先贤最看重芍药的开破之性,邹澍疏阳"谓其“ 破阴凝,布阳气",故本方中选用药性偏泻的赤芍而不用偏补的白芍。赤芍可活血化瘀,合柴胡则一气一血,行气活血;合枳实亦一气一血,化瘀导滞;合甘草是仲景“ 芍药甘草汤一配伍之意,缓急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从赤芍中分离得到的芍药苷和
8-debenzoyl paeoni fl ori n能显著地降低链脲霉素处理大鼠的血糖水平,给药后25
分钟出现最大效应,lm g· kg-1的剂量就可对血糖正常大鼠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芍药苷的降糖活性要高于8-debenzoyl paeoni fl ori n,芍药苷对正常血糖大鼠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没有影响,表明芍药苷是独立于胰岛素而发挥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芍药苷增加了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度。
佐药:苍术,《神农本草经》载术“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日:“ 术者,土之精也。色黄,气香,味苦而带甘,性温,皆属于土,故能补益脾土。又其气甚烈,而芳香四达,故又能达于筋脉肌肤,而不专于建中宫也。"《玉楸药解》日:“ 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白术静而偏于健脾胃,苍术动而偏于消痰湿。消渴病少阴枢机不利,会影响“ 太阴主开"的功能,从而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本方中的苍术就可以将这些病理产物清除,如同朱丹溪越鞠丸中用苍术除痰、湿二郁。施今墨先生认为用苍术治糖尿病以其有“ 敛脾精,止漏浊” 的作用,故其与祝谌予降糖方中均用苍术治疗消渴病。苍术以“ 敛脾精,止漏浊’’之功助柴胡、葛根以止消渴,此为佐助;又苍术性温,可以制约黄芩、枳实的寒性,此为佐制,故为本方佐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苍术苷对小鼠、大鼠、兔和犬有降血糖作用,同时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抑制糖原生成使氧耗量降低,血乳酸含量增加,其降糖作用可能与其对体内巴斯德效应的抑制有关。
使药:甘草,味甘性平,色黄,益太阴之气,是得土气最全的一味药,在《伤
寒论》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本经疏证》谓其“ 春苗夏叶,秋花冬实,得四气
之全,其色之黄,昧之甘,迥出地黄与甘之上,以是协土德,和众气,能无处不
到,无邪不祛。"《本革蒙筝》谓其“ 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
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具尽故尔"。甘草以其“ 国老一之性,坐镇中州,斡旋四
方,贯穿内外,通达上下,调和诸药寒温之性,故为使药。甘草这种居中而调
节上下内外、甘平面贯通阴阳两面的药性,正合少阳、少阴枢机通利之性。王小
英等人的研究表明,甘草能显著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使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
血糖问血糖上升率下降。另外,甘草酸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甘草次酸对家兔或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极显著的降低血中胆固醇、B.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的作用,且其强度超过抗动脉硬化药,因此,甘草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将发挥其调节血糖、血脂的作用。
从上述方解可以发现,王永炎院士创制的柴胡调枢汤还暗含朱丹溪越鞠丸制方大意,朱丹溪以“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之旨创立了越鞠丸以治六郁,师丹溪法而不拘其药,以柴胡解气郁,赤芍解 血瘀,苍术解痰、湿之郁,枳实解食滞,黄芩解火郁,诸郁得解,何虑枢机要道不畅!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日:“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再合以葛根升阳起阴,甘草居中调和,则又尽得小柴胡汤、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越鞠丸等合方之妙。
可以说,“ 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 和合"思想的浸润下,中医药理论得以发明、发展和完善。从“ 天人合一"到“ 形神一体",从“ 阴平阳秘” 到“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处处体现着“ 和合” 思想的精髓。
在中药方剂配伍治疗上,医圣张仲景发明了“ 合方这一宝贵的方法,《伤寒论》
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等都是合方。当然,仲景也不是随便使用“ 合方"这一方法,首先就是病证必须具有复杂性,否则就没有使用“ 合方一的必要。而从病的角度看,糖尿病( 消渴病) 本就属于复杂性疾病;从证的角度看,少阳、少阴枢机不利证也具有复杂性。其次,合方的目的是求得七情合和,力求相须相使,巧用相畏相杀,避免相反相
恶。仲景在《伤寒例》中明确指出了乱用“ 合方"的弊端,“ 凡两感病俱作,治
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
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最后 合方的使用依据是疾病的证候或病机与“ 合方的药物相符。前已论述,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机就是少阳、少阴枢机不利,《说文解字》日:“ 主发谓之机’’"引。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黄帝内经· 素问· 至真要论》日:“ 知其要者,一畜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黄帝内经· 灵枢· 九针十二原》日:“ 粗守关,上守机” ,王永炎院士深得其要,谨守少阳、少阴枢机不利这一核心病机不放而施以柴胡调枢汤,盖柴胡调椒汤本自小柴胡汤、四逆散合方化裁而来。小柴胡汤、四逆散分别是调节少阳枢机、少阴枢机的主方,自然可以合而用之。陈存仁《阜汉医学· 医诚十则》日:“ 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夫察机
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将糖尿病( 消渴病) 核心病机是少阳、少阴枢机不利的“ 机"与柴胡调枢汤的“ 药” 紧密契合,诚可谓上工! 如此,上述诸药遂成有制之师,为“ 调阳理枢之剂,运转少阳、少阴两大枢机,使人体表里阳气开阖正常,升降出入自如,气机得畅,郁阳得伸,水火调和,则消渴止而病愈。
消渴散[糖尿病]全方
能代替胰岛素针剂的神奇中药秘方中草药【固本降糖丸】的全方剂,是全球中医界梦寐以求的方剂,可以说现在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医,医院都不知道。【固本降糖丸】的全方,消渴散的完整方剂流落在民间;全方剂的公开,为糖尿病康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绿色生命通道......【固本降糖丸】处方:黄芪13g、黄精12g、茯苓15g、炒白术15g、葛根20g、西洋参30g、五味子12g、地骨皮30g、生地15g、熟地20g、柳树芽80g,鬼针草60g、马齿苋30g、甘草5g、当归9g、人参12g、沉香5g、柿子树叶80g(霜降后的叶子)知母30g、醋鳖甲30g、盐黄柏20g、猪苓18g、鸡内金50g、金钱草16g,丝瓜楼36g,蜂胶60g,苦瓜90g、神曲30g,麦芽12g、红花20g、翻白草90g、山楂35g、首乌35g、金樱子16g、丹参30g、半枝莲35g。把以上36药加工粉剂,水丸都可以,依据血糖高低加减量。【功能效果】:第一:可以激活并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使其产生足量的胰岛素供给糖的代谢;以独有的“胰岛再生”疗法,重组基因,修复胰岛、免疫养护,三重功效,彻底告别糖尿病及并发症威胁。第二:平稳的降低血糖,保持糖代谢平衡,向β细胞中受损的基因导入中药,对断裂和损坏的基因链进行桥接修复,使B细胞恢复原有的活性与分裂功能,迅速恢复细胞活性,使胰岛恢复正常,血糖永不反弹,真正达到“自愈”的效果。第三:滋养并调节五脏平衡,恢复人体正常的组织代谢功能,保证身体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第四:消除并发症,在修复胰腺平稳降糖的同时要想使血糖不反弹,就要阻断糖尿病的隐患及病源,消除并发症的潜在因素。固本降糖丸,依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研理论,结合五脏和并发症的关系,首先恢复胰岛功能,同时滋养并增强五脏运化能力,进而达到有效纠正人体免疫紊乱、逆转并发症的目的。这种以养为治,在平稳血糖的基础上调五脏,从根本上康复糖尿病的双向整体疗法为糖尿病医学首创在胰岛周围形成双向作用隔离层,对胰岛内部进行全面滋养,对外防止毒素物质破坏胰岛,同时全身受损器官进行基因修复,使心脑肝肾等脏腑器官得到良好养护,机体微循环明显改善,从此远离并发症的威胁。经全国多家三甲医院,万名患者临床验证:血糖下降、气色好转、睡眠改善、身体有力、胃肠通畅。使用方法:【固本降糖丸】血糖10点以下的每天服用一次,一次2.5-3g,10点到20点的每天2次每次2.5-3g,如果打胰岛素针的可以把针剂直接停掉,每天3次每次2.5-3g,服用一周内见效,服用3月后慢慢减量,6个月后就可以完全停掉。
调理血糖
葛根20克,黄芪30克,天花粉20克,太子参15克,黄连10克,淡竹叶10克,蒲公英15克。土茯苓15克,蝉蜕10克,何首乌15克,桑葚子15克,鸡内金10克。

糖尿病调理  

1精神疲惫,消瘦,口干,尿多。脉,细沉。舌苔白腻,失眠。
糖尿病。
治则-益气健脾,滋阴。
方-藿香20克,佩兰20克。白豆蔻10克,苍术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天花粉15克,麦冬10克,黄芪20克,山药20克,知母10克,石斛15克,北沙参10克,山茱萸10克,川芎10克,升麻10克,杜仲10克。
2糖尿病最好治疗用胰岛素。中药可以调理身体,中西药相结合治疗糖尿病,西药降糖。黄芪30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淮山15克,肉苁蓉10克,丹参10克,菟丝子12克,益智仁10克。
乏力,小便多。
3【黄芪30克,淮山30克,白术10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知母1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葛根15克,鸡内金10克,丹皮1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仙茅10克,锁阳10克。】-调理糖尿病。

糖尿病出汗-中药调理

糖尿病出汗,身体虚弱,乏力,心肺气阴虚。方【1】-党参15克,黄芪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浮小麦30克,牡丹皮12克,肉苁蓉12克。
【2】党参15克,黄芪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牡丹皮12克,肉苁蓉12克,丹参10克,菟丝子10克。

祝谌予治疗糖尿病阴阳两虚的中药方

多阴多尿,消瘦,小便频数,全身疲倦,脉沉细弱。面色无华。桂枝10克,制附子5克,生地20克,熟地30克,山药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五味子10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仙灵脾12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桑葚子15克,何首乌10克。
桂枝,附子振奋阳气,桂枝,牡丹皮,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仙灵脾,菟丝子,补肾气。枸杞子,何首乌,桑葚子,补肾阴。

糖尿病臂痹的中药调理  

上臂受伤,受寒痹阻疼痛。运用中医祝谌予方调理。生黄芪,生地,熟地,丹参,苍术,葛根,独活,络石藤,钩藤,桂枝,鸡血藤,羌活,海风藤,夜交藤,玄参,附片,桑寄生,川芎,茯苓。共同益气养阴通络活血。
2]丹皮15克,知母15克,黄芪15克,藿香15克,升麻10克,生地110克,路路通10克,海风藤15克,桑枝20克,桂枝5克,伸筋草15克,砂仁10克,淫羊藿20克,巴戟天10克。2012年12,22.

治疗糖尿病的药方  

阴阳两虚。
名医祝谌予采用降糖方进行治疗,
方剂: 降糖方 基本方
组成: 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 葛根15克,丹参30克。  
功能: 益气养阴活血。 
主治: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1】,制附子10克,桂枝20克,茯苓20克,山药10克,丹皮20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葛根15克,鸡血藤30克,泽泻10克,丹参30克,桑寄生30克,仙灵脾12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
2】,活血化瘀调理糖尿病,生黄芪30克,苍术15克,玄参15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丹参20克,葛根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桑寄生20克,黄连5克,桂枝10克,路路通10克。
 2012年9月30日。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腹部胀气,大便结,想呕吐,精神疲惫。方-良姜10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陈皮5克,香橼皮10克,佛手5克,柴胡10克,延胡索6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乌贼骨10克,煅瓦楞子10克。服后,肝气疏通,但是精神疲惫,乏力。
方-降糖益气健脾。生地黄25克,知母20克,地骨皮30克,黄连10克,玉竹2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黄芪4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承上方。酮症酸中毒有所反解。饮食不节制,吃月饼引起。
2012年10月9日【1】藿香13克,佩兰10克,沙参13克,玉竹13克,知母13克,杜仲10克,升麻10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金樱子15克,川芎15克,生地13克,仙灵脾20克,苍术10克。乏力好转,面色有点苍白,继续调理脾胃,肝阳气。

【2】桂枝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芪30克,淡吴茱萸6克,川厚朴12克,枳壳12克,仙灵脾12克,丹皮6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天冬20克,藿香10克,黄精20克,生姜3片。暖肝阳,调理脾胃。

糖尿病精神疲惫,中药调理糖尿病-【1】藿香12克,佩兰10克,黄芪20克,杜仲9克,升麻9克,知母10克,川芎10克,石斛15克,金樱子10克,北沙参9克。健脾益气养阴。


【2】生地15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知母15克,丹皮10克,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枳实10克,菊花15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