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扶正解表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johnney908 2014-11-25
再造散

〖方源〗《伤寒六书》: “治患头痛发热,项背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不出者,庸医不识此证,
  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火劫取汗,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曰无阳证。”

〖组成〗人参 桂枝 熟附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生姜 [各3g]  黄芪 [6g] 甘草 [1.5g]  细辛 [2g]
〖释名〗陶节阉称此为“无阳证”,并说:“庸医不识,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劫取其汗,误人死者多
 矣”。用此方可以救命,救命之恩,功同再造。

〖用法〗水二盅,枣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
 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邪在肌表——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头疼。
素体阳虚,又受风寒,阳气益馁——故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面色苍白,脉细沉无力。

(此时若纯以辛温大剂散寒,不但由于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而致阳随汗脱,陶节庵称此为“无阳证”,治当助阳益气与解表散寒兼顾)

 君 ── 熟附子、桂枝、细辛 ── 助阳发汗以散寒解表。
 
 臣 ── 黄芪、人参 ── 补元气,固肌表,既助药势,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
 
   ┌ 羌活、防风、川芎 ── 加强解表散寒之效。
   │
 佐 ┤ 赤芍 ── 凉血酸敛,又可散血,并制辛燥温热而不碍汗。
   │
   └ 甘草 ── 甘缓,以缓辛燥药之性。
 
   ┌ 煨姜 ── 温胃 ┐
 佐使┤          ├ 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邪退。
   └ 大枣 ── 滋脾 ┘


陶氏制本方特点

  陶氏制本方, 不仅配伍周密,选药尤其精细,意在助阳发汗,故仿效麻黄附子细辛汤法,却又不用发越阳气之麻黄,而用桂枝汤加羌、防、川芎,于发汗中兼和营卫。甚至生姜亦 须煨过,使其专事温胃。赤芍用炒,使其凉血制燥而不碍汗。这些都是精细入微之处,确是陶氏用心处,不可疏漏。


运用

1.本方是益气助阳解表的代表方剂。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为证治要
点。若血虚感寒或湿温初起均不可使用本方。
2.用以治疗老年人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者。

注意事项
若血虚感寒或湿温初起均不可使用本方。
文献摘要
   《成方切用》:“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之无汗,邪盛而真阳虚也,故以参、芪、甘草、姜、桂、附子大补其阳,而以羌、防、芎、细发其表邪,加芍药者,散中有收,且能滋调营卫,为诸阳药取汗之助也。”
各家论述
1.《伤寒六书》: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太阳病汗之无汗,是邪盛而真阳虚也,故以参、耆、甘草、姜、桂、附子大补其阳,而以羌、防、芎、细发其表邪。加芍药者,于阳中敛阴,散中有收也。入第知参、耆能止汗,而不知能发汗。以在表药队中,则助表药而能解散也。东垣、丹溪治虚人感冒,多用补中益气加表药,即同此意也。
2.《医方论》:此方但可施于常时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脉见浮紧,便是太阳之寒伤营,此方断不可用。注中又引东垣、丹溪治虚人感冒多用补中益气加表药,于不以为然,盖亲见喜用升、柴者杀人无数,故不得不加意慎重,非偏执已见,不喜升、柴,实不敢泥纸上之成方,误目前之人命也。
3、方中参、耆、姜、桂、附子、甘草益气助阳;川芎、芍药、大枣活血和营;羌、防、辛发其表邪。共成扶阳解表之功。

    简要看一下这个附方。这又是《伤寒六书》上的方,过去当正方,二类方,《伤寒六书》这个方,它是助阳解表的,严格的讲,助阳益气解表。解表发散风寒,助阳益气解表。总体上历来划分为助阳解表这个范围。所以从它这个主治证候来讲,有一组阳虚表现,热轻寒重,恶寒发热基础上热轻寒重,说明既有外来风寒,又有内在的阳虚,寒很重,无汗肢冷,这还是属于表实证范围。阳虚不能温养四肢。除阳虚之外,有气虚,所以它助阳和益气结合。像肢体倦怠,面色苍白,语 声低微,舌淡苔白,这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气虚证。气虚证加寒像,阳虚气虚同时并见,阳气不足,又加外来的表寒。

治疗呢,再造散,《伤寒六书》的,就是前面讲的柴葛解肌汤那位作者。他还是尊重经方的配伍规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设计,做为他的基本思路,他觉得阳虚气虚,用麻黄怕发散太过,阳气虚弱之人,掌握不好,容易汗多亡阳,所以他觉得麻黄和桂枝比,用桂枝汤代替麻黄。那桂枝汤散寒,力量很微弱, 散寒力量较小,那用桂枝汤不够怎么办呢?它里面加羌活、防风,他就把麻桂剂、羌防剂又来融合了。荆防四方来融合了。

仲景时代很少这样用,我说过仲景没用过羌活,防风在治表寒当中他很少用的,很少用。这个他就把羌活、防风,和桂枝汤,合在一起代替麻黄,这样既保持它一定的发散风寒作用,又能够用发汗峻剂不至于发散太过,本身阳虚,怕亡阳,这个方里在温阳的基础上用附子,加人参、黄耆。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用羌活、防风加桂枝来代替。因为实际上,羌防剂相对麻桂剂来讲要平和,它不仅仅是照顾到风寒夹湿了,药性比较平和,同时能够止痛。用附子来温阳,它又结合参、耆(人参、黄耆)来补气,温阳益气结合,细辛仍然用来既帮助发散,又可以帮助起发肾气,所以它这样构成一个方,所以你不必要一味味的背它,就用麻黄附 子细辛汤做为一个基本架构,麻黄附子分别,本来经方的基本架构,用时方很多药来代替改良它。这个思路,构成一个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方剂了。

所以这个方,也就是时方,这个时代用来治疗阳虚外感的一个代表方,一般说助阳解表,都适用再造散来作为代表。经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来作为代表。实际上这个方还是从经方当中,这个思路变化出来的,这是再造散。

方剂比较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
加减葳蕤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滋阴发汗法,俞氏经验方”。

  〖释名〗本方是由《备急千金要方》葳蕤汤减麻黄、独活、杏仁、川芎、青木香、石膏,加葱白、豆豉、薄荷、桔梗、红枣而成,故名“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  二钱至三钱 [9g]           淡豆豉 三钱至四钱 [9g]   红枣 二枚
        生葱白 二枚至三钱 [6g]         炙甘草 五分 [1.5g]
       桔梗 苏薄荷 各一钱至钱半 [各5g]   东白薇 五分至一钱 [3g]   
  〖用法〗水煎,分温再服。
  〖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病机分析]

 素体阴虚患者──平时即多咽干、口渴
 肺阴不足──故咳嗽痰稠难出
 心阴不足──故多心烦。
 头痛──多两太阳穴痛(阴血不能涵养肝木,肝阳挟胆火上窜)
 阴虚阳盛──故微恶风寒
 阴精不足──无汗
 阳气有余,阴精不足,逼液外渗──有汗不多,只头有汗

 
  〖功用〗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 葳蕤 ── 甘平柔润,滋阴润燥,以滋汗源,润肺之燥。
   ┌ 葱白、淡豆豉 ┐
 
 ┤        ├解表宣肺,止咳利咽。
   └ 薄荷、桔梗  ┘
 
 ── 白薇 ── 微苦咸寒,其性泄降,凉血清热而除烦渴。
   ┌ 炙草 ┐
 
使 ┤    ├ 甘润增液,顾护脾胃,调和诸药。
   └ 红枣 ┘
 

运用

  1.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而设。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注意事项

  若外感表证而无阴虚者,则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散风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佐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以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附方一〗葳蕤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青木香 各二两   石膏 三两
用法:加减葳蕤汤—扶正解表—方济学 - wxmjf99 - 麟鹓博客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大黄三两下之。如
   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运用:疏风解表,清热养阴。
主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不欲眠,下之则小便难,发其
   汗必谵语,加烧针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葳蕤汤主之。
方歌:《千金》葳蕤麻杏膏,芎独白薇木香草;外感热伤津不足,生津清热又解表。

〖附方二〗
葱白七味饮

〖方源《外台秘要》 王焘(670~755)唐代郿县人。焘幼年多病,嗜于医术,天宝间出守大宁,目睹僻陋之地染瘴婴疴者十有六七,遂决意著书。广搜古方书五、六十家,当代方书数千卷,“损众贤之砂砾,掇群英之翠羽”,著成《外台秘要方》四十卷。异名 七味葱白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组成〗
葱白(连须,切)9克 干葛(切)9克 新豉6克(绵裹) 生姜(切)6克 生麦门冬(去心)9克 干地黄16克 百劳水800毫升(此水以勺扬之)


〖用法〗
上药用百劳水煎至300毫升,去滓,分温二服,约隔一小时服一次。如觉欲汗,渐渐覆之。功用 养血解表。

〖方歌〗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
        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主治〗
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舌嫩苔薄或无苔,脉浮细,或浮而芤。
〖功用〗养血解表
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芜荑。
 君 ──葱白(连根切)── 专主发散,通上下阳气,连须用并走百脉。
   ┌ 干葛 ── 其气轻浮,鼓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
   │

 臣 ┤ 新豉 ── 解热而主助胃气。
   │
   └ 生姜 ── 助胃气而解表。
 
   ┌ 生麦门冬 ── 养肺阴以充汗源。

 佐 ┤
   └ 干地黄 ── 养肾阴以成精血相生之势。
 使 ── 劳水 ── 用味甘体轻之劳水,以养脾胃使汗出表解而血不伤。


方论方中干地黄、麦门冬养血滋阴为君,以资汗源;干葛、新豉解肌宣透,葱白、生姜通阳发表,共为臣药;百劳水助君药以滋阴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营,生津清热,解肌发表,辛透外邪之效。
运用
本方在临证应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如恶寒较重,可酌加苏叶、荆芥;身热较盛,可酌加银花、连翘或黄芩;出血未止,可酌加阿胶珠、藕节、茅根、白及之类;胃纳不佳,可加陈皮理气健胃,使药证尽合。

扶正解表 <wbr>再造散 <wbr>加减葳蕤汤


========================================
解表剂总结

  解表剂主要用于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根据功效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1.辛温解表
  此类方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其中麻黄汤麻、桂并用,发汗散寒力强,又能 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 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以及一切营卫不和的杂病。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之力较强,且兼清里热,适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 汗身痛,兼有口苦微渴等里热证者。香薷散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适用于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痞,腹痛吐泻等 症。小青龙汤长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适用于素有寒饮又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者。止嗽散功能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选药温润和平,适用 于外感风邪,解表不彻,肺气不利之咳嗽咽痒而微有恶寒发热者,加减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2.辛凉解表
  此类方剂适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的表证。其中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治疗风 热表证的常用方剂,但银翘散解表之力大,且能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犯卫之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症,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解表之力轻,重在宣肺止咳,适 用于风热较轻,邪在肺络,以咳嗽为主症者,为辛凉轻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长于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适用于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的肺热咳喘证,应用时当根据发 热轻重与汗之有无而酌定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适用于风寒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鼻干嗌 干,眼眶痛,脉浮微洪等症。升麻葛根汤解肌清热而透疹,适用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无汗者。
  3.扶正解表
  此类方剂适用于正虚而感受外邪之证。其中败毒散发散风湿,益气解表,适用 于体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痢疾初起见表寒证者亦可应用。参苏饮功能益气解表,且长于理肺化痰,适用于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饮气滞证。再造散功能助阳益 气,散寒解表,适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加减葳蕤汤功能滋阴解表,适用于阴虚之人感受风热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