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煎药法与服药法

 johnney908 2014-11-25
煎药法与服药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亦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物配伍与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

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剂型,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煎法是否适宜,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都颇为重视。《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一、煎药法

 一、煎药用具——“银为上,磁者次之”。通常用有盖的陶瓷砂锅。

        ┌ 水质:洁净为宜(附1)
 二、煎药用水 ┤
        └ 水量:漫过药面1寸左右(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

              ┌ 武火:是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较急的火。
        ┌ 先武后文 ┤
        │     └ 文火:是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较慢的火。
        │
        │ 注意:不宜频开锅盖
 三、煎药火候 ┤
        │ 武火急煎药:解表药、芳香药、清热药
        │
        └ 文火慢煎药:补益药、有毒药

 四、煎药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

        ┌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及含泥砂多的药等。
        │
        │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取效的,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用
        │
        │   大黄取其攻下,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对所有后下药物,都应
        │
        │   先进行浸泡再煎。
        │
        │ 包煎:煎后药液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不良刺激以及易于粘锅的药。
        │
        │ 
        │  
   特殊方法 ┤ 单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
        │ 磨汁:质地坚硬药[例如羚羊角、犀角等]。
        │
        │ 溶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
        │
        │ 泡服:不耐煎煮而药味易释出之药。
        │
        └ 冲服:散、丹、小丸、自然汁等。

1、常用煎药用水

    汤剂治病的效果,除与辨证准确与否、处方是否恰当有关之外,还与药物的煎法密切相关。其中,煎药用水的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药汤剂的煎煮,一般多用水作为溶媒(也有其他类的溶媒,如醋、酒等),先将药物浸泡于其中,并通过长时间的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地煎出。煎药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实际上,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许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时作为药物出现的,不仅如此,而且详列其性味、功用、主治。

    历代医家将水分成很多种。如《医学正传》里介绍的就有长流水、急流水、顺流水、逆流水、千里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雪花水、井花水、新汲水、无根水、菊英水、潦水、甘澜水、月窟水等多种。古人之所以给水这么多名称,实际上是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并结合了不同类型水的性能、功用而最终命名的。在古人看来,水之性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季节、地域、环境、人为加工等因素而有所改变。

    各种流水
    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流水也。因其有速急而达下的特性,所以多用以煎煮通利二便及治疗足胫以下之风药。据说有人病小便不通,很多医生不能治,而张子和只把煎药的水换成急流水,用它来煎取前药,借急流水通下之功而取得奇效,一饮而溲。

    顺流水:性顺而下流,与急流水下行之性类同,所以常用来煎取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二便的药物。

    千里水:即长流水,向东流者又称为东流水。是指水流途经之地长者,多指江水而言。江水从发源地历经千万里,一路顺势而下,流入大海,其性只下不上。《金匾要略》泽漆汤就用东流水煎药,治疗咳嗽上气,取其下行之意。正因其性下行,所以亦可用于煎煮治疗手足四末之病及通利大小便的药物。若没有江水亦可用河水代替,如渭河水。

    逆流水:流动过程中回旋倒流的水。古人认为其性逆而倒流,作用多偏于上而不下,所以多用来煎煮发吐痰饮的药物。

    半天河水
    半天河水就是空树穴或空竹管中的水,总之只要是在竹木的凹陷中而且没有接触到地的水都可以称为上池水,古人认为其具有灵气。传说扁鹊就是喝了上池水之后,才具有了洞见脏腑的超能力,所以才成为神医的。《医学正传》认为其清洁自天而降,没有受到下流污浊之气,所以多用来炼还丹、调仙药。

    雨水
    雨水,即《内经》所言“天气降为雨”之雨水,但似不包括自然界所降之雪、雹等物。《本草纲目》认为雨水咸、平,无毒。并根据时令的不同分为立春雨水、梅雨水、液雨水。

    立春雨水:其性始得春升生发之气,能资始发育万物。多用来煎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的药物。

    液雨水:液时之雨水。立冬后10天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入液、出液间所降的雨称为液雨。古人认为,百虫之所以伏蛰与百虫饮液雨水直接相关,百虫饮液雨水后皆伏蛰,至来年春雷鸣时才起蛰,因此液雨水有使百虫伏蛰之力,所以多用液雨水来煎煮杀虫消积之药,以助药效。

    露水
    露水,是附着于草木上的小水珠,秋天露水多时,可用盘收集。在古人看来,露水是极具养生价值的无上妙品,所以贤人雅士常采集露水以备用,或用以泡茶,或用以酿酒,或用以疗疾。

    《本草纲目》中介绍的露水较多,有百花上露、百草头上秋露、柏叶上露等多种,每种都随物性迁,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而柏叶上露有明目作用。

    露水中的秋露水,是在秋天露水多时采集的,此时的露水禀秋之收敛肃杀之气,多用于煎取润肺杀祟的药物。

    雪水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称其为腊雪(水),可能是因为一般收取腊雪而不收春雪。按我国历法,一般将冬至后第三戊称为腊,腊所在的农历十二月即腊月。依此,则腊雪(水)即农历十二月间降雪(即腊雪)所化的雪水。据《本草纲目》载,腊雪(水)有特别功用:“用水浸五谷种,则耐旱不生虫;洒几席间,则蝇自去,淹藏一切果实,不至蛀蠹。”

    对于腊雪(水)的性味,《本草纲目》认为其性甘、凉,无毒,《本草备要》称其性甘、寒。所以腊雪(水)性属阴,为寒凉之品,用来煎煮治疗伤寒火暍的药物。

    井泉水
    井泉水并不是井水和泉水的合称,而单指井水。清晨时第一次打的水,称为井花水,其天一真精之气浮结于水面,所以用来煎取补阴的药物。还可以用来煎煮治疗痰火、调理气血的药物。《金匾要略》风引汤用井花水煎药,治疗大人风引,少儿惊癎瘛疭等症,取其助药清热之意。

    甘澜水
    甘澜水,也称为劳水、扬泛水、甘烂水。甘澜水的制备较麻烦,得用勺或瓢等物将盛器中的水扬起千万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时才成。古人认为水本来的性质是咸且重,扬过之后,水的性质就会有所变化,变得甘而轻,因此用这样的水煎药就有着特殊的效果。《医学正传》认为甘澜水可以用于煎煮治疗伤寒阴证的药物。《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就是一个伤寒阴证——阳虚饮动。此方用甘澜水煎药,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之意。
    另《灵枢·邪客》“半夏秫米汤”治疗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阳不入阴的目不瞑证,用甘澜水煎药,则是取其调和阴阳之意。

    潦水
    《本草纲目·水部》:“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处所积的雨水。称其是煎调脾胃去湿热之药。《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之症,煎药用潦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气利热气之意。
    《医学正传》中的潦水,又名无根水,指山谷中无人迹去处,新土科凹中所存的水,因其性不动摇而有土气内存,所以多用于煎煮补益中气、调理脾胃的药物。

    百沸汤
    百沸汤又名热汤、太和汤、麻沸汤,指烧开的热水,以煮沸百次者为佳,故称。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之症,用麻沸汤渍三黄,取其气薄而泄虚热之意。另外《伤寒论》中治疗热痞兼阳虚的附子泻心汤也用麻沸汤渍三黄,其用意与前者相类。

    实际上,古人用于煎药的水决不限于上述这几种,还有很多未论及,如泉水、浆水、节气水等等。这些水可能都有特别的作用,但其详细机理尚未阐明。古人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给出了一些解释,有的带有机械套用整体观、取象比类来说理的痕迹,而且其文化的味道浓于医学的味道。


二、服药法
          ┌ 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
          │ 滋补药宜空腹服。
          │
          │ 治疟药宜发作前2小时服。
    ┌ 服药时间 ┤
    │      │ 安神药宜睡前服。
    │      │
    │      │ 急性病不拘时服。
    │      │
    │      └ 膏、丹、丸、散、酒宜每日定时服。
    │
    │      ┌ 汤剂一般1日1剂,每剂分2~3次服。
    │      │
服药法 ┤ 服药次数 ┤ 特殊病症汤剂可1日2~3剂,分数次服。
    │      │
    │      └ 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2~3次。
    │
    │      ┌ 汤剂大多宜温服。
    │      │
    │      │ 解表剂宜乘热服。
    │      │
    └ 服药冷热 ┤ 热症用凉药宜冷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
          │
          │ 真寒假热症,热药冷服;真热假寒症,寒药热服。
          │
          │      ┌ 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
          │     │
          └ 服药注意 ┤ 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
                │
                └ 服药宜避风,药后宜静息片剂。

 

   《汤液本草》:“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可见古人对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有很深的体会,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就指出了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中药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服用中药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服药时间的选择原则
 
  ⒈使药物的作用与人体节律同步协调
 
 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主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⒉按疾病部位确定给药时间
 
 如《神农本草经序录》:“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即饭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即饭前服药);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⒊一旦发现疾病,及时给药,并根据病情控制时间间隔
 
 如《千金方》:“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又“下痢诸不差,用乌梅黄连蜜丸日三夜二”,“疟疾寒热日再三发,恒山甘草汤相去如人行五里一服”,“时行风毒……漏芦连翘汤相去五里久更服”
 
  二、不同类别药物服用时间的选择
 
 ⒈无特殊规定的一般口服药:一日量分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各服一次。
 
 ⒉补益药:一般补益药宜饭前服,以利吸收;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可提高疗效。
 
  ⒊危急重症用药:应及时给药,为保证药力持续发挥,将所需药量酌情分次给予。
 
 ⒋解表药:应及时给予,以免病邪由表人里;如病情许可,发汗解表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约11时)给予,可顺应阳气升浮,有助药力驱邪除病的好处。
 
  ⒌镇静安眠药:睡前1~2小时给予。
 
  ⒍涩精止遗药:早、晚各一次给予。
 
  ⒎截疟药:发作前3~5小时给予。
 
  ⒏峻下逐水药:清晨空腹给予。
 
 ⒐泻下药:遵“日晡人气收降”的理论,入夜睡前给予。但病情重者,不可泥此,当随病情酌定给药时间。
 
  ⒑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
 
 ⒒润肠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以利清除肠胃积滞。
 
  ⒓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予。
 
  ⒔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顿服。
 
 ⒕咽喉疾患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迅速奏效。
 
 ⒖祛痰药:饭前服,使药物刺激胃粘膜,间接促使支气管分泌增加,从而稀释痰液,便于排痰。
 
 ⒗平喘药: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才能使药物起效制喘。
 
 ⒘健胃药:用于开胃的宜饭前服;用于消食导滞的宜饭后服。
 
 ⒙制酸药:饭前服,以减少胃酸并增强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⒚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以缓和对胃粘膜的刺激。
 
 ⒛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因“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此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