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实录_商业人生之王潮歌_4

 无心生大用 2014-11-25

主持人:再谈到《刘三姐》当时的创始团队,我知道还有监制梅帅元,现在他也在做山水实景的演出,和《印象》也算是一个竞争对手,你是怎么看待和他的从合作到现在竞争的一个发展?你是觉得印象公司的作品和市场上其他实景演出的作品,能够区分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王潮歌:梅帅元,他是最早启动这个项目的人,也是一直跟随刘三姐项目走到现在的人。当时在做刘三姐的时候,我现在也依然认为不是因为操作而成功,而是一个伟大的艺术的成功。山水在这儿1亿多年了,你想在这个山水里干点什么,电视台的外景演出已经做过很多,但是如何把一个完整的作品跟山跟水,跟当地的人结合在一起,这是艺术的成功,不是商业的。艺术成功了以后,才会有运营,一定是这样的关系,母子关系。你相信我,不是运营的成功,一定是作品好,口碑流传。你做广告,把人赶进去,人家觉得不值,觉得不好,不会有下一次。这是首先我要声明的。
第二,实景演出现在在中国相当多,冒我们“印象”名的就好几十个了。我不认为这件事情是一个多坏的事儿。其实咱们国家文化产品太少,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你想做一个文化消费,可得费劲了。在纽约,一条街上,剧院连剧院,演出连演出,很多很多家。在中国没有。所以演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问题,不存在竞争,存在品牌。竞争都应该是同等的产品,你也做牛奶,我也做牛奶,咱俩打起来了,这是可能的。但是艺术作品很少有相同的,即便你都是唱民歌的,我也是唱民歌的,咱俩都不存在竞争,你有你的嗓音,我有我的嗓音。很少能够真正地打起来,艺术行当里面,我认为真正的竞争不太存在。所以,我觉得作品多,品牌多,这是件大好事儿,文化市场才能繁荣,才能百花齐放。

主持人:但是可能会有一个情况,我们知道湖南有一个市的副市长,曾经写过一篇博客,炮轰这些实景演出太泛滥了。您担心不担心,虽然说确实演出多了以后,市场繁荣起来了,但是假如有些作品不是很好,会影响一些人对这种类型演出的看法,他看了一个不好的演出以后,下次也许就……
王潮歌:那个湖南的副市长,我认为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不好的人。他待的那个城市,血铅儿童,到了那个城市你会发现,不仅没有文化,甚至没有像样的工业,都是在挖矿,整个城市污染。那个血铅事件,你可以在网上搜到,这样的人,你有什么资格评论其他的地方文化?如果你那个城市有一个像印象这样的演出,带动相关的产业,带动地方经济,使人民不破坏自然,不痛苦地就能够好好过日子不好吗?所以,我认为这个人挺讨厌的。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很多人就盲从他的非常偏激的看法,因为看过演出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只是听到而已。
另外一个,一个演出的质量不好,影响其他的演出,有可能。但是你要允许大浪淘沙,你要允许有这么一个过程,电视台也好,网站也好,都是这样的,慢慢小的不好的就下去了,好的就突出表现出来了,哪能一种就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