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苑斌君

 滏阳书苑 2014-11-25
 

 
 

编者手记——重读苑斌君

   一
  苑斌其名至少在十年前便有耳闻。知道其是一位居住在峰峰活跃在省内外的版画家,峰峰的地方志上也专门记录有他的个人小传和作品图片,但终究未曾谋面。在朋友闲谈时有人提及他,我也只有静静地恭听。时间久了,便不觉苑斌是个陌生的人,而把他当成了心仪已久的朋友。
  十多年的光阴恍若瞬间。在这漫长的岁月,我的生活单调的几近苍白。多半的时间是钻在洞子里,寻找
历史留给我的每一条线索。与佛对话、与菩萨相视、与罗汉弟子、飞天伎乐为伴、与神王异兽、供养人等为伍。我在试图钻进他们的灵魂深处,试图寻找到一把可以打开这座历史文化宝库的钥匙,将它的美和蕴集的所有文化信息传播给现世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响堂山石窟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全部,除却白天在洞子里进行现场考察和观摩之外,夜晚的时间便是埋头写作和读书研究。无暇交友、无暇应酬,一切的荣辱喜悲也就随着一篇篇论文的发表和图书的问世油然而生。
  1996年,受重庆出版社的特邀,我参加了全国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石窟全集》的编写,在编写此套书的过程中,有幸结识了出版界的朋友,使我多年的梦想得到了实现,出版社答应为响堂单独出一本画册。我的感激之情难于言表,要知道在全国的石窟中,各地都已经有专书和画册介绍,像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已经形成了系列图书。而响堂却是个空白,填补这项空白已经成为我郁积已久的心疾。
  这块心疾一直拌我走过了十几年。直到2000年《河北响堂山石窟》出版,我才如释重负。尽管它仅仅是一本小册子,但却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所以我是看重它的。我也深信,我的朋友和我的家人是看重它的。  
  二
  小册子的出版是一种欣慰,也是启发我发掘和弘扬当地
历史文化的一个动力,从那一刻起,我的研究精力和关注点从石窟进而磁州窑,从磁州窑而民俗文化,渐而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开始涉足介入。我拿出许多的时间去了解、去学习、去交友拜师。是时我才发现,我已深深眷恋上这块土地。不仅是它丰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便是有一大批默默耕耘的人。
  苑斌君,便是其中一个。
  初识苑斌,便是在那本小册子出版后不久。那时,我正在遭遇着许多文人都可能遭遇到的非难和排斥。单位要好的同事甚至不敢与我过多的接触,惟恐有诛连之嫌。此时苑斌来了,是在一个夏日多云的下午,在我孤独的办公室,我们畅言,我们大声说话,我们大声的笑,我们大口大口地抽着不带嘴的香烟,一如相别很久的老友。
  苑斌坦言,“我是冲着那本小册子来的,本来想买一本,又怕你不要钱,所以我带来了一本油印的诗集送给你”。
  我愕然。我深知苑斌是画版画的,又怎忽地冒出来一本诗集?说真的,在过去我对那些只会画画的人是有一定偏见的。常笑他们胸无点墨、目不识丁。写一篇一百字的自我介绍,也要错白十几处(当然这只是指个别)。我曾在网上写过一篇谈论美术现状的文章。抱怨为什么中国现在缺少大师级的画家?为什么美术院校培训出来的学生,最终走向自生自灭?我曾把这种抱怨指向美院系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指责他们过多的强调绘画技能的训练,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个画家,或更确切的说是国画家,应该系统深入地学习一下中国古典
文学,广泛了解传统文化。只有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能画出富有“中国精神”(意境)的好作品。细数20世纪初期的那些绘画大师,无不深谙传统文化,在国学领域亦是堪称大师级的人物。不曾想到是,在峰峰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一个版画家居然也在深入探究着古风雅韵。而且,三十年如一日。画之余即呤,诗之兴便画,其诗、其画、其意、其境都足于令我辈汗颜。
  三
  苑斌的那本油印诗集,我一直珍藏着,闲时便拿出来翻阅,品读一下苑斌的人生轨迹。去年,苑斌又与我谈到了那本诗集,他想重印并加上近年的新作,送于亲朋好友共赏。于是我建议将新版诗集纳入《峰峰名人名家书系》里,另外除诗之外把他的画作也一并收入,权当是对前半辈子的一个小结。苑斌笑而称是,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的这本《竹斋听雨》。
  书即将付梓,苑斌嘱我为这本书写点东西。我笑了,我不敢写。一个既不懂古风,又不识绘画的人在班门弄斧,岂不贻笑大方?况且,前有清山主席作序,后有占山先生题跋,已经对本书中的诗画作品评述详实,再说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在这里我想告诫读者的只有篇头那四个字——“重读苑斌”。这本书的出版是给予我们一个重新认识苑斌的机会。
  刘海粟说过一句话:“绘画可以从诗词求得意境”。或许苑斌就是循寻的这种法则吧!只是在不经意间,把他的画也融入到了他的诗中。在画中寻找诗的意境,在诗中探寻画的美感。是画家诗人?还是诗人画家?这都是引发我必须重读苑斌的理由!
  
                                                                                                 
                                                                                                 ———赵立春

                                                                                          2003年6月于竹林精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