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上海建筑师的画像

 文野 2014-11-25

  独眼

  讲《地主杂谈》这本书,要先声明,我和作者俞挺相熟。他是我的学长,曾在工作上给我无私的帮助。这两个因素,都让我写这篇文章时不可推脱地在其中藏着一丝偏心,即使我有想要克制的自觉。我认识他,起因是在微博上吵架,他说我一篇文章写得不好,我狠咬狡辩、不肯低头,之后约架似的在北京见面,相遇一笑,当晚和其他几个建筑师一起在胡同里的小饭馆吃了其乐融融的一顿饭,饭桌上听他们回忆闹哄哄的青春岁月。“事发”之前,我已经在豆瓣上看过他用“shanghailander”这个昵称写的许多文章,他毫无顾忌地点评不仅在世还当红的国内建筑师,揭开诸如“鄂尔多斯(600295,股吧)100”这样著名而神秘的项目的面纱,毫不回避地写建筑圈评审的内幕。这种汹涌的“猛”,使他在豆瓣的建筑从业者和学生中间有很高的人望。

  知道他出书,为他高兴,但看到《地主杂谈》时,我是为他捏一把汗的,因为这个“杂”,果真太杂了。建筑上,从国内建筑圈群雄割据、体制内外势力分解(《图解中国建筑(601668,股吧)界现状》),吐槽库哈斯、伊东丰雄这样的国际明星建筑师,点评国外院校的师资状况(《AA School 的DRL和英国硕士教育》)到介绍国外现代主义的几位大师的生平、轶事和思想(“搜神记”),他全没有板起面孔搬弄理论的调调;生活上,他一面回忆了青年时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求学的过程,里面既有年少恋爱的百爪挠心,又有一个自认有些才气的狷狂上海青年在北京这座城市,清华这样保守又喜欢乖乖仔的学校中种种的不爽、不服(《我的清华》),一面细心地讲述了他爱的上海,既惋惜那逝去的城市生活——一条条消失的街道、一个个消失的路边菜场,他如数家珍地点数上海那些有故事的建筑,点评上海的茶楼、咖啡馆、牛扒房、下午茶、意大利餐厅,即使那些已经歇业的或者是在极细的小巷子尽头的,他都要好好写上一笔,列出了地点、特色、缺点(“城市”),他不掩饰骄傲自负,也不隐瞒敏感脆弱,甚至在台湾宜兰的小饭馆吃了一顿意外的好饭,也要写上自己为最初判断失误感到的悔恨;这书里还有关于历史的“杂识”,从汉唐写到宋元的片段,看得到他为那些文字间的古建筑所做的渲染图,写他对传统的认识,展示他在初二时临摹的倪瓒的《六君子图》。整本书就是这样生龙活虎、漫无边际。我时而担心看这本书的人会不会因为不知道清华大学的情况而误会,会不会因为没有建筑学背景而对着建筑师的人名、某些名词的缩写感到一头雾水;可我又会被他虽然语焉不详、非常私人的青春时期才有的孤独感打动,也会被一时半会儿无法现实中体验的巨细的上海吸引,这时,我又觉得所谓的实情、背景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让庞杂的篇目组合得以成立的是俞挺文中那种非常少见的气势,这气势令文章读起来太生动有劲,太娓娓道来,太自圆其说,太像他那个人在面前一杯好茶时,以“要我讲啊”为开头讲故事,这时你只能凝神先听他说,过程中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听者像被洗了脑,原本打开的批判性思维不知何时被关进了笼子。不知这是不是文章“写通了”的一种表现,如果是,我羡慕这境界;也不知这是不是一类上海典型的叔爷的作为,他们满脑子都是故事、掌故,内心里早就拼出、看透了格局。

  与其说,俞挺在《地主杂谈》里展现了他的学识和见识,——有关建筑的事,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种种体验和思考,自然是书中的重头戏,——可是,倒不如说从《地主杂谈》透出了一个完整有趣的俞挺。他在《40岁》里写了两个自己,一条条列出了内心两个自己的冲突,一会儿是“我,你”,一会儿是“你,我”,而最后,他们悠悠地合为一体,成为“我们”。这就是这本《地主杂谈》的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