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栻《南轩易说》考辨

 johnney908 2014-11-26

 

〔提  要〕张栻《南轩易说》,原名《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十一卷,解释《周易》经传。从元代中后期开始,该书部分内容逐渐脱佚。今本《南轩易说》仅解《系辞》以下部分内容,其名称、卷数均经四库馆臣修改,并非其旧。《四库全书总目》以张栻不解释《周易》上下经非是。

〔关键词〕张栻;《南轩易说》;《四库全书总目》;考辨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卒谥宣,人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人。张栻是理学中“湖湘学派”的代表,是与朱熹、吕祖谦鼎足而立的“一世学者宗师”[1](p322)。张、朱、吕三人被时人誉为“东南三贤”。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鼎足而三,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元方回更称:“衣冠南渡,得其(道学)传而尤亲切者,吾晦庵与南轩尔。”[2](卷35《南轩集钞》)在易学上,张栻以《南轩易说》一书闻名于世,颇受重视。不过,今通行本《南轩易说》的书名、篇卷、内容并非原样,疑误学者甚巨,不可不辨。

    《南轩易说》,原名《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十一卷。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杨万里《张左司传》、《宋史·张栻传》均未记载。今《南轩集》卷28《答吴晦叔》称:“《系辞说》亦已裒集。”[3](p949)是张栻有《系辞说》一书。南宋冯椅《厚斋易学》著录有:“《张侍讲易说》。《易说》十一卷,题‘南轩先生’。张侍讲名栻,字敬夫,广汉人,南轩其自号也。其学出于五峰胡仁仲(宏),以周(敦颐)、程(颐)为宗。”[4](附录二)据《宋史》卷425《冯去非传》,“去非,淳祐元年(1241)进士”,“父椅字仪之,家居授徒,所注《易》”等书“合二百余卷”[5](p12677),而《厚斋易学自序》题为“宋嘉定十年丁丑岁” [4](卷首),即1217年,则冯椅去张栻不过数十年,所著《厚斋易学》离张栻逝世仅37年而已,其记载自当可信。宋末元初人俞琰记载“魏晋以后唐宋以来诸家著述”,称:“南轩先生张栻敬夫撰《易说》。”[6](卷4)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著录为:“张南轩先生栻《易说》十一卷,学出五峰,以周、程为宗。”[7]其说与冯氏同。而董真卿《周易会通》载:“张氏栻敬夫南轩先生,广汉人,谥宣公,《易说》十一卷,《乾》《坤》阙,学出五峰胡氏,以周、程为宗。”[8](卷首《姓氏》)是冯、胡、董三人的著录相同,《南轩易说》为十一卷无疑。

    四库馆臣称:“曹学佺《蜀中广记》载是书十一卷,以为张浚所作。考浚《紫岩易传》,其本犹存,与此别为一书,学佺殊误。”[9](卷3《南轩易说提要》)今查《蜀中广记》卷91《著作记》专门著录历代著述,载:“《易解》及《杂说》十卷,绵竹张浚撰。张敬夫栻,其子也,又作《太极图说》。”[10]未著录《南轩易说》。同书卷42《人物记·张浚》载张浚“所著有《易解》及《杂说》、《诗、书、礼、春秋解》、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与《著述记》所载同,而于同卷《人物记·张栻》中未记载张栻著作。据此而言,曹氏的记载当不误,不知馆臣何据。清人朱彝尊《经义考》亦著录:“张氏栻《易说》十一卷,未见。”[11](卷28)并引有董真卿说。

    今《四库全书》本《南轩易说》为曹溶从元胡顺父刊本传写,始于《系辞》“天一地二”章,仅存《系辞上》卷下、《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分为三卷。《提要》注称:“内府藏本。”按吴焯《绣谷亭薰习录》称:“是编曹氏倦圃旧藏钞本,不分卷帙。后跋云:‘廉使东泉王先生传授正本,赣州路总管府知事吴将仕樟董刊,后学胡顺父书。’所阙甚多,不止《乾》《坤》二卦也。”[12](经一《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吴氏藏本与内府藏本同为曹溶抄本,胡玉缙疑曰:“案:同一曹钞本,一在内府,分卷,一在吴氏,不分卷,岂有两钞本欤?”[13](卷2《南轩易说提要补正》)胡氏的判断甚是,吴氏所藏曹溶抄本确有两本。沈家本《南轩易说跋》已有所说明:“原本卷首有曹溶‘鉏菜翁’、‘吴城’、‘绣谷亭’、‘续藏书’四朱记,卷中有‘吴城’、‘敦复’各朱记,卷首又有翰林院印。曹倦圃晚年自号鉏菜翁,好收宋元人文集,有《静惕堂书目》。吴焯,钱塘人,字尺凫,构亭曰绣谷,自号绣谷老人。其长子名城,字敦复。此书卷末跋语云:‘《静惕堂古林书目》有此,此即其藏本也,从湖州书贾得之,识数语以志喜。’当为吴敦复所记。后亦有‘绣谷亭’、‘续藏书’朱记,当为敦复续获之本,故以‘续藏’为别。以此推之,此书原为倦圃所藏,后归吴氏。乾隆间四库馆开,城弟玉墀恭进书一百数十种,此书当即在其中。《四库目录》于各书中注明‘浙江吴玉墀家藏本’,皆为其所进之书,而此书独注云‘内府藏本’,殆编录之偶误欤?书曾入四库馆,故有翰林院印。胡序末有钩摹三小印,一作‘谦卦’,一曰‘赣州胡氏’,一曰‘和卿’,并同《总目》所说,知确为当时真本。此流传之踪迹可以考见者也。”[14](卷首)沈家本于同治甲戌(1874)“于厂肆见而购归”,并将其刊刻入《枕碧楼丛书》中。《四库全书总目·南轩易说提要》说:“溶所传写,仅佚其上卷之上耳。”是馆臣所据曹溶钞本是分卷的。沈家本所得吴城续藏本分作五卷,正是《四库》底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四库》著录系曹溶从元刻传钞本,不分卷。”[15](卷1)此不分卷本当为吴焯原藏本,与《四库》底本即吴城续藏本不同。

    《枕碧楼丛书》本《南轩易说》实据明抄本刊行,底本与《四库全书》的底本相同。北京图书馆现藏明抄本《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即为二版本之底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载:“《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五卷,宋张栻撰,明抄本(《四库》底本),吴城跋。一册。九行,二十字。蓝格白口,左右双边。”[16](经部易类)此本《说卦》、《序卦》、《杂卦》分作三卷,而四库馆臣并之为一卷,故全书作三卷。明抄本原题《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与冯椅的记载相符,当为其旧,馆臣改作《南轩易说》,沈家本亦从之。《枕碧楼丛书》本与《四库全书》本底本相同,内容无异,但个别字句仍有出入。

    《南轩易说》由十一卷变成五卷或三卷,其间自有脱佚,自元董真卿已云然。元胡顺父为《南轩易说》作序,称:“至元壬辰(1292),鲁人东泉王公分司廉访章贡等路,公余讲论,因言辞谢衰病,家食数年,从事于《易》,尝诵《伊川易传》,特阙《系辞》,留心访求,遂得南轩解说《易·系》,缮写家藏,好玩如宝。圣人之言:‘无有师保,如临父母。’钦哉钦哉!傥合以并传,斯为完书。乃出示知事吴将仕及路学宿儒,议若命工,刊之学宫,以补遗阙,使与《周易程氏传》大字旧本并行于世可乎!将仕洎诸儒复命曰:斯文也,盖有待于今日也,后之学者幸莫大焉!顺父承命校正,敬录以付匠氏,并序其概于后。”[14](卷首)四库馆臣据此认为:“是初刊此书,亦仅托始于《系辞》,溶所传写,仅佚其上卷之上耳。”[9](卷3《南轩易说提要》)由此否定董真卿说。这里有三方面值得商榷。其一,东泉王公留心访求的是《伊川易传》所阙的《系辞》以下解说,即当时的目的是补《伊川易传》之未备。对于《伊川易传》已有的上下经等的解说并不留意。因此,如果张栻解说了《易》上下经,东泉王公也不会留意。其二,东泉王公所得明显是张栻《系辞说》,他并未言张栻无上下经、《彖》、《象》、《文言》的解说,即所称是“南轩解说《易·系》”,不是《南轩易说》。二者是否同一并没有说明,反倒更似《系辞说》当时曾单独成书。其三,四库馆臣所说“初刊此书”仅是就手上现有传本的论断。准确地说,“初刊”的是“南轩解说《易·系》”,而不是《南轩易说》。《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应当还有更早的刊本。

    对于另外一种意见,四库馆臣则仅据《经义考》引董真卿说,不查董氏原书,不信其说。董、胡同为元人,四库馆臣疏于查考,如此信一疑一,实不可信据。按董真卿《周易会通原序》称:“兹当大衍用数之年,是为天历初年苍龙戊辰天开之月阳复后十日庚辰。”[8](卷首)即此序作于元天历元年(1328),已近元代后期,显比至元壬辰(1292)晚。董氏称“《乾》《坤》阙”,则其时除《乾》《坤》外皆存,董氏自当见过才有此说。查考《周易会通》原书,《乾》《坤》两卦之后已间引南轩之说。如《屯》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纂注称:“南轩张氏曰:物之始萌必勾挛拳曲,可见《屯》之义矣。”[8](卷2)此南轩张氏之说就当是称引卷首《姓氏》中所列张栻《易说》。查考南宋冯椅《厚斋易学》,其中亦间引张栻《易说》。如《屯》“十年乃字,反常也”注称:“张敬夫曰:屯者,其物之初也。与故有好,婚媾之象。”[4](卷6)两书引张栻之说尚多,此不赘举。将其引文与张浚《紫岩易传》相对照,并不相同,实别为一书无疑。此外,宋末元初人俞琰著《周易集说》不但引张浚《易传》,也引有张栻《易》解,如《夬·象》引:“南轩张氏曰:居德则忌,言不居其德。”[17](卷13《象辞上》)并称蔡节斋渊“盖祖南轩之说”。俞琰《读易举要》也曾对张栻的解说作出评价,如:“张南轩曰:‘《咸》六爻未尝言心,文王于四言思。’然则南轩盖以爻辞为文王之辞也明矣。”[6](卷3)此亦不似未见《南轩易说》的摘句作论。元李简在《学易记原序》中说:“比迁东平,积谬说百余段,及得胡安定(瑗)、王荆公(安石)、南轩、晦庵、诚斋(杨万里)诸先生全书及杨彬夫所集五十家解,单沨所集三十家解。”[18](卷首)该序末尾署为“中统建元庚申秋七月望日”,是为中统元年(1260)[1]。是宋末元初张栻《易》著完整无阙,其版本比胡顺父刊刻的《南轩易说》还早。又考《学易记》原书,其中亦多次引录张栻《易说》,如《屯》:“南轩曰:一元之气动乎重阴之下,险碍未通,所以为屯。屯者,物生之初欤?故六二有女子字育之象。今物之始萌必钩挛拳曲,可以见屯之义矣。在时则君子力微而未伸,险塞而难进,故六爻之义皆不可有攸往。”[18](卷1)与董真卿引文相比,此条更为完整。胡一桂著《易附录纂注》十五卷,其中引张栻《易说》非一。如《剥》“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纂注称:“南轩张子曰:五虽君位,而卦有阴为之主不取君义者,《坤》、《剥》、《遯》、《明夷》、《归妹》、《旅》也。非人君处,故无君义。”[19](卷1)据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的著录,则此亦当张栻《易说》无疑。综合以上诸家著引,张栻确实注释过《周易》上下经等内容,绝非仅解《系辞》以下。邵懿辰说:“此本出自曹溶家,上下经全佚,惟存《系辞》。然《系辞传》托始于‘天一地二’一章,亦非完本。盖元人刊本,以《程子易传》阙《系辞》,割栻书补之,后又佚其前半也。”[15](卷1)称元人刊本并非完本无疑是正确的。其说“割栻书补之”则非是,因为张栻《系辞说》确实单独刊行过(见下文)。完整的《南轩易说》在元中后期开始脱佚,终至不传。据冯椅、胡一桂、董真卿说,张栻《易》上下经及《彖》、《象》等的解释以周敦颐、程颐之解为宗。

    今所存《易说》盖因胡顺父刊刻,与《伊川易传》一起流传下来,成为不全之本。考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2著录:“《南轩易说》一部四册,残阙。《南轩易说》一部三册阙。《南轩系辞说》一部四册阙。”[2]钱溥《秘阁书目》易类著录:“《南轩易说》,四。《南轩系辞说》,四。”叶盛《菉竹堂书目》卷1著录:“《南轩易说》四册。《南轩系辞说》四册。”这些著录充分说明《系辞说》确实曾单独刊刻而广为流传,胡顺父所刊刻者就应当是此书,而四库馆臣所作推断并不合理。这些书目所著录的《南轩易说》与《南轩系辞说》册数虽同,但名称不一,《南轩易说》似解释六十四卦及《彖》、《象》、《文言》者,《南轩系辞说》则似解释《系辞》以下部分内容者。如果二者是内容不同的两书,将其合而为一,其卷册大体与《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十一卷相当。“《文渊阁书目》即修《永乐大典》所征之书”[9](卷19《周官新义提要》),所以今残卷《永乐大典》中仍收录有《南轩易说》。如《永乐大典》卷1200解释“《易》之兴也”至“此之谓《易》之道也”即著引“张南轩说”[20](第一册,p586)。而焦竑《国史经籍志》卷2、朱睦 《万卷堂书目》卷1均只著录“《南轩易说》四卷”。遗憾的是,今天留存的《南轩易说》与这些著录卷数、名称多有不合,难知其究竟,俟来哲再作深考。清朝敕撰《续通志》卷156著录《南轩易说》三卷,宋张栻撰;《续文献通考》卷142载《南轩易说》,无卷数,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相近。前者据《文渊阁书目》,后者据《四库全书总目》。

    另一方面,张栻易说确实重在《系辞》以下,或者说南轩之《易》以《系辞说》为重,因此被后人重视,流传至今。这一点,《南轩文集》有相关记载。张栻《答陈平甫》书,陈平甫“欲请足下以己精思,探三圣人之用心,又会以河南、龟山、汉上之说,续成上下《系》、《说卦》、《序卦》、《杂卦》解五篇,传之同志,以贻后代”。张栻回复说:“某近裒集伊川、横渠、杨龟山《系辞说》未毕,亦欲年岁间记鄙见于下。如汉上之说杂而不知要,无足取也。”[3](p971)是当时张栻正致力于辑程颐、张载、杨时易说于一体,间附以张栻自己的意见纂著《系辞说》。对于朱震《汉上易传》,张栻则以其杂而不知要,排斥不取。《答吴晦叔》则称“《系辞说》亦已裒集”[3](p949),是当时已完成《系辞说》的编纂工作。此外,张栻还专主以《系辞》解说《周易》经文。朱熹就说:“钦夫说《易》,谓只依孔子《系辞》说便了。如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如此说,便了。”[21](p1662-1663)而关于张栻解释有上下经的《易说》,《南轩集》中未见提及,所以《系辞说》最为所重。

    胡一桂著《周易启蒙翼传》,在《传授》中言及朱熹易学时,附言其友吕祖谦、张栻《易》著,称:“先生(朱熹)之友,东莱吕祖谦伯恭父定《古易经传》十二篇一卷、《音训》二卷、《系辞精义》二卷。《古易》,《本义》依之。南轩先生张栻敬夫著《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解》,其于丽泽讲习之益深矣。”[7](中篇)此《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解》当即是《系辞说》。在《传注》中,胡一桂著录《南轩易说》,而在此并不提及该书,说明当时张栻与朱熹反复讲益者在于《系辞》诸篇,《系辞说》更为所重,而有别于《南轩易说》。《南轩集》中记载张栻与朱熹讨论者几乎都在《系辞》以下。张栻称:“谕及‘易与天地准’以下一章,细看,惟文义联属处犹有所未达,方更详之,恐有定论,幸见教。近看‘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恐正是谓《易》书之义,盖与上四句立语同,后一句乃是总括圣人作《易》,所谓生蓍倚数、立卦生爻理义,皆穷理尽性至命之事也,不识如何?”[3](p846)经过深入思考,张栻与朱熹之见逐渐取得一致:“‘易与天地准’章,后来愚意亦近是,然不如来说之详明,更不写去。”[3](p854)从朱熹寄与张栻的书信来看,其中论及《周易》者亦在《系辞》以下内容。如《答张敬夫问目》中解释“‘夫《易》何为者也’止‘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止‘不杀者夫’”、“‘是故明于天之道’止‘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其德夫”、“‘乾坤其易之蕴耶’止‘乾坤或几乎息矣’”等等[22](p1381-1382)。今所存《南轩易说》更显示出张栻接受了朱熹对《易》的改定:“程《传》言‘天一’至‘地十’合在‘天数五’上,初未移其次第。朱子《本义》始连‘天数五’一节移于‘大衍之数’一节之前。此书次第与《本义》合。‘能研诸侯之虑’不解‘侯之’二字,当必以为衍文,亦与《本义》合。是其书用《本义》本也。”[14](卷首)可见张栻、朱熹讨论取得较一致意见,而所重则在《系辞》以下。黄震《读易》,于张栻也仅取《系辞》以下,在朱熹所阙之处,以南轩为重。他说:“晦庵曰:《系辞》自此(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以下皆难说,《本义》亦略矣。愚按自此以下张南轩、蔡节斋之解多分晓,王氏(安石)之解亦足以辅之,然终当以晦庵阙疑之义为主,难质言也。”[23](卷6《读易》)

    从今本《南轩易说》看,张栻并没有继承其师胡宏解《易》之法。沈家本称:“南轩先生为胡五峰宏门人。五峰《易外传》一卷,载《五峰集》,自《屯》至《剥》多引史事。董真卿言:南轩先生《易说》学本五峰胡氏,以周、程为宗。然周、程言理,胡征史,其宗旨微不同。此五卷中言理多而征史者绝少,与五峰《外传》宗旨不合,特未知亡卷内所言何如耳。”[14](卷首)张栻自己称《系辞说》所采有程颐、张载、杨时之说,并下以己意,与五峰之《易》亦实有不同。

    综上所述,张栻所著《易》书在流传之后称《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共十一卷,解释整个《周易》经传。其上下经、《彖》、《象》、《文言》乃至《系辞上》卷上的有关解说已从元中后期开始逐渐脱佚。今所存《南轩易说》由元胡顺父所刻,原本五卷,《四库全书》本书名及卷次为四库馆臣所改。《枕碧楼丛书》本也在书名上遵从四库馆臣之意。不过,在《厚斋易学》、《周易集说》、《学易记》、《易附录纂注》、《周易会通》等书中仍有部分佚文可寻,足资参考。张栻曾裒集程颐、张载、杨时诸说并兼记己意著成《系辞说》,与朱熹多有讨论,为后儒所重。也正因为如此,此部分流传至今,成为今本《南轩易说》,而主旨也与原本有所不同。《四库全书总目》据胡顺父的记载推断《南轩易说》初刊本始于《系辞》,所阙不多有失查考,并非其实。

参考文献

[1] 陈亮.陈亮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杨世文,王蓉贵点校.张栻全集[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9.

[4] 冯椅.厚斋易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俞琰.读易举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董真卿. 周易会通[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 曹学佺.蜀中广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 吴焯.绣谷亭薰习录[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 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 张栻.南轩易说[m].枕碧楼丛书[m].北京:中国书店,1983.

[15] 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16]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7] 俞琰.周易集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李简.学易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 胡一桂.易附录纂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解缙等.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 黎靖德. 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2] 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3] 黄震.黄氏日钞[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