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生书生,百年知命

 家常话 2014-11-26

先生书生,百年知命


□ 叶 隽

与对此类诗的态度不同,先生对那寥寥可数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却是爱护有加,内心不乏得意之情?关于《十四行集》的影响,冯至这样说:“在1940年代的西南联大,我的十四行诗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得到称赞?后来有一段时间不大有人提及了?何其芳曾写过一本书叫《诗的欣赏》,他肯定我早期的抒情诗,对十四行颇有贬词?可是在国外,《十四行集》有数种语言的译本?”对于一贯谦谦君子的冯至来说,只能如此表达,但仔细品味,字里行间,至少有一种“敝帚自珍”的感觉?也难怪,这其中的“诗意”才真的值得揣摩呢?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婉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轻轻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十四行集》,《冯至全集》第1卷第232页)
逝者已矣,先生那代人,是何其幸又何其不幸,经历过那么多的世代更替,生命阅历可谓极为丰富,而无论是政权易手?民族战争,还是烽烟不断?运动频繁……同样也给诗人的“创造生涯”带来必然的实际生活影响?所谓“国家不幸诗人幸”,其实更多也只是一种美丽的文化想象罢了,真正亲历者,方才可能有那种切肤之痛的“肺腑之言”?当我们从沉重的步履中慢慢清醒起来,细细地梳理先生那代人走过的风雨人生路,生出的不仅是良多感慨,更多的该是对自己这代人的警醒?无论如何,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着的,条件是在不断改善着的,电脑与网络,恐怕是那个年代的人无法想象的事,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更为我们的前进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由此,我们应当更珍惜着自己脚下的道路,不要看轻了所迈出的每一步?
据冯姚平先生(冯至之女)说,先生还留下了日记的手稿,不多,但当初并未整理出来,故没有收进《全集》,这是很遗憾的事?但好像有些发表在了《新文学史料》上,它们对我们理解冯先生那代人无疑更具意义?我们期待着更多?更近?更体贴地走入冯先生的心灵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