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拷问 该如何抉择?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残酷冰雪】

 老阿更 2014-11-26

 

 

 

 

一场关乎人性的拷问:真正面对生存与死亡抉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

爱的人就在几米之外,却如远隔千里,无能为力;眼看着爱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更是撕心裂肺。  

部电影能让所有登山爱好者热血沸腾,让其他人一辈子不敢登山。看过的人都喜欢《北壁》这个名字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再现当年传奇登山事例的现实场景。巍峨壮观的阿尔卑斯山,无比险境中,一群无畏的登山者缓慢的向心目中至高理想前行着。从一开始并不困难的攀爬,到逐渐升级的境遇,一个一个挑战者死去,大家手拉着手坐在山崖边躲避风暴,冻僵的躯体,脆弱的呼吸,坚强的激励,让观众们随着登山者的境遇渐入紧张的心境,把心攥得越来越紧。当失败的登山员们返回,希望就在眼前时,一场悲剧鲜活上演。返回比登山更加困难,援救人员又无法上去施救,其中一名被冻僵的传奇登山者,用麻木的双手用尽最后一口力气,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悲剧,活生生的被绳索悬挂在爱人触手可及的眼前痛苦离去。也终于把这场史上最大的登山悲剧引入高潮,把所有人的情感导向无以言状的撕心裂肺。



 类的天性充满了原始的挑战性,那是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在征服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人类自身的渺小,所以,一些人退却,但总有人迎难而上,不屈的精神成为人类得以进步的动力,也因此,人类也才在不断的进步中寻求妥协,《北壁》与其说是一个不妥协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告戒我们面对生命时应该做出何种选择的真实寓言。——题记    

转帖一篇豆瓣上的影评

电影中文名


2012-07-05 15:10

 

 

悲剧的诞生

2009-06-18 02:17:55   来自: 密斯简 (有种美德叫有种)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他被悬挂在半空中,绳索死死紧绷。晴朗的山,一片死寂,耀眼无垠的雪白是布景,他微微摇晃的身躯显得更加刺眼。他看了一眼爱人无望地伸出的手,说道,我好冷。然后断了气。
  
  这本是行山的好天气,但灼眼的阳光纯粹得过头,反倒成了不详的兆头,预示着生命的休止符。
  
  其实不应该这样诗意地来写述《残酷冰雪》,风和日丽下的阿尔卑斯美人,再心旷神怡,巍峨秀丽,都无法用诗意来形容。
  
  Maggie 间中对我说,文艺作品中人所受的折磨,不外乎两种,或者是身体折磨,或者是心灵折磨。我想心灵折磨或许往往可以是独立出来的描写对象,但身体若是受折磨,总是会伴随着一些心灵上的痛苦吧——人总觉得自己的意志多么伟大,肉体多么卑微,束手束脚,但最后往往都还是听命于肉体的。
  
  但《残酷冰雪》中,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则彻底是两码事。带着一只坏死的左手,暴露在狂风暴雪中整整站了一天,人的濒死体验漫长得毛骨悚然。发觉返路被自己切断,看着伙伴于自己眼前割断绳索坠入深渊;四人同行却天旋地转一瞬间只剩自己孤独一人;困在进退不得的绝壁,登山工具与御寒睡袋一具遗失;眼睁睁地看着救援队被暴风雪阻碍折返,将他抛弃在悬崖上任其死活;终于获救,救援队竟然没带够绳索,离地只差那么数米,就这一口气,他半悬在空中,无奈地闭上双眼。任下边的人怎样呼喊,他再也没有力气了,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么多磨难与绝望,完完全全明白,在此刻,不管心中是否还有求生的渴望,不仅已经无从判断,也毫无意义了。
  
  人生被逼到了怎样的绝境才至于此,而Toni此时心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或许什么都没有吧,只是本能地觉得冷而已了。
  
  以1936年纳粹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残酷冰雪》本身留有了足够多值得反省与启示的话题,比如意志的胜利与自然的愤怒,比如精神的高贵与自救的最优原则,比如爱情,比如政治……然而导演似乎执意不想分散观众有限的思维触觉,单刀直入,切除了一切枝节。
  
  一部好看的影片所能囊括的关系与冲突,《残酷冰雪》几乎全都具备,并且足以演绎得跌宕起伏。好比掌握话语权的统治者的神话建构;好比丑陋的新闻记者与乌合之众;好比贪容易的奥地利人,却自掘坟墓;好比究竟该撇弃一条生命,还是该最后赔上四条性命;好比最缠绵最无私最勇敢的爱情。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却仅仅是点缀,或者连这都算不上,在风霜寒冻的面前,再伟大的举动与再激烈的思想碰撞,都是无声电影,软弱而无力,只有呼啸的风雪掩埋了一切印象。
  
  唯独两个声音鲜明地浮现,一个是折断腿的奥地利人,卡在岩石缝隙中那嘶声力竭痛苦不堪的惨叫,一个是Toni在绝壁上的呼救,沙哑的嗓音哀恸而绝望地呼求着,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它们的声喊充斥整个山谷久不断绝,饱含的恐惧与绝望连暴风雪的遮盖不住,清晰可闻。能够穿透狂风的怒吼,撕裂我们的耳膜与心肺,只是肉体的痛楚,与求生的欲望,发出的本能的呼喊。
  
  《残酷风雪》忽略一切人类依靠智识与理性所产生的美好德性或者能量,连伟大或脆弱都不值一谈,只有本能。正如Toni所依靠的也不过是本能,没有多余的思考和心灵挣扎,他代表着冷静,谨慎,强壮,果断,坚毅,爱与牺牲,而这些,统统出自本能。在这个巴伐利亚登山家的身上,超人哲学近乎实现。
  
  但最终,当他奄奄一息濒临死亡,意志并不能带来生的奇迹,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意志的神话。当我们在兴致勃勃谈论希腊悲剧的时候,往往忘记人性的光辉背后,必须笼罩着命运的巨大阴影。这终究不是一场角力或抗争,天平的两端,无论是人的肉体或者精神几乎轻如鸿毛,而这并不妨碍死亡的身后,一具体无完肤的尸体所散发出的慑人的能量。
  
  而我们没有那样的能量,没有攀沿走壁之间肌肉与骨骼的力量,没有出自本能的精神力量,更没有在死亡之后,在丑陋和虚弱之后仍光芒四射。
  
  观看这样一场电影,需要的是足够的勇气和一颗强韧的心脏。观影,已经很久没有给我带来这样触目惊心的经历,回想上一次大脑中某根弦被电醒是什么时候,都已经忘却了。我们连仰望那些勇者都几乎崩溃,不仅仅出于震慑,更是恐惧,这种恐惧是莫名的,却无比真实。
  
  我们自始至终只配当芸芸众生,那些在万里无云阳光充沛的日子,站在观景台上看热闹的芸芸众生,那些在暴风雪来临时躲在温暖的火炉前,在优渥中困顿无聊的芸芸众生,当登山者们嵌在山崖的缝隙中睡觉,喝着大麦汤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品味红酒夜宴笙歌的芸芸众生……然后抹抹干净惊吓与恐惧的眼泪,喃喃说上一句互相抚慰:德意志,一个多么不靠谱的民族。


附:艾格峰资料

艾格峰(Eiger,3970米),属瑞士阿尔卑斯山脉部份的山峰。是少女峰(Jungfrau)4,158米及莫希峰(M?nch)4,107米东部延伸的高峰。
Eiger Norwand
艾格峰名称记录可追溯到十三世纪,艾格峰被称为“Mons Egere”,源自德语单词“hej Ger”(意思是“矛”)在法语区,艾格峰常常被称为“Ogre”(意为“食人者”)。艾格峰是由爱尔兰人 Charles Barrington和瑞士导游Christian Almer,Peter bohren于1858年8月11日从西侧翼爬上首次登顶,这条线路至今仍然是标准线路。
少女峰铁路的隧道段就是建筑在艾格峰内,隧道段有两个站,艾格石壁(Eigerwand)和冰海站(Eismee),站内有玻璃观景窗,看出去正是艾格峰冰河的辽阔视野。

由于艾格峰的北坡经常有滚石,加上那里的气候不稳定,使得从北坡攀登艾格峰变得异常艰难,这使公众更加关心艾格峰。1938年7月21日和24日,德国人Anderl Heckmair 和Ludwig Vorg以及奥地利人Heinrich Harrer 和Fritz Kasparek分别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了艾格峰。在此之前,共有9名登山者在北坡丧生。Toni Kurz首次攀登艾格峰时就与同伴一起坠落,悬在峭壁上达一夜之久,并于次日救援即将到达时身亡,成为阿尔卑斯登山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悲剧。现在,北坡一共被划分为30条不同的线路,其中有些线路的攀登难度极高。艾格峰的公众关注度仅次于马特洪峰和珠穆朗玛峰。
编剧: 克里斯托夫·西尔伯 / 菲利普·斯托茨
主演: 班诺·福曼/ 弗罗里安·卢卡斯/ 乔娜·沃卡莱克/ 乔治·弗里德里希/ 乌尔里奇·图克尔
类型: 剧情 / 历史 / 冒险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奥地利 / 瑞士
语言: 德语 / 瑞士德语 / 法国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2008-10-23
片长: 126分钟
又名: 亡命巅峰(港) / 残酷冰雪 / North Face

剧情简介

  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其中一人手紧握攥着一个小页血书,上书“给我一套装备。我能爬到中国……” 

 

幕后制作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本片,记叙了1936年首度挑战艾格北壁失败的故事。影片不仅将登山者的风餐露宿与媒体人员的锦衣玉食相对比,更表现了登山者之间的竞争。残酷的是,这种竞争竟然成了最终悲剧的直接诱因。而影片最后,当托尼在营救者和心爱的女人面前死去时,更是将这种残酷表现到了极致。此外,影片在细节方面也表现得相当真实,比如著名的Hinterstoisser Traverse,相信会令攀爬爱好者感同身受。今年的德国影评人协会授予本片最佳剧本奖。

  本片是导演菲力浦·施托策第二部作品,改编自真实事件,部分内容更是在事件发生地点拍摄。
阿尔卑斯山最终难关:艾格峰北壁
  海拔仅3975公尺的艾格峰,何以成为登山界的传奇?因为它拥有令人望之生畏的北壁,其中有一部分垂直落差更是高达1830公尺,堪称全欧第一天险!加上冰雪覆盖、落石频繁、突发的雪崩和变幻莫测的天候,都让登顶成为不可能的任务。迄今已有超过50名挑战者,不幸命丧于此。
  影片重现1936年德国登山家挑战艾格峰北壁的壮举,为了忠于史实,剧组不畏拍摄难度,重金亲赴瑞士里维拉取景,尽揽壮阔山色,令人屏息惊叹!



德国电影奖(2009;第59届) 

获奖
·金质电影奖-最佳摄影 Kolja Brandt  
·金质电影奖-最佳声效 Tschangis Chahrokh   Christian Bischoff   Heinz Ebner   Guido Zettier  
提名
·金质电影奖-最佳制作设计 Udo Kram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