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華歷史名人全錄:中华历史十大宦官 --- 刑余干政(九)

 草庐经略 2014-11-27
 

 
                                    中华历史十大宦官 --- 刑余干政

 
                                                 狐媚惑主 --- 安德海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那拉氏的好感。



 

 
1. 人物简介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那拉氏的好感。

    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中文名:安德海    别名:小安子     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南皮县    出生日期:1844年    逝世日期:1869年   职业:宦官  

   安德海,人称“小安子”,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其祖父时,迁居河北青县汤庄子村。后自宫入宦 ,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

    1861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后,恃功自大,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奕訢,挑拨两宫皇太后,树敌众多。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要派安德海出京赴南方采办服饰的消息,被同治帝知道后,立即报告了慈安太后,并且说,只要安德海敢走出京城,就立即斩首。慈安太后知道同治皇帝非常痛恨安德海,而她自己也深知安德海与慈禧的关系极不正常,如果任其所为、对不住咸丰帝在天之灵。于是就答应了同治帝的请求,并将这个消息迅速密报给山东巡抚丁宝桢,让他见机行事,务必杀掉安德海。

    安德海一行到达德州后,被逮捕押送到了济南府巡抚衙门,由丁宝桢亲自审问。最后安德海当即被绑赴刑场斩首示众。同时被杀的安德海党徒还有二十余人。

2. 生平事迹

2.1 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皇长子载淳继承皇帝位,并派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弼幼主,主持政务。可是幼主的生母那拉氏暗中准备和咸丰皇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慈禧太后当时恭亲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求和事宜。慈禧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自已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暗地里窜回北京,来到恭王府,将夺权阴谋告诉恭亲王奕訢。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别去,奕訢立即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

    顾命大臣肃顺接到奕訢要求奔丧的奏折后,立刻找载垣、端华等研究对策。肃顺认为恭亲王奕訢是借奔丧为口实,实际上是来向他们示威、夺权,必须阻止他的行动。最后借口京师重地,留守重臣,一刻也不得离开,拒绝了奕訢要求奔丧的请求。

    诡计多端的慈禧,见肃顺识破了自己的计谋,立即与皇后商量了一番,最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了“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得海星夜兼程进京,召奕訢速来承德共商除肃顺大计。

    奕訢接到密诏后,立即动身,打着奔丧的旗号,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之后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2.2 干预朝政

    安德海成了总管大太监后,开始妄想干预起朝政。安德海深知,两宫皇太后都是女流,

    安德海深居宫中,他有办法应付。而恭亲王奕訢本是咸丰帝的胞弟,政变后又当上了议政王,掌握了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大权,是一个有真正实权的人物,是自己专横跋扈的大障碍,必须设法搬掉这块拦路石。于是,他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说奕訢的坏话,而慈禧也正想解除奕訢手中的权力。到了同治四年三月,在安德海的密谋下,慈禧借用一个御史弹劾奕訢的机会,发动突然袭击,亲手写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訢的议政王和一切差使,不淮干预一切公事。一个月后,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慈禧在这一反一复之间,既轻而易举地革去了“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又继续使用了奕訢,扫除了对自己的威胁。

    安德海得逞之后,又玩弄种种伎俩,以功名利禄为钓饵,培植党羽,广交朝臣,一时间安德海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人们把他比做明朝宦官魏忠贤

3. 相关逸事

3.1 娶妻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岁的美人、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

    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太监娶妻的新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也迅速传播开来。

4. 安德海之死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尤是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更是为朝野震惊,至今仍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尽管《清史稿》中对它的叙述只有区区140字,但在《清史演义》、《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说中,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

  最精彩的当数“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4.1 事情经过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隶青县,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欢心,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之后,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连小皇帝载淳、恭亲王奕訢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里。安德海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慈禧太后许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有鉴于明朝太监专权祸国历史教训,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一直异常严格,坚决防止太监干预朝政。

开国之初,顺治帝就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上谕,对太监管理做出了规定:

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

三、不许招引外人;

四、不许交接外官;

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

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两年后,顺治帝又命工部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 

    这道上谕后来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凡有太监触犯,多会被处以极刑。同时《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安德海虽号称钦差,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又过于威风张扬,因此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讯对此颇感费解:既是钦差过境却为何未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身份证件,途经各地,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为谨慎起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

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

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

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随即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内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4.2 评价 

    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权阉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5. 史书评价

    史书称他: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不露一丝痕迹,以忠心获得咸丰皇帝的喜爱,以柔媚赢得西太后的欢心,一生深得西太后的宠爱和器重。


6. 安德海之死(故事)
    大太监安德海之死。太监制度和封建王朝的皇帝制度是并行的。那么皇帝为了实现集权,他不仅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要推崇自己的权威,那么在他的后宫生活方面,他也要行使他的特权,所以就制造了太监这种制度。太监这种制度我们看到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那么有的朝代对它限制比较严格,有的朝代对太监比较放纵,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对太监限制最严格的一个朝代,那么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当时的一个地方巡抚,把一个大太监安德海处死的故事。

  在清朝建国之初的时候,那么借鉴了明王朝灭王的教训,他们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法律,来限制太监干预政权,当时的皇帝就立了一块铁牌,这块铁牌就立在了皇宫的门口,铁牌上写了两条内容,第一条禁止太监擅自出京,擅自出京者斩。第二条,禁止太监干预朝政,违者斩,这二条都是针对太监的,那么为什么清王朝在建国之初,在当时的法典还没有制定完成的时候,就要特别的制定一个约束太监的法律呢?我们看到,清朝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太监对一个国家政治的危害,那么清朝的大臣们就总结了明王朝灭王的的教训,明王朝朱元璋废除宰相,而崇信太监,也就是说这个皇帝他不信任才干素质都很高的宰相,不信任他的大臣,而信任那些服侍他生活的那些太监延宕,可是这样的一种制度,给明王朝造成了惨痛的教训。我们看到,当时清兵之所以能够很快的打败了明朝的军队,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明朝的太监帮助了清朝,清朝是一个很小的一个民族,它总人口才五百万人,它能够迅速的占领东北,能够迅速的打进关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晚期政治昏暗,远的不说,我们就说当清兵在进攻山海关之前,曾经在宁远这个地方受到了明朝军队的顽强抵抗,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袁崇焕,他守卫宁远,多次的打退了清兵的进攻,那么当时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就败在了宁远的城下,他本人深受重伤,最后郁闷而死。那么清兵当时是很难攻下宁远的,所以当时清朝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就想到了明朝的太监可以帮助他们,所以就使了一个反奸计,那么就买通了明朝的太监,那么明朝的太监在明朝的皇帝面前就说了袁崇焕坏话,说袁崇焕要谋反,和清兵串通,于是在战场上,屡战屡胜的将军就被明朝的皇帝被凌迟猝死,所以我们看到,太监他帮助了清朝的军队,搬开了他们前进道中所不能逾越的这些堡垒要塞。可是进了关以后,清朝人很醒,他们认为宦官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一个重大的危害,他不仅立了铁牌,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那么这些法律就包括,降低太监的地位,原来在明朝的时候太监有专门的一个部门叫司礼监,那么相当于一个部级的机构,地位很高,可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就把太监全部放到了内务府里面,把整个管理太监的机构降格为一个局级的机构,而且清朝的皇帝还规定,太监的职别最高不过五品,不能超过五品。这是从职别上来降低了太监的地位,另外清朝的皇帝还下了命令,太监就是服侍皇帝起居的工作,他是一种内务性的工作,他不能干预外朝的国家的大政方针。所以在整个的国家事务,在宫廷生活中它画了一道线,一部分是内务工作,一部分是国家大政,那么太监只能局限在他的内务工作上,一旦要是干政的话,那么就要处死。

  后来我们看到了,这些制度执行的很好,那么为了确实的限制太监干预政事,在乾隆皇帝时候,还实行过一些具体的制度,那么当时乾隆皇帝他在选用服侍他太监的时候,他就选择三个姓的太监,姓秦的、姓赵的和姓高的,这三个姓连起来就是秦赵高,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用这些姓秦姓赵姓高的姓来提醒皇帝,秦朝有一个大太监叫赵高,他是秦朝亡了国,要用秦朝亡国的教训,时刻的提醒皇帝本人,还有他的大臣们,要坚决的杜绝太监们干预政事。这个法律是一个好的法律,也很有效,那么在执行这些法律的时候,我们看到,当时的乾隆皇帝也是做出了表率,比如说乾隆有一次大热河的避暑山庄去避暑,那么他的一个亲信太监,被留到了北京,可是这个太监,他也想去避暑,他也想出去走一走,巡游一下。所以在没有得到乾隆命令的情况下,他偷偷的从北京赶往了热河,结果在路途中,就被清朝的一个巡检官中途把他截获了,巡检官就问,你有没有皇帝的手谕,没有手谕的话,就属于擅自出宫。那么这个太监还没有走出京城多远,就被抓住了,那么当时还属于京城的地界,那么当时这个巡检官看到这个去热河的太监,他并没有皇帝的手谕,但是也不能处死他,所以当时巡检官就处于了这个太监的杖刑。可是这个太监被打了以后,马上就报告给乾隆,说我要从北京去热河去看望你,可是这个巡检官半路上拦阻了,而且还对我施加了酷刑,这个报告送到乾隆手里面,乾隆不但没有处罚这个巡检官,而且他反过来又处罚了这个太监,把他革职,让他去守大门,不能在皇帝身边继续公职,而把这个处罚太监的这个巡检官,连升了七级。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给这个巡检官连升了这么高的级别呢?乾隆就是要立下一个表率,处罚太监的人都是应该奖赏的,处罚太监的人就是严格执法的,这个事件我们看到,为整个后来的清朝监控太监、惩治太监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可是到了清朝的后期,那么对太监进行的限制开始逐渐放松了,因为清朝他的国家制度开始废驰,法律的执行状况越来越差,特别是在我们看到,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那么太监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干预的国家政事也越来越多,那么在慈禧太后的手下有一个叫安德海的太监,这个太监我们看到他十岁进入宫廷的时候,就一直跟随着慈禧太后,那么当时慈禧太后她的地位还很低,她叫懿贵妃,他是众多的皇帝的妃子其中的一个,可是懿贵妃她个人的权利欲望又很强,她一直想参与政事,可是懿贵妃她不像其他大臣,有自己的办公机构,有自己的秘书,有自己的办事人员,她想参与政事,那么她想了解政界消息她没有什么耳目亲信,唯独只有一个安德海,那么这个安德海他陪伴着慈禧从一个贵妃成为太后,经历了很多重大的政治冲突。他也帮助慈禧太后做过很多的干预政事的重大的事件,那么当时清政府都比较清楚的是,安德海做过两个干预政事的事件,一个是在当时清朝的皇帝去世的时候,清朝的皇帝意识到慈禧的儿子将会作为清朝的皇帝继承王位,可是当时的小皇帝只有六岁,年纪很轻,只有六岁,那么皇帝年龄小,他的母亲就很可能会干预朝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去世之前的清朝皇帝,咸丰帝就下了一个命令,他就任命了八位大臣,来辅助这小皇帝,而且向这八位大臣交待,如果一旦要是皇帝的母亲要是干预朝政的话,那么就废除她皇后的这个地位,那么慈禧太后在皇帝死后,她不仅没有得到干政的机会,就连他的儿子做了皇帝,她也没有得到地位,所以她很不甘心,那么她就想推翻这八个大臣,她自己来掌握朝政,可是她怎么办呢?她自己又没有这个能力,她没有军队,她没有权利,怎么办呢?当时安德海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安德海故意违反了宫廷纪律,被慈禧太后当时的懿贵妃痛打了一顿,打了一顿棍子,然后发送回了北京,犯了错误,那么就受到了处治。可是这个事件我们看到,他全部是安德海安排的,这是一个苦肉计,安德海挨了打以后,得到了机会,跑回了北京,他去干什么呢?他去联络宫廷中的慈禧太后的另外的一个政治通道,当时的宫亲王,那么安德海就把在承德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大臣的职位安排,全部告诉了宫亲王,然后把慈禧太后要和他联合发动政变,同推翻八个功名大臣的计划也告诉给了宫亲王,就这样宫亲王在北京就做好了发动政变的准备,最后八个功名大臣和慈禧回到北京的时候,政变就发生了,那么于是慈禧太后这个时候才取得了垂帘听政的地位,才掌握了朝廷的权柄。这是安德海帮助慈禧太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情。

  那么还有第二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后,当时朝廷的权利,主要是被宫亲王所掌握,因为慈禧太后她只能以皇帝的名义做在帘子后面,那么代表皇帝来进行决策,而所有的国家的大政,还都要宫亲王来处理,所以宫亲王当时的权利很大,那么慈禧和宫亲王曾经还是一个政治的同党,共同推翻了功名大臣,可是在新的政治体系之内,宫亲王和慈禧太后的权利又发生了冲突,那么在宫亲王和慈禧的冲突之中,安德海又帮了慈禧太后的大忙,他与慈禧太后出主意,说跟宫亲王升官,但是这个升的官要明升暗降,让他地位越来越高,让他权利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看到宫亲王的实权逐一的被慈禧太后给剥夺了,那么慈禧太后逐渐的取得了独裁大权的这样一种地位。可以说在十几年的政治斗争中,安德海一直是慈禧太后的亲信和支持者,也经受了这一系列的斗争的考验,所以慈禧太后对他的赏赐也是特别高的,那么慈禧太后就赏赐安德海做了当时的太监的总管,已经是太监里面的最高的职位。那么这个安德海我们看到,他就暴露出了一个太监的恶劣的本质。他不仅通过慈禧太后干预清朝的各种政事,而且他还利用他和慈禧太后的这种私人感情,急进的这种关系,那么他来收受贿赂,比如说一个朝廷的一个高级官员地方上的一个风将大吏,到了北京要想面见慈禧太后,要想有什么事情禀告的话,如果没有安德海的通报,没有安德海的引见,任何大臣都是见不到慈禧太后的。所以慈禧太后把所有的这些外事上的安排,都交给了安德海,而安德海就利用这种权利,收受红包,中饱私囊,那么当时清政府的上下的高官,都知道安德海受宠于慈禧太后,很多行为不断的人,都巴结安德海,可是安德海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这样的一种地位,他并不满足于每天收受一点小的礼金。他觉得自己在慈禧太后的手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他还想有更多的享受,索取更多的贿赂,他就想起一个办法来。在这一年的夏天,他就向慈禧太后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太后你的衣服都是旧衣服,那么女人谁不喜欢新衣服呢,你应该置办点新的衣服,这个事我来帮你办吧,我到南方去采购一些好的布料,给你带回来做一些新的衣服,慈禧太后听了这个请求,就认为安德海还是为他着想,就有答应他的这种意愿,可是慈禧太后她明白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太监是不允许出京城的,擅自出京者斩,那么清朝的皇帝立下了这样的一种家法,他是不能违背的。

  那么慈禧太后就把这样的一个法律,对安德海讲,你不是不知道,出了京城就是要杀头的,可是安德海说得也很有道理,他说我有您的照着,有您的保护,我又是给你办柴,这不是擅自出京,那么应该是公里的办差,再说现在谁还敢不给你面子呢?那么慈禧太后一听,有道理,你这不是私自出京,这是有公务啊,所以慈禧太后就答应了安德海,你就去吧,但是路上一定要小心,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引起地方的这种反感,安德海全部答应了慈禧太后的这些要求,可是安德海出京的时候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当他站在所有的这些地方官员的面前,占在百姓面前的时候,他就开始耀武扬威,他从北京到南方去,他乘坐了两艘龙舟,很大很大的船,那么带了六十多名随从,那么他的船上还带有专门的乐队,专门的厨师,船上还打出了两幅横幅,上面写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衣。那么奉旨钦差说的什么意思呢?说是奉了皇帝的旨意去办差,采办龙衣指的是,他要所办的差是给皇帝皇后去采购去了,是公务采购,是公务行为。可是慈禧太后所交待他的,要小心谨慎,他并没有在意,那么他就一路收取贿赂,一路铺张享受。当他来到山东境内的时候,那么他就受到了山东巡抚一个叫丁宝祯的人的严重的关注,丁宝祯是当时清政府的一个清官,他为人正直,而且他是科举出身,他读的都是儒家的圣贤书,讲究的是忠义之道,而他最看不起的就是安德海这种人,那么在他眼里,安德海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他不忠,他弄权干预朝政,不忠于祖宗加法,不忠国家法律,他不孝太监,那么不能为家庭传宗接代,所以他都不符合附加的基本的作用规则,所以安德海十分痛恨太监。所以丁宝祯十分痛恨安德海的这种太监。

  可是安德海他有权有势,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有动他不得,那么丁宝祯就破费了一番心思,准备对付安德海,他一想你安德海在北京在皇宫中谁也奈何不得,可是你今天到了我山东的地面上,那么到了我这里,就得听我的,但是丁宝祯他也不敢轻易的来处置安德海,那么他就命令他的手下,密切关注安德海的一举一动,把他沿途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全部把它记录下来,那么经过几天的材料的收集,丁宝祯发现安德海虽然打着是奉旨钦差的名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拿着皇帝的圣旨,他应该是属于擅自出京,而且他沿途索取了大量的贿赂,因此丁宝祯就把安德海沿途的劣行,还有他擅自出京的这些情况写成了报告,派人迅速的送往北京,而且他告诉送信的人,这份报告千万不要交给慈禧太后,一定要把这封信要交给宫亲王,因为丁宝祯他知道,慈禧太后是安德海的保护伞,这封报告要是交给了慈禧太后,那么安德海就会一路平安,而宫亲王是最痛恨安德海的,所以这封报道交给宫亲王手上,宫亲王就会很好的处理它,就会很快的给他一个回复,应该怎么样处理安德海。所有的这些正如丁宝祯所料,当宫亲王接到这封报告的时候,那么宫亲王专门找了一个慈禧太后生病的一个空档,那么他在军机处就拟好了一份圣旨,然后找到了小皇帝,让皇帝在这个圣旨上盖上了玉玺,盖好了玉玺之后,他命令他手下的人以600里加急最快的速度,在当时600里加急已经是特快转递的速度,迅速的送往山东,交给丁宝祯,那么丁宝祯他接到了宫亲王的圣旨以后,他打开一看,丁宝祯就高兴了,说你安德海今天再也走不出山东了。

  圣旨上是怎么写的呢,宫亲王以皇帝的名义是这样写的,说安姓太监安德海,以采办龙衣的名义擅自出京,着地方的政府查实证据,就地政法,如果证据确实的话,不需要再行请示,极性办理,这个圣旨说得很明白,说只要安德海是擅自出京,只要他有为非作歹的证据就不用再请示了,就地政法,马上就杀了他,不用在等北京的批复,那么丁宝祯拿到圣旨以后,马上命令他手下的总兵官,无论是安德海走到哪里,迅速把他给我捉来。那么总兵得到了命令以后,就派人把安德海的两艘大船全部强行靠岸,把安德海和船上所有的太监,还有乐师、厨师全部的扣押,然后迅速的把安德海押往了济南府,送到巡抚衙门,交给丁宝祯验明正身,已经不需要审判了,仅仅是验明正身,那么丁宝祯见到安德海以后,安德海还在那儿飞扬跋扈,他还在质问丁宝祯,你小小的一个巡抚,难道不认识我安德海吗,我是太监总管。丁宝祯也不废话,你是太监总管,安德海更是志高气昂的再次回答,我就是安德海。那么丁宝祯说好了,那现在就宣读圣旨,那么丁宝祯就把宫亲王送来圣旨的宣读了一边,宣读完圣旨以后,安德海所有飞扬跋扈的这种神采全部消失了,马上跪在地上求饶,希望看在慈禧太后的面子上饶他一命,丁宝祯根本不听他这些求饶的这些语句,马上命令推出斩首,不仅是处死了安德海,把他随行的所有的太监,有属于擅自出京,一并处死。

  安德海被处死以后,他的尸体被在济南的闹市区里面被示众三天,丁宝祯告诉大家,违反王法的人,就是这个下场,不管你有多高的权威,不管有谁保护你,在济南这里面,违法的人都是这样的下场。丁宝祯处死安德海这个案件,在清朝留下了一个惩治太监,严明执法的这样的一个好的案例。可是我们看到,自从猝死安德海以后,清朝制裁太监的法律却越来越松驰,这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因为太监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主要是因为执政者当时的慈禧太后,那么她越来越崇信太监,在安德海之后,还有一个大太监叫李联英,那么李联英后来也曾经走出过北京,而且我们看到,李联英有一次还代表慈禧太后到天津去检阅北洋水师,就是检阅当时清朝技术含量最高的这支军队,那么应该说李联英的所作所为,要比安德海更为严重,更应该处死,可是我们看到,李联英并没有受到法办,这就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慈禧太后的地位巩固了而慈禧太后,对他手下太监的保护,越来越严格。那么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和太监他们在滥用权利,他们违背了清朝皇帝们先前所制定的法律,这也从安德海之死这个案件里面折射出来一个问题,那么一个国家,法律执行的是否良好,不仅需要有好的法律,更主要的是需要有好的当政者,那么当政者他能够以法律的精神来办事的话,那么法律又会得到很好的执行。如果当政者不能够严格执法,那么再好的法律也行同虚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