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谣言成就历史----谣言与反间计

 百合 2014-11-27

谣言和战争是一体的。以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三计"反间计"为例,它将谣言的"妙用"发挥到极端。

"反间计"的原文是:"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大意是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确保我方万无一失。自古至今,为做到知己知彼,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社收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不管是哪一种间谍,他们的作用都是用来收集对方的情报。间谍作用之大,一个成功的间谍胜过十万大军。正因为如此,敌对双方都有一套"反间"的手段。比如收买对方的间谍以探知对方的情报或者向对方传递错误的情报是常用手法,但是这种手法不一定保险,于是有一种散布谣言,挑动对方内部自生矛盾达到削弱对方力量的做法即挑拨离间法史不绝书。这种有意散布谣言,制造假像,混淆视听,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难度大,但一旦成功成效非同小可,因而也是最高明的手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懂得利用谣言来达到反间的目的。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齐人大喜,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这是典型的散布谣言达到离间敌方的做法。

同样,陈平纵反间于项羽,一方面使金,一方面配合以谣言,致使项羽疑范增而逼走了这位军师智囊。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说是蒋干中计,其实是曹操中计。疑心重重的曹操碰上自以为是的蒋干,演技高超的周瑜配上设计诡密的谣言,一出好戏配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这样一节:"那蒋干因心中有事,难以入睡,二更即起,见帐内残灯尚明,桌上堆着文书,便下床偷看,他见有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一封投降书信,不禁大惊,忙将其藏到了身上。这时,周瑜在床上翻了个身,说起了梦话,道是数日之内要让蒋干看那曹操的脑袋。蒋干连忙熄灯上床。将近四更时分,只听得有人进帐唤道: "都督醒了吗?"周瑜装作梦醒的样子,故意问那人说:"床上睡的是甚么人?"那人答道: "都督请子翼一同睡觉,怎么忘记了?"周瑜懊悔地说: "我平日从未醉酒,昨天喝了,不知可曾说过些甚么?"那人道: "江北有人过来。"周瑜小声喝道: "低声!"又叫: "子翼。"蒋干装作睡着,一声不应。周瑜同来人悄悄走出帐外,蒋干则在帐内偷听,只听来人在外面说: "蔡、张二位都督道:'急切中无法下手。'"后面的话因声音太小,无法听清。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又叫:"子翼。"蒋干不应,仍然蒙头假睡。"

在这里,本应大事张扬的谣言变得诡秘起来,只有这样才骗得过蒋干,骗过了蒋干就等于骗过了曹操。尽管还辅有"铁证"――伪造的降书。但这不是关键,伪造的降书难以骗过狡猾的曹操,关键在于谣言的心理作用。只见"蒋干取出书信,并将听到的事情一一告诉了曹操。曹操大怒道: "这两贼人竟敢如此大胆!"遂唤蔡瑁,张允入帐,未容二人分辩,即命武士推出斩首。"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更多的时候,人们更容易相信听到的东西。从心理学上分析,看到的东西往往要经过一番大脑的思考再化为行动,而听到的东西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要短得多,有时甚至来不及思索就化作了行动。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诸葛亮也使用了一回反间计:当孔明先生刚刚七摛孟获班师回朝,就听"细作"飞报,曹丕己死,司马懿督雍凉兵马。孔明一生最怕碰上这位司马,正想计之时,有后来被孔明挥泪所斩的那个马谡献上了反间计。"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孔明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这

这一计差一点要了司马懿的老命,要不是曹真及时出面制止,司马大人恐怕司不成马了,更没有后来的东山再起。整个三国历史很有可能会重写。

因谣言而反间计成,因反间计成而损失惨重的莫过宋金对峙以及明清对决之际。在宋、金长期对峙中,金人采取"用敌制敌"策略,扶立刘豫为皇帝,来治理占领区;岳飞为了颠覆刘豫政权,巧施"反间计",并利用金兀术仇视刘豫的心结,废黜了刘豫,也是用敌制敌;最后,金兀术利用宋高宗对岳飞既爱又恨的矛盾情结,与秦桧连手,主导另一出反间计。前者计成除了一个"汉奸";后者计成则去了一个岳飞。表面上是一报还一报,实质上南宋吃了大亏。

无独有偶,明清对决之际,真是冤家路狭,汉人又碰上老对手"后金"即"大清"。著名的皇太极之反间袁崇焕就是在这个生死存亡关头上演了。

本来后金与袁崇焕对峙多年,后金无可奈何,努尔哈赤都在战斗中受重伤不治,皇太极也视他为眼中钉。然而,堡垒却从内部攻破了。

刚开始,崇祯帝对袁崇焕是非常器重的,没想到,打了败仗的皇太极却绕道河北直扑北京城。后金军队突然出现,引起了京师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好在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疑心极重的崇祯帝,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所谓的情报是彻头彻尾的谣言。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这是《三国演义》三江口的重演。两相比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曹操三江口中计后尚可鼎足一方,而崇祯皇帝中计后再无回天之力了。

历史就这样因为一两则谣言而改写了。回过头来我们看《水浒传》发现,梁山好汉与大宋对峙之时看不到任何谣言,而最后招安了,相关的谣言反而出现了。这个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