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军”名称的由来

 红瓦屋图书馆 2014-11-27
“湘军”名称的由来
2014年1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顾则徐
  所谓湘军,是指清朝后期咸丰、同治时期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为领袖的军队。但在湘军解体之前,其实并不正式使用“湘军”名称,这一名称的正式、广泛使用,恰恰是在湘军已经解体之后。
  湘军起源于江忠源。江忠源是湖南新宁县举人,早在1847年起,就已经组织团练镇压雷再浩、李沅发、赵金龙等叛乱。1851年太平天国兴起不久,江忠源即组织了500人队伍赴广西参加镇压,江忠源这支队伍称楚勇。也就是说,后来被叫做湘军的军事系统,在其最初起源时叫做楚勇。
  1953年曾国藩按照咸丰皇帝指令在湖南编练团练,首先追随曾国藩组织起团练的人是其门生罗泽南。罗泽南部称湘乡勇、湘勇,后来罗泽南战死,所部由李续宾指挥,但另外由王鑫指挥的部分不愿意服从曾国藩,称为老湘勇、老湘营。所谓“湘勇”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受曾国藩直属的湖南之勇,相当于湘军但不包括全部湘军;二是罗泽南部的本义,特指湘乡勇,就湖南内某个地区来说,湘军不局限为湘乡勇,比如邹汉章所部称新化勇。
  1854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曾国藩使用了“水师陆军”、“水陆官军”等称呼正式军队的词语指称湘军。后来曾国荃说:“会有诏行团练于东南诸省,吾伯兄太傅文正公始以墨经治军长沙,用诸生讨训山农,号曰湘军,湘军之名自此始。”曾国荃指的正是1854年。似乎曾国荃说得很有道理,既然使用了“军”的词语,有“湘军”名称应该很自然,但这是曾国荃经过30多年后的误记。曾国藩当时只是用“军”统称,具体称湘军还是用“勇”,这跟曾国藩没有胆量逾越朝廷军事制度有关系。
  就湘军本身而言,随着走出湖南地区和人事的变化,各个系统也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名称。比如赣勇、皖勇、淮勇等;也有以统帅个人名字相称的,比如鲍超字春霆,他的部队称鲍军、春霆军、霆军,左宗棠部则称左军。名称的难以统一还跟湘军将领和兵员实际并不局限于湖南相关。比如胡林翼部最初称黔勇,李孟群部的水军称粤勇,也称广西水勇。将领中比如以李瀚章为代表的李氏兄弟是安徽合肥人,鲍超是四川奉节县人;也并不限于汉人,比如塔齐布是北京旗人,多隆阿是齐齐哈尔旗人。
  不过,1857年后出现了一个大致统一的名称“楚军”。这跟胡林翼相关,他平定湖北后即率兵东进,将所部称“楚军”。由于胡林翼部实际已经是湘军主力,曾国藩也顺势接过了“楚军”这一称呼。也就是说,所谓湘军真正有过的统一称呼是“楚军”,而不是后来所谓的“湘军”。
  1861年同治皇帝继位,曾国藩占领安庆后,开始使用“湘军”一词。1864年曾国藩开始较多使用“湘军”、“淮军”、“豫军”等名词。该年湘军攻占金陵,之后湘军解体。1867年在金陵建造了三个昭忠祠,分别为湘军陆师昭忠祠、湘军水师昭忠祠、官绅昭忠祠,曾国藩为此撰写了《金陵军营官绅昭忠祠记》、《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这是曾国藩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正式使用“湘军”名称。但即使如此,在文章内容当中,他也还是混用着“楚军”名称。
  不再称“楚军”,“湘军”名称真正被确立和流行至今,是由曾经在曾国藩幕府中担任过幕僚的湖南名儒、历史学家王闿运所奠定。1881年王闿运完成了引起轩然大波的著作《湘军志》,在这部著作中,他把各个体系的湘军势力和人物都归在了“湘军”名下,不仅梳理、归纳了湘军的系统,而且也等于界定了“湘军”概念。因此,尽管“湘军”一词出现较早,但今人所理解的“湘军”一词的真正使用,是由王闿运在1881年奠定的。这时候,所谓的湘军已经烟消云散。

  (本文作者为文史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