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市清名桥古运河景区31

 昵称18892371 2014-11-27
古运河“水弄堂”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自北京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其中镇江京口到杭州,据传在春秋时吴王夫差就已开凿。至秦时苏州至镇江已能通航,以-上称为江南运河。隋时江北运河扬州至洛阳开通可直达北京。至元代,扬州至德州开通,自此,京杭大运河可不绕洛阳而南北贯通。

    明代嘉靖以前,京杭运河穿越无锡城出南城门经塔桥下南行。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入侵,锡城水关关闭,船只改由穿莲蓉桥、亭子桥、羊腰湾再折向南下,此后遂无变化,直至无锡解放。后为适应水运繁忙,实行单向行驶:上行由亭子桥经工运桥、通汇桥、莲蓉桥,经江尖北侧出吴桥。下行由吴桥入,经黄埠墩、江尖南侧、人民桥、西水墩、体育场桥、文化宫桥、南长桥、塔桥、跨塘桥南行。

 

    为了解决城区古运河航道堵塞,江苏省水利厅与无锡市政府制订出无锡新运河走向规划:由黄埠墩经老鸦浜,至下甸桥与老运河汇合,全长24公里,并于1980年通航,遂成为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八十年代中国国际旅行社无锡支社举办“古运河游览线”,自双河尖至下旬桥沿途观赏黄埠墩、米市旧址、西水墩、妙光塔、南禅寺牌坊、清名桥、伯渎港等石桥、老街、水巷、民居及古窑遗址等,被境外游客誉为神奇的旅游。1983年12月23日无锡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无锡市区古运河规划》的决议,1987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又公布《无锡市古运河管理暂行规定》。至此,无锡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已基本形成。

    京杭运河在无锡境内流长40.8公里,其中无锡市区段自皋桥至下甸桥14.96公里。在秦汉之前,即具有吴越文化色彩。晋、唐、宋、元之际,已孕育出不少优秀的历史人物。明清时期更盛。故留下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如现有的黄埠墩、西水墩、南禅寺、南水仙庙等。同时孕育发展了无锡的近代民族工商业,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运河之畔,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即产生在这里。当时无锡米粮行已达100多家,堆栈30余处,仓储容量达200多万石(每石合75公斤)。80%的米粮行堆栈均分设在运河两岸。纱号、纸号、百货、五金、绸布、油麻、国药、银行,钱庄等,商店林立,商市繁荣。与运河相近的街区有江阴巷、布行弄、北大街、棚下街、南长街等,更是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聚集之所,无锡著名的商号如日新、时和、懋伦,九伦、大来、大吉春、万大、元大恒等均设于此,银钱业有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汇源银行、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福裕钱庄等,有的还各自发行钱票,在市场流通。现虽历经变迁,但原貌依稀尚存。

    此处的运河水街颇具特色,负有盛名,自吴桥至工运桥、跨塘桥、清名桥,于清末和辛亥革命时已形成水上街区,至抗战前夕达到顶峰,在吴桥两侧,船桅林立,为米、粮、陶器、山地货行集中之地,莲蓉桥至通汇桥,以竹场巷水街及麻饼沿河为最著名。竹场巷以经营毛竹而著名,民国时期成为无锡的金融中心,该处有锡金钱、丝两业公所等机构。通惠桥至工运桥,为无锡的船埠中心,最早有上海招商局无锡分局,随后有大东、戴生昌、老公茂等轮船局,进入20年代后,又相继出现泰昌、中华、利澄、源兴、新商、恒裕、银湖、新济、大通、公商、翔康等轮运局及70多艘客班机轮及近百条拖船均于此集散。芋头沿河,清末以经营芋头等地货而著名。桃枣沿河,清末以经营桃枣等南北货而出名。茅篷沿河以经营竹篙、船篷而得名。南尖河为木行、油厂、米厂、面粉厂、石粉厂等集中之地。向南有鱼行街、棚下街等,原是旧城三大闹市之一,渔民将水产品沿岸出售,棚下街开设商店、作坊,敞棚蔽口,设摊交易,尤以迎龙桥为其精华地带,商市与水运装卸甚是繁盛。南长桥至塔桥、跨塘桥、大公桥、清名桥,前街后河,有南长街、北长街、上塘街、下塘街等,这些街道前店后宅,家家均有一水码头,店中午夜,即能听到橹棹吱呀之声,为典型的江南水巷街区。

 

无锡市古运河保护区范围:

1.吴桥至莲蓉桥长1.7公里。

2.江尖至人民桥长1.2公里。

3.人民桥至南长桥长2.2公里(南长区内)。

4.南长桥至清名桥长1.5公里(南长街畔)。

以上共计6.6公里,保护区基本按50米纵深控制,1995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这6.6公里为无锡市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展示无锡文化精华之地。

从南长桥至清名桥全长1.5公里的古运河段,河面宽约20米,两岸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前店后坊的江南民居建筑,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并由寺、塔、河、街、桥、窑、宅、坊等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民间俗称:“水弄堂”。

“水弄堂”虽然只占京杭大运河的于分之一还不到,但这里的建筑出自上世纪初以前的不同年代,由众多能工巧匠构筑,具有多样协调的风格特色,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是历史人文景观密集的艺术长廊,是无锡市区古运河值得骄傲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窥见江南水乡浓郁的民风民俗,构成了无锡古运河独特的旅游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