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程师徐铁生历时34年 编纂《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家常话 2014-11-27
本报记者屈国华 于 冲

  今年初,海门四甲籍暖通高级工程师徐铁生历时34年编纂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正式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350万字,收集姓氏31684条,比目前姓氏条目最多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多出7871条。该书用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万里(曾参与编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工具书)的话来说,是“囊括大量方志甚至数千种典籍与研究专著中姓氏而辑为一编”。一位工科出身的老先生如何独自编纂完成这样一本令业内专家叹为观止的民俗学大辞典?带着疑问,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通市区登门拜访了徐老先生。

  徐老是一位典型的海门通东人,1937年出生于四甲一个农民家庭,虽因工作关系多年客居他乡,但乡音未改,以一口流利的通东话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年少时,徐铁生就读于海门中学初中部,后入扬州工业学校(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学习采暖通风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采暖通风工程设备研究和运用工作。1982年,徐铁生调回南通,在第四棉纺厂从事空调和除尘管理工作,获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高级工程师,至1995年退休。1995年,他受海门县地方志办公室之约,为《海门县志》撰写了方言章节,约8万字,介绍了海门两种方言,即海门话和通东话。

  “研究中华姓氏,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徐铁生坦言。这一爱好始于小时家藏的一本《百家姓》,至今,他仍能背诵其中许多段落。1977年,徐铁生从朋友处借到一本《康熙字典》,发现其中记载了众多《百家姓》里没有的姓氏,就摘抄下来。“从此,我开始留意各种读物,发现有新的姓氏就记录下来。”

  1980年,徐铁生在石家庄设计院工作。一次,石家庄进行普选,大街小巷贴出众多选民榜,他利用星期天到处转悠,见到选民榜后便驻足观看,发现了许多新的姓氏。当1982年离开石家庄时,他收集到的姓氏已超过1500个。

  调回南通后,休息日,他一头扎进南通市图书馆,找到了数百部古代姓氏典籍和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上面记载了众多人名,他一本一本地翻阅摘录。“在那里,从古籍和方志本上,搜集到1万多个姓氏。” 徐铁生回忆这段经历依旧十分兴奋。

  为了找寻新的姓氏,徐铁生赴上海,在亲戚家一住就是一个半月,每天去上海图书馆借阅40本书籍,先秦经典文献、二十五史和《广韵》等韵书、字书,《姓谱》《元和姓纂》《姓解》等姓氏经典文献,他一一尽览。有时来不及阅读,他便复印下来,回家后整理。

  由于曾自学过语言学,甲骨卜辞、商周彝铭、帛书、简书、战国与秦汉玺印、石刻碑铭、古文书等文献,成了徐铁生发现姓氏的另一出处。对少数民族的姓氏制度,他也作了深入研究。通过这些年来的调查,他发现了许多前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记录过的,诸如死、亡、卒、囚、犯、贼、妖、魔、鬼、魅、怪等奇特姓氏。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愤怒

    0人

  • 开心

    1人

  • 流泪

    0人

  • 震惊

    2人

  • 呵呵

    0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