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贺绿汀旧居
位于安福路191弄15号(原安福路191弄美华里15号)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并进入电影界,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贺绿汀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且写下《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贺绿汀与姜瑞芝(后来成为其妻子)初到上海,在美华里15号住宅(今安福路191弄15号)开始了艰难的教书、求学生涯。贺绿汀去世前,曾经多次提及此屋。根据居住在安福路191弄15号的老人回忆,贺绿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两次来此地“怀旧”。汽车停在弄堂口,贺老由医务人员搀扶着来到15号住宅门口。贺老虽然年老体弱多病,但是,他仍然坚持要亲自来看一看。可见,在美华里15号住宅的那一段艰苦岁月,是多么深深地镌刻在老人的内心世界里。
2009年11月,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公布贺绿汀旧居为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贺绿汀旧居
贺绿汀旧居室内
位于上海音乐学院内的贺绿汀雕像
贺绿汀旧居位置图
5.田汉雕像
位于上海市长乐路、东湖路、富民路三角花园内。
田汉(1898~1968),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湖南长沙人。他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同时也参与发起、组织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他创作了《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组建了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同时写作了话剧《秋声赋》、《黄金时代》,与洪深、夏衍合编了《再会吧,香港》。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他又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戏曲学校首任校长。他紧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为壮大戏剧队伍、繁荣戏剧创作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推动戏曲改革,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1968年12月10日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四人帮”反党集团迫害死于狱中。
此雕像是1995年12月28日在田汉诞辰97周年的时候,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立的。雕像立于长乐路、东湖路、富民路三角花园内。雕像作者:章永浩,碑文撰写:杜宣,环境设计:周在春。
田汉雕像
雕像基座
田汉雕像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