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子·服饰/风俗辞典

 廿氏春秋 2014-11-28
背子  亦写作“褙子”,古称“中单”、“


”、“半臂”。宋程大昌《演繁露》三《背子中禅》说:“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焉耳。其实古之中禅也。禅之字或为单,中单之制,正如今人背子,”此谓背子是由古之中单而来。《通俗编》说:“《说文》:‘无袂之衣谓之


。’赵宦光长笺云:‘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俗谓之披袄,小

  者曰背子’。”这是说没有袖头的衣服叫背子,由武士蔽甲变化而成。

  唐代,背子多指短袖上衣。《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 “(玄宗)令皇甫询于益州织半臂背子、琵琶杆拨、镂牙合子等。”《事物纪原》“衣裘带服部”“背子”条也说:“实录又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却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根据现存的一些石雕、壁画资料看,唐代的背子很象现代的短袖衬衣。

  宋代的背子一般有三种含意。一种指贵族男子穿在祭服、朝服内的衬衣,其制如古之中单:盘领、长袖、两腋开衩,下长至足。此即程大昌所谓“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也。一种指武士、仪卫的制服,其式圆领、对襟、短袖,下长至膝。还有一种专指妇女常用之服。其制为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袖有宽窄两式,衣长有膝上、齐膝、过膝、齐裙、至足几种。这种背子,盛行于整个两宋时期,上自后妃,下及民女均可穿着。宋李荐《济南先生师友谈记》“御宴惟五人,……宝慈暨长乐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簪而已;衣黄背子,衣无华彩。太妃暨中宫皆缕金云月冠,前后亦白玉龙簪,而饰以北珠,珠甚大,衣红背子,皆用珠为饰。”《宋史·舆服志》也载:“淳熙中,朱熹又定祭祀、冠婚之服,特颁行之。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 ……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纷、背子。”

  元明时期,背子样式沿袭两宋,为官民常服,并屡屡出现于文学作品。元杂剧《外行首》第二折:“则要你穿背子,戴冠梳,急煎煎,闹炒炒,柳陌花街将罪业招。”这是指妓女服背子。《水浒》八回:“当时董超便和酒保径到店中阁儿内看时,见坐着一个人,头戴顶万字巾,身穿领皂纱背子,下面皂靴净袜。”《武王伐纣平话》中:“至夜,羊刃着皂衣褙子,去劫黄飞虎寨.”两处所说,当是武士之背子(半臂衣)。《古今小说》称之为“背儿”。卷三十六说那人:“砖顶背系带头巾,皂罗文武带背儿,下两宽口袴,侧面丝鞋”。(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