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日“铛铛车”彰显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情

 pengxq书斋 2014-11-29

旧日“铛铛车”彰显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情 [复制链接]

雷宏宝
头像

雷宏宝

  • 论坛元老
  • 1980-01-01
  • 7586
  • 62829
  • 保密
  • 2013-03-01
1#
t T
发表于 2013-11-01 11:57 |只看楼主

旧日“铛铛车”彰显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情

来 源:腾讯大申网

  “叮叮当,叮叮当”,有轨电车穿梭在老上海的大街小巷。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腕挎手袋,款款而上电车的踏板;头戴礼帽的老克勒侧倚在木长椅的车厢里,漫不经心地浏览车窗外的大马路(南京路)。这一幕幕街景,像泛黄的月份牌,将我们带回风花雪月的老上海。
  有轨电车,它的前身是有轨马车。早在1865年,世界上第一条马拉的有轨车道在柏林诞生。1881年,还是在柏林,由冯·西门子设计的首列有轨电车问世了,当时它只能载6人,轨道长度只有400米。7年之后,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从此,有轨电车渐入佳境,上个世纪中叶有轨电车进入黄金时代。早在1881年,英商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倡议在租界内行驶有轨电车,法公董局开始着手研究在法租界内行驶有轨电车交通的计划,这是上海第一次筹办有轨电车工程。但由于英法美等国的利益分配等原因,直到27年后,即1908 年3月5日(比天津首先开通白牌电车,晚了2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才正式开通。这条由英商经营的1路有轨电车, 线路长6.04公里, 自静安寺至外滩广东路的上海总汇。据说,当时市民们误以为坐电车会触电,一时没人乘坐。为此,英国人雇用了一批失业者当专业坐车人,还向乘客赠送花露水、牙粉、香皂等礼物,生意才逐渐好转。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直至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有轨电车已遍布上海市区的东南西北各个角落,并成为公共交通的主要生力军。1975年12月1日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3路(虹口公园五角场)拆除, 改行93路汽车。上海正式全面告别近70年的有轨电车历史。

  五十年代,阿拉小辰光(我小时候)住在上海天潼路(近河南中路)的怡如里(646弄),那时有一辆8路有轨电车(杨树浦至东新桥)经过我家的弄堂口,3分钱起价。那时家境拮据,我少有零用钱,尽管很想乘坐电车去南京路,但苦于囊中羞涩,常常站在弄堂口看着电车远去的背影,梦游一番。梦境中,我驾驶着电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到了上小学时,家母每周才给我2分钱零用,我舍不得化,把钱一分一分攒起来,存入一个泥制储蓄罐。听到硬币掉入罐中声响,想到会有越来越多乘电车的钱,内心如灌蜜似的,快乐无比。不久,“文革”风暴来临,大中小学校都停课闹革命。我家隔壁邻居王建民,他说现在只要带上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上电车向乘客背上一段语录,车费全免。我们当时听到免费乘车的消息,顿时热血沸腾,急不可待地跳上一辆电车,就大声背道“要斗私批修!”、“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那段疯狂的日子里,别说免费乘电车,比我们稍长的大哥大姐不都免费乘火车大串联去了。侬晓得伐?(你知道吗?)乘有轨电车最有味道的是立了(站着)驾驶员旁边,看伊(他)开车,伊是立了嗨开车呃(他是站着驾驶的)。1968年,我家从天潼路搬到武宁路,住进了有煤卫设施的楼房。远离了弄堂,远离了石库门,远离了有轨电车,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可以说,“叮叮当当”的电车声伴我走完了少年时代。

  传统的有轨电车毕竟速度较慢、噪声较大,而制约其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铺设轨道。然而,有轨电车的最大长处便是污染较少。此外,它的身上总是蕴含并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气质。事实上,欧洲各国名城正是着眼于此,近年来成功研发了“扬长避短”的新型有轨电车。如今,阔别上海34年的有轨电车虽重现浦东张江园区,但老上海人总有一种情结,盼望怀旧味十足的有轨电车出现在市中心。窃以为,与其让不伦不类的电动观光车穿梭于南京路步行街,还不如让有轨电车代替之。真切希望市政府综合城市交通、环保和旅游事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在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将经典怀旧的有轨电车还给上海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