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南洋公学”到“丁香花园”

 pengxq书斋 2014-11-30

从“南洋公学”到“丁香花园”——洋务运动后诞生在华山路附近的... [复制链接]

雷宏宝
头像

雷宏宝

  • 论坛元老
  • 1980-01-01
  • 7601
  • 62969
  • 保密
  • 2013-03-01
1#
t T
发表于 2013-11-03 06:54 |只看楼主

从“南洋公学”到“丁香花园”

——洋务运动后诞生在华山路附近的故事


来源:党史信息报


作者:理勇



       李鸿章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和首领,18世纪60年代起,在他主持和支持下创办的近代实业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中国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洋务主要由他的幕僚和干将盛宣怀(杏荪)实施的。甲午战争的战败给国人以最大的震惊,中国掀起了变法维新的浪潮。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从而使学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变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只是,目前当年建立的南洋公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坐落在的华山路上当年又发生过一些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一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时曾与比利时国王商谈修建从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比利时深知,得不到欧洲大国的支持,他们不可能独揽如此大的工程,遂与法国银团合作,至于李鸿章为何不直接找英、德等大国,而愿与比利时合作,当然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原因或其他关系。次年5月,盛宣怀以“大清国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头品顶戴太常寺卿”的头衔与比利时代表在武昌签订《卢汉铁路借款合同》。建设、经营、管理铁路需专业和专门的人才,在《合同》签订前,在李鸿章授意下,盛宣怀就在天津和上海分别创办“北洋公学”和“南洋公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南洋公学是1897年收购徐家汇的一家缫丝厂旧址创办的,最初只招师范生30人,中院生100人,实招人数不及一半,但为了不影响开学,盛宣怀决定按时开学。次年,原南京汇文书院校监(即校长),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应邀任校监,福开森任期内将校舍扩充至150亩,并建造了中院与上院的教育楼,今交大校址内的图书馆即原来的中院,而上院则在上世纪50年代扩建中拆除。1907年福开森还私人出资建造福开森路,即今天的武康路。除校舍外,南洋公学还购进相邻土地,计划用于建造教师和学生的宿舍,如今淮海中路与华山路东北角的一幢洋楼就是校长宿舍,相邻的“又斯顿公寓(今登云公寓)”等是高级员工宿舍。
  南洋公学于1903年改称上海商务学堂,1906年直辖邮传部,改称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2年改称南洋大学,1921年与唐山工专、北京邮电学校、铁路管理学校合并后改称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冠以“上海”。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华山路校址已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
  而上海交通大学一路之隔的华山路1628号的复旦中学,其旧址原为纪念李鸿章的祠堂李公祠。1901年李鸿章逝世,盛宣怀奏请在上海建李公祠,1904年奏准,盛宣怀让出一块与南洋公学相邻,位于法华浜(部分相当于今法华镇路)东岸,原留于建设校舍的土地22亩建祠,祠内主殿额书“丞相祠堂”,面对祠堂有一戏台(1989年被拆,我在现场),东侧有假山、御碑厅、御碑三通。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期间,德国最大的钢铁、军火生产商克虏伯公司(Krupp Gmbh)决定为李鸿章铸铜质立像,计划作为1903年李鸿章80华诞的寿礼,但铜像尚未完工,李鸿章就逝世了,公司也在筹划,这铜像于何时以什么方式运到中国为宜。
  李公祠按计划于1906年落成,克虏伯公司与大清驻奥地利大臣(即公使),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季皋,一作季高)协商,同意将铜像立在上海李公祠,由德商信义洋行负责运到上海并安装,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906年2月21日)行揭幕礼。铜像为立像,纯铜铸造,像高九尺六寸,李鸿章头戴顶戴,身披黄马褂,左手持佩剑,连大理石底座总高29尺有余。基座上有铭文,镌“大清国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李公七十四岁(时1896年访欧时像)造像”,另有铭,曰:“星宿有时陨,既下则光彩全无。英豪治世之功勋,历久而犹能昌炽。毕生谟烈,虽万代后,其事迹行踪,尚丕焕不坠。”此文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笔。
  清帝逊位后,大清遗老遗少也不被人重视。旋由民国政府将李公祠拨给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为校址。1922年复旦大学迁江湾新校址,李公祠即为复旦大学附中校舍,后因大学与附中间冲突日益激烈,附中宣布脱离大学,称“复旦中学”。1930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和教育部令,定李公祠为复旦中学永久性校址。李鸿章铜像毁于解放初,铜像及基座去向不明,今“丞相祠堂”建筑犹在,并已被公布为保护单位。
  三
  1914年法租界扩张,上海交通大学附近的华山路以东区域被划进法租界。在未划入租界之前华山路一带的地价相对较低,原本属于李鸿章批准建造的华山路,被他自己圈进多少土地已无人知晓,当初属于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占地多少更是无人知道。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距离丁香花园仅一二百米的安福路318号内是一块占地不小的墓地,这里就是李鸿章衣冠冢。李鸿章是靠淮军在上海起家的,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驻天津。但其妾浦氏与正妻赵氏不睦,所以正妻住天津,妾住上海。1901年李鸿章逝世后,妾为李鸿章建衣冠冢。墓地占地约2亩,设有甬道和主墓,主墓为灰浆垒建的圆顶墓,墓上建有六角形亭,亭的六面均设有窗户,从南门经甬道进入墓地,北侧则是园林。1954年上海市电影发行公司将墓拆除建成房屋,据称,当时石墓穴中发现一大二小三口铜棺,按中国葬俗,其中大棺应该是李鸿章的衣冠冢,两口小的应该留给正妻赵氏和妾浦氏的。我在博物馆工作多年,未在旧账或旧档中发现李鸿章衣冠冢物品的记录,这些东西已不知去向。但有一点也许可以肯定,衣冠冢距今丁香花园仅百余米,这个衣冠冢当初应该是建在丁香花园内的,当大清王朝倒台后,李鸿章家族的地位不再显赫,甚至有点尴尬,丁香花园被分块出卖,才使衣冠冢从园内到了园外。
  在丁香花园的东北或衣冠冢北面约百余米处是“枕流公寓”,据说该地块也是原丁香花园的一部分,1930-1931年被建为公寓,有多户李氏后人居住在公寓内。该公寓的英文名为Brookside Apartments,直译应该是“河边公寓”或“溪边公寓”,不过,“枕流”则出自成语“枕流漱石”。《世说新语》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子荆对王武子讲,他将远离喧嚣的城市,隐居到荒野去过以石为枕,以泉为饮的悠闲生活,也许是话讲得急了,就把“枕石漱流”讲成了“枕流漱石”,于是王武子发难曰:“难道水流可以当枕头,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机敏过人,才思横溢,就将错就错地解释:“所以枕流,欲以洗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大意是:以流水为枕,可以洗尽耳根,免除嚣闹,以石当饭,可以磨练出铜嘴铁牙。此虽是文人的做作,但“枕流漱石”作为成语,喻远离世俗,潜心静思,磨练意志。中文的“枕流公寓”比英文的Brookside Apartments雅趣多了。
  链接:
  1860年,以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东进军逼近上海,江南局势发生明显的变化,租界当局与清政府联手镇压太平军。上海西行无路,李鸿章同意租界当局在租界外筑路,以利军行,这种路称之“越界筑路”。旋法租界沿肇嘉浜北岸筑从斜桥通徐家汇的马路,称“法徐家汇路”,英租界筑从静安寺至徐家汇的马路,称“英徐家汇路”。二条均称“徐家汇路”的马路容易混为一谈,1921年公共租界将“英徐家汇路”重新命名为“海格路”,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英法战胜德国作出贡献的英国陆军元帅海格(Douglas Haig),1943年改称华山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