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大多数上海人若不炒股炒房赚外快 将不能做上海人|债券|同业

 一阵轻风水水水 2014-11-30

分析:大多数上海人若不炒股炒房赚外快 将不能做上海人


来源:中证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股市,迄今已二十年。期间经历了1996年、2000年、2006年、2009年这几波很像样的牛市,却没有一次抓住机会发大财,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债券收益投资经理。业内很多机构的操盘手,如果出道很早却至今还在兢兢业业打工的,应该和我感同身受。

今年夏天开始的这波行情,走到现在指数涨了30%多,据最新统计说有超过一百只股票翻倍。不知各位读者朋友赚了多少?我问了一下周围的老江湖,似乎赚到50%左右的人居多,很少有人低于20%,但也没发现谁把资产翻了倍。可能我周围的人都年龄偏大,至少有十来年股龄,所以即便行情来了也不会满仓操作。但是反过来说,该赚的钱多少总能赚到点,不会很夸张地踏空。

我感觉人老了,赚钱的紧迫感会比年轻时强很多——这似乎和大家通常的印象有偏差。其实道理也简单,首先是钱的效用和人生的剩余长度是成正比的。70岁的人拿着500万,不如17岁的人拿着50万更幸福。其次是社会财富增长速度太快,如果个人资产增长速度搭不上快车,那小富等于平庸,平庸等于变穷。

比如上海这样的一线国际化城市,作为本地人,如果学习工作不求上进,投资又赶不上潮流,那在外地甚至外国精英的挤压下,爷爷住内环的,爸爸就住中环,儿子很可能到外环买婚房,孙子弄不好变成城乡接合部居民,甚至最后落个江浙户口。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各位去查查官方公布的上海全市居民平均工资、本科生起薪等数据,基本是不能支撑在外环买一套二室新房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上海人,不炒股炒房赚外快,最后的结局就是不能做上海人。当然你非要说爹妈给成年子女送钱送房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那危机感就没有那么强了。

赚钱的压力,也许也和工作有关。在金融等高竞争行业,纯粹的稳健经营其实跟找死没什么两样。就像保险公司,如果投资部四平八稳毫无进取心,那压力和风险就转化到精算和产品设计,如果精算师也笃悠悠不肯冒险,那只好让销售去胡说八道激进营销。如果整个工作链上没一个人有意识地去赚“必须赚的钱”,那市场份额必然被别的公司抢夺,最后客户资源和保费收入枯竭,庞大的营运和人力成本活生生把公司拖垮。相信别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信托,这方面的感触比我们还强。

当然有时候无为而治等别人先完蛋,也是一种阶段性的策略。比如2007年、2008年,全体员工偷懒不思进取就是一种美德,大家可以出去旅游度假,半年到一年后回来上班,去收购那些撑不下去的同业。但阶段性策略不可能成为长期策略,因为如果绝大多数激进的机构注定要输给保守的机构,那这个市场背景整体就是很恶劣的,活下来的未必是成功者。

2014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在去年底今年初,曾出现通胀和债券收益严重背离的状态,而下半年又曾出现五年一遇的超低市盈率、市净率股票泛滥的局面。所以上半年债券赚10%,下半年股票赚30%,几乎是一个老股民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必须赚到的最起码的利润。动荡年代生存下去是一种挑战,而和平繁荣年代活的比别人好、比过去的自己好,也是一种艰巨的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