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

 东秋元图书馆 2014-11-30


后来谁是调筝手?试谱西湖转踏声

——西湖十景转踏初探

 

 

2014/11/30

 

 

贱恙缠身韵未成,

水光山色总关情。

后来谁是调筝手?

试谱西湖转踏声。

 

 

这次回到杭州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由椎间盘突起而引发坐骨神经痛,站、卧、行走都无妨,就是不能坐。去医院做了牵引和熏蒸,也未见疗效。最后批改学生作业和考卷时,我只能跪在沙发垫上,真是苦不堪言。如此状态,写诗兴致全无,每当看到网上诗友们源源不断的佳作,徒生羡慕而已。不过在此期间我购得两部西湖画册,一部为清代康熙朝的王原祁所绘《西湖十景图》,一部为乾隆朝的钱维城所绘《西湖三十二景图》,受此激发,又将旧作《菩萨蛮·西湖十景》翻出来修改了一遍,配上钱维城的图,别有一番趣味。再将数年前写的一组《七绝·西湖十景藏头诗》组合在一起,有点类似古代的“转踏”。如果配上音乐和舞蹈,不知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如今既缺琴瑟,只好补之以丹青。

 

说到宋代曾有一种叫做“转踏”的文艺形式,是用音乐舞蹈与诗词相配而表演的艺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之乐曲》:“其歌舞相兼者则谓之传踏,亦谓之转踏,亦谓之缠达。北宋之转踏恒以一曲连续歌之,每一首咏一事,共若干首,则咏若干事。然亦有合若干首而咏一事者。”其歌词是由同一词牌的若干首词组成,是联章体的一种。流传下来的有《调笑转踏》,一般是先作同题而平仄韵不同的两首四句七言诗,相当于是上下阕转调的词曲,其中每句都可不计平仄,只要句读流畅就行,然后用其意和上乐曲转化成《调笑转踏》。所谓“转”意为“转调”,是将两首同题的四句七言诗构成一首“和乐词”,先将前四句为平韵的七言诗,“转调”为后四句为仄韵的七言诗,再然后将这首“转调”七言诗改写(再转)成同一曲调的仄韵词,其仄韵用七言诗中的仄韵(《调笑》体式还规定,词的首句二字,必须与诗的末句最后二字相同)。所谓“踏”即为“踏歌”,意为和着音乐踩踏节奏而载歌载舞。

 

且看宋代秦观的两首《调笑转踏》:

 

“乐昌公主”

 

【诗曰】

金陵往昔帝王州,乐昌公主最风流。一朝隋兵到江上,共抱凄凄去国愁。

越公万骑鸣箫鼓,剑拥玉人天上去。空携破镜望江尘,千古江枫笼辇路。

 

【转踏】

辇路,江枫古,楼上吹箫人在否?菱花半璧香尘污,往日繁华何处?旧欢新爱谁是主,啼笑两难分付。

 

“离魂记”

 

【诗曰】

深闺女儿娇复痴,春愁春恨哪复知。舅兄唯有相拘意,暗想花心临别时。

离舟欲解春江暮,冉冉香魂逐君去,重来两身复一身,梦觉春风话心素。

 

【转踏】

心素,与谁语,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精爽随君归去。异时携手重来处,梦觉春风庭户。

 

 

我的这组貌似的“西湖十景转踏”显然与宋代格式有较大的差异,或者不能称其为“转踏”。如果能配上音乐舞蹈,相信也会产生一种艺术效果,我梦想将来有一位作曲家会发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创作题材。


 

 

 

苏子当年浚此湖,

堤边手种柳千株。

春来染作轻烟绿,

晓雾初开淡若无。


 

 

柳翠桃红春渐浓,

浪轻风软雨蒙松。

闻知景色湖东好,

莺语啾啾闹绿丛。


 

 

花开花落四时新,

港浦虹桥次第邻。

观览湖山幽胜处,

鱼翻碧浪跃红鳞。


 

 

曲水回廊别有天,

院墙高柳响鸣蝉。

风轻暗送清芬意,

荷叶田田花自妍。

 


 

平澄一镜向天开,

湖岛依稀隐玉台。

秋景分明清夜影,

月华如雪水皑皑。

 


 

雷琴一曲落松间,

峰岭岚烟浮远湾。

夕景欲衔孤塔影,

照临晚翠满湖山。

 


 

南山霁雨暮云平,

屏翠湖光塔影青。

晚色渐浓禅院静,

钟声疏起玉钩横。

 


 

三面青山横翠微,

潭清云影映琼扉。

印心只在空明处,

月色迷离白鹭飞。

 


 

双峦并耸入云霄,

峰下禅音慰寂寥。

插汉何须论五岳,

云林深处走山樵。

 


 

断蓬踪迹费寻根,

桥畔年年辨旧痕。

残冻犹存冬已尽,

雪碴无处不销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847368.html
上一篇:[转载]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