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平菇栽培技术

 老刻刀 2014-11-30

秋季平菇栽培技术

 

一、早秋栽培平菇要掌握的关键技术

89月栽培平菇,通常称为早秋栽培。此期具有气温高、菌丝生长迅速、出菇快、上市早、价格高、效益好的特点。但是,早秋栽培平菇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如若技术掌握不到位,必将导致减产甚至失败。
    1
、品种选择要“准”

一定要选用既能耐高温,又能在中低温环境出菇的广温型优良品种及其优:质菌种,引种时一定要慎重。
    2
、培养料发酵或灭菌工艺要“严”

早秋栽培平菇可有发酵料栽培或熟料栽培两种方式。发酵料栽培,培养料发酵期可比秋冬栽培稍短,为46天,料堆内温度一定要达到65℃以上,中间翻堆23次,使原料腐熟均匀一致,达到杀虫灭菌目的;熟料栽培,灭菌一定要在100℃温度中保持8-12小时(视灭菌容器大小而定),或者采用“诱导式前发酵”技术处理后,再进行高温灭菌,100℃保持35小时,效果更佳。若发酵灭菌不彻底,将很难成功。
    3
、调控温度是发菌期的“重中之重”

平菇分床畦栽培和塑料袋栽培两种。床畦早期栽培的,一是料厚不得超过15厘米,厢宽不超过1.2米;二是铺料时厢中间呈纵向留出一条宽20厘米的通气沟,有利于通风换气,散热降温,调解料温;三是采用两层播种,加大播种量,使菌丝快速封面,向料内生长;四是播种后10天内,对料内温度要勤检查,如果料温超过32℃,要及时通风降温。否则,将导致高温烧菌,菌丝生活力下降,各种病菌等竞争性杂菌将会大量产生,造成减产或失败。
    
塑料袋栽培的,无论是熟料还是发酵料,播种后菌袋要单层立放发菌,袋与袋之间要留有2厘米的空隙,以利散热,并注意通风换气,使袋内料温始终处于32℃。尤其是发酵料,更不可大意。
    4
、出菇期间水分管理要“巧”

营养生长结束后,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即将进入出菇阶段。畦栽的应在早晚或阴天揭开薄膜,用木棒在床面按10厘米×10厘米间距打洞,洞深至料厚的2/3即可,随即浇灌1次大水,补足料内水分达68%左右,然后每天早晚视出菇情况灵活喷水。袋栽的将菌袋用营养土码成菌墙后,连续用大水漫灌34天,要逐层淋透,避免垒菌墙后出现高温灼伤菌丝与菇蕾,直至菌墙内料温稳定为止。同时要常向空间喷水,使菇房(棚)内保持阴凉湿润的环境。

9月上旬开始出菇,到10月份多已完成2潮出菇,个别的3潮出菇正在管理中,即使中下旬的出菇,至少也有1潮上市,10月份即应进入2潮管理。该阶段的管理重点应强调一个“水”字:常规栽培的,出菇后菌袋失水严重,应采取浸泡或注射等方法予以补水,以期获得较高产量。暴发出菇生物学效率达到100%以上产量的,可予清理菌袋,及时将下批菌袋转入出菇管理。9月份播种的菌袋,应尽量控制使之进一步菌丝后熟,最大限度的积累营养,为高产出菇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秋季平菇喷施营养液的注意事项

在秋季平菇出菇后期,为了增强出菇后劲,应该添加营养液进行追肥。只有采用正确的喷施方法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反之会给菇农带来经济损失。

1、营养液配方:尿素150克、糖500克、食盐100克混合后,加清水50千克,选用高压雾化喷雾器进行喷施。

2、喷施营养液的时间以子实体大量出现时为宜。喷施时应注意喷头不要正对着子实体,同时还要注意“四不喷”:

  ①幼小菇蕾不喷,以免其“肿死”。

  ②刚采过菇或有菇残体处不喷,以免引起细菌性病害。

  ③空气湿度过大时不喷。

④菇棚内病虫害严重时不喷。

 

三、秋冬季节平菇栽培出现异常怎么办

秋冬季气温低空气中杂菌少,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但栽培过程中常遇到培养料变酸发臭或粗柄菇、蓝色菇和瘤盖菇等异常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现将其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介绍如下。 
  1、培养料变酸发臭

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之后,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产,其发生原因与防止措施:

1)培养料不够新鲜和干净,带有大量杂菌,特别是经过夏天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霉菌的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便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防止措施是:栽培前要选好原料,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和无虫蛀的培养料,拌料前在阳光下曝晒34天,降低培养料内杂菌基数 

2)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堆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防止措施是:拌料时控制水分,勿过干或过湿,棉籽壳和水之比以11.31.4为宜,其他作物秸秆加水量以l1.5-1.6为宜,水中加入0.1%-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 

3)料内氮素营养过高,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处理方法是:培养料氨气过重进,可加入2%的明矾水拌匀除臭。也可喷洒10%的甲醛溶液除臭。如培养料腐烂发黑,可作为农作物优质肥料入田。栽培场地散布臭味时,可用硫酸铁5份,硫酸氢钠95份,磨成粉在常温下充分搅拌后喷撤除臭。 

2、粗柄菇

原基发生后,菌盖分化和发育速度不正常,表现为菌盖小,菌柄长,且柄粗质硬,商品价值较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闷闭式保温防寒措施,导致菇棚()供氧不足,菇体内养分运输失去平衡。防止措施是:遇上连续低温天气时,产菇的菇棚()采取闷闭式保温防寒时要注意在中午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但切忌大风直吹料面,防止造成幼菇死亡。 

3、蓝色菇

菇体生长时,菌盖边缘产生蓝色晕圈,严重时甚至整个菇体如同泼上蓝墨水,直到菇体采收也不再退失。产生原因是:采取柴火、煤火等带有烟熏增温使菇棚()内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增多,造成菇体中毒,刺激菇体发生变色反应、防止措施是:冬季菇棚()增温方法以采用日光、暖气、电热等为好,如用柴火、煤火进行加温时,应装置封闭的传热排烟管道。 

4、瘤盖菇

症状为菇体发育过程中,生长较慢,菌盖表面出现瘤状或颗粒状的突起物。受害严重时,菌盖僵缩,菇质硬化,停止生长。产生原因是:菇体发育时温度过低,低温持续时间大长,造成菌盖内外层细胞伸长失调。防止措施是:栽培过程中必须弄清栽培品种菇体正常发育能耐受的最低温度,冬季应选择中低温型品种,同时加强保温增温措施,控制好菇棚(室)出菇温度。通常中温型品种菇棚(室)温度应控制在8℃以上,低温型品种应控制在0℃以上为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