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海,男,汉族, 198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本科毕业,2006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烟台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第二大队民警。作为85后年轻交警,肖德海立足三尺岗台,在平凡岗位上追求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先后荣获个人二等功、全省优秀人民警察、“齐鲁先锋警员”、全市建设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先进个人、烟台市优秀共青团员、全市优秀公安基层民警等荣誉称号,3次获得上级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十佳执勤民警”,被市民盛赞为烟台“最帅交警”和“烟台好人”。肖德海所负责的青年路岗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全省首批标准示范岗。《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山东法制报》、烟台电视台、《烟台晚报》、《今晨六点》、《烟台公安》等媒体相继报道了肖德海的先进事迹。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以“起的最早的人——梦想在路上”为题,报道了肖德海等一批坚守岗位、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的基层典范。 一、勤学不缀练就过硬本领,平凡岗位演绎精彩青春 现代化的交通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交通警察。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的肖德海参警7年来一直坚守在路面执勤岗位,为掌握公安交通管理的过硬本领,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累,肖德海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学习交通管理法规和现代道路交通业务知识,钻研新形势下道路交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肖德海先后研读了与交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10余部,整理笔记10万余字。为了拓宽视野,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烟台大学法学院“充电”,确保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为打造青年路省级标准示范岗,肖德海坚持做到“三个一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时间早与晚一个样,天气好与坏一个样;总结出“三快一定位”指挥法:伸臂快、收臂快、转体快,手势中间有定位。每班岗要转体300多次,打手势2000多次,受理群众求助咨询上百次,但他从未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最严整的警容仪表、最规范的形体动作、最标准的指挥手势,认真完成每一次岗勤任务,被港城网友们热评为烟台“最帅交警”。肖德海常说:交警的办公室就在路上。确切地说,他的家也在路上!早上6点从家里出门,晚上7点才能回家,一天在路面时间至少要9个小时。遇到警卫任务、统一行动、高峰期堵车,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晚上经常还要夜查,家里基本顾不上。越是节假日、越是恶劣环境,越是需要公安交警坚守一线。站在三伏天的马路上,地面温度至少超过50度,不用做几个交通指挥动作,汗水就把警服浸透了。雾霾天,别人都尽量缩短户外活动的时间,交警还是要在各个路口值守。烟台多雪,冬天每一场大雪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最早到路口,最晚撤岗,目的都只有一个,让交通通畅,让行人平安。在同事们眼里,他是有名的“三多一少”民警:在路面上工作的时间最多;与群众和驾驶员打交道最多;一年四季流的汗水最多;他陪家人的时间也最少。 二、爱心践行为民服务理念,真情化作传播文明源泉 心中想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肖德海在执勤执法工作中,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理解群众,时刻为群众考虑、为群众解忧。身为外勤民警的肖德海有着“多重身份”,为保障学生安全上下学,他主动承担护导任务,被新石路、支农里小学等学校特聘为“法制副校长”;为解决失主的燃眉之急,他主动联系齐鲁晚报、烟台晚报等媒体,开辟了《爱心招领》栏目,成为全市首个“爱心招领站”站长,为100余名群众提供了失物认领服务;为了深化警民沟通,他开通了“烟台交警肖德海”微博和博客,成为烟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2012年5月的一天,肖德海执完勤刚要下班,遇到一位老太太迷了路。老太太说从外地来看儿子,既没有电话,也没有儿子家的住址,只知道儿子在火车站上班。肖德海立即带老太太到火车站打听,结果无功而返。他又带老太太来到就近的西大街派出所,恰巧有人报警寻找走失的老母亲,经确认信息,肖德海与派出所民警一起将老太太送回家,而此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有一次早加勤,碰上一外地大货车在南大街行驶。肖德海上前告知司机南大街24小时禁止货车通行。这位司机却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罚款吗?给你就是了!”说着,从车窗里扔出钱来。此时,周围已有好多群众围观。肖德海捡起钱递回去,再次敬礼,“请您把钱收好。现在是高峰期,人多车多,您驾驶大货车违反禁行标志闯入市区主干道,一旦发生事故,对人对己都不好,那时就不光是钱的事了,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您是外地驾驶员,可能对烟台市区通行规定不是很了解,我们可以免于对你的处罚。这是《市区货车通行规定》,你先看一下。”司机满脸羞愧,赶紧下车认错道歉。肖德海考虑到驾驶员是外地的,不熟悉道路,请示领导后,用警车将他送到烟台港上船。这位司机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儿说:“我跑运输去过很多地方,烟台的交警真负责!以后我一定遵守交通规则。”护导小学生上下学,是肖德海主动申请承担的任务,不管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下雪多么恶劣的天气,他都提前半小时到岗。有一次,一位学生家长将车停在路口,肖德海上前劝离,这位家长不以为然,正在这时这位家长的女儿走了过来,“爸爸,肖叔叔是保护我们的,你也要听肖叔叔的话,遵守交通规则。”这位家长立刻满脸通红,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有您这样负责的警官,我们不来接孩子,也放心了!”自从肖德海担负护导任务以来,支农里小学周边从未发生一起涉及学生的交通事故。肖德海中队的办公室里10多面锦旗见证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为帮助因故耽误时间参加高考的小伙子,他用摩托车将考生提前送到考场;为帮助急病患者,他驾车开道,以最快的速度将送患者车辆带到医院,争取到最宝贵的救治时间;为帮助农民工找回落在公交车上一年的血汗钱,他驾车追赶,前后排查20余辆公交车……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肖德海用周到、细致的服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许。 三、身心投入勇于开拓创新,爱岗奉献发挥最大效能 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在别人看来,无外乎就是每天上路巡逻、查处违法、疏导交通,重复往返,机械无趣。但肖德海却把“规范、创新、高效”作为示范标准的工作内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他所在的青年路岗,北临烟台火车站、地方港、三站批发市场和3个汽车站,南接青年南路,东西是市区主干道南大街,人车流量大、往来客商多,路面情况复杂,日常疏导任务十分艰巨。为此,肖德海边干边思考,创新了岗前准备“一准、二查、三注意”工作法。“一准”即准确按时上岗,“二查” 即每次上岗之前,检查着装是否规范、执法装备是否齐全,“三注意”,即时刻注意语言、态度和警姿。总结出秩序管理“一提示、两卡放、三统一”工作法。“一提示”:即在纠正交通安全违法或接受群众询问后,送上一句温馨祝福,不放过任何安全宣传的机会;“两卡放”:即针对路口公交车、大型客车多的特点,施行“卡头不卡尾,卡小不卡大”放行法;针对路口左转车辆多的特点,总结出“开闸式放头,间歇式放尾”直行左转交叉放行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路口通行效率;“三统一”:即结合实际实行“轻微不处罚,多项罚一项,严重从重罚”做法。通过一系列工作方法的整合与运用,青年路岗达到了疏导交通快、纠正违法快、应急处置快、交通预警快,法律条文清、执法程序清、工作重点清、便民知识清“四快四清”的管理效果,实现了交通执法“三个效果”的和谐统一。今年以来,针对青年路岗路车流大车速快,易发生争道抢行事故的情况,肖德海和中队民警一起研究信号配时,监测车流量,计量路口长度,查询先进城市交通管理经验,提出设置左转待转区、右转专用道、左转导向线等建议,有效解决了直左车辆冲突大、通行效率低的问题。平时注重动脑的肖德海,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实地调研,撰写的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如何破解青年路拥堵的500米之痛》被《今晨6点》整版刊发。由于老家不在烟台,为准确掌握市区交通状况,每逢休息日,肖德海就带上烟台地图,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到处走,到一处标一处,标一处记一处,短时间内掌握了烟台大小银行、商场、酒店、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位置。此外,我还对辖区12条公交线路、8个公交车站点及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的班次、时间进行了分类汇总,熟记于心。在肖德海看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儿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做工作,需要用心,做好工作,更得上心。 四、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心怀大局铸就平安梦想 家庭与工作同样都很重要,但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肖德海心中的天平却偏向了工作。自打穿上警服那天起,肖德海把道路上的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但他却亏欠了自己的家人很多很多。妻子生产时,他奋战在亚沙会安保第一线,如今女儿两岁多,对爸爸的认知更多的是照片上穿着警服的爸爸。由于受噪音、汽车尾气污染等影响,肖德海年纪轻轻就患有咽炎、关节炎等疾病,他自己也戏称交警这个职业是高污染、高强度、高风险的“三高”职业。然而性格倔强的他,一上岗就像上满了发条的时钟,一丝不苟的指挥疏导。谈起中国梦,肖德海说,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的人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圆自己的梦,就是咱们交通警察最大的梦想。作为一名85后的普通民警,肖德海始终坚守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并将一如既往地用默默奉献演绎着新时代交通民警的平安梦。 敬请关注“烟台交警”官方微信 添加公众号“ytjj2013”即可关注 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