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0207古典本草入门06

 huangailan 2014-12-01

最终修订时间2014/10/15

 

药味专精

l原文:

凡药味须要专精。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热甚。医以凉药下之,又食梨,冷伤脾胃,四肢逆冷,时发昏愦,心下悸动,吃噫不止,面色青黄,目不欲开。其脉动中有止,时自还,乃结脉也。用仲景复脉汤加人参、肉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服二剂,病不退。再为诊之,脉证相对,因念莫非药欠专精陈腐耶?再市新药与服,其证减半,又服而安。

这里讲了一个例子。有个人五十四岁,中气本来就不行,所以“病伤寒八九日”还没好。古代讲的伤寒是现在说的感冒。一般感冒六七天就好了。他呢,还“热甚”,这个热应该是本虚表热。医生他不懂,“凉药下之”,又吃了梨,“冷伤脾胃”,把中阳伤了,伤了以后阳气不达于四末,就“四肢逆冷”。阳气不足,所以“时发昏愦”,昏昏沉沉,没有精神。“心下悸动”,其实肾阳也伤了,供应不到心脏了,“吃噫不止”,不停地打嗝,中焦和下焦元气不足,虚气上逆。这就应该用什么,阖为主的药了。

为什么目不欲开呀?肾气不足,膀胱经气不足,它支持不了眼睛睁开,身体自己想阖。“其脉动中有止,时自还。”这说明他五脏的气已经不够了,“用仲景复脉汤”,仲景复脉汤主要是用一些补血的药,也有桂枝,又“加人参、肉桂,急扶正气。

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因为生地黄是苦酸寒,属于阴药,而这个人显然是阳虚,本来就中气不足,又吃了梨,又吃了凉药,现在更虚了,所以复脉汤里把地黄这个阴药去掉一半,这就是君臣佐使。吃了两剂病不退。再把脉,诶,药没用错呀,怎么没效果?然后就想“莫非药欠专精陈腐耶?”莫非这个药不地道?然后再去另外一家买药,吃下去就好了。他这个例子,说明药材是否地道很重要。

 

岁物专精

l原文: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弘景曰∶又按病有宜服丸、服散、服汤、服酒、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

华佗曰∶病有宜汤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邪,散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

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可汗而不汗,使人毛孔闭塞,闷绝而终。可吐而不吐,使人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杲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咀者,古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煎汁饮之,则易升易散而行经络也。

凡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滓服。

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散之意也;

犯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丸以姜汁稀糊,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也。

元素曰∶病在头面及皮肤者,药须酒炒;在咽下脐上者,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寒药须酒浸曝干,恐伤胃也。当归酒浸,助发散之用也。

嘉谟曰∶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蒸、煮二者焉。法造虽多,不离于此。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瓤者,免胀;抽心者,除烦。大概具陈,初学熟玩。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这些原文大家可以自己看。 汤、丸、散,它其实就像打仗,你用什么兵、器,摆一个什么样的阵式。丸是一个比较集中阵势,但是走的比较慢,像是古代的战车阵。它是很密集的,慢慢的往前推进,但是所到之处很厉害,你看他用的词都是逐啊、破啊,这是丸的力量。

汤其实是什么?汤其实像一个集团军,是各种火力各种兵器都合在一起的力量,里面可能有长枪,也有拿刀的,还有弓箭手。散是什么,散相当于骑兵,它走的很快。“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邪,散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散是快速的流通。

这里有一个观点,药打成“细末”,它不就循着经络走,它是直接去脏腑里的积滞。

而那个汤,也是饮食入胃,游于经气,然后散经于肺,散经于脾,脾气升清,上输于肺,通调水道。汤其实是跟着身体本来的代谢走的,这一点要记住。

散的速度很快,取其气,雄烈竣猛,久煮之后就是取其味了。

“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这部分是讲对于邪气,该往下通,你不通,那么中焦就堵塞了,所以心腹烦乱。“可汗而不汗,使人毛孔闭塞。”表气封闭了,那也会出问题,“可吐而不吐,使人结胸,气逆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它全身都给你转一遍了。“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咀者,古制也。”很早的时候,“古无铁刃,以口咬细,煎之饮之。”我们看《伤寒论》,汉代的里边的一些方子,是说要拿牙把它咬开,有的书说是让病人自己咬,当病人咬的时候已经得了这个药气了,然后再熬,熬药的时候专注的精神还吸进去这些药的性味,又好了一点,最后再把它喝进去,就全好了。

学生:现在的胶囊,里面是药粉,它的作用是什么?

李辛:胶囊它类似于蜜丸或者蜡丸之间,它有缓迟的作用,有的是到了胃和肠子才化,比如适合于化肠中瘀积,但治疗上焦病就不合适了,因为上焦病应该是直接可以发散的,这样的药一喝,马上就会有全身表面微微发麻发热的感觉。那你如果外面加了一层胶囊,就像古代它加了一层厚厚的蜜,不让药马上化开。

蜜丸就是让缓缓的化开,所以蜜丸一般是走下焦,走肠的,上焦就不适合用蜜丸。有时候需要蜜丸走得快一些怎么办,泡水,泡了水就快一点了嘛。

你看这里,“凡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味厚者,白汤调;”《伤寒论》里白汤,注解说就是白开水。

“气味薄者,煎之和滓服。”比如说像银翘散,过去有,现在没有了,我们原来泡的时候那渣子在下边,喝煎出来的水,有时候家人还叫你把下面的渣子也喝一点,因为银翘散它本身气味很薄,如果本身气味很厚的,喝汤就行了。

“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这个其实是取它的相,下面大家自己看。

张元素说,“病在头面及皮肤者,药须酒炒;在咽下脐上者,酒洗之;”其实就是在取酒性的一个度, “寒药须酒浸(曝干),恐伤胃也。”他这个就是讲用酒的目的,但不是说寒药都要拿酒浸的,因为寒药有时候你也就是用它的寒性,还是看人用。当归加了酒之后就助发散之用也。

这里讲的都是炮制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还有“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把炮制的种类讲得很细。

下面是讲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辅料的意义。“酒至升提,姜至发散。”我们平时做鱼也要加一点姜,加一点酒,因为鱼是阴物,用酒来纠一下偏。“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劣性而降下,米泔制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这些东西大家可以用在生活当中。有时候饭吃完了觉得今天好像还需要一些甜点,有时候不需要甜点了,最好有一杯苹果汁,有时候还想要一杯咖啡,体会那会儿身体的状态。

下面这些东西本身也是药,像陈壁土。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光土就有几十种,比如东壁土,是向东边的墙上的土,因为它每天最早得到阳光,甘温无毒,它能治什么病?比如说突然胃痛,突然肚子痛。

像今天上课之前有个小姑娘,她来找我看病,说她前天有点发烧,阑尾部位很痛,大便正常。化验血项有点高,医院怀疑她是急性阑尾炎,但是按腹部不痛,做一些弯腰动作也不痛。她外婆也是中医,觉得不像是真正的阑尾炎,觉得是中焦虚寒,导致腹部气脉不通,这两天又很阴。像这种情况就适合用东壁土。

房子里的灰也有用,灰尘也是一个药。大家有空翻一翻《本草纲目》的土部,梁上灰啊、门臼灰、自然灰。学中药要好好看看《本草纲目》,药的气象就懂了。锅灰补下焦、补血,而且它能够止血,效果很好,还可以活血化瘀。还有黑墨,有一个药叫京墨,补血、活血化淤,安神定志。

按照古人这套思路,比如说这张桌子上的大理石吧,天然的石材感觉气比较轻,流通一点,它的这个作用也能帮助人体通气。

还有以前的墙上涂的白石灰,尤其是靠东边面朝太阳的,能补阳气,治疗抑郁症应该不错。但是常人吃多了容易燥,睡不着觉。诶,其实古代最开始用药就是这么来的。观其气质,取其物性。

老灶的灶心土,烧的都是草木,草木在里面烧成灰烬,这灶心土里面含有草木的精华,长期的炉火把它变成温性的。所以这个东西到了人体里面,第一它能收住中焦,第二它里面含有草木的生气,想象一下,都是草木的精灵啊。所以它能够把那种长期中焦没有气的,比如长期饥饿的虚弱饥民,一下子吃太多东西还消化不了,你给他来点灶心土,再给他一点新鲜的麦芽汁,或者白米汤、小米汤,就很适合,比马上喝牛奶、吃牛排要合适很多。因为这几味药能复胃气,先把他们的胃气恢复过来,才有能力消化。

学生:柴禾的灰是灶心土吗?

李辛:不是,柴禾的灰又是一个药,叫草木灰。灶心土是泥巴做的烧了很多年的炉灶中间的那一坨土。

现在很难找到真正老灶的灶心土了,有的就用新灶的土,甚至一般的黄土充作灶心土。但不是真的灶心土,也不是完全没用。现代人平常都住在二十几楼,很少接触自然的土地。你给他来一点黄土,多少得一点土气,也有一些作用。这个有点像现在说的信息疗法或者是顺势疗法,取的是它的信息。

下一段,“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还记得前面说的王道吗,顺着它本来的生机,去帮它一把。“若病已成,可得半愈”,这个病已经到了有形的血分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格局,跟身体的其他物质部分,跟我们现在说的身体的代谢等等形成了固定的格局了,那只能治好一半。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等病势过了就转不过来了。有时候只是一个感冒有可能病势已过了。像《伤寒论》里有很多方子,比如桂枝汤里面它会加附子,去芍药。大家想象一下,桂枝汤把芍药去掉,变成了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再加熟附子,熟附子是补下焦元气的,得这种感冒的人他实在太虚了,一感冒元气全散掉了,气机都停了,这种感冒严重时会死,这个时候就不要考虑他的感冒,直接把附子放进来,把稍寒的芍药拿掉,先把元气保住。

但现在这种下焦感冒如果在医院里还是当普通感冒来治,或者给他吃抗生素,或者银翘解毒片,相当于炉子里的火已经快灭了,再浇上一桶水,危险就危险在那里。这是关于病势的问题。

l原文:

弘景曰∶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疗。

故齐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信巫不信医,死不治也。

这就是扁鹊那个故事了,“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这可以做个对联,“识悟之为难,信受之不易”,懂这个道理,理解它已经很难,还有你相信它,不受外界干扰也很不容易。

“仓公有言:信巫不信医,死不治也。”古代也有这个问题。巫也有两种,一种是假巫,一种是真正的巫。真的巫当然能治病,可遇而不可求,遇到了我们会信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