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芬兰人Jukka在仁济医院正式开始了第一天“上班”。对心内科病人来说,这是十足的新鲜事,不仅因为他的洋面孔,还因为这是一个大叔级护士――Jukka已经52岁,一头白发。过去七八年,仁济医院接待了大量来沪学习的“洋护士”,其中不乏Jukka这样的“高龄护士”。

  “我以前是一个厨师”

  身高一米八,体型壮硕,从外观看,很难将Jukka和护士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即便他穿着白大褂,远远看上去,他更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厨。

  “我以前还真是一个厨师!”Jukka自己抖落出来的“职业经历”让人大跌眼镜:当过高楼玻璃清洗员、消防员、长途货运司机,穿梭在芬兰、俄罗斯、瑞典、丹麦等国……他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芬兰一家医疗机构的食堂里当厨师,每天给医生、护士认认真真地做饭,“把他们喂饱了,让他们去救人”。

  当了4年厨师后,有一天,Jukka决定要重新规划一下人生。“我有房贷要还,还有女儿要抚养,我希望找一份薪水更高的稳定工作。”面对众多职业类别,Jukka选择了追随母亲的脚步――当一名护士。这年,他已经51岁。

  今年是他在芬兰当地护理学校学习的第二年,当得知有海外实践机会时,他第一时间报名,并将目的地定在中国上海。“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这些年中国医疗发展得非常快,我想来实地感受一下,同时我也对中国传统医学很感兴趣。”Jukka笑言。

  与科室里的其他年轻实习护士相比,Jukka的年龄足够成为他们中不少人的父亲,为此他会引来质疑:“这么大年纪,再来学护理?”

  “和临床医学一样,护理专业也有很多东西要记忆,年轻人的记忆力或许比我好,但我也有我的优势:我更沉得下心。我知道我的人生机会不多了,所以我更珍惜。”Jukka说。

  “高龄洋护士”真不少

  Jukka还不是此番到仁济医院学习的唯一“高龄护士”。Pirjo也来自芬兰,一头精干的短发,内敛的微笑,让人难以想象这已经是一个19岁少年的母亲。“我有5个可爱的孩子,今年已经42岁了。”Pirjo笑着跟大家做自我介绍,当得知这个和蔼的“芬兰主妇”决定在孩子们长大成人之际走出家门学习护理,中国的护士们送上了由衷的掌声。

  此次共有5名芬兰护理专业学生到仁济医院学习,接下来数周,他们将在心内科、神经外科、中医门诊等科室轮转,跟着中国护士学习护理知识与实践操作。由于对中国的护理操作还比较陌生,他们没法开展许多实际操作,但他们的出现给病房带去了异样的“色彩”。有的病人会说英语、去过芬兰,会和他们攀谈起来;有的病人看到外国人特别新鲜,索性找他们练起了英语口语。

  作为“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仁济医院已成为上海接收护理留学生数量最多的三甲医院。过去七八年,芬兰、荷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国的300多名护理留学生纷至沓来。在此期间,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艳有个深切感受:外国护士里“高龄护士”真不少见,男护士更是屡见不鲜。

  “看着这群中年人很认真地和我们一起学习,对我们的年轻护士,是鼓舞。”仁济医院海外交流护士的主要接待者、心内科护士长钱益萍说,在欧美,护理和许多职业一样已发展成为成熟的成人职业教育体系,要想成为一名护士,可以参加两三年的职业培训,然后考取相关的执业资格。

  “在我们这里,52岁,突然说想当护士,不太可能了,我们的职业培训通道跟他们不同。”有护士对记者说,期待我国职业教育通道进一步完善,但即便可能,很多人也未必有勇气离开现有的稳定状态去闯荡未知,“他们那种‘仿佛只要你想做,任何年龄都可以’的心态很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