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轉掌內功順序法/吳國正/補註/李澤堂

 天地虚怀xia 2014-12-01

轉掌內功順序法/吳國正/補註/李澤堂

 

我們往往會看到雖然大家練的都是同一種拳,但是又為什麼大家練的又有出入,甚至同一個式子都練的不太像,不要說可能是因為不同門派、不同老師教的關係吧!即使是同一宗派、同一師父所教出來的學生,在練同一個式子時,都會有各練各的情形,難道是老師教錯了嗎?還是老師教他用這個方法,或教別人又用了不同的方法,或又是學生學錯了?這種種的原因都是值得大家來探討的。

以前八卦掌開山立派的祖師爺董海川,當初在教學時,因為學生大多帶藝投師,所以他就以學生之專長而因材施教,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可是這也為後學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那就是到了第二代傳人的時候,八卦掌的演練就有了極大的出入,變成每門每派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光不說式子套路,就連一個八卦掌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轉掌式,都因門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練法,而即使是同門同派同師父所教,大家所演練出來的轉掌式也會有相當大的出入,更何況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因此現在只要買個片子來看,同樣都是八卦掌,但是演練起來,每門每派的差異都已非常之大了,我想造成這種結果,不外乎幾種原因,首先是當初董海川之時的八卦掌,可能尚不完備,因為一種博大精深的拳術,可能不是一人一時可發展完成,所以才在教學時沒有統一的教材,然後再經董公海川的鑽研,使得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理論基礎與技法,所以在不同時期,徒弟所獲得的教學,當然有所不同,以致演變成百家齊放的情形出現。另外,就是後學者沒能真正下功夫學習,以致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開班授徒,如此所傳授出來的東西與原本的技藝,當然會相去甚遠,而且現在的習武者都太聰明了,一個基本的功夫都還沒能搞懂,卻能發展出一大片的理論,再者就是當師父的沒有嚴格要求,變成每個學生都各練各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相信只要學過拳的人,都會有一個通病,或是說本能反應也好,那就是一個動作做出來,萬一不去嚴格要求他的話,那他的動作就會因個人的本能反應,而會把姿勢調整到一個最輕鬆舒服的狀態,現在我以八卦掌中幾個式子做為例子,大家或許就會有所體悟,在本門柔身連環八卦掌中之六大基本式裏有一個式子叫做雙抱掌,依本門的要求,除了步走淌泥之外,雙手是兩手靠攏緊抱,最重要的是小手臂不可翹起,要與地平行再用力往前推而且力往前推,而且小手臂從掌根至手肘是要夾緊的,不可分開,照此要求,才有辦法將整個背拔起來,練成含胸拔背,在使用雙撞掌時才能將整個力量放出去,但是萬一沒有嚴格要求之下,相信大部份的學生,練不了多久雙手就會慢慢往上翹,手肘也會慢慢的分開,而且是愈翹愈高,愈分愈開,如此練習下去,練再多練再久也練不出什麼結果來,到最後只能算是在運動吧!以上這是師父沒有嚴格要求,而學生也沒認真,自然而然姿勢就走樣了,萬一這樣徒弟再去教人的話,真不曉得又會變成怎樣?

另外,在我們柔身連環八卦掌中,有一系列的走法,一般大眾云云,都說八卦掌走為先,但大部份人所闡述的走,可能指的是繞圈走轉的走,但在本門中所謂的走,卻有另外一種練法,而且所佔的比重也極大,本派來台始祖吳公錦園,特別將走歸納出二十五個基本套路走法,爾後將有專章特別來討論八卦掌中的走法,今不再贅述,今只討論一個最基本、也最容易犯錯的一個動作,那就是搖手,搖手是在使用走法時所使用的一個動作,它是一個化解對方來手的動作,萬一這個動作教者不好好要求學生的話,很自然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胸前做一個搖手的動作,這就是人的一種自然的反應動作,也就是隨自己的意動作,但是拳術的出手每個動作是有其位置與要求的,所謂「失之毫里,差之千里」,你搖手的位置不對,非但無法護中,亦無法將對方來手化開,那麼搖手一出手要出在什麼位置呢?因為在練習走法時是側身,一腳前一腳後的面對敵手,所以搖手一定要搖在跨的外側,也就是大腿外側,如此不管對方出手或起腳都可將對方拳腳攔截於外,萬一要是在胸前做搖手的動作,對方的拳腳即可乘隙而入了,以上所述只是在走法中一個搖手的動作而已,萬一這個動作有像轉掌內功順序法來將轉掌的姿勢與動作做一個規範的話,相信大家所做出來的動作,定會合於規範與要求。

再則我們來談談轉掌,轉掌可說是八卦掌裏一個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功法了吧!每一個八卦掌的門派都有轉掌,但是各門各派走的各有風格,卻都不盡相同,裏手該怎麼擺?外手該怎麼放?雙腳該怎麼走?身法該怎麼表現?眼睛該看哪裏?以上種種大家的動作可能都不一樣,即使是同宗同派同師父所教演練出來的都會不太一樣,會造成這個現象,之前我們也大概討論過了,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將轉掌趨於一個標準化呢?那就是要有心法口訣,以前的師父教徒弟,內功心法口訣有時是不隨便傳授的,往往師父一個心法、一個口訣不點播的話,做學生的可能會走許多冤枉路,記得以前剛開始練習八卦掌時,尤其是在練轉掌的時候,父親也講了許多心法口訣,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掌要蹬、臑要夾….等等。但當時年輕,不知詳加勞記,而當時父親也沒有詳加用文字書寫下來,我們只能片段的去記一些心法口訣,我想可能家父當年向高祖師爺求藝時,高師爺所謂的周天術尚未起草,因為周天術是後來高師爺離開我們山東老家,到了天津之後才將著作發表於世,那也是他晚年的時候了,後來我在周天術中發現裏面所講的所寫的,都是平常我們在練習的東西,尤其裏面寫的六十四掌,就是父親平常教我們的本手,另外裏面有一篇轉掌內功順序法,就是父親平時在教我們轉掌時講的那一些心法口訣,這篇轉掌內功順序法是高師爺畢生練功的心法,做為我們練轉掌的一個準繩,只要按照裏面的要求去做的話,相信每一個人練出來的架子出入都不會太大,即使非本門弟子只要是對八卦掌轉掌有興趣之人,都可詳加體會,做為一個參考,現在我僅將轉掌內功順序法詳列於後,並做一些簡單的註釋或旁述以和大家共同分享:

轉掌內功順序法全文如下:

練遊()身八卦掌(註一,開始練轉掌(註二,以步站立(註三),兩足用力,足指抓地(註四),聚氣凝神(註五),氣原出於中焦(註六),總統於肺,共有二十四孔(註七),以通週身百骸(註八),上至百會(註九),下至湧泉(註十),能通四肢,氣隨力行,會合一氣(註十一)。所謂頭要頂(註十二),舌要捲(註十三),眉要皺(註十四),口要閉(註十五),練掌以圈為法(註十六),圈裏為裏,圈外為外(註十七),左右相同,出手裏手要頂(註十八),外掌要蹬(註十九),邁步而轉,名為轉掌(註二十)。足要伸(註二十一),膝要抱(註二十二),身要柔(註二十三),外掌從下起上而落下(註二十四),肘對心而抱(註二十五),手稍緊隨裏肘下行(註二十六),身法,裏肩要沉(註二十七),裏肘要墜(註二十八),掌要翻,指要領(註二十九),眼視手背外(註三十),肩要垂,外臑要夾(註三十一),肘對心,指對肘下(註三十二),胸要含,背要弓(註三十三),腰要擰(註三十四),肛要提(註三十五),身法要活(註三十六),要練到雞腿(註三十七)、龍身、熊膀、虎豹頭,五形之象也(註三十八)

註一:練遊()身八卦掌

八卦掌是屬於內家拳的一種,相較於太極拳、形意拳所形成的時間為晚,是這三大內家拳中最年輕的一種拳術,也因為形成較晚,它才能吸取太極與形意之精華,而發展出它獨特的一面,八卦掌從董海川至今也只不過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單發展至今,已不下幾十個八卦掌的門派,各有各的名稱,平常最容易見到的有游身八卦掌,游身連環八卦掌,柔身連環八卦掌,或八卦柔身連環掌或尹氏八卦掌或孫氏八卦掌或龍形八卦掌或武當八卦掌或梁氏八卦掌….等等,名稱非常之多,然而有關八卦掌的著作就更多了,今天我們要研究的都不是這些,今天所要探討的是游與柔兩個字,在所有八卦掌名稱中所使用到最多最廣泛的是游字或通遊字,如游身八卦掌、八卦游身掌、游身連環八卦掌,而本門用的則是柔字,所以本門八卦掌的全名是「柔身連還八卦掌」或「八卦柔身連環掌」,其實以前師父的教拳常常就是口傳心授,有時也沒什麼文字記載,而且中國地大人稠、種族繁多,每個地方都有其鄉音,就以游與柔來說,如用我們山東老家的鄉音來發的話,不是本地人的話,很難去做一個正確的分辨,還好游身有游身的特色,大家說練八卦掌就是一種陸地上的游泳,此話說的一點都不錯,因為練習八卦掌是要講究鬆柔的,該鬆柔的時候全身鬆柔,該用力的時候才去用力,和水裏游泳的道理非常近似的,而游身講究的又要如蛟龍般的身法靈活,而柔身所要求的,其實與游身是一樣的,都是要求身體的鬆柔,而本門在身法上,更強調勻整鬆柔、一動全動。其實一個好的運動員,其柔軟度是非常重要的,惟有柔軟度夠,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比較高難度的動作,而且動作才能靈敏迅速,甚至連運動傷害都可降低不少,我常常觀察一些動物的一舉一動,你看那些老虎、豹子或是貓也好,牠們的柔軟度真是好的沒話說,全身的鬆柔、動作的敏捷,都值得我們去做一個模仿,所以在八卦掌的天干八卦裏,就模仿了有蛇、龍、虎、燕..等等,尤其是地支八卦中,又以模仿老虎最多,尤其仿效老虎在要獵取獵物前,整個身體重心慢慢下沉,背也開始慢慢拱起,雙腳又微微彎曲,好像要起跑似的,在地支八卦中,學老虎的桩法,我們就叫做「虎坐桩」。而且是許多式子中都會用到。

言歸正傳,其實本文只是想解釋游與柔這兩個字,都有其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以前師爺教父親時,教的分明是叫柔身連環八卦掌,但是在轉掌內功順序法中,第一句練游身八卦掌用的卻是游字而不用柔,但以本門的承傳,其著作應以柔身八卦掌才是,或許高師爺用的可能就是以大多數人通用的字游為代表吧!

之前有提到大陸一些鄉音很難分辨的事,在此我也藉此做一些更正,以免再以訛傳訛,那就是有些書籍文章在介紹高師爺義盛回山東無隸老家教拳的事情,其中內容有提及余之祖父,文章中都以「吳會山」稱之,但余之祖父為「吳輝山」,因為山東口音發輝的音的確聽起來像是「會不會」的「會」,另外余之祖父功夫內力極高(以後再以專章來閒聊,但也不是所謂的武師,祖父手下的確是有好幾位武師隨從,因余之老家是大庄子當地的地主,在清朝時亦屬於官宦世家,據父親說以前家中有一塊皇帝賜的匾額,上面寫著五個字,即『三代皆翰林』五個字,家中是有連續三代是清朝的翰林學士,所以祖父吳輝山應算是當地的仕紳吧,所以當時才有辦法出錢出力邀請高祖師爺回到大庄子老家教拳。

註二:開始練轉掌

練柔身八卦掌,開始練轉掌,這說明了一開始練八卦掌前,就要先練轉掌,也表示說練轉掌是非常重要的,而什麼叫轉掌呢?這邊講的轉掌,只是單單講的轉掌式而已,當然以本門的練法轉掌中,還有立樁式轉掌、雙撞掌轉掌、雙抱掌轉掌、及片旋掌轉掌,而整個轉掌內功順序法要講的也是在教我們如何練這些轉掌式而已!

其實在本門的練法中,在練習走轉掌之前,是有三個基本功樁是要先練習的,在此亦加以說明這三個式子,即淌泥步、扣擺步、陸地飛騰等三個步法,現在詳細說明如後。

練習八卦掌的,幾乎都不站死樁,尤以本門為例,所有的樁法都是活步樁,以前形意拳大師尚雲祥師爺,之所以稱尚雲祥為師爺,是家父以前亦對其有所提及,但從尚師爺處學了什麼就沒詳細說明,所以只知道家父曾從學於尚雲祥處,話說回來,在李仲軒老人「形意述真合集」中,就有描述尚雲祥講的一句話,他說:「八卦門的人是不站死樁的」,此話講的一點也沒錯,因為我們練的都是活步樁,惟有在六大基本式中,有一式叫「站架式」,它是屬於固定於一處而不動的樁法,但站架式的目的也不是要我們站著不動來練習樁功,而它主要的目的是練習吐納調息之用,所以都用於活動之後,當你會有點喘的時候,做一調息之用,一般大概只要深呼吸,數息六次,就可將你的氣息血脈調於正常。

淌泥步是在練八卦掌中最重要的一個功法,只要是練八卦掌的,沒有一個不練淌泥步的,而且幾乎是每次練拳時都要練習,我常跟學生們講,練習淌泥步對練八卦掌的人來說,就猶如一般人每天要吃飯一樣的重要,所以在練拳前,熱身運動做完後,一定要花個二十分鐘練習一下淌泥步,說明如何練習淌泥步前,我先把練習淌泥步的幾個好處和大家說明一下:

其實說是練拳,但練的還是以腿功為重,尤其以八卦掌來說,練到一個程度,手是不太需要用力的,發勁時完全是靠腿的蹬力,手的力氣有時不用都可,或佔的比例也不大,完全是靠腿功,而練習淌泥步,就是要練整個腿的力量,尤其是大腿,大家知道只要大腿的勁力夠,那你的重心就會沉穩,重心也才會擺對位置,虛實也才會分明,一般人有時因為大腿的肌力不夠,重心明明是要後坐的,可是因為他大腿的力量不夠,那他自然的本能反應就又會出現了,那就是他會把重心往前移,因此重心就跑掉了,當然也就達不到拳理的一些要求,尤其我們在練地支八卦六十四式時,重心的要求都一直要保持在後面,因為惟有重心在後面,你才有機動性,進可攻、退可守,左右挪移,隨心所欲,你看所有動物的後腿都是堅實有力,所以其爆發力非常的強,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淌泥步俗名就叫作雞蹲步或剪子腿,你看雞的腿非常堅實有力,肌肉也特別發達,一跳可以跳的很高,我們在練習淌泥步時,其實學的就是雞蹲著的走路法,所以在轉掌內功順序法中,就有提到五形之象,其中之一講的就是雞腿,那也就表示只要練到腿如雞腿,也就代表你的大腿是非常有力了,只要腿有了力,勁就發的出去,而且腿有力,就好像蓋房子一樣,你的地基就穩,也就是說你練拳就有根,力量就能紮的下去,練起拳來就不會浮浮動動的,腿力的重要性可見一般,我平時上課,喜歡舉例閒聊,其實所有的運動,其道理法則往往是相通的,因為我喜歡看美國大聯盟棒球比賽,所以我就常以職棒做比喻,這回也不免俗套,以投手為例子好了,雖名為投手,但你看每位投手的大腿都非常的粗壯,要的也是底盤功夫,惟有下盤有力,球速才有辦法快,打擊者也是一樣,在揮棒時手也不需用多大的力氣,主要也是靠下盤的腿力,來帶動擰腰轉跨而將球揮擊出去。

另外練淌泥步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我們的氣血暢通,雖然練習淌泥步不需走的很快,而且在剛練習時走的是愈慢愈好,只要按照要領練習,那怕是在天氣寒冷的冬天,不需幾分鐘就會大汗淋漓,這是因為走淌泥步也是一種有氧運動,雖然它不劇烈,但是一走起來氣血就會澎湃的鼓盪起來,而且是由裏而外,再配合呼吸吐納,會使人有一種百體舒泰、血氣暢通的感覺,相信有按功法練習的同好們,定當有此感受,萬一有人覺得練八卦掌招式太多、太複雜,其實只要每天走走淌泥步,相信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且淌泥步走熟了,基礎有了,你也可以只練八卦掌中之轉掌式,轉掌式在古老時就是道家修練中的「轉天尊」,其以繞圈走轉之法而加上導引吐納之術,融合而成的基本運動方式,道家本身就以修練養生為主,當時就以轉天尊為動功的修練,只要潛加練習,不僅可達百體舒泰、血氣暢通,更能做到身心並練、道技兼修的境地。

現在僅將淌泥步的練習要領說明如下,首先先採無極式,即自然站立之式,稍後再以專文說明無極式,此時需清心止念、沉氣凝神,讓自己的情緒、心靈歸於平靜,接著雙腳微微下蹲,接著左腳往前伸出,此時腳尖微微下壓,使腳掌與地成水平之勢,且與地面微微接觸,腳伸出去的距離不宜過大,要以你伸出去之後仍然能單腳蹲站為原則,即整個重心是在後腳的,這時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全身的重量落在大腿上,重心千萬不要前傾,否則全身的重量就會跑到膝蓋之上,如此膝蓋是很容易練出運動傷害的,請各位一定要詳加謹記,所以在走淌泥步時,步幅不要太大就是這個道理,左腳依要領伸出落地後,重心再慢慢移到左腳,如此交替而走,就是所謂的淌泥步。之所以取名淌泥步,這是形容前面一片泥濘之地,我們也不知道踩下後泥巴會陷下去多深,所以用腳去做一個試探,因此在走淌泥步時好像會有一個滑行的動作,而這滑行的動作一般叫做「搓步」,但是你要練習搓步淌泥時,卻不是每個場地可以練習的,一般在較平滑的地方較為適合,萬一地面粗糙不平的時後,就不太適合練習搓步,當然在步走淌泥時,還有一些要點需要注意一下,即兩腳在交替行走時,雙腿一定要抱緊,即膝要抱,也就是兩膝要微微靠在一起,雙腿不可張開,其目的是要讓下盤的整個勁能合在一起,在初練時,可劃一條直線,在行走間雙腳時時停在線上就對了,另外在走的過程中,要注意到「三空」,所謂三空就是腳掌要空、手掌要空和胸要空。腳掌空講的是我們在行走時,足趾要抓地,我們只要五個腳趾用力往地上一摳,腳掌即會函空,其空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練習這五趾足抓地,只要平時多加練習,那你的力量就能沉的下去,也就是能根基穩固,只要力量能紮的下去,別人要推動你就沒這麼簡單,而你要發力卻又是易如反掌了,足趾抓地一開始練習或許不太習慣,久而久之後,就一定會有體悟而且練完後雙腳會有一點漲的感覺,而且整個腳背的青筋血管都會特別明顯,在平時走路時,你也可以試試看足趾抓地的感覺,將練功也融入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不需多花我們的時間,另外一空講的是手掌,在走淌泥步時,雙手是按放於大腿的外側,也就是跨的外側,此時中指朝前,雙手微曲,大拇指貼靠於大腿外側,也就是說雙手不要張開,手掌函空,掌形如龍爪手般,但掌根下壓這是講手應注意的要點,另外胸要空講的就是要含胸拔背,走的時後要保持持身中正、安定重心、氣沉單田、周身放鬆,這四個口訣也是練習八卦掌的精華要點,在練淌泥步時,要謹記這四個要點,另外在行走時,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舌抵上顎、眼平視前方也是要注意的一些要點,在練習之初,勢子不需走的太低,雙腳微曲即可,速度也是愈慢愈好,然後再依個人之體力與功力,再將姿勢慢慢放低,走的時後,身子也不可高低起伏,要行如漂木,就好像木頭在平靜的水面上漂浮,當然淌泥步還有一種練法叫做蹬步淌泥,主要是練習雙腳往前蹬的爆發力,練習此勢所需的腿力又更大,也比較吃力,初學者較不適合練習,故今不多加說明。

上面大概說明了一下雞蹲步,接著來說說練習轉掌前第二個要練習的步子,那就是「走扣擺步」或稱為「走馬步」。其實練這個式子,也是要練大腿的力量,另外就是練習八卦掌中著名的步法即扣步與擺步,在八卦掌中,有許多所謂的暗腳,其用的就是扣步或擺步,只要暗腳運用得當,就很容易將對方撂倒,另外扣擺步另一重要的作用,是要練習方向的變化及重心的移轉,許多運動的旋轉及變化方位,用的就是扣步或擺步,尤其是在八卦掌的練習中,幾乎靠的就是扣步與擺步來做方位的移轉,特別是在八大綱及天干八卦的換掌中,幾乎是每一式都會運用到,我就以八大綱第一個式子做個例子,第一個式子是單換掌,其動作第一步就是外步裏扣,第二步就裏步外擺,所以扣擺步在換掌中運用的非常的廣泛,因此這走馬步或是走扣擺步也是我們練習轉掌前要下功夫的一個式子。

現在我就將這練習扣擺步的要點大略說明如下,練習此式,先以馬步站立,馬步站立時兩腳微扣不可向外張開,兩腿的勁需內裏,然後還是按照持身中正、安定重心、氣沉丹田、周身放鬆的要領,此時兩手扶按於膝蓋之上,膝蓋與腳尖則呈垂直狀,盡量做到膝不過腳尖,身體則做到順項提頂、溜臀收肛,移動時先擺前腳,接著後腳跟著向前做扣步,完成後又是一個馬步的姿勢,接著同樣是先擺前腳,再扣後腳,如此反覆練習,就是所謂的走扣擺步。當然也可反向練習,即先做扣步,再做擺步,其要領是一樣的,在練習中除了之前講的要領之外,在移動中,身體也不可上下起伏,要保持一個水平,尤其兩腳一定要內扣,足趾也要摳地,成馬步時,眼視正前方,在做擺步時,頭頸同時亦轉向側前方,至於練習的步數,也因個人的體能狀況肌耐力而定,一般以一個操場一圈為一個單位,約兩百公尺為原則,但萬一體力不濟,亦毋需勉強,先前講述的雞蹲步練習的數量,初學者大概以操場五圈為一單位,體力增強後再配合雙撞掌及雙抱掌來增加功力。

第三式要講的是「陸地飛騰」,此一基本腿功為古人練習飛毛腿或輕功所必須練習之式,此式可培養鍛鍊出強大的腿力及爆發力,但是比淌泥步及扣擺步練習起來辛苦太多,現在除了較年輕的學生我會教他練習之外,年紀稍為大一點者我亦不鼓勵其練習此式,因為練起來的確蠻辛苦的,若不信,等我說明後,自己也可試試看。

練習之前,也以無極式站立,此刻聚氣凝神,等意志集中後,左腿往前大步邁出,身體則跟著向下俯衝而出,此時小腿與大腿呈九十度之弓步,大腿則與地平行,在左腳向前大步邁出時,右腳則定於原位,整個腳掌著地,腳跟不要翹起,右腳呈往後蹬的姿勢,這時整個身體成一個前弓後箭式,雙腳足趾亦緊抓於地,身體與前後腳成一直線,此時身體與地也趨於水平之姿,左邊肋骨與左大腿則微微接觸,頭微上抬,雙眼平視前方,雙手則往後擰臂,手掌朝上,如此整個式子完成後,再換左腳往前邁出,換腳左右前進時,身體不可浮起,身體一直要與地保持一個水平狀,如此左右替換往前衝走,此為陸地飛騰前進法。另外還有後退法,其法則為以無極式站立後,右腳向後跨出,然後再左腳,其要領與前進法相同,由於此式所須消耗的體力極大,因此初練時,步數不宜過多,更不宜過快,步數可先前進三十步,後退三十步來試試看,不過也要因人而異,記住千萬不要逞強,要適可而止,其實練習此式與練習跑山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你看那些非洲的奧運選手,平時在練習時,也會選擇去跑一下陡峭的山,以增加其肌耐力及肺活量,然在大陸北方,以我們老家為例,有時連個石頭都不易找到,何況哪來的高山,雖然我們的老家名為大山鎮(,但鎮上所謂的大山連丘陵都算不上,算是比較大的土堆吧!所以古人為了練腿功才發明了陸地飛騰的式子,相信一些運動選手會練此式後,可能就不需要去跑山了吧!

以上所講的三個式子,完全就是要練習你腿上的功夫,萬一你能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的話,一定能打好深厚的基礎,這種機本功操,即使練習多年後,每天還是要練習不斷,最後再次叮嚀,練習基本腿功關節及肌肉負擔較重,因此練習前一定要確實做好熱身運動,而且練習時身體的重量一定要落於大腿之上,千萬不要用膝蓋去承受重力,以避免運動傷害。

以上把要練轉掌前要練習的三個基本功操做了一個簡單的描述,現在接下來要談談練柔身八卦掌,開始練轉掌,那練轉掌到底有什麼目的與好處呢?首先,我們在轉掌圓圈歌訣中,最後兩句話,可以代表出練轉掌的一個好處,其中寫著「調理陰陽合氣血,益養精神妙如仙」。其實這兩句話無外乎指的就是先前所提練淌泥步的一些好處,只不過是在練轉掌式時,手的動作擺了出來,再加上呼吸的配合,所練的就是一種導引吐納術,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氣功,這是屬於氣功中動功的一種,外動而內靜,所以古代道士就以此轉天尊來修養生息,以達養生健身的目的,以前本門有位師姐,年紀將近六十歲才來向家父練八卦掌,可是呢,由於她年紀已大,無法學太多套路招式,所以她什麼都不練,每天只練轉掌,而且是以很輕鬆的方法在練習,每天從不間斷,每次就轉三百二十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一天,她大擺宴席請師父及師兄弟們用餐,到了那一天,我們才知道原來她是在還願,因為剛來之初,身體非常不好,好像再活不了幾年似的,後來她依父親教她的轉掌要領,每日練習,致使身體一天比一天健朗,原來她初來練習之時,就許下了這個願,只要她能活到七十歲,就要請大家吃飯,以感謝師父的教導,如今這位師姐已八十多歲了,每天也只是練轉掌,身體依舊健康硬朗,我想這就是轉掌能讓人改變體質,以達調理陰陽合氣血,益養精神妙如仙的境界。所以在練完轉掌後,總會讓人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並感覺氣感充足,精神飽滿,尤其是在天氣稍冷的季節,練完轉掌以站架式做吐納調息時,那時整個頭頂及身體會隨著你吐納的節奏而冒出陣陣白煙,而這白煙就是因你周身百體舒泰以致血氣暢通而散發出來的熱氣,那種全身舒暢的感覺也不是我用幾筆可將它描繪出來的,我想不少人應該也有此經驗才是!

在走轉掌繞圓走轉中,步法要外步裏扣,裏步直邁,並配合淌泥步的要領,但是練轉掌對一位初學者來說,那是一件既單調又無聊的事,你想想看,一直繞著一個圓圈在走,好像瘋子一樣,這有什麼意思呢?這個想法一點都沒錯,所以一般初學者走不了幾圈他就煩了,耐心就沒了,其實轉掌的另一目的就是培養你的意志力及你的耐心,武術練到一個程度後,意志力及耐心往往就是你成敗的一個關鍵了,就猶如跑馬拉松或只是五千公尺或一萬公尺的跑步也好,意志力往往就是你成敗的一個關鍵,你認為我一定跑的完全程,那你一定就跑的完,萬一你意志力不夠,認為我沒辦法跑完,很奇怪的,那你就很快就會像洩了氣的皮球一點力氣都沒有,如此當然無法跑完全程,轉掌也是一樣,只要你意志力夠、信心夠,一口氣轉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都沒有問題,而且練轉掌就是練內功的一種修為,內功的累積就是要靠時間,萬一你意志力不夠,哪有辦法累積足夠的時間,當然功夫就練不上身。

另外,練轉掌就是練內功,就是練功力,講的再白一點就是練體力,即使你有了再高的意志力及耐心,但是你的體力與耐力不夠,那也是無法練出一個所以然出來。一個練八卦掌的人要是能在轉掌上下功夫的話,那你的功力與日俱增,而且也將會在轉掌的過程中,體會出拳法的一些奧妙,當然,在練習的過程中也是有一些方法及要領的,一般在走轉的過程中有時是要內外兼修的,此話怎講呢?所謂轉掌,我常常將它分開來講,所以呢?也就是將它分開來練習,那就是既練轉,也練掌,轉就是光練轉掌式,也就是只有繞圓走轉,而掌呢?就是練換掌,所以我常說,美國NBA籃球是打四節,而我們練轉掌呢?是練五節,可是它們每節十二分鐘,但每節是有休息的,但我們練五節卻是要一氣呵成,中間是沒有休息的。這五節是怎麼練呢?雖然是五節,但每節還是左右各轉六十四圈,合計一百二十八圈,五個一百二十八圈,加起來就是六百六十四圈,但是,第一節是每轉四圈換一掌,總共左右各練十六掌,也剛好把八大綱及天干八卦各掌左右各練一次,這是所謂的第一節,因換掌較多,所需要的體能也較多,所以時間也較長,當然也就更能練出功夫,這是以練掌為主,練轉為輔,一般初學者能練完這一節,可說已具相當程度了。另外是第二節,第二節是每轉八圈換一掌,總共左右各練八掌,加起來也是一百二十八圈,當然,我們平常在練習時不是光走轉掌式而已,而是以六大基本式中之立樁式,雙抱掌,雙撞掌,片旋式,放入轉掌中,輪流交替練習,如此更能增進你的功力,練第二節中之八掌,又常以八大綱及天干八卦中的一些副式為主。另外是第三節,相對的第三節就以每轉十六圈換一掌,左右共練四個換掌,加總起來也是一百二十八圈,練的四個掌通常會以平時覺得練的不夠完美的掌法來做一個再次練習。在平時不去講求分五節來練習時,第二節和第三節是最常採用的一個轉掌圈數,因為,每轉八圈或十六圈換一掌,也是屬於比較中庸的吧,轉也練到了,掌也沒放過,不致於太累,也不致於太輕鬆,所以這兩種方式,也是我平常教大家比較常用的方法。另外第四節,當然就是每轉三十二圈換一掌,總共左右各換兩掌,當然,加起來也是一百二十八圈,這兩掌通常是以練習柔身連環八卦掌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深奧的兩掌為主,那兩掌一為片旋掌,一為五龍擺尾掌,我平時更喜歡練習片旋掌,因這個式子幾乎集合各個換掌的優點,而且也把柔身表現的淋漓盡致,演練起來非常有其韻味。而五龍擺尾掌演練起來也非常舒展大方,亦有其可看性,所以我對這兩掌非常情有獨鍾,所以有時在練換掌時,都加重這兩掌的演練次數,以上講的是所謂的第四節,最後是第五節,當然最後一節就是左右各轉六十四圈,左右各換一掌,兩邊加起來也是一百二十八圈,而這最後一掌通常以單換掌做一個結尾,也算是有頭有尾吧!其實第四節每轉三十二圈換一掌,對一位初學者來說,一個姿勢維持那麼久,可能就會非常酸,或不舒服,但是,功夫是練出來的,只要肯下功夫,即使到了第五節,一個姿勢一擺,一走就六十四圈也不會難倒你。以上五節每節各轉一百二十八圈,故合計練完後,總共是轉了六百四十圈,而換掌是換了三十一個掌,若兩邊加計的話就是六十二個掌法了,所以依此方法練習的話,不僅練轉又練掌的,更是體能的一大考驗,整個流程練下來整整要二個小時左右,在這二小時的過程中,就考驗了你的意志力,你的耐力,你的體力,也考驗了你的功力,而且在整個走轉過程中你必須依照轉掌內功的順序法之要領去做,但走的架勢以高架勢為主,不宜走的過低,因走太低,時間又長,膝蓋萬一造成運動傷害亦得不償失,圈子的大小以十二步為佳,因為練習此法兼顧換掌,萬一以八步為一圈,此圈會稍嫌太小,因一換就換到外面去了,所以一般人以十二步為一圈較佳。

以上所述轉掌的五節練法是我平時練習的方法之一,當然,練轉掌每人或許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只不過我覺得以此法練習,也是做一個自我的挑戰,也是讓功夫精進的一種方法,這也是練八卦掌為什麼要練轉掌的目的所在,萬一你對轉掌五節練法有興趣的話,不妨試試看,萬一所學換掌不多也沒關係,可重覆練習即可,但要提醒的還是要按照轉掌內功順序法的要領來做,體力真的負荷不了也不要太勉強,畢竟功夫是要慢慢累積的,也不是說只要練完了一次五節練法,我就藝成了,不過,這卻証明了你有不服輸的毅力,及驚人的耐力與體力,相信,繼續努力下去定有所成就。

註三:以步站立

以步站立,講的是在要練轉掌前,選好了位置後,站立於該處,一般位置的選定,要先定出整個八卦的方位,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個方位,而你站的位置即在乾卦之位置,此時乾卦是在東南角的位置,此時就站在乾卦,由逆時針做一個開始。

以步站立,也不是說我們就傻乎乎的的站在那兒,我們在練地支八卦時,在做起式之前亦是以步站立,其實這個以步站立,講的就是以無極式站立,茲將無極式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當人尚未習練拳術之前,心裏則是一片混混沌沌,一氣渾淪,舉手投足之間,但由天然之性,此即為無極,而無極式則為練習八卦掌最初之式,其姿勢須為:頭要頂、頸要正、口要閉、舌頂上顎,全身筋骨關節盡量放鬆,呼吸深長、氣深丹田,腹略收、肛要提,摒除一切雜念,雙手自然下垂,雙腳在自然下站立,此時,兩眼凝神定住,內無所思、外無所視,一切寂然,任由呼吸血脈,自在流行而巳,此時拳式未定,故名為”無極式”。無極式在心裏上,就要讓習練者做到靈靜,也就是要清心止念,沉氣凝神、抱元守一、執中致和。在姿勢上就是要講究鬆沉,亦即做到持身中正、安定重心、氣沉丹田、週身放鬆。以步站立之無極式姿勢簡單,但要瞭解其中奧妙,唯有練習者深加體會。

題外話,其實無極式雖說是拳式未定,故曰”無極”,但無極拳却是屬於柔身連環八卦掌,所謂廣意八卦掌之中,其拳即二十八宿之變名,共有二十八個動作,分為東、南、西、北方,亦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每段分為七個式子,其動作皆以輕鬆窈窕之姿勢為其特色。

註四:兩足用力,足指抓地

兩足用力,足指抓地,指的就是在繞圓走轉中所使用淌泥步的基本要項:先前在介紹淌泥步時已有所提及,就是在行進間時,兩足要用力的將足指往下摳,其目的不外乎也是要訓練你腳掌的力量,在平時只要將足指往地上一摳,就能使全身有個著力點,著力點有了,全身的力量就能運用出來了,就以本們練力氣的一個式子─拉手來說,拉手是培養力氣,練活力最好也最快的一種方法,在地支八卦中用了太多的所謂擄手及裏領、外領及雙帶及雙拖,其力量的養成就以練拉手效果最佳,拉手是要兩人相互對練,我也把練法大概說明一下好了:即兩人先面對而立,同時雙腳打開,以能紮馬步的寬度為準,距離以兩人能握手為準,開始兩人同時穿右掌,朝對方之鼻孔穿出,在拉手後,雙方各以馬步下蹲,同時雙手互拉,完成後再換左手,依次左右交替而做,名為拉手,剛拉時力量不宜過大,速度也不需太快,兩人要有默契配合,到了最後二十次左右時,力量可慢慢加大,次數以左五十,右五十為佳,體能好再增加也無妨,現在再講講拉手要注意幾個要點:即首先,場所的選定也很重要,要在較空曠的地方,兩人後方千萬不要有障礙物,包含牆壁,因兩人一搭手,在往下坐時,萬一力量用的不對而往後躺,兩人雙手又沒拉住,即你的重心就會往後倒,所以背後一定要空曠,以避免撞傷,另外就是講拉手時幾個力量的來源,與身體的結構。

在拉手時第一個力量的來源,就是你與生俱來,天生的本錢,那就是你本身的重量,只要兩人雙手互穿,搭手後轉為互拉時,只要你將身子重心往下一沉,往下一坐,坐成一個馬步姿勢,如此,你的重量就會變成你的力量,也就是好像是一個正常體重的人,踩下去是七十公斤,一個較胖的人踩下去是一百公斤,當然,這只是以他們個人的體重去做一個量化,不過,在蹲成馬步的過程中,重心是要垂直的往下坐,千萬不要用往後躺的方式,雖然往後躺仰的方式也能產生力量,但是你要注意,萬一對方沒將你拉住時,你必定摔個四腳朝天,如果你是垂直往下坐,即使雙方沒拉成,也只是會成一個平穩的馬步式,向後跳幾步而已。另外,在蹲成馬步時,雙腳一定是往裏內扣,這個觀念,這個最基本的動作,我以前就常常提過,平常我們看人蹲馬步,雙腳非但沒有內扣,甚至雙腳是外開,我就真的不知道,他蹲馬步的意義在哪裏,因為雙腳不內扣,一來站不穩,二來力量是無法有效的發揮出來的,所以切記,雙腳一定要內扣,以上所述,是拉手時第一個力量的來源,第二個來源就是大家練拳時常聽到的沉肩墜肘了,沉肩墜肘在練八卦拳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在練拳的過程中,老是聽到父親說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但當初對沉肩墜肘也沒有深一層的體悟,後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及與師兄弟的互練,才慢慢體會出沉肩墜肘的一個重要性與實用性。現在,我就以沉肩墜肘來說明一二,在八卦掌的練習過程中,在每一個出手,不管是出拳也好,出掌也好,或出雙撞掌也好,其出去的手一定不可伸直,不像有些拳術,只要一出手,手都伸的直直的,這在八卦掌中是非常忌諱的,我們在出手時攻擊對方,打不到就算了,也不會為了打到對方,而將手伸直的送出去,因為,只要你的手一直就會非常的危險,因為八卦掌中有很多抓拿的暗手,所以我們知道只要手一伸直就非常危險,只要對方抓拿使用得法,手一下就會被折斷,所以在八卦掌中,出手要墜肘一來也是在保護自己。另外,墜肘是一個重要的力量來源,不管是化解對方,或是施力於對方,沉肩墜肘可產生強大的力量。首先先講化法好了,在地支八卦的下手中,使用了非常多的墜肘來做一個御法,因為墜肘的使用,不僅速度快,而且化法又是攻法,因為墜肘一沉,可能力量集中於一點,想想看,全身的力量集中於手肘的一處,只要點中對方的話,對方手腳將隨時痛麻無比,而失去作用。另外墜肘的另一化法,是假設我們手被對方拿住,只要我們鬆身墜肘,就可很輕易的掙脫開來,像在地支八卦中的砍手掌及搬手掌的第一個化法,用的就是墜肘,只要墜肘一使,那怕對方力量多大,你也可以很輕易的化開,即使對方兩隻手抓住你單手,只要墜肘一使,對方要是愈用力,反彈力也愈大,最後也將痛的使得他不得不鬆手,所以墜肘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另外,兩人在互拉的過程中,墜肘的力量也是非常大,因一個力量的使用,手伸直的話,力量是用不出來的,你看,我們以前在玩拔河時,大家雙手一定不會伸的直直的,雙臂也不會張開,也不會聳肩,其實這跟練拳的要領是相通的,以練拳來講,這就是要沉肩墜肘,臑要夾,勁要裏。

最後就扯到本註解的主題了,兩足用力,足指抓地,在拉手的過程中第三個力量的來源就是兩足用力,足指抓地,而且這個力量又是其他力量來源之母,萬一兩足無法用力,足指無法抓地,那怕是你再有力氣,也無法使用出來。因為兩足用力,足指抓地,就是你的根,就是你的下盤,兩足及足指用力往下一紮,就猶如埋下了深厚的根基,就好像蓋房子,要是地基不牢靠,哪怕你上面用的是鋼骨結構也沒用。也好像是剛才舉的例子,在拔河時拔到最後,腿可能比手還酸,這就對了,這真正的用力就是靠你的腿,但也只有根基穩、腿、身體,手的力量不能施展的出來,所以兩足用力,足指抓地,在轉掌中亦是要特別去細心體會。有一句歌就講到,練功轉掌足根源,就說明了其中的意思。

補註四:兩足用力,足指抓地

足指抓地,用足指扣抓地面來刺激湧泉穴,又兩足肌肉用力來刺激末梢血液的回流。如同管線的末端,再加壓,不僅可防止血栓的生成與堆積,更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有人說,腳是第二個心臟,真是貼切。又人到中年以後,開始退化,一般都是從腳開始有問題,平常就應多藉由腳部的鍛鍊與運動來預防與保養。

註五:聚氣凝神

聚氣凝神,講的是在練轉掌前及在練轉掌中我們心裏所要做的一種表現,這個表現是屬於心裏方面的層次,簡單的講就是我們要渾元一氣,要凝神專注。而這些要點剛好就是符合我們練習八卦掌的第一個要點。練習八卦掌總共有四個要點,這四個要點是家父錦園公畢生練習八卦掌而體悟出的心法,這四個要點是家父於民國七十年時以書法書寫於一般的白紙上,但門人弟子都爭相影印,再以精美的錶框裝飾,而懸掛家中,一方面可緬懷恩師,二方面也可細心體會這四個要點的精髓,下面我再以專章來討論這四個要點。

現在我只談論有聚氣凝神的第一個要點。第一個要點,講的是心理方面的事情,當然,做每一件事情你都事先要有心理上的建設,心理上的準備,以練拳來講,在心理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靈靜,唯有心靈靜下來了,你才有辦法去專心練拳,而要怎樣才能使你的心靈靜下來呢?這要點就有十六個字去讓我們得到心理上的靈靜,這十六個字就是:清心止念,沉氣凝神,抱元守一、執中致和。

這清心止念就是要我們心無旁鶩,也不要有任何念頭,不管是剛才發生了什麼事、被老闆罵了、和女朋友吵架了,暫時都把他忘了,都不要去想他,要做到心如止水。而沉氣凝神呢?其實和聚氣凝神也沒什麼大分別,也就是要我們先沉住氣,而專注於一件事情上,這兩句話也可用先前談論過的無極式去做一個體會。而抱元守一呢?『元』講的就是氣,既然剛才沉氣了,接著就是要意守丹田,所以這個守一講的就是意守丹田,但守一這兩個字也有另外一個解說,守一在道家的說法上,守一也就是靜坐,而佛家名為禪定,在儒家就叫做靜坐,所以抱元守一的意守丹田中,也要尋求一種寧靜,而執中致合就是說:只要做到以上的要領,就能得到一個最完美的結果。其實,再解釋的話,道家是講中庸之道的,一切的過與不及,都不是道家所主張的,所以這個中,在武學中來闡述的話就有很多它深層上的含意了,『中』講的是剛剛好,那什麼東西剛剛好呢?我們可以說,練拳的姿勢,動作剛剛好,姿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動作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也可說用的力氣不會大大,也不會太小,也可說練習的質量,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總之,就是不會過與不及,只要符合中庸之道,就是盡善盡美的。

補註五:聚氣凝神

誠意正定,發自內心,排除雜念,配合後面的「頭要頂」再全身自然放鬆,調息數次,使心情平靜,這時自然可聚氣凝神。

註六:氣原出於中焦

氣原出於中焦,講的是呼吸的方法,一般人所指的中焦是指胃氣,人食百食,吃下的所有東西,再經消化道的分解與吸收,而變成可利用的養分,以供給生理活動所需,如此,才能造就氣血的運行,最後再將氣血轉化至丹田之處。而丹田的學名則稱之為關元穴,關元穴是男科的主穴,對男性的性功能障礙,如陽痿、早洩、遺精,尤其氣虛,體弱關係尤大,對婦女月經不調,經痛,帶下等病症,亦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果,此穴在臍下三寸,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人生之關要,真元(氣)之所存,元氣(元陰、元陽)交關之所,穴屬元氣之關隘,故名關元,屬任脈之穴道,穴在身前正中線,臍下三寸處。

許多人說自己現在在學氣功,其實氣功是一個很籠統的東西,看也看不著,摸也摸不著,氣功老師怎麼說就怎麼算,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好像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就好像某某大師說,你信我就看得到分身,不信就看不到。其實簡單的說,所謂氣功就是學習呼吸的一種方法,當然各門各派有其方法,我們就不去研究了。但以我們真正練武術的人來說,一切都講求看得到,有形有物的東,不會故做神秘狀,而把自己包裝成高不可測的樣子,因為功夫的好壞,只要你一起手,就看的出你的功夫是否紮實。

我們在練拳時,對於氣,一切講求順其自然,氣在你身上是無所不在的,要是沒氣的話不就活不了了嗎?練拳時既然對於氣一切是講究自然的,所以你在練習的過程中不需去太注意它,因為呼吸的方法,它也是本能的一種反應,當你耗盡動量大氣量就大,所需補充的氣,自然也要增加,當然血液流量自然也會加大加快,所以此時心臟也比平時跳的要快,如此才能供給你所需的能量,但是你卻在不知不覺中呼吸的方法其實也做了改變,只是平常你或許沒注意而已。因為我們一般的呼吸,其實和練拳時的呼吸是剛好相反的,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順式呼吸,也就是說當你在吸氣時是用肺,此時小腹是會向上鼓起的,呼氣時小腹就向下縮扁,這種呼吸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現象。可是在練拳時候的呼吸法就有所不同了,那是屬於一種逆式呼吸,再講明一點,那就是一種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法剛好與順式呼吸法相反,那也就是說,我們在吸氣時小腹是往下陷的,但在呼氣時又是往上浮起澎脹的,因為腹式呼吸是以小腹做為你的動力,所以一吸氣他自然就往裏縮,不然你現在做一次深呼吸,看看反應如何?是不是肚子往裏縮了,其實這都是人的自然現象,當你練拳練到一定的程度,即使沒人告訴你要用腹式呼吸,你也會很自然的運用上。所以拳家講的氣源出於中焦,也是在最自然的情況下自然而生。所以在練拳的過程中都以腹式呼吸行之,因為在練拳時你會消耗大量的能量,要是光靠肺來吸氣的話,已不能供給你所需的耗氣,可是腹式呼吸就不同了,你可很輕易的吸飽一口氣,只要氣充,力就足,所以平時練拳也可說是練氣,只要氣足,體力就會好,力量也會大,就好像我們認定汽車的馬力大小都以排氣量來說,排氣量大,馬力就大,練拳也是如此,只要氣能源源供給,體力就可源源不斷,要有源源不斷的氣,也就只有靠腹式呼吸法了。功力愈來愈深,就是排氣量愈來愈大,就是氣愈來愈充足,在拳術的應用上,在蓄勁要發力前是吸氣,當拳掌一出時是呼氣,當然,氣愈充足,發的力就愈大。你可再看舉重選手,當他要舉起重物前,就是用腹式呼吸法,而且會飽飽的吸足一口氣,而且在吸氣的同時蹲下將杠鈴抓起,然後在向上舉的同時,將氣呼出,舉重所需的爆發力是極大的,也惟有有充足的氣源,才能使舉重選手能舉起重物。氣是一切動力的來源,所以氣在武術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份量,但氣的練習還是要講究自然,只要練完拳能讓你百體舒泰,血氣暢通,那就表示你的練習過程中是正確的。

補註六:氣原出於中焦

指橫膈膜─位於胸腔與腹腔之間,一般在練丹田之氣,就是訓練橫膈膜的運動。人吸氣時橫膈膜下降,呼氣時橫膈膜上升。常人的一吸一呼中約有20%的氣體沒有交換到,如經過橫膈膜的鍛鍊,就可增加氣體交換的效率,這時身體就如鼓風爐一樣,使氣的鼓盪達到最大。

註七:總統於肺,共有二十四孔

總統於肺,共有二十四孔,則是說明上述,既然氣源出於中焦之後,氣脈的走向,當然這氣最後要總於肺,再靠氣脈分散於全身。所以這二十四孔是講的經脈的走向。

這二十四孔是指人體手足十二經脈,即有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等,然其經脈是左右對稱,所以共有二十四條經脈,故稱二十四孔。十二經脈出於”靈樞、海論”為經絡系統的主體,又稱正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十二經,每一條經脈都和體內一定的臟腑有直接的聯繫,各條經脈相互之間又有表裏配合之關係。經脈就如同捷運的主要幹線一樣,穴道就像是捷運站一樣,聯絡成密集的網路,使身體氣血的循環能四通八達,造成一個有朝氣有活力的生命體。

補註七:總統於肺

肺主氣,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在肺泡進行,氧氣更提供了身體各種氣機活動的必要元素。

註八:以通週身百骸

以通週身百骸,其實就是呼應前章所述,因人體之二十四氣經脈已經分佈於全身了,所以在血氣暢通的情況下,氣血就可遍佈全身,故氣之運行可通週身百骸。

註九:上至百會

上至百會,表示氣脈之貫通是達於全身的,百會穴是人身體最預點的一個穴道,既然,最高最遠的穴道氣都到的了,那也表示身體的每個穴道,也可由經脈的貫穿而達到任何穴道,就以剛才的捷運系統來說明,以淡水線來說,捷運電聯車連淡水都能到達,那淡水之前的每一站,電聯車也都會經過,而這車子就是氣,捷運路線就是經脈,捷運站就是穴道了,不過既然提到了百會穴,那我還是將百會穴大略做個說明:

別名:三陽五會,元滿,為諸陽之會,故稱百會,屬督脈,為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取穴:後髮際正中直上七寸,位於兩耳尖連線與頭部正中線之交會點。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及額神經分支。

主治:昏厥休克、頭痛眩暈、中風失語、癲癇驚狂、精神病、脫肛、陰挺、不寐,若常敲按,便有通竅醒腦的功用。

手法:沿皮刺零點五到一寸,直到零點五至零點八寸,灸五至七壯或十至二十分鐘。

註:此穴有引氣上行的效果,如練功的提氣作用,故治中氣下陷的症狀,又為諸陽之會,神經血管聚集豐富,刺激反應靈敏,故治重症、急症。

註十:下至湧泉

下至湧泉與上至百會是相互呼應的,亦表示血脈之順暢,連最低之湧泉穴亦能到達,也說明了,氣源出於中焦之後,轉由二十四條經脈貫通全身,以達全身各處,連最高之百會穴,最低之湧泉穴都能一一貫通,茲將湧泉穴亦做個簡要說明:

別名:地沖,屬於足少陰腎經。

取穴:於足掌前三分之一處,足趾蹠屈時呈凹陷處。

解剖:在足底第二、三蹠骨之間,蹠腱膜中,內有趾短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深層有來自脛前動脉的足底弓,佈有足底內側神經分支。

主治:休克、昏厥、小兒驚風、高血壓、頭頸痛、頭暈目眩、咽喉腫痛、便秘、小便不利。

手法:直刺零五寸至一寸,灸三至五壯或五至十分鐘。

註:此穴有引氣下行的作用,與百會穴成一個三角形,一上行、一下行,剛好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對於心臟的壓縮作用,更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使身體氣血的循環能徹底,完全的到達全身的每一角落,形成一個生機蓬勃的生命體,故常為練功及丹道修行人士所提的重要穴道。

註十一:能通四肢、氣隨力行、會合一氣

能通四肢、氣隨力行、會合一氣,這一句是指氣與力的運行方式。上文既提到氣經由二十四條經脈都可上至百會,下至湧泉,氣要運行到手腳當然巳不是問題,現在要考慮、要思考的是如何運用於四肢,其實,這在本門練習八卦掌要點中,第三個要點就有所說明,第三個要點講的是動作,動作的要點是要做到輕靈,其中以十六個字做為一個心法,意動氣動、氣動身從、勻整鬆柔、一動全動。這十六個字就完整說明了八卦掌在練習中氣的來由,及力的使用,及如何的鬆柔及發勁的要領。

大家都知道以意導氣,所以,一定是先有意念的產生,再藉由意念去控制氣的運行,所以意念動了,氣才會跟著動,也才會有所謂的小周天練氣法及大周天練氣法,這完全取決於意念的設定,只要意念動在那邊,就用意念導引氣往那邊跑,萬一有覺得哪邊會痛,會不舒服,你也可以用意念去導引這個氣去一直貫通它,久而久之由於氣循環之故,而使該處漸趨正常。平時我們在練轉掌時,意念都是讓氣流動於兩掌之上,尤以前掌為最,意念動了之後,氣就跟著動,既然有氣,那就會有力,所以轉掌時的意念集中於兩掌,那麼這個所謂的氣就會集中於兩掌之中,既然氣充,兩掌自然有力,所以在轉掌的過程中,只要你有專心用意集氣於兩掌,那你的雙掌一定比平時要紅潤許多,而且小手臂靠手腕處的汗,也會流的特別多,此時兩掌就會感覺氣充力足而發熱。氣與力是分不開的一體兩面,沒有氣就不會有力,之前也說過,汽車的排氣量就是馬力的代表,排氣量大,馬力就大,練轉掌就是練內功,就是練你的氣,只要氣充是而達於四肢,四肢的力量就將源源不絕,而且氣到那,力就到那,身體的動能就是靠你的氣,氣動了起來,身體的各部位就有了能源,也就能動了起來,但在練八卦掌的動作中是要講究勻整的,即力氣的使用,肢體的表達,都要很均勻完整,即力量的使用不可用拙力,氣也不可憋著而用奴氣,而且所做的動作不僅講求放鬆,更要做到柔靱,在八卦掌裏的柔,是要講究柔中帶靱的,簡單的說,就是要動中帶鬆,鬆中帶柔,柔中帶靱,因為靱是一種勁力的表現,這種勁力雖柔,但反彈起來又很強,你看,一樣橡皮筋,你用力一拉,它是鬆柔的,但是在它的鬆柔中實也聚集了反彈的力量,彈簧也是一樣,當你用力一壓,它不會硬頂著你,它是柔靱的,但是它反彈的力量又是何其大,所以彈簧不能鬆柔的話,它也就不會有其反彈的作用了。另外,在八赴掌的動作中要求的是一動全動,因為整個的動作過程中,是以腳底做為一個發力的來源,透過身體,而達於手,因此在動的時候,它不會只是兩隻手在用力,你要知道,手的力量是藉由身傳達而來,而身體的力量又是靠雙腿雙腳而來,所以八卦掌的發勁講究的就是整勁,而整勁的發力,就要從意動氣動,氣動身從,勻整鬆柔,一動全動中去做一個深層的體會。

註十二:所謂頭要頂

現在接下來要講的都是姿勢的一些要求,姿勢的正確與否實關係著整個武術的一個基礎,基礎要是沒打好,以後實難有大成,所謂頭要頂,講的就是持身要中正,再簡單的說就是一般人常講的要順項提頂,也就是說脖子和頭不可左右歪斜,亦不可前府後仰,頭要自然伸直,有虛靈頂勁之式,但是,在走轉掌時,整個頭頸是要轉向圓心,只是在轉向圓心的姿勢中,仍要保持頭頸的一個正直。大家都知道,在轉掌時,裏手是對準圓心的,所謂的圓心就是你的對手,既然兩人對陣,就必須時時面向對方,所以在轉掌時,是以圓心當你的假想敵,所以,你一出手就是要對準圓心,當然,既然手對準了圓心,當然頭也要轉過來看著對方,只要是在這頭轉向圓心時,頭還是要保持正直。

補註十二:所謂頭要頂

頭上百會穴上如頂著東西,往上的力量。以前常看訓練空中小姐時,就是頭頂著書本走路,保持端正又優雅的體態。又當兵立正時,頭頂、下巴微向後縮形成一個雄壯、威武的氣勢,就是在講這個東西。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才能維持頸椎自然前凸的弧線,使肩頸部的肌肉完全放鬆,形成一個自然又穩固的結構,有了這個前題以後,才能含胸拔背,更能使百會與會陰連成一個假想中心,達到持身中正的要求。

註十三:舌要捲

舌要捲,是說我們在練拳運動的過程中,舌頭要擺的位置,一般說舌要捲就是要舌頂上顎,而上顎又可分為前顎與後顎,前顎屬硬顎,後顎屬軟顎,而軟硬交接處就是所謂任脈與督脈的交接處,用舌頭頂於軟顎與硬顎之間,就是所謂銜接任脈與督脈,要打通任督二脈,就是要靠此法及時間的練習,方有可能打通任督二脈。但這種說法只會把拳術講的太虛玄了,任督二脈的打通,怎樣才算一個標準,我想解釋起來,每門每派又有自己的說法吧!其實舌要捲,以本門之說法就非常的簡單,而且是馬上有反應感覺的,一般在練拳的過程當中,舌頂上顎是非常重要的,要是舌頂上顎真能啣接任脈與督脈,而又打通任督二脈,這當然是武術家求之不得,但我們舌頂上顎最直接的目的是要生津,所謂生津就是產生口水,口水在丹道武術中就是津,津在丹道武術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所謂煉津化氣,這津講的就是口水,只要有津就能化成氣,有氣就能生成力,力成即功成。

舌要捲在練拳的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練內家拳的又是特別的講究,一般在舌頂上顎時,大都頂在前顎較多,尤其是前顎的凹陷處,你要頂在軟硬顎之間當然更好,只是在不知不覺當中,你的舌頭就會頂於前顎之凹陷處,其實二者以生津的功能來講是差不了多少的,只是前者無法啣接所謂的任脈與督脈罷了。

以前,在剛練拳時就謹遵父親的教誨,要舌頂上顎,果然效果非凡,只要舌頂上顎,口水即可源源不絕的產生,當然,口水多了,你就不會渴,不會渴當然就不必一直喝水,在剛開始的經驗中,即使用功練一、二個小時,滴水不沾也不會口渴,而且還常以此自豪,不過,後來還是經驗告訴了我,即使舌頂上顎能分泌出大量的口水,但是在練功的過程中,你也失去了許多的水份,而且八卦掌的練習是屬於一種耗功,亦即會因高度的有氧運動,會消耗你身體大量的熱量與水份,所以即使不渴,但是水份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也常要求大家,在練功時必需帶足夠的水,和一條毛巾(並非手帕),和幾件乾的衣服,因為,練習八卦掌一定會流非常多的汗,所以也就需要補充很多水份,因為汗多也需要一條毛巾來搓汗,一般練習下來,光是毛巾上的汗水,就可擰成一地,而且是好幾次,練完功後.一定要將濕透的衣服換掉,而且乾的衣服最好是紮在褲子裏,這時,你就會立刻有種感覺,那就是整個腰部都會覺得暖暖的,如此就可達到保護腰圍的目的,大家可細心體會一下,不可仗著自己年輕,而忽略了保身養生的動作。

補註十三:舌要捲

舌頂上牙齦與牙齒交接外齦交穴之處,為督脈的終點。舌屬任脈,故以舌上捲來連接任督兩脈,來造就周天的循環,舌頂上顎能刺激口水的分泌,為人體重要的津液,更可生津止渴,個人在打太極拳時,如注意此要求就比較能將身體放鬆。

註十四:眉要皺

這個眉要皺是最多學生常問我的問題,練拳為什麼要愁眉苦臉的,不過這個眉要皺跟愁眉苦臉是兩碼子事,一般說眉要皺,是說對一件事物的專心程度,也是一種凝神以對的一種反應。不過,其實眉要皺是出於自然的一種身體反應,並不是自己故意去把眉頭皺起來,皺眉是在運勁用力下的一種自然反應,只要你有用到真力去做這個動作,這個眉一定是自然而然會皺起來的,我們現在不以拳術做例子,就以一位棒球投手來說好了,你看,他在要將球投出去的那一剎那時的面部表情,就是眉要皺的一個最佳例子,或許大家平時沒注意到,不相信的話,你看看那些美國大聯盟的那些投手,在球投出去的那一剎那,面部表情和平時的臉孔,絕對是完全不一樣,他們的眉就皺的非常勵害,而且整個臉部都變了樣,這是因為他運用了全身之力,要會合一氣將力發出,同時又要很專注,自然就會產生這種現象,其它如打網球也是一樣,球員在用力揮拍或發球時的面部表情,也是表現出皺眉的現象,打高爾夫球的揮長桿也是一樣,眉要皺就是你運勁用力發勁及對事物專注凝以對時的一種自然反應,所以在轉掌的過程中是凝神注視,在換掌的過程中又是運勁又是凝神,所以在練拳昤的面部表情,眉是很自然的會皺起的,除非在練習時非用真力,只是很平常輕鬆的練習,那就另當而論了。

補註十四:眉要皺

皺眉就是要專注,並訓練眼的定力,使對手看到有力的眼神就不戰而慄,以現在養身的觀點,就是訓練眼球附近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環,刺激睛明穴及攅竹穴,達到自我按摩的作用。

註十五:口要閉

練拳時,由於是用鼻子呼吸,不用口呼吸,所以口是不可以張開的,而且口要閉也是舌頂上顎後的自然現象,只要舌有捲,口自然就會閉,所以亦不需特別去留意,口自然就會閉緊。但口要閉真正的目的與用意並不只是不用口呼吸而已,而其最大的目的是要納氣。一般我們在用真力練功時,時間用的或許會較長,運勁或許也會稍大,這時全身的動能就會用的較大,自然耗氧量就會大增,萬一此時口一張開,氣必散,氣一散,力必不濟,而且會上氣不接下氣,使你無法持續的練習下去,像在練地支六十四掌時,有時我們要求從第一式開掌,一口氣練到第八段最後一式竄掌,而且每式大約練八至十二次,如此一口氣練下來是超過一小時的,因此氣的運行與調配是非常重要的,萬一你的氣調理不順,相信,你很快就會氣喘如牛,上氣不接下氣,且精疲力竭,萬一能把氣運行的自然順暢,那練起拳來非但百體舒泰,亦能血氣暢通,而且精力是源源不絕,可見閉口運氣的重要性。

再以練習青萍劍為例,本門青萍劍共有四套,第一套定式多,所以練的較慢,但也是要靠內氣的運行,到了第二套速度就變得較快,這時,就需要更多的氣與力,到了第三套及第四套那速度就又更快了,快到幾乎有時雙腳在地上停留的時間是非常短,,手法亦非常快,所以有人說,練青萍劍練到極致時會草上飛,那可能就是形容其速度手法之快吧!既然速度快,那就是練的一口氣,他氣不足的話,絕對無法將第二套表現出來,更不用說第三、第四套了,因此,練習青萍劍依本門之承傳,第一套練的不夠程度,基礎沒打好的話,是不會再教你第二套的,同樣的,你第二套的手法、身法、步法及用劍的技術要點,沒有練到相當程度的話,也不可能再學下去,因為,達不到程度,你再學下去的話,也只不過會這個套路的式子罷了,並沒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學了也練不出其精髓來,不如將第一套好好的練好才是重點。憑心而論,劍是非常難練的一項武術,當初我在練習青萍劍時,的確花了不少心血,有時覺得自己練的好像不錯了,很高興的演給家父看,父親看了後,指正一番,說:還差的遠,還好,我並不是一個容易灰心自暴自棄的人,既然如此,我就每招每式重頭再來,而且對著窗戶的玻璃,每招每式都以鏡子為師,來修改自己的缺點,慢慢的總算會有一些心得與體悟。扯太遠了,以後講青萍劍時再好好談吧!總之,青萍劍的後幾路,一定是要氣充力足才有辦法一氣呵成,因為那真是一種超有氧運動,不會輸於百米競賽的。

不管是練拳或練劍,或練其它武術,一定要切記一點,就是在運功行掌時,除了口要閉之外,尤其是在練完時,絕對不要開口說話,在練完時,氣的運行一定是達於最頭峰狀態,萬一,一練完就開口說話,氣必散,那對身體是非常大的一種傷害,尤其是用真力練完後,絕對不可開口說話,此時最好做一吐納調息,以本門之法是,以地支八卦起手式數息三次,換邊再數息三次,再以站架數息六次,再定訣歸元,如此,氣息心跳,喘氣,必將由於你的調息,而歸於平靜,此時你也必感百體舒泰,血氣暢通,可好好享受練完拳舒暢的感覺。

補註十五:口要閉

口要閉,以鼻呼吸,鼻腔有過濾空氣及調整空氣溫度的功能,這樣才能保護氣管及肺部。

註十六:練掌以圈為法

練掌以圈為法,這是說,在走轉掌時要以這個圓圈做一個規範,做一個法則,所以在轉掌圓圈歌訣中就有說到,以圈為法走要圓,圈為先天八卦盤。

八卦講的就是一種方位,在八卦掌中八個方位就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個方位,其方位的排法是由東南角順時針排起,東南角即是乾卦,依此類推,所以最後一卦就是在正東方,即是兌卦,因此,用這八個卦象排成一個圓圈,即成為一個八卦盤,故而才有圈為先天八卦盤之說。在走轉掌時,一般就是繞著圈圈走,在剛開始練習之前,最好先設一個中心點,當然,能繞著樹轉當然更好,萬一沒有樹就隨便用一個寶特瓶或銅板都可以,有了中心點,轉起來就有了一個目標,否則,走來走去都成不了一個圓。一般初學者,因為擔心走的不夠圓,所以在練習之時都會低下頭看地上,所以就無法眼視手背外,不過,經過練習一段時日後,這種現象就慢慢的會改善,等到練到相當程度,即使朦著眼也不會難倒你。一般在走圈時,圈的大小倒是沒有嚴格的規定,如只練轉掌為主時,每圈八步亦無不可,但是,你在練轉掌的同時,又兼練換掌時,那你的圓圈最好就要加大一點,否則,就無法以圈為法,每一掌一換,都將會離開圓週太多,所以,要以十二步為佳,十六步也可以,再多步的話可能就會太大圈了,在走轉掌時,一定要注意到外步裏扣,裏步直邁,一般在走轉時只要對著圓心,步法繞著圓圈走即可,至於步法落在圓週上的那個位子都無所謂,只要不踩出圈外即可。但是,有另外一種的練法,在轉掌時要求外圓,內方,不僅特別要求外步裏扣,裏步直邁外,而且每一步的落點亦需相同,也就是說,一個圓圈中的落步只有八個點,而且這八個點就是先前說過八卦盤的位置,而且每一步的落點絲亳都不能偏差,如此走出來的步法,即會成為外圓內方,這內方就是由乾卦、艮卦、巽卦、坤卦四個點所組成,這也是裏步直邁所踩的四個點,四點以直線連結,就是一個方形。而外圓就是由兌卦、離卦、震卦、坎卦四點所組成,因為是外步裏扣,就形成了弧線,四個弧線就連結成一個圓,所以人家說,轉掌要外圓內方,就是這樣形成的。不過,這種八盤步的練法不適合初學者,一來,這種練法所需消耗的體力更多,沒有足夠的功力,可能轉不了多久就會受不了,二來,初學者尚無法步正身穩,到時顧此失彼,得不償失。但是,練到一個程度的人,有時不妨試試如此的練習方式,因為這種八盤走法,姿勢要求稍低,動作不可太快,慢一點更好,如此對於練氣有極大的幫助,只要按標準走法,不一下下,氣血立刻全身鼓盪,在緩慢的練習中,也能達到超有氧的運動,不信的話,找個機會試試看,保證感覺與一般轉掌的體會又會不一樣。

另外,練掌以圈為法的另一要求是,在換每一掌時,都要求它的方位,亦即在練蛇形順式掌時是在乾卦的位置練習,在練龍形穿手掌時就在坎卦位置練習,依此類推,當然第八式停身搬扣掌就在兌卦位置練習。不過,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如此要求有什麼原因,還是有什麼特別用意,我實在無法理解,不過,我所練習的經驗中告訴我,只要換式掌法練的純熟,每一個卦位皆可練習,而且扣步、擺步、旋腿的角度,位置都可隨心所欲,不必局限於一方,不過,初學者還是選定固定的方位做換掌比較好,而且步法、身法、手法不可自己擅自更改,一定要循規蹈矩。

註十七:圈裏為裏,圈外為外

既然,練掌以圈為法,以圈定出了一些規範及法則,那就要用圈裏、圈外來做一個區分。一般圈裏為裏,講的是靠圓心的這一方為圈裏,所以靠圓心這邊的手,稱為裏手,靠圓心的腳,稱為裏步,而靠圓圈外的即為圈外,所以,靠圓圈外圍的手,稱為外手,步法呢?就稱為外步。為什麼要如此分法呢?因為,在轉掌或換掌中,就以裏手或外手,外步或裏步來代表那一隻手,那一隻腳,而且規範定好後,一講到外扣或裏扣,外擺或裏擺,外旋或裏旋,你就知道步法的移動是如何,再提到裏手或外手,或裏步或外步,那你就知道要動那一隻腳那一隻手,而且也知道要如何動,現在就來舉個例子好了,如你現在站在乾卦的位置,面向逆時針方向(即面向北方),這時你的左手就稱為裏手,左腳即為裏步,右手即為外手,右腳即為外步,朝圓心扣步即為裏扣,朝圓心擺步即為裏擺,相反的,朝圓周外扣步即為外扣,朝圓周外擺步即為外擺,旋腿也是一樣,說明一下,所謂旋腿就是掃腿。但在扣擺的過程中,角度也是有其大小的,例如,裏步外扣,角度就比較沒這麼大,但是裏步裏扣,角度就非常大了,大概就是半圈,即一百八十度了,不過,大角度的扣擺較不常用,較常用的都是以外步裏扣,裏步外擺,或外步外擺,裏步外扣較多。以單換掌為例,萬一你是以逆時針方向在轉掌,現在,我說,外步裏扣,裏步外擺,相信,這個步法的動作你一定能做的出來了吧!外步裏扣,講的就是右腳扣向圓心,而裏步外擺,就是左腳擺向圓周外方,所以,有了圈裏、圈外的規範,在練習及教學上都有其便利性與一致性。

另外,再說說學換掌時該注意的一些步驟。一般,當一位老師在教你練換掌時,首先你最先要學習,最先要看的就是步法,有經驗的教學者,第一動也會先說明步法是如何的啟動,這時,你一定要先將步法的順序記清楚,只要步法記清楚了,其它的身法、手法就好辦了,因為步法是個起頭,頭起不了,其它就不必談了。剛才說一位有經驗的教學者,一定會把步法的移動交待的非常清楚,而且簡單明瞭,如再以逆時針方向轉掌來說,單換掌的前兩步就是外步裏扣,裏步外擺,而雙換掌就是裏步裏擺,外步裏旋,而順式掌就是裏步外扣,外步裏擺,這樣說起來也沒個完,因本門的換掌式近三十餘個,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這段主旨只是說明,在學換掌時,一定要先記清楚步法的變化,再記其它的身法及手法,不然,有些較複雜的換掌式你真不知要如何的學起。

註十八:左右相同,出手裏掌要頂

其實,左右相同應是接上文的,圈裏為裏,圈外為外,上文以逆時針方向做解說,現在若變成以順時針來解說的話,只是將身體轉過來罷了,左右還是一體適用的,沒什麼差別的,所以說左右相同。

轉掌內功順序法,講到現在,之前所說的還只是講到一些內功內氣的運行法,及一些法則規範要領,現在接下來要講的是外在的一些動作姿勢的規範與要求。

出手裏掌要頂,是指指向圓心的那一隻手指要指向上方,但程派高氏八卦掌的手形是屬於龍爪手,因此,在出手時,並非五根指頭都伸直的,其龍爪手的手形我大概略述一下,中指上頂(伸較直),食指回指,即食指的用力有一點指向自己的味道,但千萬不要回指的太利害,而大姆指與小指及無名指則向掌心微曲,這即為龍爪手,外掌的掌形也是如此。在地支八卦六十四掌中所使用的掌形亦是用龍爪手,龍爪手是有別於尹派的牛舌掌,牛舌掌主要是大姆指微曲,其餘四指是併攏伸直,但掌心微微含空,有別於龍爪手是五指分開的,掌要頂之前,有一動作是和頂掌有關連性的,那就是要塌腕,塌腕的程度要適可而止,不可太用力,鬆塌即可,不可塌到手背有向後傾的程度即可。

註十九:外掌要蹬

外掌要蹬,講的是外手用力的一個方向。在轉掌時,不管是裏手或外手都有其用力的一個方向,並非只是很輕鬆的擺個式子而放在那邊。外掌要蹬,就是教我們使力的方向是要往下按,用下沈的力道,其實,這一切內力的使用,是有其一貫性的,而且每個動作環環相扣,只要其中一個動作有偏差,那整個勁力就將會鬆散,而練不出內力出來,例如:這外掌要蹬,其連貫性的動作就從沈肩、臑夾、墜肘、肘對心、塌腕、指對肘下,每一動作都要很確實正確的做出來,勁力才會凝聚在一起,也才不會鬆散,也才不會擺個姿勢放在那裏而已。外掌的蹬力做的正確的話,手只要放在那邊,你就會感覺整個力道會非常飽滿,而且有力道隨時可以放出去的感覺,而且也有護中的作用。

註二十:邁步而轉,名為轉掌

邁步而轉,名為轉掌,這句話是做為轉掌的一個句點,也就是說,要遵守前文所講的一切,然後用趟泥步而繞圓走轉,這個動作過程,我們就稱之為轉掌,而邁步就是趟泥步,其要領已於前文有所提及,今不再贅述。

註二十一:足要伸

足要伸,是說在繞圓走轉的過程中足的動作要領,其實足要伸在先前的趟泥步練習法中亦已詳述,不過,這邊還是再強調一次好了,即在轉掌時,腳是要往前伸直出去的,但伸出去的距離不可過大,伸出去後還要能保持單腿獨立站定為原則。

註二十二:膝要抱

膝要抱,膝要抱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下盤的雙腿力道不可鬆散,而且還要用力裹住,在本門八卦掌中很注重雙腿的裹勁,在地支八卦的起式後,雙腿的虎坐式,兩腿也是不可張開,在發勁或發完勁後,也是要保持抱膝的姿勢,因為雙膝抱緊,兩腿不可張開,才能爆發最大的蹬力,你看,在百米賽跑的起跑預備姿勢中,要是你的兩腿張開的話,你的蹬力就爆發不出來,在內家拳發勁的原理中,和百米跑的用力法都是極為相近的,都是靠足趾抓地後,腳掌用力而蹬,而將整個力量衝出去。你看,運動員在賽跑時還要穿釘鞋,其目的也是要讓整腳掌的力量能往下紮,而再將力量反彈出去,而增快其速度,而且,在跑的時候雙腿也不會分的很開,跑的幾乎是呈一條直線,運動的原理都是相通的,或許只是平時我們沒注意到而已。

在轉掌中要求膝要抱,一般我們在練趟泥步是走直線,只要雙腿抱緊就能達到膝要抱的要求,可是在走圓圈中,我們要怎麼做的到呢?其實很簡單,先前也已提過了,那就是在繞圓走轉時要外步裏扣,裏步直邁,所以說,之所以要外步裏扣,裏步直邁,其用意就是要我們做到抱膝的目的,以讓雙腿隨時準備了最充足的力量,以供我們要做任何動作。

註二十三:身要柔

身要柔,講的就是要我們週身放鬆,在轉掌時身體雖有擰勁,但是,身體一定要鬆柔,只要上身不鬆柔,步法一定會不穩,而且身體一僵硬,動作就無法靈活,所以在八卦掌的練習中,身法特別強調要勻整鬆柔。身體的鬆柔,幾乎在所有的運動中都是必備的,可見鬆柔的重要性。本門八卦掌就以柔做為全名的第一個字,可見對柔的一個重視。但是,身體也並非你想要柔就能柔,除了你下盤功夫紮實,能讓你毫無顧忌的想鬆就鬆,想柔就柔,另外,柔講的就是柔軟度的問題,柔軟度對拳家來說,亦是一門相當重要的課題,所以拳家畢生都要保持其全身的柔軟度到一定的狀況,家父當年,年近七十,尚可做一朝天蹬的動作,在換掌時一個提腿,亦能停留於空中一段時間,想到這裏,就常常覺得一代不如一代,功夫和前人相比,實在也差太多了。當然,柔軟度的練習,大家都有自己的練法,但大家在練拉筋時,都太著重於雙腿,有時你看,明明這個人的雙腿拉的很開,但是,做別的動作時又覺其柔軟度不夠,那是因為他只注重到腿的拉筋,而忽略了其它部位的練習。人身體上的肌腱何其多,所以練拉筋時儘量要注意到全身上下都能拉開最好,只要身體柔軟度夠好,不僅可延緩老化,也能讓我們協調性變好,身手也才能敏捷,也能降低運動傷害,也能減少體力的消耗,也能做出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所以”柔”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註二十四:外掌從下起上而落下

外掌從下起上,而落下,這是說,在轉掌前,做一個轉掌起勢的動作。當然,各門各派的轉掌起勢是有所不同的,而本門的轉掌起勢有兩種,現在我大略述說一下。

第一種起勢即以轉掌內功順序法中所述,這種轉掌起勢,是最正統最標準的一種起勢,一般在起勢時,先將八卦的方位選定好,選定好後,即站在乾卦的位置以逆時針方向做一開始,這時便以步站立,聚氣凝神,全身自然以無極式站立,數息數回後,雙腿便曲膝下蹲,成為下沈樁之姿勢,下沈樁完成後,即出左腳,以趟泥步之法開始繞圓行走,但在走趟泥步一出左腳時,雙手則以掌心朝上,向前劃一弧圈,使兩手向前相疊,右手在上,然後,雙手再拉回於肚臍處,雙手再以手刀處,貼著肚子,由肚臍處往兩側分開,分開後,繼續向兩側提掌下按,即掌心朝下,提掌高度不宜過高,下按後,即呈趟泥步姿勢,此時,大姆指微觸於大腿外側,如此,即完成了趟泥步之起勢,完成後,可先繞行數圈,使自己更能熟悉一下場地的情況,也能感覺一下當下磁場的一種感應,在練轉掌時,有些地方看似平平,但走起來就是不舒服,感覺不好,讓你舉步艱難,心神不已,但有些地方,一走起來游刃有餘,神清氣爽,那就表示該處的磁場適合你,以前,我去大香山慈音巖,就有幾個地方,一練轉掌,就感覺兩條腿不聽使喚,渾身覺得不對勁,怎麼練怎麼不順心,後來到了上殿皆大歡喜,,才找到適合我自己的磁場,在該處練習就覺心神專一,通體舒暢。所以,磁場對練轉掌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此,趟泥步起勢完後,先繞行幾圈,感覺一下,也順便讓雙腿活動開來。

趟泥步繞完幾圈後,接著就做轉掌起勢,首先,裏手先橫移向圓心,此時手掌還是朝下,外手則置於原處不動,起勢時,都是邊走邊做,步伐是沒有停下來的,移向圓心約呈三十至四十五度左右時,手掌則慢慢翻轉,此時翻轉的愈慢愈好,大約可花二至四圈的時間去完成這個動作,但在翻轉的過程中,裏手不可上提,要定位翻轉,切記,待整個裏手翻轉完成,手心朝上之後,裏手再慢慢往上提,記住,還是愈慢愈好,提到與肩同高時,稍為停住,此時,外手即由下起上而落下,也就是,外手即慢慢翻轉成龍爪手式,翻到姆指朝上時,就開始慢慢由下往上提,提到兩手成平托掌式,平托掌,即兩手掌心朝上,裏手對著圓心,兩手成一百五十度張開,此時,還是要注意到沉肩墜肘,雙手不可伸太直。在提裏手時,眼看裏手,提外手時,眼看外手,兩手成平托掌後,可維持平托掌式繞行一圈,接著,雙手再往上起,起到頭部高度時,裏手則慢慢翻轉成龍爪掌式,在翻轉的過程中,手還是會繼續往上提,此時外手也是跟著往上提,但在裏手翻轉的過程中,外手則慢慢由外提上而落於裏手肘下,裏手慢慢翻轉成轉掌式時,外手也剛好落於裏手肘下,這即為轉掌起勢。

另外一種起勢,是屬於簡易起式,因為上述之起勢,等你完成後,可能也要繞個十圈左右了,但簡易起勢是一動作後,馬上即成轉掌式,此簡易起式即以地支八卦之起式做為起勢,也是一樣邊走邊動作,此起勢拋開一切之繁文縟節,一起走就做起手勢,起手勢完後,即成轉掌式。其成式法如下:即先屈膝蹲身,持身中正,屈膝後即出左腳,向前邁出,一邁出的同時,裏手握拳擊向圓心,在上外腳時,同時外手握拳亦擊向圓心,同時裏手回拉,回拉置於裏胸旁,接著,再上裏步,上裏步的同時,外手拉回,裏手則通過外手之上側,向圓心以單撞掌式伸出,這拉回與出掌雙拳立即張開變成雙掌,裏手之出掌會由上往下落一點點,就猶如搭手式,而單撞掌式是較直來直往比較沒有幅度,這一拉回一伸掌後,雙手即定位或轉掌式,所以,這個簡易起勢一、二、三,三步歸元,即走了三步即完成了所有的起首式而成為轉掌式。這三手雖似簡單,但還是要把握出手的要領,即這三手之出手皆對準圓心,身體亦轉向圓心,而且這三手都由身體的正中央而發出,且雙手相互交疊,上下不可分的過開,要緊密配合,將勁力緊緊裏住,如此,整個勁力才會合而一體,而不致鬆散。

註二十五:肘對心而抱

肘對心而抱,是說外手的手肘需對準心窩的位置,這個心,講的就是心窩,並非心藏的位置。在一般練轉掌的過程中,肘對心,是較容易疏忽的一個動作,說疏忽也好,說怕累也好,因為要做到肘對心而抱,練起來真的會比不對心而練辛苦許多,所以,人的本能反應慢慢就又顯現出來了,放來放去,就又放到一個最輕鬆、最舒服的位置上,如此所練出來的勢子,當然就達不到要求,既然達不到要求,那你所練的轉掌也就稱不上是在練功了,只能算是運動吧!

那外手為什麼非要肘對心而抱呢?其實,不管是裏手也好,外手也好,它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緊密配合,環環相扣的,只要其中一個動作沒做出來,那你下一個動作也當然達不到標準,那我們就以外手所擺出來的姿勢做為比方,當你要達到肘對心之前,臑一定要夾,臑要夾之前,肩一定要沈,以上三個動作確實做到了,指也才有辦法對肘下,指要對肘下前,腕一定又要塌,這五個動作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剛才已提過,為什麼一定要肘對心呢?其實,這個動作在本門柔身連環八卦掌中是一直強調的,就是一個整勁的表現,只要將這外手的幾個連貫性動作表現出來,它的勁力你馬上就會感覺出來,它不是一種鬆散的架子,它裏手外手的勁力是合為一體的,雙手不僅可以護中,而且全身的勁就有會合一氣的感覺,也感覺出勁力隨時可以放出去,所以在轉掌的過程中就特別強調肘對心而抱,以肘對心而抱來做為一個觀察的標準,也可以這麼說,只要有做到肘對心而抱,那你所謂的含胸拔背,沈盤墜肘,臑夾腕塌,指對肘下等等,這幾個動作也就一定也達於標準。

註二十六:手稍緊隨裏肘下行

手稍緊隨裏肘下行,這講的也是外手,因為,先前也提過了,只要你做到了含胸拔背,沈肩墜肘,臑夾腕塌,自然就會肘對心,也就很自然的,你的外手一定就會置於裏肘的下方,而這手稍指的是外手的中指,在轉掌式中,都是外手的中指對於裏手的肘下,這手稍與肘下的距離是若即若離的感覺,也可說是微微的接觸,不管裏手置於何處,外手都緊緊相隨,中指手稍與裏手肘下是絕對不可分開的,但是,在地支八卦的起勢中,所指的手稍是指食指,所以起勢完後,置於前手肘下的是食指,而非中指,這是有一點區別的。

註二十七:身法,裏肩要沉

身法,裏肩要沉,在轉掌內功順序法中,是依次序一步一步的說明轉掌中的過程與要領,現在是講到身法的要領,其實,這身法的要領就是在轉掌式中的一個外在的規範,之前講的許多,有的是講內在運氣的要領,這種要領有做到或沒做到,大家都看不到,只能靠自己去感覺,但是講身法的要點,它是一個外在的表現,我們可以從練習者的動作姿勢中了解其是否做的正確,我寫這篇轉掌內功順序法,其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要讓本門弟子,或對八卦轉掌有興趣的人士們,在以後的練習中都有一個心法口訣可循,在有心法口訣的引領與規範下,大家只要動作姿勢一做出來,相信,大家的樣子絕對不會相差太多,不然一人一個樣,八卦轉掌再傳承下去的話,真不知會變成怎樣。所以,在以下所講的都是講外在的姿勢較多,而且,這些動作姿勢都是環環相扣,一個牽引一個,都不容有絲亳差錯,否則就會一錯再錯,雖然,所要求的動作姿勢不是很複雜,但還是要牢記要點,細心體會。

裏肩要沉,說的也是要我們週身放鬆的意思,裏肩,當然指的是裏手的部份,沈肩,亦是週身放鬆的一種表現之一,萬一你是聳肩的話,那就表示你不夠放鬆,就因為不夠放鬆才會使力將肩聳起,在轉掌的過程中,身體的放鬆是極為重要,有人說,八卦掌就是陸地游泳,此話講的一點都沒錯,所以在八卦掌的名稱中,就有用到游身八卦掌,或八卦游身掌等名稱,所以,在八卦掌的名稱中有時”游”與”遊”是並用的,但本門還是以”柔”為代表,剛才說,八卦掌是陸地上的游泳,,其意乃說明,在練習八卦掌的過程中,不僅要全身放鬆去做每一個動作,就好像在游泳時,你一定要全身放鬆,否則肌肉只要一僵硬,游泳是一定游不好的,八卦掌就猶如練游泳一樣,不僅講求全身肌肉骨骼的放鬆,連姿勢動作亦講求優美,連吸氣吐氣也有像游泳時一定的要求,在練拳時我們講的是運氣或吐納,在游泳時的呼吸就是所謂的換氣。在游泳的過程中,並非一直在用力,以蛙式來說,手和腿的動作是分開進行的,並非雙手雙腿一起動,在夾腿完成後,產生了動力,讓身體往前滑行,這時就可乘勢休息,等動力快消失前,雙手又做一滑水夾臂的動作,所以,在這游泳的過程中,並非要讓你一直不停的用力,中間是有機會時間讓你身體做一短暫休息的,所以懂得技巧後,游泳一下水,游個幾千公尺是不難的,練轉掌或是練地支八卦也和游泳一樣,中間也是有機會和時間做一短暫休息,所以體力可源源不斷,只要技巧拿揑的好,一轉掌,轉個一兩個小時絕非難事,諸如種種,游泳和八卦掌是極為類似的運動,另外還有相似之處就是,他們都是一種絕佳的有氧運動,而且也是運動傷害少的一種運動,也是一種身體要極為放鬆的一種運動,所以,我也常常鼓勵一些親朋好友,不練八卦掌的話,去游泳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註二十八:裏肘要墜

裏肘要墜,其實裏肘要墜與裏肩要沈是一體的動作,這也是週身放鬆的一種表現,只要沈肩的動作做出來了,那揚肘的機會就非常的小了,揚肘指的是肘往上蹺,這在練八卦掌的要求中是非常忌諱的,因為墜肘是力量的一個來源之一,尤其在地支八卦中,所使用到的墜肘是非常之多,不管是攻擊也好,或卸法也好,使用墜肘的機會實在太多了,雖然,裏肘要墜講的是轉掌時的定勢,但其力量的來源是一致的,只要墜肘都可產生極大的力量,而揚肘剛好是破壞一個力量的結構,以六大基本式中的雙撞掌為例,雙肘是墜肘的話,就可產生一個圓撐的力量,就猶如一個拱形,可承受極大的力也可產生極大的力量。而且,在轉掌中不墜肘的話,手一伸直,不一下下就會感覺肩膀僵硬而致酸痛,但墜肘也不可做到太過,而導致小手臂往回曲,簡單說,手不要伸的太直,也不要太彎,只要做到墜肘即可。

註二十九:掌要翻,指要領

掌要翻,指要領,所要說的是裏手手掌所要表現的一種形與力。在轉掌的轉掌式中,裏手即前手,外手即後手,但此前後手所擺出的姿勢與用勁,與地支八卦中的起手勢是有所不同的,乍看之下轉掌式與起手式好像一樣,其實二者是有所區別的。先講開拳式好了,前手是豎掌,並沒有做出一個翻領的勁力,只是做到沈肩、墜肘、塌腕、豎掌而已,掌形當然還是龍爪手,而後手手稍雖也對準前肘,但此時對準肘底下的卻非中指,而是食指,這跟轉掌式是有所區別的。此時不做翻領的勁力,主要是因為此時是蓄勁往前,故掌要翻、指要領,在虎坐桩式時是不講求的。但在轉掌式時,掌要翻,指要領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勁力練習法,我們都知道,八卦掌練的是一種擰勁,當然擰勁包含了許多種,如擰腰轉胯也是一種擰勁,整個擺頭擰身亦是一種擰勁,在出手時的一種螺旋勁,亦是一種擰勁,只不過,在練轉掌時是以定式來練這裏手的擰勁,為了練這個擰勁就非要掌翻指領不可了。所謂掌要翻、指要領,其實這兩個動作是合而為一密不可分的,所謂掌要翻,就是一個豎掌伸出來後,此時勁力就由裏往外翻轉,翻到幾乎是有一點掌心朝前,而且手指亦含外領的勁力,所以只要掌翻指領一做,整個小手臂馬上就會有一股擰勁出來,而且整個裏手的勁力是往外的,這就是掌要翻、指要領的一種作用。本門的掌形是龍爪手,在尹派的八卦掌中,掌形是牛舌掌,其實,牛舌掌的掌形一擺,其擰勁的表現卻更為突出,所以在練轉掌式時,也不妨以牛舌掌掌形練練看,看看小手臂的擰勁是不是可以更快的練出來。

註三十:眼視手背外

眼視手背外,這是說我們在練轉掌時眼睛要看那裏,一般在練轉掌時一定要很專一,而專一的一種表現就是緊盯著一個東西在看,有些人轉掌時東西是看了,但看的地方卻是錯誤的,一般最常犯的錯就是一直盯著虎口在看,或一直盯著地上看,這些都是錯誤的,盯著虎口看只是做對了一半,正確的是,要透過虎口,看著手臂外的東西,並非是盯著自己的手在看,手背外,所指的就是你的假想敵,也就是你的對手。有時你以一棵樹做中心點的話,在轉掌時,你要看的就是你手背外的東西,所指的就是那棵樹,只不過是透過虎口往外瞧罷了,這就是所謂的眼視手背外。

註三十一:肩要垂,外臑要夾

肩要垂,外臑要夾,這裏講的是外手的姿勢,所謂肩要垂,就是要沈肩的意思,與先前裏肩要沈的要求要領是一樣的,故不再說明,外臑要夾,是說明外手的手臂內側要緊貼前胸,在形易拳中非常講求脥不離肋,其目的簡單的說就是為了勁不散,一發勁能全身的力發出去,大家也可自己試試看,當你一拳擊出時是脥不離肋出拳力道大,還是手張開出拳的力道大,當然,一拳或一掌的擊出一定是手臂夾緊時的力道大且快,所以在八卦的轉掌中要求的就是要臑要夾,其目的也是與脥不離肋的意思一樣,所謂臑,就是手臂的內側,音唸”ㄋㄠˋ” ,在轉掌的過程中,許多人非但不將臑夾緊,反而往上揚,這樣就容易造成勁力的鬆散,所以外臑要夾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家往往又常忽略它,先前已說過,轉掌的姿勢是環環相扣,一個勢子接著一個勢子,萬一臑不夾,就無法肘對心,肘不對心,當然也就無法指對肘下,這些,都是有其關聯性的。只要臑夾習慣了,在練換掌或練地支八卦時,在開合的過程中,氣與力才會合而為一,勁也才不會鬆散。

註三十二:肘對心,指對肘下

肘對心,指對肘下,這在先前的註二十五及註二十六已詳述過,故不贅述。

註三十三:胸要合,背要弓

胸要合,背要弓,這裏所講的是要我們含胸、拔背的意思,含胸也可講做空胸,之前在趟泥步的練習中也提過,轉掌之步法亦如趟泥,所以,還是要做到三空,即腳掌因足趾抓地而成腳掌湧泉穴內縮而成空,另外手掌也是因使用龍爪手,手掌也是成空的,另外,就是在練功時意想自己的胸內也是空虛的,所以胸往裏合,胸也是空的。而拔背在八卦掌中尤為重要,此拔背並非駝背,而是要讓後背往前伸,萬一肩夾骨在轉掌時還能看清楚有突出的話,就表示拔背拔的不夠,背能拔開的話,就好像筋也拉開的意思,所以在出手時,手都能出的比較長,而且勁也比較能放出去,不管是出拳也好,出掌也好,或出雙撞掌也好,只要背拔的開,打的一定比較遠,且不失重心,為了達此要求,所以在大大基本式中的雙抱掌,就是專門要來練習拔背含胸的動作,在做含胸拔背時,身體也是一樣要放鬆的,而且勁是往前放,萬一勁一往裏收,就會聳肩實胸,就達不到轉掌的效果了。

註三十四:腰要擰

腰要擰,是轉掌時的一個重要動作,在轉掌時不管你轉到那一個方位,裏手永遠是要對準圓心的,而且鼻尖亦要對準圓心,而且身體也要面對圓心,要達到一上述的要求,那就一定要擰腰,擰完後,上身還是要持身中正,安定重心,如此轉起來,不管是轉到那一個方位,姿勢永遠保持一樣,這樣才能合乎轉掌之要求。

註三十五:肛要提

肛要提的這篇註解是由李澤堂醫師所註的,澤堂兄在中醫的造詣極深,研究中醫亦超過二十餘年,所以藉由中醫與武術的結合,更能體會個中之關聯性與奧妙,以下即為澤堂兄所註之全文。

肛要提-李澤堂

註:提肛是由身體提肛肌的作用產生類似忍住大便不使出來的效果,進而刺激會陰穴的上提,使會陰穴與百會穴連接成一個假想的中線,達到頭要頂的要求。一般練拳時,吳老師常會提醒要持身中正,就是在訓練提會阴的感覺,如再配合縮小腹,兩腳由湧泉穴開始,兩腿內側的肌肉稍用力的話,這種感覺會更強。現化人許多酸痛的毛病及文明病的產生,都是沒有注意到「頭要頂,肛要提,持身中正」的要求,尤其是小孩子,姿勢不良的一大堆,為人家長的更應注意,否則久而久之,毛病一出現的話,那就麻煩了。

會陰位於外生殖器與肛門之間,為陰神經叢所分佈,又名海底。陰神經叢又與腰神經叢、薦神經叢結合為腰薦神經叢。腰薦神經叢不只控制腰胯腿腳的肌肉,更影響到子宮、卵巢、前列腺、攝護腺、生殖器、直腸、肛門等器官。經由提肛的作用,配合前面轉掌內功順序法的要求之下,更能由湧泉穴沿陰蹻脈上會陽穴,再整合八膠穴沿督脈夾脊而上,經百會到任督下丹田,形成一個週天循環。這是為養生修行者所追求的通路,藉此通路配合人體的呼吸啟動生命能量,使身體氣血循環達到最完美的境界,進而使身心得到平靜與滿足。

但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為經由這樣的訓練會動到陰神經叢,且習武者血液循環較佳,體力較好,性能力會相對地較強。這時千萬不可以此為滿足而沈迷下去,應以平常心來看待。也不是要求完全的禁止,應以夫妻正常的狀態來進行,所以以前的老師會告戒弟小要禁慾,原因就是在此。如果不注意,走向不正確之路,貪圖慾望與享樂,那反而更糟,更違背了我們練武的宗旨,那就萬劫不復。以前我的一位老師常以喝酒為例:本來你可喝十瓶不醉,練了以後,形體壯盛,飲食倍增,精力活躍,變可喝十五瓶不醉,是有進步,但是喝二十瓶還是醉。這種惡性循環,想想真是可怕。吾人應把這種的感覺看淡,並往修身養性的方向精進,這樣才不會適得其反。

經由提肛的動作,更能聚氣凝神達到專注的效果,這時會使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摒除雜念,身體會產生類似腎上腺素的作用,全身動員,提升戰鬥力,來應付各種的危急與挑戰,以保護身體生命的目的。這種專注的訓練,配合身心的放鬆,加上八卦掌中各種天干、地支等的肢體動作,練久了以後,就會達到一種本能的直接反應,達到吳老師常講的練八卦掌的原則之一「意動氣動、氣動身從、勻整鬆柔、一動全動」的境界。

有時練功夫練到已經沒力,或者要突破自我挑戰極限的時候,靠著就是意志力所產生的鬥志,激發出人類的潛能,爆發出驚人的耐力,支持著你的堅持與理想。這就是把提肛的動作昇華到精神意念的層次。

人生苦短,有了年紀,每個人應把自己下半輩子所追求的先定位出來,以平常心一步一步確實的努力,不好高騖遠,認定目標,勇往直前,最後必能開花結果,練功夫更應如此。最後,我以佛經中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二句與大家共勉。

註三十六:身法要活

在轉掌的換式中,手、眼、身、法、步,當然是要面面俱到。一般在八卦掌的名稱上,都有用到游、遊、柔、揉、龍等字做為其名稱之一,其主要的就是說明,八卦掌之換式要動如遊龍,形如燕翻,身如蛇形,猛如虎撲,其實這些形容,都是形容身法之矯健靈活,八卦掌練起來之所以有力與美的動感,主要就是靠身法的靈活帶動,以身帶手,動作做出來即有舒展大方,千軍萬馬之勢,更能表現出整體之美感。本門之八大綱及天干八卦皆為轉掌之換掌,若要練到如遊龍之穿梭,身法的靈活是一基本條件,所以身法要活特別的去做一個體會,才能將換掌做一完美的詮釋。

註三十七:雞腿

雞腿,講的是,一般練拳練到一個程度後,腿的發育是特別發達的,之前也提過,雖說是練拳,其實練的都是腿,所以練到最後,大腿將特別的強壯有力,我們練的趟泥步,也叫做雞蹲步,也表示就是要將腿練的非常的粗壯有力,只要腿有力,身才能穩,發勁也才會有力。

註三十八:龍身、熊膀、虎、豹頭,五形之象也

這五形之象,是說明一個練八卦掌的人,練到一個境界時所俱備的一個外形,這五形之象等於就是形容一個人的外表及身手,首先就是先前講過的,要有粗壯的雙腿,龍身,講的就是要有靈活的身法,而熊膀就是形容俱有肩寬體厚之身材,而虎、豹頭就是形容其頭形亦是非常之結實,尤其是脖子也練的非常粗壯,所以相對之下,頭看起來就較小,你看老虎、豹子的頭,與其脖子比起來大不了多少,並非其頭小,只是其脖子粗壯罷了,所以感覺上老虎與豹子的頭不大,其實這些五形之象的人,在日本的相撲選手中都可看到其身形,這些相撲選手大都俱備這五形之象,每個人都俱備了粗壯的雙腿,靈活的身法,堅厚的臂膀,及結實粗壯的脖子,也有如虎、豹觀察敵情的靈敏。我們八卦掌的創始人董海川老師,實也俱備這五形之象。不過,要俱備這五形之象,可能不是一蹴可幾,可能要下很大的功夫吧!

以上僅將這轉掌內功順序法大致說明了一下,其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在轉掌時能有個心法口訣做為一個依據及規範,以後不管傳到第幾代,只要一轉掌,大家所做的動作與姿勢都不會相去甚遠,而且文章中也提到一些運氣吐納的一些方法,對所謂練氣亦有一定的幫助。相信,大家只要按照轉掌內功順序法的步驟與要領去練習,按步就班,持之以恆,一定會練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說不定還會練出五形之象,而成為八卦掌名家。

 

轉掌內功順序法補註/李澤堂

先賢(歷代祖師爺)以轉掌動作的要求及注意事項,配合經絡穴道的走向與解剖生理的特性,由點、線、面連成一個立體、嚴謹、科學及有效率的結構來運動,使氣血的運行達到最完美的狀況,更藉由外在的鍛鍊引發身體內部深層的震盪,進而啟發生命能量,達到天人一體的最高境界。

補註四:兩足用力,足指抓地

足指抓地,用足指扣抓地面來刺激湧泉穴,又兩足肌肉用力來刺激末梢血液的回流。如同管線的末端,再加壓,不僅可防止血栓的生成與堆積,更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有人說,腳是第二個心臟,真是貼切。又人到中年以後,開始退化,一般都是從腳開始有問題,平常就應多藉由腳部的鍛鍊與運動來預防與保養。

補註五:聚氣凝神

誠意正定,發自內心,排除雜念,配合後面的「頭要頂」再全身自然放鬆,調息數次,使心情平靜,這時自然可聚氣凝神。

補註六:氣原出於中焦

指橫膈膜─位於胸腔與腹腔之間,一般在練丹田之氣,就是訓練橫膈膜的運動。人吸氣時橫膈膜下降,呼氣時橫膈膜上升。常人的一吸一呼中約有20%的氣體沒有交換到,如經過橫膈膜的鍛鍊,就可增加氣體交換的效率,這時身體就如鼓風爐一樣,使氣的鼓盪達到最大。

補註七:總統於肺

肺主氣,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在肺泡進行,氧氣更提供了身體各種氣機活動的必要元素。

補註十二:所謂頭要頂

頭上百會穴上如頂著東西,往上的力量。以前常看訓練空中小姐時,就是頭頂著書本走路,保持端正又優雅的體態。又當兵立正時,頭頂、下巴微向後縮形成一個雄壯、威武的氣勢,就是在講這個東西。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才能維持頸椎自然前凸的弧線,使肩頸部的肌肉完全放鬆,形成一個自然又穩固的結構,有了這個前題以後,才能含胸拔背,更能使百會與會陰連成一個假想中心,達到持身中正的要求。

補註十三:舌要捲

舌頂上牙齦與牙齒交接外齦交穴之處,為督脈的終點。舌屬任脈,故以舌上捲來連接任督兩脈,來造就周天的循環,舌頂上顎能刺激口水的分泌,為人體重要的津液,更可生津止渴,個人在打太極拳時,如注意此要求就比較能將身體放鬆。

補註十四:眉要皺

皺眉就是要專注,並訓練眼的定力,使對手看到有力的眼神就不戰而慄,以現在養身的觀點,就是訓練眼球附近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環,刺激睛明穴及攅竹穴,達到自我按摩的作用。

補註十五:口要閉

口要閉,以鼻呼吸,鼻腔有過濾空氣及調整空氣溫度的功能,這樣才能保護氣管及肺部。

 

補註条文插入上篇【轉掌內功順序法/吳國正】文内



(来自):

八卦掌練習要點

http://eaglewu7.myweb./new_page_49.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