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看看大家不同的看法,最后还是谢谢每位朋友的解答:-) 【Andy Lee】 这个问题的逻辑究竟在哪里??? “如果”和“那”之间得有一个逻辑递进的关系啊。现在这个“如果人活着最后的结果都是死亡,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里面“如果”和“那”之间有逻辑关系吗? 可能有些人觉得有,那我换一句逻辑上等价的话,“如果人吃饭的最后结果就是吃饭停止,那吃饭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洗澡的最后结果是洗澡停止,那洗澡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下棋的最终结果是下棋停止,那下棋的意义是什么?”你是不是觉得这些句子很奇怪? 概括一下:如果人的某个状态的最后结果是该状态停止,那该状态有什么意义? 请问在上一句话当中,“如果”和“那”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你可以直接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为什么前面要加上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如果XXXX”呢?“如果餐巾纸卖一块钱一包,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句,前半段究竟有啥用? 可能大家还是觉得,活着的结果是死亡,那活着的意义就格外值得追问。 但假设,我们实现了科幻小说中的永生技术,难道我们就不用问活着的意义了吗?难道活着的结果不是死亡的时候,活着的意义就不用问了吗? 最后,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涉及到的“活着的意义”,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 Andy Lee 的回答 【unicar】 Non omnis moriar 这是一句拉丁语古谚语,意为“我不会全死”。中文翻译过来味道怪怪的,但我后来在某一刻完全体会到了这句话什么意思。 那是十分平常的一天,我在地铁站等车,我也记不得是去哪去干嘛。一道等车的陌生人看似安然闲散,大概也各怀心事。我在人群中容易紧张,就像无意识耸起的肩膀。高悬的显示屏不间断播放着流行音乐,我试图转移注意力听听在放什么歌。然后再一次、记忆中无数次地响起邓丽君的歌,邓丽君歌声婉转,让我的心也开始婉转起来。我小时候就喜欢邓丽君,喜欢到愿意顺藤摸瓜探寻她的人生足迹。她年逾不惑便香消玉殒于异国他乡,徒留几段纷扰情事却未成家也无子嗣,看上去比普通人的命运更悲怆几分。我刚认识她,她刚离世。那时家里买了一堆她的VCD碟,演唱会里的她,舞步轻快、笑容甜美、声音更是动人,可我总也忍不住问妈妈“她真的…不在啦?”,死亡对小孩来说还是略显渺远,但是认识和情感却开始就地撕扯,这种感觉叫“揪心”。在成长过程中我又不断回溯她的歌声,我喜欢听很多缠绵悱恻的流行情歌,但又很难对外宣称谁是我最喜欢的歌手,我甚至很难说邓丽君是我最喜欢的歌手,那看起来有一丝不怀好意的卖老。但她的歌声在我心中无疑成了某一种标准,我经年累月地听,细细品味和比对,感觉不断细化、再细化,我喜欢她声线中明明灭灭的起伏,喜欢她俏皮的倚音,喜欢她别致的咬字。而因为她的歌声,她的故事被一遍遍重述甚至改写,真相似已不再那么重要。她变成了某种比自己整个人生更大的东西,对于在世的人来说,她变成了一种永恒的灵感。 这就是Non omnis moriar 我不拆解题主的问题,因为我知道这是题主遭遇了existential crisis,题主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了,索性退一步、站远点,发问人生到底应不应该有意义。但是你的感觉不是早就告诉你答案了嘛?我也喜欢思考意义,existential crisis往往来得多而密集,“不停为自己找解药”,在思想层面上我从未放松,在现实层面上却往往无着施力。但是二十岁的时候我大概算找到了,就再也不悬在空中,或者即便悬在空中,也知道怎样能慢慢着落了。 诶,我们毕竟也都活了十几二十年了,有些事也应该感受过了: 热情是有限的,背后的冷清和死寂却趋于无穷,而比痛苦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空虚。 我们汲汲于成长,小时候也都曾囫囵吞咽过一些二手经验,似懂非懂,却又洋洋得意。巴不得把几倍于自己人生的经历折叠着塞入体内。我们好像活了很多遍,又好像重来没活过,但我们终究会活一遍,而且只能活一遍,我们从千万种合胃口的修辞里解脱出来,因为只有一种对自己来说是真实的。 然后share your version of reality to us吧。 Create, always create, Create for others, create for yourself. 这是我的解药。 【陈壮壮】 有一天,我想通了一个事情,从此终于不再被这种问题所困扰 那天,我写下了这段文字,用来提醒自己 我费尽心机挤破头皮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尽我所能的一窥究竟 而这世界总会通过各种困难和无聊来阻碍我,例如生活的艰辛和诱发我思考“活着的意义”这种狗屁问题 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is! 我只知道,我只能尽力往前走,探寻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真实角落,直到我耗尽生命,被他再次收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