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如何克服“盼娃长又怕娃长”的心理

 小新绘本馆 2014-12-02
盼娃长又怕娃长盼娃长又怕娃长

  逃逃第一天上小学一年级,我和逃爸一起送他进教室,挥手告别之后我还忍不住回头看,想起第一天上幼儿园时他两眼汪汪的场景就像发生在昨天,想必这时他至少也应该回头看一眼,结果发现那娃已经和旁边的同学开始谈笑风生了,完全没有朝门外张望的意思……从学校出来回到家里,我和逃爸一路无话,以前在幼儿园门口那份难分难舍被另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心情替代。

  无独有偶,今天从超市买东西回来,与往常一样让逃逃帮我把车库门把着,方便我把东西搬进家里。他爽快地答应前来,但很快又蹬蹬蹬地走了,只留下一声“好了,门不会弹回来了。”我仔细一看,他把车库门和另外储物间的门把手扣在一起固定了,惊讶于他发现了一个好办法之余,也默默开始失落。以前都是他在那把着门,粘着问我都买了什么,然后一直跟着我到厨房,看我把东西一一放进冰箱,而今天,只能听到动画片和他时不时的笑声……

  打开电脑写“逃逃美学”,习惯性点开之前构思好的主题清单,其中不少是“逃逃美学”的热心读者建议的话题,但今天我把它关掉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这已是第20期了,翻看首篇的日期,半年光景悄然溜走,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弥漫我心,此时的我,只想为逃逃为自己记录些什么,哪怕和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无关,哪怕和美国教育无关。

  以前读龙应台的《目送》没太大感觉,而现在,那些文字让我泪如泉涌:“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儿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文中的“慢慢”其实一点也不慢。曾经我早已习惯逃逃随时的“妈妈抱抱…妈妈我要…妈妈我想…”这让我感觉他是这世上我最柔软的存在。而就在最近,这个小跟屁虫似乎不再缠着我问长问短要这要那了。突然之间,我感觉到手中那根牵着风筝的线,开始慢慢地变轻变长,似乎我完全拥有他的日子,就快结束了……

  想起好友曾经分享过的一段很有画面感的话,他儿子果儿10岁,女儿香儿6岁,“‘果儿、香儿,散步了’,然后左手儿、右手女散步的场景,最近变难了。果儿长大了,愿意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今晚要自己练歌。忽然间,他不再是我召之即来的小伙伴了。香儿的手还是随便牵的,今天路上不肯走路提出抱的要求时,我欣然应允,怀中的你,更慢些长大吧。”

  盼娃长又怕娃长,似乎是每位父母的必经心路。即使是看起来家庭联系不那么紧密的美国人也不例外。记得去年有次逃逃学校放假,我也只好休假陪他,但是碰巧那几天工作也很忙,我很不好意思地给客户发邮件,说我得休假看孩子,但会尽量在家里上线处理一些紧急问题。对方叫Deb,是位三个孩子的美国妈妈,她很快回复我,大意是让我放心休假陪孩子,这段时间很短暂,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一直对她的理解心存感激,后来也曾拉过些家常,聊起她和孩子们的一些故事,谈到以前带三个孩子的那段疯狂日子,也说起有一天突然发现所有的孩子都长大到不再依赖她的那种失落感。她当时笑着耸耸肩“不需要我,我就努力工作,去参加很多活动充实提升自己,我还是他们学校家长[微博]会的骨干成员呢,看,现在老大有不少事情又得来找我,因为他知道,妈妈有主意呐!”

  这让我有点释然,很欣赏这位积极上进的美国妈妈,是啊,无论害不害怕,愿不愿意,孩子总会一天一天地长大,总有一天,他会有自己的圈子,但并不说明他不再需要我们,而是需求的层面有所变化,从以前的生活照顾,到现在的陪玩陪读,到将来也许可以相互支持的精神伙伴,能陪孩子走多远,其实不仅取决于孩子,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本文选自《逃逃美学》新浪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