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州民间故事集 [ 1 ]

 陆安桥1871 2014-12-02
神医刘己仁

从前,万县有一位医生,名叫刘己仁。传说医术高超,能妙手回春,但刘己仁自己却觉得还需深造。
有一年,刘己仁打听到汉口有一位名医,便乘船东下,拜名医为师。但这位名医并不立即传他医道,倒让他当了个伙夫。刘己仁白天挑水劈柴,晚上发奋攻读医书。
一次,有个面如黄蜡,身如干柴的中年妇女来看病,看了一回又一回,一年过去了,

丁兰刻木


古时候,有个名叫丁兰的人,家中只有老母,靠种田度日。丁兰是主要劳动力,母亲只能做点杂活;他从来家贫,没读过书,不懂礼节。
丁兰在地里劳动,每天中午要靠母亲送饭去吃。如果早了,母亲要挨他骂,送去迟了,同样挨骂,天天都是这样。后来,他看到树上的鸟巢里,鸦鹊孵的小鸟由母鹊衔食去喂;小鹊长大能飞后,由小鹊衔食去喂母鹊。他不明缘由,顺便问了附近学堂的一位旧学先生。先生当然清楚他的为人,就把道理讲给丁兰听:“这叫抚幼养老。—个人也是这样,母亲把儿女生下来,由父母千辛万苦抚育,儿女成人后,能自食其力,也要供养父母。还要做到早问安,夜送睡。父母有病要及时请医治疗,熬汤煎药服侍,这叫孝顺。如果对待父母开口就骂,那叫忤逆,不遭天诛,也遭地灭。”
丁兰听后,来了个大转弯,由忤逆变为孝顺。第二天犁田时,母亲又给他送午饭去,丁兰想起先生说的话,母亲还隔老远,就跑去接饭,可是忘了把牛鞭子放下;母亲看见儿子带着鞭子跑来了,以为这次又要打她,忙将饭桶儿搁下,掉头就跑,殊不知撞在了一根梨树上,当即毙命。
丁兰见状,痛苦万分,后悔莫及,连饭都不吃,就把那根梨树砍回家,请了一位雕匠,仿着母亲的遗容刻了一个木像,供在家里,天天叫饭①。地坝晒粮食也把木像搬去照粮,鸡鸭不害。如遇下大南,先把木像抱进屋,再搬粮食。粮食淋湿不要紧,生怕木像淋了雨。
后来,丁兰被列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叫做“丁兰刻木,悔过心情。”传说从那以后,神主牌也是梨木做的。


却不见病情好转。刘己仁暗暗在想:师傅开的啥子方,为何治不好病,有天,那妇女又来了,恰巧师傅不在家,他就主动给她摸了脉,开了方。师傅回来问司药先生:“那妇女今天来了吗?”“来过了,是刘师傅给开的方。”师傅赶忙把刘己仁叫来,一问药方,大吃一惊:“唉呀
!她没命了。”“我开的方子跟您的一模一样,就是份量开得重。”刘己仁赶忙跑到那妇女家,屋里的人巳哭成一团……

这次失误使刘己仁十分难过,学医更为刻苦。名医见刘己仁很有医德,为人又诚恳老实,就把祖传秘方传授给了他。
刘己仁离别师傅回到万县。一天,他出诊回家时,在路上见两个人抬看一口棺材,血一滴滴往外滴,洒满了—路。
他仔细查看了血迹,忙叫道:“喂。你们抬的是活人还是死人?” “哎呀!你啷个①说这种话?三天前就死了,肚子头还有个婴儿哩!”刘己仁忙叫他们歇下来,打开木头②,只见那妇人脸颊泛红,如在梦中一样。他赶忙取出银针,向妇人胸部扎去,顿时,妇人又③了一下,吓得两个抬尸的直往回跑。“莫怕,莫怕,快去找点水来。”两人找来水,刘己仁给妇人灌了一颗药,片刻,妇人轻轻叹息起来。刘己仁一边摸脉一边说:“这是子几症,婴儿死抓住母腹不放……”此时,两人才回过神来,祈求道:“先生救人救到底,跟我们—起回家。”两人抬着木头,刘己仁跟在后面,赶紧柱回走。
从此,-全城人都传开了:“刘己仁能把死人医活,真是个活神仙呀!”前来看病的也络绎不绝。
几年过去了。一天夜晚,刘己仁刚刚入睡,窗外有一小孩在叫他:“刘医生,我家老爷突然得病了,请您快去看看吧!”“你家在哪儿,啷个这么晚才来?”“在天仙桥。”④“那里哪有人户?”“有呀,你就喊‘石门开,刘己仁看病来’!”说着便先走了。
刘己仁觉得奇怪,又放心不下病人,忙起床穿好衣服,出门去应诊。
他踏着月色,独自在苎溪河沿岸转来转去,也没找到一户人家;他来到天仙桥,想起小孩的话,便随口喊道:“石门开,刘己仁看病来。”话音刚落,只听叽嘎一声,石壁上打开了一道门,里面灯火通明,显出一座宫殿。一个书僮打扮的小孩笑嘻嘻地迎了出来:“啊!您来了,我们老龙等急了。”老龙!?莫非找到了龙宫?他壮着胆子,跟着小孩走了进去。
上堂坐着一位白发苍苍、银须飘洒的全人,低着头,用手在擦背。听见脚板声⑤,老人抬起头,笑荷荷⑥地说;“坐!!你是凡间的活神仙,医术高超,我这盐瓢骨⑦里有个小东西,爬来爬去,痒得要命,好多⑧龙医都没给我治好,只得请你了。”刘己仁不禁哆嗦了一下,走向前去,捏住老人的手腕,觉得粗糙糙的,一看,才是鱼鳞甲。他沉住气,按了脉,但莫得⑨一点病。一摸盐瓢骨,里面确实有个东西在爬来爬去。他拿出小刀,拨开皮,撬开骨头,只见一只指母大细的虱子,把肉和骨头咬成许多小眼。他把虱子挟进一小瓶里装着。顿时,者人觉得舒服极了,忙叫小孩拿宝来感谢。刘己仁连忙摆手:“不要,不要。”赶紧退出屋来。小孩跟在后头,说这虱子能医瞎子。刘己仁刚一出门,只听轰隆一声,石门关了。他一惊,醒来,才是做了一场梦。点起灯,看见枕头边确有一小瓶,瓶中有一只虱子。
后来,传说他用这只虱子医好了许多瞎眼病人。
刘己仁八十九岁那年的一天,坐着轿子朝北山观⑩走去,路上碰到一位熟人,刘己仁对他说:“喂,回去给我带个信,说钥匙在床顶上。”
这熟人来到刘己仁家,吃惊不小,只见设着灵堂,供着刘己仁的灵位。屋里人正在翻箱倒柜找钥匙。那熟人给他们说了:果然在床顶上找到了钥匙。人们觉得非常奇怪;老伴擦去眼泪,说:“看来他成仙了:前天一早,家里就来了两个道人,老刘在堂屋陪他们说话,我从橱房端来茶,一看,道人不见了,老刘却坐在椅里升天了……”后来,全城人传遍了:  “刘己仁成了神仙。”


①方言:为什么;②方言:棺材。③又,万县方言,就是“动”。④地名,在万县市城区苎溪河上。⑤方言:脚步声。⑥方言:笑嘻嘻。⑦方言:指后背左右两边的骨头。⑧方言:很多。⑨方言:没有。⑩地名:在万县市郊。

出门问“福”的王邦贤


  从前,有个叫王邦贤的人,二十多岁了,生得老实,还未娶媳妇:一天,去别家干活,其他人见了就取乐他:“你这么大的岁数了,还未娶媳妇,不如去西天问‘福’,还跟我们来做啥子活路嘛!”王邦贤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他哪里晓得这是别个在逗趣,老实不干活了,身上带些银子去找西天问“福”。
  王邦贤加紧赶路,逢人就问也莫得人晓得西天何处;但他不灰心,硬是要找到西天。后来走到个人烟稀少的地头①,天巳晚了,又无栈房,眼看前面有一户人,想就此借歇;便对这户主妇说;“请让我在这住一夜吧!”妇人问:“你为啥事到这,以后往哪里里去?”
        “只因我去西天问福路过此地。”
        “既然是去西天问福,不妨也给我带问个福信吧!
        “什么福信,只管说,一定带到。”王邦贤满口应承。妇人听了很高兴:“只要能替我带信,住一宿有什么关系。”于是就请他进屋安排食宿:“我有个二十多岁的女儿,现在还不会说话;连喂的鸡也不叫,狗也不咬;屋后面一根桂花树一年四季都开花,不知是什么道理,烦你问问此事,往后报恩。”王邦贤连声答应:“此事好说,此事好说。”
         次日大清早,他又起程了。路过一片黑森林,忽然听得喊声:“王邦贤,你去西天问福,也帮我带个口信,问问我为什么定在这里不能走动。”他转身寻找,不见其人,真是奇怪!便放喉咙问:“你是谁?”“我姓龙。”随声音望去,只见半山腰岩洞口有一条水桶粗细修成仙的龙,王邦贤忙答应了他的请求,继续向前走。走不了多时,森林的顶峰有一座庙,到了庙跟前,他洗洗手,整整衣着,准备进庙。庙王在里边觉得耳根发烧,预料有人相见,便打开大门。王邦贤恭恭敬敬地问:“请问西天问福在何处,”庙主回答:“有事请说。”王邦贤首先把妇人的福信说给他,庙王听了,回答道“亲夫到了就开口,鸡也叫,狗也咬;桂花树下有两罐银子,把它取了桂花树就不常年开花。”“那龙怎么才能走动呢?”“此事也不难,只需将他头上的一颗珠子取下。”王邦贤最后才把自己的“福”说他听:“只因这么大的岁数还未娶媳,逗得别人取乐,故问媳妇何在。”“原来如此,只有女人方便你方便。”话音刚落,庙和人就无影无踪,王邦贤也不知其缘故,只得朝原路回去。他碰见龙就说信已带到:将你头上的珠子取下就能走动。龙说,请你帮帮忙,于是吐出一把斧给了王邦贤;王邦贤拿起斧往龙头上一粘,珠子就取了下来。他发现这珠子闪闪发光,很好看,便放到了自己包包里。完成了此事,又开始行路。只见后面狂风大作,洪水上涌,龙随浪而去。王邦贤走着走着,觉得包包儿沉甸甸的,原来包儿里剩余的银子由于与珠子放在一起便涨满了;他把珠子放到另一个包儿里,不多久也涨满了。原来这是一颗宝珠!欣喜间,不觉走到妇人家门。那正是大清早,妇人和自己的女儿正在洗脸,女儿忽然张口叫妈妈:“那边来了个人!”妇人很惊奇,四处寻望,屋里的鸡也正在叫,狗也在咬,方才发现迎面走来的正是那问福的人,便问:“我的信你带到了吗?”王邦贤说:“西天的福爷告诉我,亲夫到了,你女儿便说话,鸡也叫,狗也咬。”妇人脸一红,又问:“那桂花树呢?”“桂花树下有两罐银子,取了就不常年开花了!”于是母女俩赶快请王邦贤进屋里坐,用好酒好菜招待。又派人去桂花树下挖银子,没挖到一锄深就见到了两个罐子,取出后一看,满满的两罐银子,每一砣银子上部刻有王邦贤三字。从此以后,王邦贤这个逗人取乐的老实人,夫妻成对,取财不尽了。


①地头:方言,就是地方的意思。

牟自富的故事

               从前,有个做生意的人,叫牟自富。他聪明能干,胆大心细,又不信鬼神。他久跑江湖做生意,从来都是一人,不跟别个合伙。由于他经商有—套经验,所以全家老少的日子过得挺舒服,可称得上不愁吃,不愁穿,手头不缺零花钱。
               一天,牟白富在城里做完生意,天色巳晚,他手里拿着根扁担和口袋,不慌不忙地往回赶路(因为他久久做生意,对于走夜路早已习惯了)。一路上想着今天的生意如此顺手,又捞了一笔钱,老婆晓得了,一定更加喜欢我。想到这里,他心里甜滋滋的,不时用手摸摸钱包,有时甚至笑出声来。
              走着,想着,牟自富不觉走到牌搂前的叫化桥前,突然听到桥下有说话声,他急忙停住脚步注意动向,心想深更半夜,桥下怎么还有人说话,我倒要看个究竟。于是,他悄悄走拢桥边观察;只见桥下有七、八个人,跪在地下,为首的一个面前放着—个猪头,还点着香烛,隐约听见嘴里念着什么,后面跪着的跟着念:“月亮大,把沟下,月亮明,躲树林,狗一叫,莫害怕,紧紧控住梭刀把,刀来不怕,枪来不怕……”牟自富听到这里,心里已完全明白了,原来是一伙强盗在烧香磕头,老强盗在给徒弟们传经验,一起念咒发誓。
              听到这里,牟白富怒从心起,急中生智,将桥上的一坨大石头向强盗们抽去,并高声吼道:“我石头来了,你们怕不怕?”强盗一看石头滚来,吓得屁滚尿流,丢下猪头等祭品,抱头逃跑了。
              牟自富吓跑了强盗,走下桥去,提起猪头,一路哈哈大笑回家去了。


大蒜治病的传说

   北宋年间,黄庭坚应万州太守高仲本之约,来南浦(万州古称)游览。时值盛夏,天气炎热,诗人一到南浦便染上痢疾病,高太宁十分着急,便请来了南浦的名医给黄庭坚治病。他吃了名医开的病,还是不见好转。此时的太守急得团团转,便叫手下人写了一条告示,贴在南浦街头:“若能给黄庭坚治好病,重赏五十两银子。”告示一贴出,来为黄庭坚治病的郎中,去的千千,来的万万,却都未能治好诗人的病。此时黄庭坚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连床也起不来了。
           诗人黄庭坚得痢疾的消息,传到了葵花寨,寨上有一位老农知道此事以后,便拿看-一包大蒜,急忙赶到州府,揭了告示。高太守一看,此人衣帽不整,其貌不扬,便说:“你能把病治好,”
           “我来试一试嘛!”老农说。
           “哼,我要的是给诗人治病,不是要你来试着好看的;你是想要银子是不是,这银子就是那么好拿的,快走吧!”高太守挥了挥手。
           “大人,我不是想要银子,我是真心实意来治病的,请您让我来试一试嘛!”   
             睡在里屋的诗人黄庭坚听到了好友高太守和老农的对话,便说:“高兄,你就让他来给我治一治吧,不要以貌取人嘛!”高太守听后,便同意了。
           老农来到黄庭坚床前,把准备好的大蒜给诗人黄庭坚看,说;“它就能医好您的病。”黄庭坚看后很纳闷,暗暗想:这个干壳壳怎能治病呢?但他还是连声说:“多谢!多谢!”
           于是,老农就把大蒜放在火里烧,烧后再一瓣一瓣剥开,放在碗里用红糖拌;拌好后给诗人送去吃。就这样,连吃几天果然病好了。
           黄庭坚高兴地问老农:“你是怎么知道大蒜是治痢疾的呢?”
           “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我也得过这号病,吃了很多药都不信①,人们都说我得的是怪病,只有死路一条。有一天我偏偏倒倒地出门走一走,刚走到一块大蒜地边,口苦得很,便随手扯了几个大蒜吃了。说来也怪,我吃了大蒜病就好了。从这以后,我的大人娃儿得了痢疾就用吃蒜来治。大人,这还是一个秘方哩!给您治病还是第一次传出来哟!”
           黄庭坚很感动,拿出银子给老农,老农却再三推辞,硬是不要。他说:“黄大人,只要您看得起我们这些农夫就行了。”随后看了看旁边红着脸的高太守,便大步出门走了。

黄鼓坪的来历

           九池乡葵花寨的主寨叫黄鼓坪。为啥子叫黄鼓坪呢,里有个神奇的传说。
           那是清朝同治年间,在修建这个寨子的工匠中,有个掌墨①石匠,姓黄,大家都叫他黄石匠。黄石匠不光手艺好,还会测算;当时,修寨子最需要的就要数石头了,假如从别处搞来,费工又费时,划不来②。黄石匠在寨内看了又看,才说:“不去别处打石头,就在寨中打,边打边砌。”最后,又指着中间的一个象石鼓的石头说:“先不打这个,留着下大料修寨门。”
           全部工匠在黄石匠的带领下,很快就把寨子修好了,只等黄石匠下料修寨门后就算完事。
           黄石匠查看各处,便带看几个子艺好的石匠,来到石鼓边。他量了又量,算了又算,画好墨,叫石匠们按墨线开石。
           石匠些个③按黄石匠说的,开始打眼,那晓得楔子才打进几寸,就象锤在鼓上一样,咚咚直响。
           起初,大家都不当回事,还觉得好听,使劲地打。后来,鼓声越响越大,越响越急,接着,天也阴了,乌云密布,电光不住地闪,雷声一声紧一声地响,大风吹得沙石乱飞。石匠们见状,都吓得跑去藏起来了。
           一会,风停了,雷声也停了,依旧是晴天。石匠们又跑出来打石头,刚一打天又黑了,雷声又响了,石匠们又跑了。
           来回搞了几道,石匠中有个老石匠,看见这阵头,就对大家说:“我怕这石头是打不得了,看样子,莫不是常说的天鼓吧!”黄石匠听了,想了半天,才叫大伙去另外找石头,说来也怪,天又晴了。这砣石头,就留下来了。
           后来,人们因这个石头是黄石匠领头打响的,就把它叫做黄鼓石,寨子也叫做黄鼓坪。石鼓现在还在,传说石鼓上的窝,就是那年黄石匠打的楔眼。

①方言:即领头的。②方言:不划算。③石匠些个:方言,就是“石匠们”。

演仪台

              从前有一位隐士,叫来知德,又名来木臣。他长期隐居在昆仑山,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大半生坐在幽山静谷里钻研天文地理。
              当时,朝庭腐败,民不聊生。这位知识渊博的隐士痛心疾首,决定结束超脱红尘的悠闲生活,来辅助一位圣明的君主。
              于是他带着年过半百的妻子,离开了香烟缭绕、神仙出没的昆仑山,凭着他富有的天文知识,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终于找到了一条重要的山脉。沿着这条山脉,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好不容易才走到尽头。
             这山脉的尽头就是现在万州长岭的龙家沟①,他想:当今的圣君该早巳诞生了吧!便兴冲冲地登上山巅,俯眺地形:重重山峦象一座座坟冢,坟冢间有许多巨大的沟壑和天坑。来先生怅然若失,不禁长叹道:“完矣,此地巳天穿地漏了,何来圣君,”便一下昏倒在地……
                当他醒来时,不知躺在哪家床上。老伴守在床边,一位村妇端来一碗米面羹羹,一勺一勺地喂着。这家夫妻二人热心照顾:妻子从邻村搞来米面;丈夫从山上采来草药。没多久来先生的病好了。
              来先生夫妇俩打算重返昆仑山,这家小俩口再三挽留:
              “你们这么大年纪了,还回啥昆仑山呀,那儿万把几千里路!”年青村妇说。
             “是呀,要是路上有个三病两痛的,谁来照看,留在这里,也有个依靠。”丈夫恳求着。
             “快,狗娃,叫爷爷和奶奶留在这里。”村妇拉着六岁的孩子说。
             “爷爷,奶奶,留在我家吧,我给你们掏小雀蛋吃。”聪明的狗娃拉着两位老人的手。两位老人激动得早掉下了眼泪。
               乡邻们得知为寻找圣君从昆仑山来了两位老人,都把家里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用的带来看望。
               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来先生出门散步。他环顾四周:青青山上,山村姑娘赶着牛羊在放牧;河滩里,小孩在捕鱼游戏。来先生忽然想起了什么,自言自语道:“真老糊涂了,我满腹才华,为何不传给后人?”
              他赶紧回到家里与老伴商量:办一个私塾,让野孩子们都来读书习文。老伴点头称赞。乡来们更是高兴。
              从此来先生一边教书,一边潜心于天文地理的研究。他根据自己的理论,制造出天文仪器:将一把伞当作地球,在伞上装上日月星辰;但没有地方来演试仪器是否灵验。乡亲们得知后,都七手八脚地来帮忙,抬的抬,修的修,一座石台很快造成了。
              每天,来先生一个人站在石台上试验仪器,但这东西总是不动。他犯了愁,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夕阳西垂,暮气腾升,老伴走出门来喊道:“老头子,看你做得饱不?整天每吃一顿饭!“正在聚精会神的来先生抬起头来:“怎么?我没吃饭?”话音未落,“呜——”的一声仪器旋转起来了!来先生高兴得手舞足蹈。
               突然,天昏地暗,乌云翻卷,电闪雷鸣。来先生见势不妙,赶紧收起仪器,不禁自语道:“天机不可泄露。老夫成矣!老夫成矣!”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台子称为演仪台。




叫化桥

          万州市郊,从牌楼到龙宝之间,有座小石桥,名叫叫化桥,传说是一个叫化子捐线修建的。
          叫化子姓朱,是个孤儿,大家都叫他朱叫化。由于他年幼,同伙怜恤他,每次出门要饭帮他打狗,遇上哪家有红白喜事,让他先捞个饱。如遇天阴下雪,则让他守岩洞,大家讨回来和他共享残羹剩饭。朱叫化也讨人喜爱,同伙们还没有回来,他早巳生好火,热好水,让同伙们回来得到休息。
          从叫化住的岩洞进城,要过一条小河。河上架了几根木棒当桥,夏天水涨,冬天结冰,没奈何还得提心吊胆从木棒上走过去。
          有年冬天,白雪盖满大地.,叫化们又成群结队进城。朱叫化从早等到午,从午等到晚;火堆快熄灭了他添几根树枝,水冷了重新烧热,还是不见同伴们回来。他摸黑向进城方向寻找,快拢桥的时候,只听见对岸一片哭声:原来木棒承受不了积雪和行人的重压,两个同伴掉进河里,早巳冻死了。
          朱叫化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摇向岩洞走回去,谁知雪压岩崩,赖以栖身的岩洞也塌了。
          朱叫化摸黑去找藏身之所,在一家大宅院的后坡上,找到了一个废弃的红砖窑;他钻身进去,准备挖坑砌灶生火烧水:竹签子挖断几根也挖不下去。他丢掉竹签用手来刨,见浮土下面有一块石板;掀开石板,发现瓦罐,瓦罐中装满白花花的银子,惊得朱叫化半天合不拢嘴……
          他先是想天亮后进城去吃顿饱饭,外加一碗肥肉;继而,又盖间茅屋,有个避风寒的地方。身上冷,想买件棉袄。碰到脚上冻裂的血口,又觉得该买一双鞋子……
          他正想把美好的打算告诉同伙,才发觉洞中只有孤身一人,这时,他多想念朝夕与共的伙伴啊——吃饭吃肉一人饱,穿衣穿鞋—人暖,哪如过去那样和和睦睦亲如一家的同伙儿,只有把桥修起来,才能不让悲剧重演,才能见到同伴。
        于是,朱叫花把瓦罐里的银子全部捐了出来,挨次去到乡里绅士家,由他们出面主持,终于修起了这座叫化桥。

石琴响雪①



未干②,在川东一带有个出名的中医,姓牛名仁,他医术高明,大家夸他有起死回生之术。牛先生为人正直,对穷苦人看病抓药分文不取,有时还送些钱粮接济那些伤残的穷人。

           牛先生四十出头了,没有娶媳妇,光棍一人,常为治病东跑西颠。有一年,京城有个姓刘的,来川东做米生意,想不到,他一到万县就病了。旁人把牛先生请来,牛先生一摸脉,不由一惊:“此人肺痨巳重,恐命不长矣。”随即开方用药,用心诊治,过了月余,姓刘的稍有好转,便要起程回家,牛先生又送了些药,叫他路上将息③,说了些离别话。
           第二年,姓刘的生意人,拿着谢礼专程来万县谢牛先生。牛先生原以为这人巳死多时了,哪想到又到了万县,吃了一惊,忙问起别后的情况。姓刘的说:“我一路按先生的药方用药,回到京城,又请了位老先生;他摸过脉后说:‘你得了这种病,竟还能活着回家,’我赶忙把先生的药方拿出来,老先生看后,又说:‘原来如此,只是……’随即提笔改了几处,叫我按方吃几服药。就这样,病就好了。”牛先生听后,心想;川东一带得这种病的很多,我何不去找找那位老先生,学点好医术,也好给穷人治病。
           就这样,牛先生打点行装,告别了乡亲,前往京城,去找到那位老先生,拜师学艺。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牛先生辞别师傅,起程回家。一路上昼行夜宿,一日来到汉口,见路边有一叫化子,蓬头垢面,龌龊得很,左脚腿肚子长的疮,烂得生了蛆,臭不可闻。叫花子见牛先生走拢,就说,“先生行行好吧。”牛先生一听,心想,他啷个晓得我是行医的,又听那叫化子说:“人说医生有割股之心,可怜我腿烂许多,却无人过问。”牛先生赶忙上前查看:腿肚子烂得只剩下骨头。随后请人把叫化子抬到客栈,每天上药,用心调治,不出一月,伤口便干疤结壳了。牛先生对叫化子说:“你的腿好了,我也要起程了。”叫化子说:“恩人在上,受小人一拜。”说着就给牛先生叩头。牛先生赶忙扶起。叫化子又说:“我没有什么报答恩人,有一口信,请恩人代为转达。在你家乡,有座山叫北山观,山下有—条小河,那里有一大块绝壁,先生去后,只要对绝壁叫‘石门开,石门开,牛仁给你送信来’就行了。”叫化子说完,转身就出门去了。
           牛先生回到家乡,第二天就去送信,来到河边,果然有一石壁。牛先生走到绝壁前,说道:“石门开,石门开,牛仁给你送信来。”话刚落音,石壁就开了,牛先生好生奇怪,见并无人出来,就壮看胆子朝洞里走去。牛先生向里走了不远,见里面有个老婆婆,拄拐杖走来,对牛仁说:“恩人可是牛先生?”牛先生赶忙回拜:“在下正是。”老婆婆就带牛先生向里面走去;进屋坐定,老婆婆说:“我儿远走他乡,多蒙先生搭救,方得康复。”牛先生忙说:“为人治病,是在下的本份,哪谈得上谢什么。”这时,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老婆婆说:“这是小女石音。”琴声停后,走进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朝牛先生—拜,说:“家兄蒙恩师搭救,不胜戚激!   
           牛先生一住数日,石音殷勤款待。一天,老婆婆对牛先生说:“小女石音,年方二八,先生若不嫌弃就结为百年之好,也不必在外奔劳了。”牛先生听了,心中一动;但转念一想,不可!还有很多病人在等我呢。于是说:“多谢婆婆厚意,只是我习医多年,又遍访名医,拜师求艺,为的是给家乡穷苦人治病,怎能只顾个人,在下告辞了。”老婆婆说:“先生如此大义,甚是有理,只是苦了小女一片真情。”石音也来到屋内,说:“小女子愿随先生而去,同甘共苦。”牛先生说:“我吃的是百家饭,盖的是百家被,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我的家。谢谢姑娘深情,在下实足不能应承。”
           牛先生辞别母女,出得山门,就听到—阵琴声从后面传来,如泣如诉,哀怨凄婉,催人泪下。回头一看,原来是石音姑娘,倚门抚琴,泪如泉涌。一会,石门渐隐,从石门顶上流出一股清泉,点点滴滴,恰似琴声悠扬,那正是石音姑娘的泪水化作的涌泉;泉水落处,激起无数水珠,水珠落下,如片片雪花……
           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石琴响雪。


①石琴响雪:地名,“万州八景”之一,现已淹没。②方言:即过去。③将息:休养、调养。

烂船湾的来历



万州新桥下的小河叫苎溪河。传说在很久以前,苎溪河口的“石琴响雪”下面有一寺院,名叫鸡鸣寺。

           有一次,合川金明寺的长老叫一船老大带封信给鸡鸣寺的长老和尚,这船老大从合川划船来到万州,在南津街②的土桥子③把船拴住,快步走到鸡鸣寺。那时,“石琴响雪”的马槽还没有打,水从上面流下来就象雪花飘飘,象琴在弹响。
           船老大在那里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寺院,便急得在那里喊长老和尚的名字。这时只见一个小和尚从水中走出来,拉着船老大又从水中走进去,才看见鸡鸣寺院。船老大把信交给长老和尚,正准备走,长老见他一路辛苦,就留他住一晚。
           第二天,船去大辞别长老和尚,到土桥子去划船回家。忽然发现船不见了,赶快去问一老头:“昨天拴在这里的船,你晓得到哪去了?”老头回答说:“我天天在这里,从来没有看到啥子船拴在这里。只是听父亲讲过,还是一百多年前,有—个小伙子拴了一条船在这里,一直没有划走,结果慢慢烂掉了。”船老大方才明白:在鸡鸣寺一天,就是人世间一百年。于是,烂船湾由此得名。

有龙则灵

           在万州原青石乡(现属长岭镇),有一个很深很深的潭,潭水晶莹碧绿,逗人喜爱。潭边的一块大青石正面上刻着一条石龙,下面是“有龙则灵”四个大字。关于这个潭,还有—个动人的传说哩!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据说原先这里并没有这样深的潭,是孙悟空大闹龙宫时从东海龙王那里取走了定海神针以后,才出现的。也不知过了多久,这里突然来了一条龙,并且在这里住下了。这条龙住在这里,从不出来害人,和当地的劳动人民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到潭边去祈求龙的帮助;而龙则是有求必应,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帮助大家过着太干、幸福的生活。
        可是,这件事渐渐被当地一个财主知道了。他想:要是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那我就不能再作成作福、欺压百姓了。又转念一想:我何不把龙据为己有,以后不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么?打定主意后,财主就带着狗腿子气势汹汹地来到潭边。
        “喂,住在这里的龙,本老爷有话对你讲!”财主对着潭水嚷道。
        地主的嚎叫声传到潭里,龙根本不想理他,只是常常看见财主加害乡里,剥削人民,就想看看他到底打什么主意。于是,平静的水潭泛起了阵阵波光,潭永剧烈地翻腾滚沸;不一会,龙头从水面冒了出来。
      “哎,你听着!这块地方是本老爷的,你住在这里,就得听我的命令。今后你只能替老爷我一个人作事,不准帮助那些穷光蛋!

        “这办不到!这里的山水都是乡亲们的。”龙摇摇头说:“我愿意帮助乡亲们。”说完后,再也不搭理财主。
        “什么,”气急败坏的狗财主暴跳如雷,他万没想到他的话竟没有起作用,便顿生一条毒计。他叫家丁们把烂砖瓦、树丫巴等一些破烂扔进潭里,把水揽混。顿时,清亮的潭水变得又黑又脏,还不时发出臭味。财主想用这个办法来迫使神龙屈服。
        就在这天晚上,天空中突然阴云密布,狂风怒吼;接着便是倾盆大雨,呼啸不绝。这时,潭里跃起一道金光,破空而去。潭水也随之翻腾起来,汇成—股巨大的激流,直向狗财主的家冲荡而去……
        第二天,大家再来到潭边,竟惊奇地发现:昨天被搅混的潭水又清亮了!四周的山水又都变得清秀无比!
        可是,龙却再也没有出现。
        后世的人们感谢龙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怀念它的善良勇猛,便在潭边石头上刻了一条龙,下刻“有龙则灵”四个大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